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在下对北宋冗官冗军的一点浅见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募兵制也减少了大规模农民运动的发生,综观宋朝的下层人民暴动情况,值得一提的三次——李顺之乱、方腊之乱、杨幺之乱,都是区域性质的,从未有全国规模的,如秦、汉、隋、唐、明末年的农民大动乱,这些王朝都是亡于内(明朝是内外交困),宋朝就只能亡于外了。
冗官则是重视文治过度导致的,为了让天下士子安心读书,故意提高官员的录取率与行政及生活待遇。宋朝有官、兵二费,又时不时地送给契丹、西夏、金岁币,财政居然还能吃得消,这点很让人不可思议。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6-11-5 14:26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花钱买和平其实也是要有一定军事实力作保障的。北宋初期,面对已经强大的契丹,和正在崛起的西夏,其军事实力尚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双方都占不到便宜。如果契丹有足够的实力灭掉北宋,谁还稀罕那点岁币?事实上契丹非但灭不了北宋,就连在边境地区攻城略地都很困难,经常失败,并且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得不偿失,在这种情况下媾和是一种必然。二十多年的宋辽战争,在领土上辽只得到一个易州城。南宋与金媾和也是乘盛求和的。
而到北宋末期,金军已兵临城下,多少钱也买不来和平了。


再说说农民起义问题。为什么宋朝的农民起义都是声势浩大,人数众多,但一般都只能限制在一定区域内,而后政府军迅速扑灭。
刚开始的能够迅速发展到声势浩大实际上是宋朝地方军队疲软导致的。厢军的战斗力太差了,只能任由其发展壮大。而禁军除了一部分屯驻京师外,另一部分屯驻在重要边境,如与契丹、西夏接壤的边境地区,屯驻北边防御契丹的有镇州、定州、三交(太原)、大名府四个主要行营,屯驻西北边防御西夏的有秦凤、泾原、富延、环庆、麟府、以及后来收复的熙河兰会,号称陕西六路,是宋朝的最精锐部队。而除了京畿和以上军事重地,其它地方很少驻扎禁军。而李顺、方腊起兵的地方恰恰不是京畿,也不是重要边境,自然能够迅速壮大。而当朝廷出动禁军前来清剿时,这些农民军也由于武器不足、未经过训练而成为乌合之众了。北宋中期有个王则之乱,发生在河北,正是离禁军驻地很近的贝州(现清河县),虽然是军变,比民变更有优势,但结果自始至终只攻占了一个城,而后被迅速剿灭。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6-11-6 13:07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战斗力弱是看时期的,初期和中期的禁军战斗力并不弱,只是被体制给限制住了。

战场指挥权问题是宋朝最关键的军事问题,宋朝初期和中期的军事失败决不是战斗力问题。
宋军对契丹、对西夏、对金以少胜多的战例也比比皆是。

关键问题是“将从中驭”,导致战场指挥权混乱,一般情况下没有统一指挥,每个行营的主将都各自为战,即使有配合作战的意识,也因为互相不统属,无法统一思想、统一目标,导致配合不利。

宋朝禁军的拣选是很严格的,不是什么老弱病残都能混进去的,老弱病残的都是厢军,厢军一般任务就是维持地方治安以及干一些杂役,不是戍守京师与边境的。但是后期禁军的操习松弛了,战斗力才成问题。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6-11-6 21:54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 镇北将军 于 2006-11-8 21:14 发表
比如说民力已衰竭,工部还在大兴土木,户部还在横征暴敛;财力已经枯竭,工部也仍在大兴土木,兵部也在大肆招兵买马。

北宋的六部形同虚设,根本不管事。
财政由三司(度支司、盐铁司、户部司)打理,军队由枢密院及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分权管理,兴土木的事则一般是临时差遣。

北宋官制应分为官、职、差遣,官只是占个品级,职是有个名分,差遣为实际职务。

如苏轼乌台诗案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有职,但把差遣免了,实际上就是没一点权力。

除了本官、本职、差遣之外,还有一些附加的加官,如检校官、东宫官、宫观衔、学士衔、致仕官等,这些无非是标示荣宠程度的。


举例
-------------------------------------------------------------------
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进书所署名时自报的官衔: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六百户食实封一千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

端明殿学士:学士衔
翰林侍读学士:本来确实是要侍读的,后来也成虚的了
太中大夫:本官,标示品级 —— 从四品上
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宫观衔,宋朝特有
上柱国:一级勋位
河内郡开国公:爵位,开国郡公
食邑二千六百户食实封一千户:食邑户数及实封户数
赐紫金鱼袋:司马光从四品,按品级应该服绯(即红色官服)配银鱼袋,但是特许穿三品以上才能穿的紫色官服,并配金鱼袋

可以看出这里所写的都是虚的,司马光其实当时只有修资治通鉴的权力。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4 17:5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13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