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历法知识与相关概念, 转自易家人社区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5-10-13 09:22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中国历法知识与相关概念

早在远古时代,华夏的先民们就开始了对日月星辰的观察,经过漫长的探索,逐渐了解和掌握了地球.月亮和大阳的运行规律.他们根据对天象的精确观察,运用其规律来计量时间,制定时间序列,判别气候,划分季节,这样一种法则称为历法.
历法的根本任务在于科学地安排年,月,日,使允们既符合天体运行的规律,又适合人们生活的习惯.
历法是历史的量度尺,是人们生存.发展不可缺乏的工具.

太阴历法

太阴历又叫阴历,也就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基本周期而制定的历法。它的特点是每个月的平均长度等于或接近于"朔望月"因此任何一天都有月相的意义,例如逢初一必定看不到月亮,一年十二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计有354天.

朔望上弦下弦

  月亮本身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月亮绕地球运行的同时,也随地球绕太阳运转,日月地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变化着,,因此从地球上看到的月亮被太阳照亮的部分也在不断变化,当月亮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它的黑暗半球对着我们,我们根本无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点形象,这就是“朔”,一般出现在阴历的每月初一,这时的月亮叫朔月.
  而当地球处于月亮与太阳之间时,虽然三个星球也是处于一条线上,但这时,月亮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朝向地球,正当太阳落山时,月亮便从东方升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一轮圆形的明月,柔和的月光整夜洒在大地上,这就是满月,也就是“望”。出现在阴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七日,这时的月亮叫望月.
由朔到望之间,月亮位于大阳以东,月地日的夹角为90度时,人们只能看到月亮亮半球的西一半,呈半圆形,称为上弦.一般出现在阴历的每月初八前后.叫上弦月.
由望到朔之间,月亮位于大阳以西,月地日的夹角为90度时,人们只能看到月亮亮半球的东一半,呈半圆形,称为下弦.一般出现在阴历的每月廿三前后.叫下弦月.  
  月相变化的周期,也就是从朔到望或从望到朔的时间,叫做朔望月。观测结果表明,朔望月的长度并不是固定的,有时长达29天19小时多,有时仅为29天6小时多, 它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3秒。

太阳历法   

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目前通行世界的公历,是我们大家最熟悉的一种阳历。

                                   
阴阳历法

  阴阳历是兼顾月亮绕地球的运动周期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而制定的历法。阴阳历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是一种“阴月阳年”式的历法。它既能使每个年份基本符合季节变化,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与月相对应。它的缺点是历年长度相差过大,制历复杂,不利于记忆。
  我国的历法在几千年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充实、完善,逐渐演变为现在所用的农历。农历实质上就是一种阴阳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又名夏历.中历,旧历,民间也有称为阴历的.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月的性质,因此,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

二十四节气

  节气就实质而言是属于阳历范畴,从天文学意义来讲,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360度,以春分点为0点,分为二十四等分点,两等分点相隔15度,每个等分点设有专名,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顺属,逢单的均为“节气”,通常简称为“节”,逢双的则为“中气”,简称为“气”,合称为“节气”。现在一般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逐渐确立完善起来的。我国周朝和春秋时代是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来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土圭测影,就是利用直立的杆子在正午时测量日影的长短。秦朝《吕氏春秋》的《十二纪》中所记载的节气已增加为八个,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还有一些记载是有关惊蜇、雨水、小暑、白露、霜降等节气的萌芽:一月“蛰虫始振”,二月“始雨水”,五月“小暑至”,七月“白露降”,九月“霜始降”。到了汉朝《淮南子·天文训》中已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与今天的完全一样。

  我国民间有一首歌诀: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相(大暑)连,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霜降)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小寒)大(大寒)寒。
上 半 年 是 六 廿 一
下 半 年 来 八 廿 三
每 月 两 节 日 期 定
最 多 不 差 一 二 天

  这一歌诀是人们为了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各取一字缀联而成的。                                

我国农历的主要内容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 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 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 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由此可见以无中气之月置闰方法的科学性.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公元1987--2050年农历闰月表
------------------------------------------------------------------------
1987年闰七月 2001年闰四月 2014年闰九月 2028年闰五月
1990年闰五月 2004年闰二月 2017年闰六月 2031年闰三月
1993年闰三月 2006年闰七月 2020年闰四月 2033年闰七月
1995年闰八月 2009年闰五月 2023年闰二月 2036年闰六月
1998年闰五月 2012年闰四月 2025年闰六月 2039年闰五月
--------------------------------------------------------------------------

天干地支

  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六十花甲子。
  我国古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纪法。

六十花甲
是由十干支和十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搭配起来,共有六十种不同的组合,以此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1--10 11--20 21--30 31--40 41--50 51--60
甲子旬 甲戍旬 甲申旬 甲午旬 甲辰旬 甲寅旬
--------------------------------------------------------------------------
1.甲子 11.甲戍 21.甲申 31.甲午 41.甲辰 51.甲寅
--------------------------------------------------------------------------
2.乙丑 12.乙亥 22.乙酉 32.乙末 42.乙已 52.乙卯
--------------------------------------------------------------------------
3.丙寅 13 丙子 23.丙戊 33.丙申 43.丙午 53.丙辰
--------------------------------------------------------------------------
4.丁卯 14.丁丑 24.丁亥 34.丁酉 44.丁未 54.丁已
--------------------------------------------------------------------------
5.戍辰 15.戊寅 25.戊子 35.戊戍 45.戊申 55.戊午
--------------------------------------------------------------------------
6.己已 16.己卯 26.己丑 36.己亥 46.已酉 56.己末
--------------------------------------------------------------------------
7.庚午 17.庚辰 27.庚寅 37.庚子 47.庚戍 57.庚申
--------------------------------------------------------------------------
8.辛未 18.辛已 28.辛卯 38.辛丑 48.辛亥 58.辛酉
--------------------------------------------------------------------------
9.壬申 19.壬午 29 壬辰 39.壬寅 49.壬子 59.壬戍
--------------------------------------------------------------------------
10. 癸酉 20.癸未 30.癸已 40.癸卯 50.癸丑 60.癸亥
--------------------------------------------------------------------------

干支纪年法:按六十花甲表,从甲子开始为第一年.......以此类推,六十年为一周期 , 日历上看到的庚午年.丙子年就是按干支纪年法排到的.
干支纪日法:按六十花甲表,从甲子开始为第一日.......以此类推,六十夫为一周期 ,万年历上看到的庚午日.丙子日就是按干支纪年法排到的.
干支纪月法:按六十花甲表,从甲子开始为第一年.......以此类推,六十月为一周期 ,万年历上看到的庚午年.丙子年就是按干支纪年法排到的.


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是古代对星空的划分,它源于周.秦以前,这个星体系是在确定日月行经规律的过程中建立的.可以认为古人对全天星宿的认识,经过长期的协调和改进,最终获得统一的标准,即:三垣三十八宿体系.三垣是指北天极周围紫徽垣.太徽垣天市垣.古人选定周天在赤道附近的桓星,共计二十八个恒星,称二十八宿.并将分布于黄道和白道近旁环天一周的四个象限称为四象(也称四宫)分开各含七宿,它们是东方苍龙之象,包括角,亢,氏,房,心,尾,箕七宿;南方朱雀之象,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西方白虎之象; 包括奎,娄,胃,昂,毕,觜,参七宿;北方玄武之象,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二十八宿在中周历法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古人观测天象的基础,它的重要性还在于,自古以来天文学观察恒星就依靠它,并且还是特殊天象出现时记录方位的根据.
如今看来,仍有其科学性

十二建星
建,徐,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统称“十二建星”又称十二辰。是中国古代历法用于纪月,纪日的一种循环符号,它的循环排列是按十二建星的位置由月建和日辰地支推得。正月建寅,这个月“节”后的寅日即为“建”。所谓“节”即指二十四节气中的“节”。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开始,逢奇数为“节”,如正月“立春”,二月“惊蛰”,三月“清明”等。逢偶数为“气”,如正月“雨水”,二月“春分”,三月“谷雨”等。如正月建宣,“立春”后的第一个寅日即为“建”,以后各日建星即按顺序循环排列,但每逢下一个“节“,节前的一日逢某“建星”则重复一次,如惊蛰前一日为“执”,则惊蛰当天也为“执”,这些在历书上都能随时查到。

日食与月食

日月食原理
为什么产生日月食,实际上就是由于大阳.月亮.地球的相对位置变化而产全的现象.当月球运行至大阳和地球之间,
月亮挡住了大阳,就发生了日食,而月食是月亮运行到大阴的对面,地球在中间,月球就会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食.

日食月食被作为检查历法正确性的手段.因为日食必定发生在“朔日”(即农历初一)。 而月食必定发生在"望日"(即农历十五十六七)
日食是一种十分壮观的天文现象,尤其是日全食,更是使人敬畏,终生难忘。阳光灿烂的白天,光焰无际的日轮突然被一团黑影逐渐蚕食、吞噬,当黑影把目轮完全挡住的时候,天空的亮度骤然下降一百万倍。原来的太阳位置,变成暗黑的月亮圆面,夺目的贝利珠耀眼而出。刹那间,夜幕降临,本来明亮的天空,变得繁星似锦,昏暗的大地上凉风习习,气温陡降,日全食发生时当地的温度通常会下降至少20度以上,动物和鸟常常准备睡觉,或者行为异常。鸡犬惊叫着逃回自己的巢穴,有时空中的飞鸟也会失去自控而坠落到地上。
日食可以为研究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提供良好的机会。太阳和地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太阳上产生强烈的活动时,它所发出的远紫外线、X 射线、微粒辐射等都会增强,能使地球的磁场、电离层发生扰动,并产生一系列的地球物理效应,如磁暴、极光扰动、短波通讯中断等。在日全食时,由于月亮逐渐遮掩日面上的各种辐射源,从而引起各种地球物理现象发生变化,因此日全食时进行各种有关的地球物理效应的观测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并且已成为日全食观察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观测和研究日全食,还有助于研究有关天文、物理方面的许多课题,利用日全食的机会,可以寻找近日星和水星轨道以内的行星;可以测定星光从太阳附近通过时的弯曲,从而检验广义相对论,可以研究引力的性质等等。
此外,日食对研究日食发生时的气象变化、生物反应等都有一定的意义。

2. 日食和月食的“季节”
日、月食的发生必须是新月和满月出现在黄白交点的一定界限之内,这个界限就叫做“食限”。计算表明,对日食而言,如果新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8度左右的范围内,就可能发生日食;如果新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6度左右的范围内,则一定有日食发生。
对月食而言,如果望月在黄道和白点的交点附近12度左右的范围内,就可能发生月食;如果望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0度左右的范围内,则一定有月食发生。
我们可以把一年中日、月食所可能发生的次数归纳如下:
一年中日、月食最少有两次,而且这两次都是日食;
一年中可能一次月食都不会发生(如1980年);
一年中日、月食最多可以有七次:五次日食和两次月食(例如1935年),或者是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例如1917年和1982年)。
一般说来,最常见的情况是一年中有四次日、月食:两次日食和两次月食。
上面这些情况只是对全地球来说的。至于对地球的某个地点而言,一年内能看到日、月食的机会就要少得多。

3.日食和月食的周期性
由于地球绕太阳和月亮绕地球的公转运动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日食和月食的发生也具有其循环的周期性。
早在古代,巴比伦人根据对日食和月食的长期统计,发现了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有一个223个朔望月的周期。这个223个朔望月的周期便被称为“沙罗周期”,“沙罗”就是重复的意思.223个朔望月等于6585.3天(223 ×29.530588),即18年零11.3天,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有5个闰年,那就是18年零10.3天。在这段时间内,太阳、月亮和黄白交点的相对位置在经常改变着,而经过一个沙罗周期之后,太阳、月亮和黄白交点差不多又回到原来相对的位置,因此便会出现同上一次情况相类似的日、月食,
在我国汉代也发现日、月食具有一个135个朔望月的周期。135个朔望月等于3986.6天,约等于11年少31天,也就是说日、月食每过11年少31天重复发生一次。这个循环周期记载在汉代的“三统历”中,因此也称为“三统历周期”。
此外,人们还发现日、月食还有其他的循环周期。比如以358个朔望月为周期的纽康周期(合29年少20日),以235个朔望月为周期的米顿周期(合19年)等等,

金木水火土五星荟萃

大阳系里一共有九颗行星,按照大阳由近及远排列,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因为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离我们地球较近,在远古时代人们就注意和以识它们了,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五行学说有着广泛的形响,而古人知道的行星恰好只有五颗,于是近五颗行星的名字就留下了五行之说的显著痕迹.
这五颗行星绕着大阳运行,不断改变在恒星之间的位置,因而造成许多特殊天象,如行星掩恒星,行星互掩,行星会聚,五望连珠,还有和月亮的掩和等,星占学家将这些变化多端的天象附会在一些就形成了行星之占,唐代之前,中国星占学之大成(开元占经)全书120卷,而行星占就占了42卷之多,不难看出行星占星学在我国古代占星学中的地位.由于五星同时在一小片天空相聚的机会不多,被古人认为是非同寻常的大事,这一天象可说是大凶大吉,说好说坏都有,合言之为"对有德者为大吉,对无德者为大凶,

星期的由来

"星期"是公历中一种特殊纪日方法,即七天为一周期,星期纪日的方法远在公历产全之前就被人们使用,据考证,我国在周代初期也曾把一个朔望月分为四等份,并分别命名为: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但这种纪日法没有流传下来.历书上的二十八宿纪日与星期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历书上二十八宿印的对不对,可依据以下对应关系,看那位星宿上是星期几(其对应关系是永远不变的),否则就不对。
-----------------------------------------------------------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角 亢 氐 房 心 尾 箕

斗 牛 女 虚 危 室 壁

奎 娄 胃 昂 毕 觜 参

井 鬼 柳 星 张 翼 轸
-----------------------------------------------------------

后来巴比伦人把星期制的七天,分别配上一个天体的名字,星期也即是星的日期的意思,有时也把星期叫做"曜日".如日曜日就是星期天:代表大阳;星期一是月曜日,代表月亮;星期二是火曜日,代表火星;星期三是水曜日,代表水星;星期四是木曜日,代表木星;星期五是金曜日,代表金星;星期六是土曜日,代表土星.星期制的产生与的月亮园缺变化有关,而"礼拜"则是基督敖使用的浯言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11 04:0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703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