标题: 尚书台和“录尚书事”的关系
性别:男-离线 浅草沉钟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2
功绩 39
帖子 431
编号 20100
注册 2004-10-30


发表于 2004-11-26 22:5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作者: 赵顺平


尚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史记 五帝本纪》中记载舜曰:“龙,朕畏忌谗说殄伪,振惊朕觽,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
这里的纳言就是尚书的雏形,他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天子屏蔽掉一些“谗说殄伪”,同时将天子的旨意传达给百官。
到了秦朝的官员体系里,少府手下有四名官员在殿中主管发放文书,从此便称呼他们为尚书,尚就是主管的意思。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丞等官职,但隶属于少府,还没有什么地位。

汉武帝为了方便自己的权力运用,在皇宫内的建礼门里设立了中书机构,任命宦官为中书,通过这一皇帝私人的秘书机构,大大减少了中间步骤、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个以皇帝为主体的新机构,代替了原有的丞相府成为了帝国的政治中心。同时,原本在外朝拥有国家最高行政、军事权力的三公们,也自然失去了插手政务的机会,成了虚衔。而皇帝本人则将君权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汉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设尚书五人,其中一人为仆射,其他四人分为四曹,主要负责图书秘记章奏之类的事请,他们的办公地点也移到了皇宫内。这样,尚书台便脱离了少府,成了最接近权力中枢的部门,地位也逐渐高了起来。作为尚书台最高官员的尚书令,更是平步青云,得意洋洋,成为“三独坐”之首。但,作为秘书机构的一份子,台官终究只能为帝王“喉舌”,而不能对国家政策有所决断。而与皇帝同在明光殿中的近臣,如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等,才有可能面对面地与皇帝交流。
一旦遇有重大问题,皇帝要么举行朝议(被要求出席的文武官员两两一席,分坐殿中,唯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独坐,是为“三独坐”),要么前往司徒府召集三公商议。
尚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此时的外朝官员,已经无法进入决策阶层。对于权力欲望强烈的皇帝来说,这样的情况自然再好不过,但汉武帝死后,即位的皇帝们觉得自己独自处理天下之事有些力不从心,便给某些高级官员加上了“领尚书事”的头衔,特许他们进入尚书台,参与政治决策。这里的领字,取自《古史考》中的“舜居百揆,总领百事”,表示这些“领尚书事”者,好比尧帝之时的舜一样,拥有“二王”的权力,可以就某些问题作出决断。这样,尚书台的服务对象名单中又添加了一种人员,而“领尚书事”者人数并没有限制。
然而,这种做法在减轻皇帝负担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具有野心的权臣很容易地通过“领尚书事”进而控制尚书台,达到把持朝政的目的。

因此东汉时期的尚书台,权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有定,罪罚之所有正”等等,但仍然没有“定” 政令的权利。
这么处理的原因,就是尚书台的独立本为皇帝的集权,如果再将权力下放,岂非前后矛盾之举?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对皇帝个人来说,权力分配的限度是一定的,况且“录尚书事”者尚可有几人,尚书令永远都只有一人,将太多的权力给予尚书台,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另外,以“尚书令掌行政权、大将军录尚书事掌军权,实现军政分离”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先秦两汉时期,将军的任命委派必须通过政治机构,军队的调动也需要“符”,而这些任命权、“符”的给予,全部都是通过尚书台来完成的。既然如此,军政分离就是个无法实现的目标。所以尚书台的权力是提高了,但还没有达到决策的程度。

这边,汉章帝以太傅赵憙、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 “录尚书事”这个名称便定了下来,这里的“录”,取自《新论》的“昔尧试于大麓者,领录天子事,如今尚书官矣”。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录尚书事”者首先是一个“尚书”,即他拥有进入尚书台,参与整理奏章的权力;二、“录尚书事”同时还具备了行政决策的权力,这是普通的尚书台官员所不能比的。也就是说“尚书”使他能够进入台阁,接近权力中心;“录”则赋予了他“总领”尚书台的权力,使他超越了尚书台,成为台阁的服务对象。而尚书令负责的只是尚书台的工作,既然没有脱离此一机构,也就不可能获得国家的最高权力。

年仅十岁的汉和帝登基之时是一点处理政务的能力都没有的,所以便任命太尉邓彪为太傅,录尚书事。因为东汉的小皇帝不少,以后每当少帝即位置太傅录尚书事便成为惯例。这个时候的国家实际掌握者,是各位太后们,但她们和皇帝一样,需要服丧三年,居住在“谅闇”之内,不方便出面理政。所以“录尚书事”者仍然拥有着“二王”的权力。

正因为“录尚书事”如此重要,曹操迎汉献帝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假节钺、录尚书事”,同时任命荀彧为尚书令、郭嘉等人为尚书,将国家的政治枢纽尚书台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这里也可以看出“录尚书事”者的权力是在尚书令之上的。
至于诸葛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则更非李严可以制肘的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浅草沉钟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2
功绩 39
帖子 431
编号 20100
注册 2004-10-30


发表于 2004-11-26 23:5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自汉武帝后,为抗衡以三公为首的外朝,而加强了尚书台的作用,不过尚书实在是一个很小的官位,其首长尚书令的官阶只相当于一个县令,如同明初废丞相而加重大学士的分量,大学士只是个五品官.汉武帝常常先加某人侍中等级别较高的官,然后再让他们领录尚书事,来主持尚书台的工作.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浅草沉钟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2
功绩 39
帖子 431
编号 20100
注册 2004-10-30


发表于 2004-11-27 09:5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大将军霍光为代汉昭帝理政,插手尚书台的事务,亲自领尚书事,成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到了东汉以后,有无录尚书事的头衔更成为能否参与朝政,掌握实权的标准,东汉制,太尉不加录尚书事,不能掌握兵权,而且成为太尉录尚书事的人一旦去世不在了,死即除其官,一般不续其他人为录尚书事.

从曹操“假节钺、录尚书事”起,到隋文帝废录尚书事,历代权臣和篡位者的官阶履历里都会发现他们都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把权力统统揽到自己手里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6 19:4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35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