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试述隋文帝和宋太祖的比较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政治上宋太祖肯定比周世宗强,世宗临死前瞎安排了半天都白费了,把没啥危险的张永德给架空了。

军事能力上,世宗和太祖到底能不能收复燕云,两人同样都因天不假年而无法实现,两人都是伐北汉不胜,所以通过伐北汉的表现也无法比较,军事能力问题已经没法比较高下了。

能够比较出来的是:周世宗魄力比宋太祖大,宋太祖比世宗更谨慎有条理。
但是两人这两种特点谁更容易成功就不得而知了。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8-4-23 15:05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两人伐北汉可以看出用兵的差别:
周世宗知道契丹来援派符彦卿、史彦超迎上去,就是敢打敢拼,缺点就是容易自大,贪功冒进。结果史彦超战死。
宋太祖第一次时伐北汉知道契丹要来就先撤了(当时的方针是先南后北,不轻易用主力与契丹发生大战),第二次先安排何继筠、韩重赟率领偏师在石领关等要地堵契丹援兵,而主力围攻太原,不久捷报传来,契丹援兵被击败,但是太原还久攻不下,放水淹也不管用,于是班师,无功而返。契丹人说宋军只要再坚持到水退,太原城墙就必然坍塌,可惜早撤走了,还留下物资给北汉当救济了。

两人用兵特点都各有利弊,不好说谁就一定比谁强。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8-4-23 15:0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周世宗在短时间内为宋太祖打下基础确实是伟业,但也不能推出世宗比太祖强百倍这个结论。太祖如果没能好好利用这个基础反而身死国灭才可以这么说。相反,太祖不但自己后来做得不错,周世宗打基础的时候他也没闲着。高平之战就立了大功,本来周军右军已经先溃败了,张永德、赵匡胤等人力挽狂澜反败为胜。三征淮南赵匡胤更是功劳显著,奇袭清流关生擒南唐主将二人、六合之战击败李景达主力。北伐契丹赵匡胤更是主将。周世宗的5年奋斗,也正是赵匡胤由一名小军官成长为大将的5年。

实际上周世宗不管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处在一种峻急的状态,能在5年时间内达到那样的水平确实不易,但以后周还不算很有底的国力,能否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而不懈怠,是个问题。这也是周世宗的性格所致,办事干净利索,故而短时间内颇见功业。其北伐契丹收复三州三关确实是武功的体现,但毕竟还没有与契丹主力直接作战,能否最终拿下燕云还未可知。我觉得周世宗十年拓天下的计划,按照宋太祖也并不慢的速度,十五年才收服南方,似乎不太现实。

宋太祖来的比周世宗慢,但是也坚决不拖拉。太祖统一天下首先就赢在了政治上,用最小的损失得到最大的利益。尤其是假途灭虢干掉荆南,兵不血刃就拿下一个地方割据,灭后蜀这么个比较大的政权只用了66天。反应宋太祖善于审时度势,见机而行。军事外交两手抓,纵横捭阖,收服南方。一生唯一的污点就是两伐北汉无功。绝对可以对得起周世宗留下的基业了。其最大的功劳莫过于结束割据局面的同时也结束了割据的可能性,宋以后再无短命大王朝,内忧的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但是最关键的北汉和燕云问题,都再没有时间实现,又留下一个遗憾。

总体来说,宋太祖前面有个周世宗,是他莫大的幸运;而周世宗后面有个宋太祖,则更是天下统一大业的幸运。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强百倍,和强很多一样,这个我倒没理解错。

我的意思是以现有资料看不出谁更强,因为很多东西没法比。
两人风格不同,世宗魄力确实大,太祖确实谨慎。
我是对世宗的性格有些担忧,感觉有时有些冒险,因为我本身也属于谨慎派的,跟太祖相性更近,算个人感觉吧。

宋太宗当初伐契丹,全国都统一了,北汉也灭掉了,无后顾之忧了,国力大强,兵威大盛,结果居然惨败了。
当然周世宗比太宗强百倍(这个我没意见),不至于像太宗那么衰,但过早与契丹交锋我还是不报乐观估计。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8-4-23 16:01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 栾青 于 2008-4-23 16:16 发表
说到隋文帝的功绩不讲他结束三百年分裂,并在制度建设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凭他恢复汉人江山,恩威并用,把强大的突厥玩弄于股掌之中,并彻底制服,是赵匡胤远远不能相比的,说到气魄,赵匡胤也是远远不及,隋文帝敢在灭南陈之前硬碰硬,先搞定强大的突厥,再灭南陈,先北后南,先强后弱,而赵匡胤对于契丹畏首畏尾,只敢先南后北,终其一生不敢跟契丹开战,对付南唐就是“卧榻之处,岂容他人酣睡”,对契丹要收复幽云却只想和平赎买,不行才敢动用武力,着一点上还不如他弟弟赵光义硬气。

宋太祖是先定先南后北计划,稳扎稳打统一天下,并不是不敢与契丹开战,而是不急于一时。契丹是统一的最后一步而已。
和平赎买只是一种设想,后面还有一句,如果不成,就赎买的钱当作军资,武力攻取!“不行才敢”这句逻辑就有问题,开始不敢,因为买不成就敢了?勇气从哪来的?
人家是两手准备,既然准备武力攻取,就敢打,只不过要等其它事情办完之后再说。
赵光义硬气有什么用,军事二五眼,不提也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价值观不同吧,宋太祖趁契丹蛰伏的时候完成了南方的统一,也算是充分利用时机了。
另外宋太祖时期禁军才十几万,还要在京城搞内外相制,打契丹感觉仍是准备不足。而且最重要的是没有强大的骑兵与契丹抗衡。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8-19 14:14 发表
除了郭威,谁的政权不是在自己子孙手中丢掉的?

尧、舜、冉闵、李自成……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杯酒释兵权没啥不对,被释兵权的那哥几个能力也一般,压根谈不上自剪羽翼,只要宋太祖自己在就没问题。

他能够料如果不迁都,百年之后必然造成冗兵,导致“天下民力殚矣”,已经可以称得上是远见卓识了。

另外许多被后世诟病的制度,其实在宋太祖时期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而是从宋太宗开始走样的。宋朝的所谓“祖宗之法”,实际上是太祖太宗两朝的制度,其中太宗朝的制度在很多方面影响更为深远。

比如所谓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宋太祖时期西边北边边境的几个重镇,将领几乎从来没有换过,并且委以便宜行事之权,并不像宋太宗时期对武将防范得那么严。

我看宋太祖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料到自己死得早,所以觉得很多东西可以慢慢来,结果突然一死,宋太宗即位,其猜忌多疑的本性使得太祖的很多制度到他的手里发生了的变化。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9-8-22 21:35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先南后北稳扎稳打,比较契合孙子兵法的慎战思想,“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先北后南的话,敌也许是可胜的,但是自己也很危险。

柴荣走的是险棋,老赵走的是稳棋,赵二握着最好的牌,走出了最臭的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 kodosg42 于 2009-8-26 20:53 发表


赵二拿着好牌刚想走棋,突然发现对面下棋的人变了

早就变了,早在赵大时期就换人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 kodosg42 于 2009-8-26 21:45 发表


没听说耶律休哥在赵大的时候多NB啊

难道耶律休哥就是下棋的么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9-8-26 21:57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 张洋 于 2009-9-30 12:57 发表
好像史学界有个看法:北周世宗远胜杨坚,后周世宗远胜太祖

所谓世宗远胜太祖这说法纯评个人喜好,一点依据都没有。
其实是没啥可比性的,因为单论功业只能说太祖远胜世宗,就算说世宗为太祖的统一打下了基础,也无法断言世宗就“远胜”太祖。否则为啥不说文景远胜武帝?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 张洋 于 2009-9-30 16:21 发表
宋太祖一统中原后不应先下南唐,而应趁势北伐,重创大辽。结果给后世留下了隐患

又是先南后北与先北后南的争论,说先北后南才是上策的人首先就假设了这样一个前提——此时北伐必胜,这个断言下得有些太轻易了。

确实,周世宗临死之前的北伐很顺利,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可是可怕就可怕在这一点上,没有遇到什么阻力,这是不正常的,先胜后败的例子历史上不胜枚举。赵光义北伐的时候刚开始不也是极其顺利么?一直打到幽州城下都没有遇到像样的阻力,如果宋太宗这时死了,然后班师,他岂不是也是周世宗了?可结果呢?皇帝老儿自己差点没归位。
况且周世宗攻打北汉的时候,碰到契丹援军就被杀得大败,怎么敢说北伐契丹就一定成功?收复三州与三关确实是周世宗的大功,但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之处,因为遇到的基本上都是汉官守城,大军还没到就举城纳降了,压根没有跟契丹主力相遇,所以这次北伐在军事上没什么可称道之处。

很多人都拿“睡王”耶律璟说事,认为当时契丹统治者昏庸,正是北伐的大好时机。不过战争的成败是不能单看统治者如何的,宋徽宗这个昏君在其统治前中期还取得过相当像样的武功呢,说契丹以睡王当政就一定不敌当时才只有中原、关中、河北、淮南这么点土地人口和财力的宋朝,未免失之于武断。


“先南后北”虽然被批评为较为保守,但严格遵循了孙子的慎战思想,是一种十全必胜的战略,在宋朝刚刚立国,土地人口财力兵力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绝对是最正确选择。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9-9-30 17:06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即使拿出汉唐来,有哪个在刚立国时就敢跟北方的强敌装逼的?汉高有白登之耻,唐宗有渭桥之辱,还不都得忍气吞声先发展几年再来。
况且汉唐立国之后,全国土地都已基本到手,先天条件就比宋朝强,宋朝刚立国时就那么一丁点地方。
又况且汉唐的敌人匈奴、突厥,压根比不得早已在中原占尽便宜、并且已经封建化、更要命的是已经占据地利的契丹。

所以说,宋朝想要跟契丹叫板,在太祖朝实现是不现实的。到太宗朝时条件基本成熟了,可偏偏太宗又是个军事二五眼,浪费了世宗、太祖两朝的积威。宋朝的武功不逞,怨不到太祖头上。汉朝几代之后出了武帝,唐朝有太宗高宗(不过唐朝的武功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宋朝的皇帝却一代不如一代,这怨不得太祖,连太祖的基因也怨不得,因为从太宗开始,北宋的皇帝就都是赵老二这个军事二五眼的基因了。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9-9-30 17:20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9-10-27 23:14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看问题不能光看表面就急着下定论。

谁说老赵不要燕云十六州了?从他屡次违背先南后北的既定国策攻打北汉就可以看出他实际上最在乎的还是北方的领土。群臣要给他加“一统太平”的尊号时,他说:“燕晋未复,遽可谓‘一统太平’乎!”(“燕”指幽蓟,“晋”指北汉)

还要注意一个事实——杯酒释兵权是在统一南方之前。老赵根本没有觉得没了这帮老家伙就不能打天下,所以不能因为杯酒释兵权就断定老赵没有了进取心,这是常识性的错误。

没有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况且这几个人不见得有多厉害),用王全斌、曹彬、潘美、曹翰等人一样打天下。

赵匡胤时代之所以没有跟契丹发生全面战争只是因为时机未到而已,而他本人又死得早,并不是没有北伐的打算。

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一看到“杯酒释兵权”就想当然地以为老赵不想打了,要享受安逸了,这样的人根本就没读过宋史,建议多读点书再来谈。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9-10-28 07:23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9-10-30 06:40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9-10-29 21:52 发表
以宋太祖的本事,北伐不大可能失败吧,我咋觉得出师必胜呢

如果时机成熟了,确实还比较有胜算。如果像太宗那样仓促出兵也不好说啊。
两次出兵北汉(其中一次亲征)都没把太原啃下来,幽州可比太原还难啃。
我觉得只有削平南方,然后将全国精锐集中到北方,做好充分准备之后,才可以与契丹开战。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8 04:4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690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