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被“主流”专家们诟病为“军事软弱”的宋朝,对外战争(交战规模万人以上,不包括统一战争和国内战争)的胜率超过了70%;而被认为是军事最强盛的唐朝却在对外战争中胜少负多。(本人花了8个月时间,看过《新唐书》《旧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西夏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续资治通鉴》《宋会要辑稿》等书统计出来的,时间较紧,或有错漏,但>70%是没问题的。)
胜率问题没有统计过,但是70%这个胜率,如果是以宋朝方面资料为准的话,估摸着应该是可以达到的。各个方面的史料都会为己方讳败,但是程度不同,无耻程度以《辽史》为最。宋朝方面还是比较老实的,讳败最严重的一次是高梁河之战,由于是太宗亲征,估计史官不敢写如何失败,只说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退兵,但是这一次讳败出于重大政治原因,毕竟是皇帝亲征,而且据说还受了箭伤,写进去实在不好看,其余的失败则大都如实反映,雍熙北伐和君子馆两次大败,损失多少,都写得很详细。《辽史》就无耻多了,胜了当然大书特书,败了就只字不提,甚至硬说是胜了,《辽史》中提到的对宋作战失败印象中似乎只有白马岭和满城两次,其余对宋再无败绩。而宋方取得的大胜如徐河之战(耶律休哥差点被砍死),在辽方资料里一个字都找不到,似乎压根没打过这一仗(当然休哥这次是想偷袭,结果差点送了命,既然是偷袭,辽方或许是要对此保密?);又遂城羊山之战(大胜,斩契丹二万余人)宋方记载非常详细,而辽方记载为:“与宋兵战于遂城,败之。……次满城,以泥淖班师。”辽方讳败太多估计也跟辽主(以及太后)动不动就亲征有关。
《金史》口碑较《辽史》好很多,但讳败的情况也比比皆是,对顺昌、颖昌等也极尽掩饰之能事。
相比较而言,宋朝方面的资料一是多而详细、兼有各家之言,二是宋朝的文人私底下如实记载也有很多(甚有夸大战败者),故而一般以宋方资料为基本,参照辽金史料。
另外顶楼所说的统计标准为“交战规模万人以上”,实际上光有这个标准还不够,如同楼上一些朋友所讲的,很多时候是一方来进攻,一方击退了,双方损失都不大,只以击退为胜,有失公允,“守有余、攻不足”的道理谁都明白,应该以“斩对方X千级以上且己方损失小于对方”为准更好,至少以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为胜,这样统计才公平些。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宋朝对辽金西夏在胜负次数上胜多败少是一定的,因为宋朝面对的这几个好战的民族时不时的骚扰,采取的是守势,而宋朝对外的大规模进攻则多数以大败收场(高梁河、雍熙北伐、神宗五路伐西夏、韩侂胄北伐),再次验证了“守有余、攻不足”的道理,虽然如此,宋朝在对外战争中攻城略地和有效的歼灭战也有不少,故而也请说宋朝军事如何如何弱的也好好看看书。
6.中国在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城市化率达到惊人的30%以上;在所谓“康乾盛世”时代,这一比例也不过9%;新中国在21世纪初才重新达到这一数值。(《元丰九域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
两宋城市化问题是很多日本学者研究的重点,如按照池田静夫等人的说法,30%的城市化率应该有了(他们居然宣称临安城市人口有500万到600万),而斯波义信、加藤繁等真正研究宋史的人对此则不予采信,他们认为宋朝的城市化率应该是与清朝是差不多的,城市化率6%到10%应该是比较客观的数据,临安城市人口取150万左右比较适当。我个人觉得30%太扯了,
11.南宋之所以一直偏安并非统治者不愿收复故土,而是因为民间反对的声音太大。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民间之所以反对是因为担心收复故土后宋廷会增加江南地区的税收来扶植已被女真人严重破坏的收复区。
顶楼没给资料来源,不好妄断。但对这里所说的“民间”存疑,极有可能是来自朝中或在野的主和派的声音,或者是来自他们所叙述的“民意”。z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8-12-26 17:4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