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诸葛周 于 2014-5-20 22:44 发表
没记错的话赵匡胤是想迁都长安,怎么又变了洛阳呢?不过无论怎样,赵就是迁不成,从这里可以看出赵还是过于仁慈,自己是掌握实权的皇帝,手段强硬些,又怎能迁不成呢?暴君如孙皓,雄君如朱棣,迁都就迁吧,也是 ...
也不能把当皇帝看得太简单了,要知道那时候是五代十国,宋朝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六代。
当时不只是赵光义反对,是多数朝臣都反对,皇帝如果得不到多数臣僚的支持,虽不是一定就会怎么样,但在那个历史时期,不能不小心啊。
另外赵匡胤对赵光义的意见不能不认真考虑,赵光义在开封尹之前的官职是殿前都虞候(由于都点检和都指挥使在杯酒释兵权的时候都卸任了而且没有再任命新的,都虞候就是殿前司实际上的第一长官了),曾经掌握着赵匡胤肘腋兵权;后来成为开封尹,又在开封培养了个人势力,养了好多潜邸幕僚和武士,这些人在他即位后纷纷走上政府和军队的重要岗位,用来架空赵匡胤留下的班底。
赵匡胤对赵光义的扶植既对又错。对就对在“国赖长君”在那个历史时期确实有道理。错就错在赵光义这个人,既钻营于权谋又在战略上和军事上特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