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分子结构与感觉意识关系的“假想”, "近代物理专题"小结
性别:男-离线 弟弟玉门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0
编号 19764
注册 2004-10-28


发表于 2004-11-18 16:5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分子结构与感觉意识关系的“假想”

“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为我们揭开生命的种种疑惑开创了一条道路。在这个框架之内我们可以更为客观的看待生命现象中的许多看似神秘的问题,也更为科学的解释生命本质在物理上对应着的基本物理现象。在这个领域中我们将发现简单的物理或化学变化如何使这么绚烂的自然界成为现实,如何使这么多彩的世界成为可能。“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无疑将破除生命现象的神秘感;但在这个神秘感的瓦解过程中,任何人都将被基本的物理因素是如此巧妙的组成全部的生命现象这个事实震撼。
本文将讨论生物大分子结构与感觉意识的一些关系问题。由于作者在这方面并无所研究,所以所有的讨论都是猜测,并无实验验证;而且在许多问题上只能算是一些哲学性的讨论。

一.        感觉是什么
首先在这里设想一下感觉形成的过程:外界对生物体的某种刺激以生物电信号的方式通过感觉神经传入大脑,引起了大脑中某种神经组成单元(分子层次上的)的结构形变,这种结构形变本身就是感觉。所以不可以问“为什么形变可以带来感觉?”感觉就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形变!形变本身是区别于其他具有相同结构或承担相同功能的大分子的结构,也区别于形变之前的结构。这句话有点像是在说废话;但是在此必须指明,感觉不就是感到了某种不是原来的性状吗?

二.感觉与意识的关系
生物学家告诉我们:许多动物和植物,甚至于最低等的动物也会有这样的分子结构形变,但他们的感觉却无法形成意识,而人却做到了。在此本文给出感觉形成意识的一些必要条件,其充分条件的提出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虑。这些必要条件看上去其实是自然而然的,将其提出来就是要强调它对感觉形成意识的过程中的重要性。
必要条件之一:形变本身的记忆性。即分子结构形变不可能瞬时的消失,它肯定要经过一个驰豫(复原)过程,在这个驰豫过程没有结束时,感觉是可记忆的。正如我们记什么东西似的。如果形变太严重使得这种驰豫过程不能发生,这就是永远的记忆。当然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生物体总在不停的新陈代谢,人脑的细胞也在不停的更换,作为形变载体的生物大分子也会不停的更换。这种形变的记忆是构成意识的物质基础。“形变的记忆性”在物理上是绝对成立的。
必要条件之二:形变的可比较性。就是说,生物大分子产生的形变必须要可以和与它具有相同组成(或者是承担同种功能)的分子的结构的比较性。缺少了这种比较性,形变(感觉)本身只有在产生之时才会确认其存在;而产生之后,就不知道它是因为形变而成为现在的样子呢,还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形变的可比较性在物理上满足,需要的条件是:存在有相同组成(或承担同种功能)的生物大分子。而这个条件在生物体内是可以满足的。
必要条件之三:形变的复杂性。形变的复杂性是否算是感觉形成意识的必要条件之一,还是值得商榷的,但在此还是将其列出来。
就以上几个必要条件,举个例子来说明感觉是如何形成意识的。
一只猫,如果被某人打了。猫肯定会有反应,这说明它有感觉了。但是如果这种感觉(分子形变)没有记忆性(或是已经复原了),猫第二次看到这个人的时候,它想不起“痛”的感觉来,也就不会逃跑。如果,当猫第二次看到打他的这个人时,形变尚未复原,它还能隐约地感到“痛”的存在,那么它很有可能会逃跑;这种“痛”是表明了某些生物大分子的形变相比于其他分子(同种分子或是承担同种功能的分子)有了结构上的不同;此时,猫才会“通过”形变的比较性感觉到痛。而猫的逃跑行为恰恰表明了意识的存在。这个意识的形成直接来源于感觉形成意识的前两个必要条件,至于形变的复杂性对意识产生是否具有必要性。本文不过多论述(复杂性也许会在意识的产生上发挥一些作用,因为我们可以认为低等生物没有意识可能是因为其感觉过于简单了)。在此仅仅指出一个问题:人类对意识的定义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意识的定义在“感觉如何构成意识”这个问题上是值得关注的,倘若意识被定义为人脑的高级感觉,那其他动物和植物当然也就没有意识的存在;倘若意识被定义为感觉的组合,那么所有的生命体都会有意识,只有复杂与否的区别。倘若意识被定义为感觉的反应,那么一般的高级动物都会有意识。

三.感觉意识的主观性
本文讲感觉意识的主观性问题,不牵涉到“唯物论”,不是试图去支持或反对“唯物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只是想强调由于感觉意识的实际物理意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形变)使之只能存在于生物体中;而且感觉意识也只是生物体本身的某种变化,并不是客观实在的外部事物,只是外部事物的某种“映像”。
在此我们引用康德哲学中两个世界的划分来解释这个问题。康德认为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因而他同时是两个世界的成员,受到两种法则的影响。这两个世界就是物自身的世界和人类认识了的世界(现象)。物自身的世界是康德设想的真实的世界,是一个限制性的概念,是“上帝”直接切入其内涵,也只有“上帝”才能知道它的内涵。人类是不可能认识物自身的世界的。但人类认识了的世界是以物自身的世界作为基础的。康德认为,认识实际上是人类以某种先验的概念抛之于物而得到的某种“现象”上的把握。随着概念的不同那么就会有不同的认识。
康德的两个世界的划分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问题。本文谈到此处只是想借以讨论几个问题:其一,意识的内容是不是真实的世界?其二,意识的不同是来源于真实世界还是人的认识的载体(大脑)?
第一个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康德认为真实的世界(物自身)是不可能被认识的,因为无论你说你用来认识的理论如何正确或是试验手段如何先进如何精确,都已经包含了人类的概念上的因素,真实的世界一经这种概念的描述就变成了人脑中的现象,就已经失去了其真实性。正如某种东西,人们说他很甜,那是因为人们吃了它,“它”中的某种物质与人舌上的某些感觉器官中的物质发生了反应,人们才知道了甜味,而实际是这种甜味已经不再是物质本身,而是这种反应所带来的结果。既然认识是人们先验的概念抛之于物,那么概念不一样自然认识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意识的不同来源于人的大脑。

未来生物学的发展在哲学层次上的考虑也许不是以往那么不重要。一些新的观念需要引入,同时有些问题需要破除它的神秘感!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弟弟玉门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0
编号 19764
注册 2004-10-28


发表于 2004-11-20 16:0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哎哎哎!
居然没有人回帖!
费了这么大的力气写的!
看来只有老师自己看了
也许老师也不会看的
55555555555555555555555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弟弟玉门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0
编号 19764
注册 2004-10-28


发表于 2004-11-23 18:1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村里我最帅于2004-11-21, 19:43:07发表
仔细看了。当年科林.威尔逊也是从研究自然科学(原子物理)开始,开创了局外人观点。鼓励一下原创。
不过这篇分子结构与感觉意识关系的“假想” 好象并不是纯哲学思辩的题材,似乎是更多的偏向于生物学角度的边缘学科题材。只是在最后第三大点引论了一下康德的哲学认识论。
我个人认为用柏格森的生命科学观点论证更好。康德两个世界的划分便把思维和存在分离开来,这就意味着给实际上出自主体的东西赋予了独立的意义,即产生了异化。而生命哲学是把自我意识作为能动的主体,并在总体性范畴的基础上使客体消融在主体之中,以克服唯理论的错误。
如果我理解有误请指

终于有人看了。看来没有白写!  
感谢“村里我最帅”对我的支持  

但我认为康德两个世界的划分并不是把思维和存在分离开来
他只是指明真实的世界是不可能被人们认识的
我们认识了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
但这个被认识了的世界也是存在,
而思维只是做了形成概念和抛出概念的事情。

康德的这种分法实际上将“存在”中的种种矛盾转移到思维上去了
因为他认为真实的世界是如此的完美,是不可能出现矛盾的污点的
人们认识的矛盾是由于思维的矛盾所造成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24 00:2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09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