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袁崇焕之死是怎么回事?
性别:男-离线 深海幽灵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9
帖子 948
编号 186661
注册 2007-7-9


发表于 2008-2-5 02:3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拜托五年平辽才一年就算欺君,那要杀头的人海了去了。
天启三年毛文龙曾上书兵部,说“得饷百万,明年可以灭奴。”
天启五年,毛文龙又说:“两年之间,有不平辽灭奴,复三韩之旧业,甘治欺君诳上之罪。”
都在皇帝面前这样赌咒发誓吹牛皮,时间也到了,没见天启拿他怎么样。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深海幽灵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9
帖子 948
编号 186661
注册 2007-7-9


发表于 2008-2-17 21: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八日,袁崇焕入蓟州。以故总兵朱梅、副总兵徐敷奏等守山海关。参将扬春守永平、游击满库守迁安、都司刘建华守建昌;参将刘宗武守丰润;游击蔡裕守玉田;昌平总兵尤世威还镇护诸陵;宣化总兵侯世禄守三河,防贼西奔;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守密云。--------《崇祯实录》



QUOTE:
十三日,大军至蓟州。........是夜,乃过蓟州五里外驻营。十四日,大军至三河县.....----《满文老档》

这点很重要。袁本来的布置是有防御纵深的,计算到了后金可能的绕路。宣化总兵侯世禄不听将领,招呼都不打直接带兵跑了,导致防线上这么一个大漏洞。“防贼西奔”的构想也就破产了。

QUOTE:
原帖由 孟静 于 2008-2-17 16:14 发表

自己过了一天都还不知道。

后金兵13号夜拔营而走,明军14号天亮发现,不过间隔几小时,谈何“过了一天都还不知道”?

QUOTE:
原帖由 孟静 于 2008-2-17 16:14 发表

而且袁崇焕连个烽火都没发放

哪里看来的?给个出处。

[ 本帖最后由 深海幽灵 于 2008-2-17 21:23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深海幽灵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9
帖子 948
编号 186661
注册 2007-7-9


发表于 2008-2-17 23:4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伶州鸠 于 2008-2-17 22:48 发表

这逻辑真强悍,畏战纵敌也能如此的理直气壮,这么说直接投降岂不是皆大欢喜~

谈不上畏战纵敌吧。从有限的战场记载看出,袁崇焕守住了县城和官道路口("十二日即发前拨堵截于马升桥"),而后金则放弃争夺官道在蓟州东南5里外树林中驻营(“十三日敌乃尽撤遵营,横扎于蓟之东南角”“是夜,乃过蓟州五里外驻营”)。白天两军互相试探,晚上后金趁夜拔营绕走,麻杆打狼两头怕而已。而蓟州身后还布置了宣化总兵侯世禄守三河作为第二道防线。但实际上三河已经是空的就是袁崇焕不知道的了。
本来世上没有必胜之法,只有可胜之道。皇太极放弃退路和补给线不要,直接向北京扑。表面上看占了便宜,实际是孤注一掷的赌博,自己后路也留下极大隐患。可在崇祯眼里只看到大祸临头却看不到大好良机,把战场博弈中的一次换子看成指挥官全盘错误,甚至怀疑人家通敌而自己方寸大乱。实际上,北京城下时明军主力已集,机动部队基本未损,后金带着抢来的大批人畜行动迟缓,退路也还在明军手里,整体形势不坏,而崇祯先把袁崇焕下狱而导致关宁军失心哗变,在强逼满桂出城决战而导致宣大军全军覆没,崇祯的二百五瞎指挥行为才是己巳之变明军完败的罪魁祸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深海幽灵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9
帖子 948
编号 186661
注册 2007-7-9


发表于 2008-2-21 21:3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不用猜测了,袁崇焕给皇太极写的4封信的都抄录在满文老档里,可以看看。最好是对比着毛文龙写给皇太极的信来看
归还全部辽土辽民,去国号,废印玺,袁坚持的这种条件改叫劝降还差不多。

另外满文老档里还有皇太极写给袁崇焕最后几封信的原件。怎么回事呢?因为那时朝廷“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所以袁崇焕拒绝接受皇太极来信,原件退回去了。也可以看看皇太极信里面是如何和袁崇焕商量“入寇逼宫”的

[ 本帖最后由 深海幽灵 于 2008-2-21 22:4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深海幽灵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9
帖子 948
编号 186661
注册 2007-7-9


发表于 2008-2-21 22: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孟静 于 2008-2-21 21:55 发表
八月,后金努尔哈赤因背疮病故。袁崇焕未经朝廷允许,私自派使者吊唁努尔哈赤

袁崇焕奏章:“。。。无以乘其位置未定,并大耦尊之时,图以为间。八犬同牢,投之骨必噬。臣正与经,督及内臣谋其能往者,万一此道有济,贤于十万甲兵。。。。”
天启回旨:“据奏,备叙巡厉所见,朕心恻然。。。。。。。。。。其余内外机宜,悉听便宜行事
-----------------------《明熹宗实录》

QUOTE:
原帖由 孟静 于 2008-2-21 21:55 发表
朝廷命袁崇焕发兵援助,并拣轻兵捣巢



QUOTE:
原帖由 孟静 于 2008-2-21 21:55 发表
仅派徐琏率水兵千人援东江,派赵率教朱梅率领九千人至三岔河牵制

九千精骑算不算轻兵?满文老档里记载皇太极于3月亲率后金主力沿辽河巡视连营,而赵率教也是3月出兵。两军正好隔辽河对峙。所谓牵制,把皇太极本人都牵制来了。“十万犯鲜,只有不足一万守辽”的情报本来就是错误的。攻朝鲜的只是阿敏的偏师,后金主力始终都在关宁这一头。

[ 本帖最后由 深海幽灵 于 2008-2-22 00:20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深海幽灵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9
帖子 948
编号 186661
注册 2007-7-9


发表于 2008-3-9 14:2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伶州鸠 于 2008-3-9 12:48 发表

那是,岳爷没有文人吹牛的本事,不会把斩首二百,外围堡垒》伲??袼劳鍪?В?覆菟鹗???蚴?背伞按蠼荨崩创怠D憧伤闼阍婪墒稚系恼嚼??茨?醮蠼菡妒锥?偌恫握找幌拢?梢运愣嗌俑瞿?醮蠼荨!!G胰ザ?...

若只比“斩首”,则明军伤亡为0,领先美军400年,若比实际杀伤,最好还是看看后金皇太极双树堡烧尸“临其丧,哭而酹之”和“士卒损伤甚众”的记载,还有后金俘虏“具言奴恨锦州杀伤夷众大半”的交代。“粮草损失数十万石”不知出处?至于“外围堡垒尽焚”,呵呵,倾国之师伐人,死伤惨重后烧空堡而回,后金起兵后大小数十仗,武功之盛确实无有过于此役者
袁崇焕也是不擅吹牛的,大捷或大败,皆是后人公论。“宁锦大捷,皆赖厂臣调度以奏奇功”,这个很有意思,一般来讲,九千岁是不会主动抢人黑锅背的

[ 本帖最后由 深海幽灵 于 2008-3-9 15:2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深海幽灵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9
帖子 948
编号 186661
注册 2007-7-9


发表于 2008-3-9 15:0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8-3-9 14:39 发表
袁当时是宁前道,觉华岛不在他管辖之下,但是建虏来后他没有及时通知岛上撤离,觉华宁远关系就像一个城堡一个配套储备基地,袁崇焕是城堡主官同时负责保护储备基地,储备基地不归他管理但他有保护之责,因此觉华 ...

觉华防务不归袁管。。。至于责任,“枢辅至檄兵守,高经略未及议更,而岛兵尽遭其惨戮军民成肉山矣。。。。。以杨麟应援不前致有觉华岛之失。。。削籍为民”。-------《三朝辽事实录》
前面伶州鸠兄明显是说宁锦的,故不知如何又“粮草损失数十万石”。。。。

宁远战果更好算了,因为后金给出了具体500的死亡数字,参考其对阵亡数字一贯讳莫如深的态度和堪比日军《华北治安战》的统计风格,大致可以想象了。可以参考后来尊永大捷后后金一口咬定只死200老弱的例子。

[ 本帖最后由 深海幽灵 于 2008-3-9 15:20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深海幽灵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9
帖子 948
编号 186661
注册 2007-7-9


发表于 2008-3-9 23:3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8-3-9 18:44 发表


“以杨麟应援不前致有觉华岛之失同卫未尽其事削籍为民武弁未有为民者此创为一例也鳞驻山海可以应援不前罪之耶”-------同样出自《三朝辽事实录》
这是王在晋的原话,可见杨麟不过是一只替罪羊

建虏的伤 ...

杨麟要背黑锅的话自然是替他上司背了。因为高第在觉华失陷后迫不及待的就把黑锅往他头上推了。这点可以看熹宗实录卷七十和卷七十乙未里两篇高第的塘报。第一篇怪杨麟佣兵不救(其实杨麟都是听他的),第二篇怪天气太严寒。高第为什么这么急着撇清关系呢,看看他前面的塘报的就知道了,原来觉华防务一直都是他布置的,现在出事了能不急么。就在觉华失陷前两天,高第塘报里还言之凿凿“讫近岛海岸冰俱凿开达贼不能过海”(熹宗实录),拍胸脯保证觉华万无一失。至于宁远是否有不救的责任,朝廷的观点是宁远“力竭”,这点不难理解。宁远守军不过万余,早被团团包围,能守住在朝廷看已是奇迹,还要去增援有7k守军的觉华无异天方夜谭。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深海幽灵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9
帖子 948
编号 186661
注册 2007-7-9


发表于 2008-3-10 08: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8-3-10 01:50 发表
按王在晋的观点杨麟不是替高第背黑锅而是孙承宗。在王在晋看来当时孙承宗虽然已经辞职还乡,但仍然深得熹宗信任,因此才会把杨麟推到前台来当挡箭牌。

不是吧,王在晋虽有前任孙承宗误信太监之言,定下觉华冬季凿冰坚守政策的议论,但关键的是后面“高经略未及议更”。军事部署应根据具体情况应变,怎可把过失赖到前任头上。孙在任时坚持把防线推到锦右一线,觉华在安全后方。高第先是尽弃锦右,再是没重视觉华防御,再是躲在山海关不敢增援,这黑锅还想不背?

[ 本帖最后由 深海幽灵 于 2008-3-10 08:2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深海幽灵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9
帖子 948
编号 186661
注册 2007-7-9


发表于 2008-3-10 23:3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伶州鸠 于 2008-3-10 22:26 发表

且去读书,你可以瞧瞧岳爷斩首多少~
宁前道兵备放着觉华既不救援,又不通知,更不撤回,就算不撤士卒,至少把百姓撤进宁远城也才象那么回事。

不通知。。。后金兵逼近辽河起,天天发塘报,就差CNN现场直播了。
把百姓撤到宁远。。。你应该看看战前明军的整个布置。觉华就是疏散地,是诺亚方舟。而宁远在所有人眼里早已是后金屠刀下的死城一座了。高第在觉华被攻前两天的塘报还提到觉华沿海冰都凿开,万无一失,宁远估计他直接就在等屠城新闻了。
至于不增援自然是高第之过了,关宁远什么事?宁远本身就是需要增援对象之一。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深海幽灵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9
帖子 948
编号 186661
注册 2007-7-9


发表于 2008-3-10 23:4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伶州鸠 于 2008-3-10 22:54 发表

孙承宗一次主辽的时候,是把锦州一线作为缓冲地带的,并未在这一带大兴土木,二次守辽时锦州已成,才因势筑城大凌河,他的部署远没有后来的袁那么激进。

还是拿史实说话吧。孙主辽时在锦右大量囤积物资粮草,以致于高第逃跑后大量粮草到后金兵攻来时都运不完,缓冲地带有这样布置的?而且孙以锦右为基地已经进一步向三岔河口娘娘宫进军,当然没成功被打回来了。孙自己“四年平辽”的主张比袁还激进一年。孙没兴土木那是因为锦右诸城还在,高第放弃后全被拆光了别人自然要重修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深海幽灵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9
帖子 948
编号 186661
注册 2007-7-9


发表于 2008-3-11 00: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伶州鸠 于 2008-3-11 00:01 发表

准备赴死的没死成,没准备好的都死光了。所以说是形势判断错误,导致部署错误。
要知道高第最初的命令是尽行撤回关内,从一开始抗命留守就错了,到后面变成了这个局面……
整个战役最有意义的是关宁军面对后 ...

首先类似918的不抵抗政策绝对是错误,而且很快得到了纠正,“圣上言所奏言言切实,所宜急行,如右屯粮草轻弃于贼而退守宁远已属失着,宁远为关门障屏,急当移兵应援,不可拘尽地分守之说,迟误者定以军法从事”(三朝辽事实录)所以根本不存在抗命,到是高第抗命增援不力。。。
而且事实也证明宁远确实能守住。所以具体问题就在于对觉华的具体防御部署了。增援兵力调度权都在高第手里,挖冰也是他安排的。拿他在具体战术问题上的错误反去证明他前面战略没错逻辑上讲不通吧。如果高第不弃锦右的话,同样能守住,粮草不会大量损失,以后也不用重修诸城,之后整体战略格局走向都会不一样。

[ 本帖最后由 深海幽灵 于 2008-3-11 00:21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深海幽灵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9
帖子 948
编号 186661
注册 2007-7-9


发表于 2008-3-11 01: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伶州鸠 于 2008-3-11 00:10 发表

请注意孙派兵屯守锦州诸城已经是天启五年夏天的时候了,到秋天他就罢职了。。。。

那是因为天启四年冬天宁远城才刚修好。宁远都没修好直接蛙跳到锦州就不是一般的激进了。。。。罢职就是因为他在锦右囤积粮草充足后就又向耀州进攻,兵败娘娘宫而被阉党反攻倒算。按孙的设想,成功的话接着就要在娘娘宫筑城,再进而把辽南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

[ 本帖最后由 深海幽灵 于 2008-3-11 02:07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深海幽灵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9
帖子 948
编号 186661
注册 2007-7-9


发表于 2008-3-11 17:0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今逆奴有将至右屯之报,其于山海势已逼近一重。。。。。今其申严军纪,逃者尽斩,。。。。如仍前泄泄,致有愤事,祖宗宪典凛如,朕决不为尔姑息 --------《熹宗实录》



QUOTE:
如右屯粮草轻弃于贼而退守宁远已属失着,宁远为关门障屏,急当移兵应援,不可拘尽地分守之说,迟误者定以军法从事--《三朝辽事实录》



QUOTE:
得旨,首山扼险要地,官兵亟宜据守,以挫贼锋。总兵杨麒速赴宁远策应,一切防守事宜严加责成,倘有疏虞,即以尚方从事,应用刍粮速与接济-----《熹宗实录》

弃土四百里竟是高第一言可决?不同意见就是抗命?不知高第大还是皇帝大。。。。这“藐视上司命令”“破坏整个辽东大战略的行为”“无组织纪律观念”的人是谁很明显吧。
宁远失守袁崇焕肯定不会受到罢官还乡的处分,人家都战死了,怎么也要追认个烈士,倒是高第死定了。。。。宁远守住救了他一命啊,皆大欢喜的结局,熹宗一高兴,“逃者尽斩”“朕决不为尔姑息”,“迟误者定以军法从事”,“倘有疏虞,即以尚方从事”,就不兑现了。

[ 本帖最后由 深海幽灵 于 2008-3-11 17:25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深海幽灵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9
帖子 948
编号 186661
注册 2007-7-9


发表于 2008-3-11 20:2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8-3-11 18:44 发表

原来在说这个啊。
守宁远的命令是中旨,高第的坚壁清野经过了内阁。请复习大明政治制度

汗,你这怎么看出是中旨的。。。。。我没见过任何地方提到。。。。前面没写完整,“上谕兵部:今逆奴有将至右屯之报,其于山海势已逼近一重。。。。。”,如果给兵部和内阁封驳了,这旨根本发不出来。另外我也没见过任何兵部和内阁发出的正式通知宁远撤防的文件,唯一见过的记载就是高第并撤宁、前二城,哪里又看出经过内阁了?不是就凭那时阉党权倾朝野就能断定吧。如实录上有内阁公文原始记载请告知卷数。

[ 本帖最后由 深海幽灵 于 2008-3-12 02:54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深海幽灵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9
帖子 948
编号 186661
注册 2007-7-9


发表于 2008-3-12 16:0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8-3-12 12:02 发表

中旨是不需要经过任何机关直接发到皇帝想发的地方去的

“上谕兵部”,我这都特意标红了。。。。再问,哪看出中旨了?
再,我问的是内阁正式通知宁远撤防的公文,高第同党事后的辩词也差太远了吧,和所谓通过内阁八杆子也也联系不到一块去啊。特别这段话怎么理解意思都是幸亏宁远守住,抵消了高第过错,所以说袁崇焕就高第老命一条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深海幽灵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9
帖子 948
编号 186661
注册 2007-7-9


发表于 2008-3-12 19:5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我都特意告诉你中旨直接发到皇帝想发的地方去,看来熹宗把中旨直接发到兵部超出你的理解范围了。。。。再尸哪看出不是中旨了?

哇塞,这逻辑强。红字部分应该帮你裱起来。熹宗这旨是没处可发了,发哪都能算中旨。什么叫中旨,中旨就是绕过外朝所有正常程序发旨,直接发给个人。发旨到兵部明显走的是正常程序,六部职权本来就包括监督和封驳皇帝政策,兵部不同意的话可以由兵科给事中执行封驳权。发中旨能发到兵部去皇帝实在是太强悍了,比朱元璋还NB
哪看出不是中旨?太简单了,拜托从相关史料里找个字出来。没有特别说明的自然就是走正常程序出旨,否则翻开史书怕是没有哪道不是中旨了
多说一句,就算是中旨一样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应,而内阁的公文没有皇帝披红就是废纸一张,真当明朝是君主立宪皇帝是摆设啊。。。。

QUOTE:
并无高第绕过内阁擅自撤防的过错,所以说高第撤防是自作主张属于莫须有

“高第并撤宁、前二城。”你能从这一个字先推出内阁通过,再推出“并无高第绕过内阁擅自撤防的过错”真是不容易。知道什么叫么,八字都没一撇的事情追究什么?自己发明个罪名然后自己辩解一下就能推出内阁通过了撤宁前的方案从高第一提出就被否决了,从头到尾都没被正式下达和执行过。高第要负的是在大方针确定后的指挥不利责任。通过内阁了居然会连个公文都没有,太强了吧,我甚至连个高第发的正式要宁远撤退的塘报都没见过。这内阁也是通过吧。我倒想知道在熹宗皇帝态度明确坚决反对的情况下批红这一关是怎么过去的?

QUOTE:
和所谓通袁崇焕救高第老命一条八杆子也也联系不到一块去啊

保此一塊土以還,朝廷可幸無罪其不出兵救寧遠”,“幸未至覆,餗功罪俱可無議
如此浅白之文言不用翻译了吧

[ 本帖最后由 深海幽灵 于 2008-3-14 18:12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深海幽灵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9
帖子 948
编号 186661
注册 2007-7-9


发表于 2008-6-4 20:3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妖刀村正 于 2008-6-4 20:19 发表
“午刻,有骑兵突东南,力战稍却(退)”此句的主语“力战稍却”理解为袁崇焕部,也该译为:“午刻,有(后金)骑兵突东南,力战后将其击退。”我个人理解的不是“一战而退或者不战而退”~

    从逻辑上讲,先 ...

不用这么麻烦分析古文语法了。。。。游击刘应国、罗景荣、千总窦浚全是袁崇焕关宁直系部下。。。。

QUOTE:
督师袁崇焕疏言,关内镇协将领赵率教、刘恩、方裕仑、候体乾、陈维翰、杜弘芳、李居正、赵率伦、赵凤鸣等,已经允发外。又调张弘谟、张存仁、曹文诏、丁永绶、张外嘉、窦浚、朱梅、郑一麟、王承胤、刘应国、周佑、及刘应邦下中军王进忠、钟宇下李应元、何可纲、靳国臣、赵国臣、赵国志、孙远、罗景荣、陈继、刘抚民、祖大寿、祖可法、祖泽润、祖泽洪等,各统兵相继西援,已经题之。”------《崇祯长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深海幽灵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9
帖子 948
编号 186661
注册 2007-7-9


发表于 2008-10-5 21:0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8-10-5 18:44 发表



又一窃明脑残众,灰熊猫的都自己承认胡乱引用袁黑言论,还有人招风呐喊起来了,赌国运的不是靠大话,是靠崇祯是不是真的能做中兴之主.

还亏了大不了一死,知道什么叫诛族吗,袁崇焕自己没后代也不会去想家 ...

貌似是胡编的所谓“史料”被戳穿太多,已经被出版社警告了,要他在所有言必称史的地方给出确切出处,这不是要了人家百度党的小命嘛。不久前还信誓旦旦手里还有没放出的强硬史料,现在反倒赶紧出来澄清自己素材主要来自网络,已经在sc上被人耳提面命的骂成小白不敢回应了。。。。。

[ 本帖最后由 深海幽灵 于 2008-10-5 21:07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深海幽灵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9
帖子 948
编号 186661
注册 2007-7-9


发表于 2008-10-6 22: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风云天下 于 2008-10-6 20:38 发表
我想好的办法是,就算他吹牛,也得提交一份计划书,是可执行的步骤,这样皇帝心里也有底,比如一年练兵,二年作战什么的,还有需要多少兵马钱粮,什么时间推进到什么地方等等,这样就算出意外,皇帝也可以根据进度来保证这个计划

计划当然有,真以为古人思想比你还简单?现存有袁崇焕面对兵部五问时递交的平辽方略残缺本,五问为“问战守,问兵数,问粮运,问方略,问善后”,你想到的都能去里面找详细答案。

QUOTE:
原帖由 风云天下 于 2008-10-6 20:38 发表清兵是没从他管的地方破关,可是这么大动静,十几万大军,破了关他还不知道

笑话,还有人比袁更清楚局势的?屡次上疏报警什么的就不说了,后金破关前一个月(9月)袁还派兵到破关处增援,因为涉及管辖权的争斗,被顺天巡抚王元雅打发回去(“督师袁崇焕恐其西,请增戍关门,遣参将谢尚政等备顺天,巡抚王元雅谓虚警,遣归”《长编》《实录》均有记载),都这样了还能做什么?

[ 本帖最后由 深海幽灵 于 2008-10-6 22:23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4 14:1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679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