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轩辕对联学堂
性别:未知-离线 无名13

中大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1
功绩 56
帖子 599
编号 19519
注册 2004-10-25


发表于 2005-1-31 21: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诗词常识-诗律浅说(方舟子)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一类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气爆破出声。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前面「天子万福」的「福」字就是这种情况。常见的入声变平声字有:

一画:一
二画:七八十
三画:兀孑勺习夕
四画:仆曰什及
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
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
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
九画:觉(觉悟)急罚
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
十一画:族渎孰斛淑啄脱掇郭鸽舶职笛袭悉接谍捷辄掐掘
十二画:菊犊赎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凿博晰棘植殖集逼湿黑答插颊
十三画:福牍辐督雹厥歇搏窟锡颐楫睫隔谪叠塌
十四画:漆竭截牒碣摘察辖嫡蜥
十五画: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额
十六画:橘辙薛薄缴激
十七画:擢蟋檄
十九画:蹶
二十画:籍黩嚼

  讲保留有入声的方言的人,要识别这些入声字自然毫无困难,只要用方言来念就行。对讲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据声旁进行归纳帮助识别,比如「福幅辐蝠」「缴激檄」,但大多数还是只能死记硬背。现代人写旧体诗,完全可以根据现代四声来写。但写旧体诗本来就是因为好古,有人愿根据古代四声来写,也无可厚非,那就要特别注意这种入声变平声的字了。用普通话读古诗,碰到这种字怎么办呢?我以为,为了保持声调的和谐,不妨读成去声。去声较低沉,再读得短促一些,听上去就有点象入声了。实际上,这类入声字,有的人就习惯读成去声,如「一、幅、辐」,很多人都读成去声。

  古代很大一部分上声字,在普通话中都读成了去声。上声和去声都属仄声,我们可以不管这一类字。但是还有一种声调变化必须注意一下:某些古代的平声字,现在读成了仄声字。如《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
  独宿江城腊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
  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强移栖息一枝安。

  第四句的韵脚「看」就是平声字,我们读时最好也读成阴平才顺口(现代「看守」的「看」仍读阴平)。

  又如《夜宴左氏庄》:

  风林纤月落,
  衣露净琴张。
  暗水流花径,
  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
  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
  扁舟意不忘。

  最后一句的韵脚「忘」也是平声,我们读时也应该读成平声才不感到别扭。至于第六句开头的「看」虽也是平声,按今音读成去声也无所谓。

  除了「看、忘」,类似这种在现在一般读仄声,而在古代读成平声(或平、仄两读)的还有:

  筒纵撞治(动词)誉(动词)竣闽纫奔蕴漫翰叹患跳泡教(使)望醒胜(承受)售叟任(承担)妊

  这些字,如果是在韵脚或是句中平仄关键处,都应该读成平声。

  还有极少数字,在现在是平声,在古代反而是仄声,如「思」「骑」当名词时都读成去声。象《一百五日夜对月》:

  无家对寒食,
  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
  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
  想像颦青蛾。
  牛女漫愁思,
  秋期犹渡河。

  第七句的最后一字「思」,就该读成去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无名13

中大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1
功绩 56
帖子 599
编号 19519
注册 2004-10-25


发表于 2005-1-31 21: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简单来说就是古音的有些字的平仄和今天不同。具体要查平水韵部,简单的方法是用网络上的平仄查找的工具去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无名13

中大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1
功绩 56
帖子 599
编号 19519
注册 2004-10-25


发表于 2005-1-31 21: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第二节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么字归甚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一节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出处】:
诗词格律(王力)-第1章:关于诗词格律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3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6 09:3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54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