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天涯转贴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讨论贴http://www.xycq.net/forum/thread-132669-1-1.html
性别:未知-离线 gewa2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发表于 2008-2-14 22: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1273]

终结的决断



    邓子龙战死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挡住了日军的退路。



    在岛津义弘看来,失去将领的明军很快就会被击溃,并乖乖地让开道路。



    但是他错了。



    此时的明军已不再需要指挥,当他们亲眼目睹那悲壮的一幕,怒火被彻底引燃之时,勇气和愤怒已经成为了最为伟大的统帅。



    在复仇火焰的驱使下,邓子龙的浙兵发动了潮水般的逆袭,日军节节败退,被赶回了露梁海内。



    在那里,他们又遇见了分别不久的老朋友:陈璘和李舜臣。



    这下热闹了,陈璘军、李舜臣军,再加上退进来的岛津军和追击的邓子龙军,露梁海里布满战舰,可谓是人满为患。



    岛津义弘军的末日终于来临,等候已久的陈璘和李舜臣对日舰发动了最后进攻,数百门舰炮猛烈轰鸣,无数日军不是被炮弹当场炸死,就是跳海当饲料。在刺鼻的硫磺和血腥味中,伴随着燃烧的烈焰,蓝色的露梁海一片赤红。



    这就是曾经横行海上,骁勇善战的岛津水军的最后一幕,也是古往今来侵略者的必然结局。



    绝望的日军开始了最后的反扑,但已于事无补,在大炮的轰鸣声中,他们都将前往同一个世界。



    然而就在最终胜利的时刻即将到来的时候,一个意外发生了。



    在战斗中,李舜臣又一次身先士卒,考虑到之前他只有十二条破船就敢打日军四百条战舰,而今正值痛打落水狗,不表现一把实在说不过去。



    但就在他奋勇冲击的时候,一颗子弹飞来,击中了他的胸膛。



    这是一件极为匪夷所思的事情,此时明朝联军占尽先机,日军已是强弩之末,一盘散沙,打一枪就得换个地方,基本属于任人宰割型,行将崩溃。



    敌军已被包围,兵力武器占优,士气十分振奋,残敌不堪一击,这就是当时的战况,且李舜臣乘坐龟船,四周都有铁甲包裹,射击空隙有限,说难听点,就算站出去让人打,都未必能被击中。



    然而李舜臣还是中弹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gewa2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发表于 2008-2-14 22: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1274]

        在这世上,有些事情是说不准的,比如二战时的苏军大将瓦杜丁,自出道以来身经百战,什么恶仗、硬仗、找死仗都打过。斯大林格勒挺过来了,库尔斯克打赢了,追得德军名将曼斯坦因到处跑,如此猛人,竟然在战役结束,到地方检查工作的时候,遇上了一帮土匪,腿上挨了一冷枪。按说伤也不重,偏偏就没抢救过来,就这么死了。



     李舜臣的情况大致如此。



     啥也别说了,总之一句话,这就是命。



     身负重伤的李舜臣明白,他的使命即将结束,但这场战役并未终结。



     于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身边的部将李莞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我就要死了,但现在战况紧急,不要透露我的死讯,请你接替我的位置,以我的名义,继续战斗下去。”



    这也是他的最后遗言。



    在战场上,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胜负,因为只有胜利者的故事,才能流传下来。



    所以李舜臣依然是幸运的,他虽没能看到胜利的来临,但他的一切都将作为胜利者的传奇传扬万世,正如他所写过的那首诗句:



    全节终须报,成功岂可知?



    平生心已定,此外有何辞!



    节已报,心已定,便已成功,再有何辞?



    伴随着李舜臣的逝去,日军迎来了自己的最后命运,在明朝联军的全力猛攻下,战斗变成了屠杀,日方四百余艘战舰被击沉,一万余人阵亡,日军惨败。



    但要说日军毫无亮点,那也是不客观的。要特别提出表扬的,就是岛津义弘同志,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逃跑本领可谓举世无双,在抛下无数垫背、送死的同胞后,他终于逃了出去,虽然此时他的身边,只剩下了几十余条破船和几百名士兵。



    万历二十六年(1598)十一月十九日中午,历时一天半的露梁海大战正式结束,日军精锐第五军全军覆没,史称露梁海大捷。



    露梁海大捷后,翘首期盼的小西行长部终于彻底崩溃,纷纷化整为零,四散奔逃,小西行长不落人后,率残部趁明军不备,乘船偷渡出海,经过千辛万苦逃回日本,余部大部被歼。



    至此,抗倭援朝战争正式结束,此战历时七年,最终,以中国军队的彻底胜利,以及日本军队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七年前,那杯由邪恶与野心酿成的苦酒,最终浇到丰臣秀吉的坟头上。



    活该,死了也该。



    正义终究战胜了邪恶,无论此时,或是三百四十年后,历史都用事实告诉了我们相同的道理:



    无论何时何地,总会有那么几个不安分的侵略者,他们或许残暴,或许强大,或许看似不可战胜,但终将被埋葬。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gewa2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发表于 2008-2-23 01: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1287]

        这封奏疏彻底证明了李先生的厚黑水平,非但绝口不提申时行,连潘技术员本人都不骂。只说了两件事——张居正当政时,潘季驯和他关系亲密,经常走动,张居正死后抄家,他曾几次上书说情。



    这就够了。



    申时行的亲信,不要紧;个人问题,不要紧;张居正的同伙,就要命了。



    没过多久,兢兢业业的潘师傅就被革去所有职务,从部长一踩到底,回家当了老百姓。



    这件事干得实在太过龌龊,许多言官也看不下去了。御史董子行和李栋分别上书,为潘季驯求情,却被万历驳回,还罚了一年工资。



    有皇帝撑腰,“铁三角”越发肆无忌惮,把战火直接烧到了内阁的身上,而且下手也特别狠,明的暗的都来。先是写匿名信,说大学士许国安排人手,准备修理李植、江东之。之后又明目张胆地弹劾申时行的亲信,不断发起挑衅。



    部长垮台,首辅被整,闹到这个份上,已经是人人自危,鬼才知道下个倒霉的是谁。连江东之当年的好友,刑科给事中刘尚志也憋不住了,站出来大吼一声:



    “你们要把当年和张居正共事过的人全都赶走,才肯干休吗(尽行罢斥而后已乎)?!”



    然而让人费解的是,在这片狂风骤雨之中,有一个人却始终保持着沉默。



    面对漫天阴云,申时行十分之镇定,既不吵,也不闹,怡然自得。



    这事要换在张居正头上,那可就了不得了。以这位仁兄的脾气,免不了先回骂两句,然后亲自上阵,罢官、打屁股,搞批判,不搞臭搞倒誓不罢休。刘台、赵用贤等人,就是先进典型。



    就能力与天赋而言,申时行不如张居正,但在这方面,他却远远地超越了张先生。



    申首辅很清楚,张居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务天才。而像刘台、江东之这类人,除了嘴皮子利索,口水旺盛外,干工作也就是个白痴水平。和他们去较真,那是要倒霉的,因为这帮人会把对手拉进他们的档次,并凭借自己在白痴水平长期的工作经验,战胜敌人。



    所以在他看来,李植、江东之这类人,不过是跳梁小丑,并无致命威胁,无须等待多久,他们就将露出破绽。



    所谓宽宏大量,胸怀宽广之外,只因对手档次太低。
文章引用自: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gewa2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发表于 2008-2-23 01: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1288]

        然而“铁三角”似乎没有这个觉悟,万历十三年(1585)八月,他们再一次发动了进攻。



    事情是这样的,为了给万历修建陵墓,申时行前往大峪山监督施工,本打算打地基,结果挖出了石头。



    在今天看来,这实在不算个事,把石头弄走就行了。可在当时,这就是个掉脑袋的事。



    皇帝的陵寝,都是精心挑选的风水宝地,要保证皇帝大人死后,也得躺得舒坦,竟然挑了这么块石头地,存心不让皇上好好死,是何居心?



    罪名有了,可申时行毕竟只是监工,要把他拉下水,必须要接着想办法。



    经过一番打探,办法找到了:原来这块地是礼部尚书徐学谟挑的,这个人不但是申时行的亲家,还是同乡。很明显,他选择这块破地,给皇上找麻烦,是有企图的,是用心不良的,是受到指使的。



    只要咬死两人的关系,就能把申时行彻底拖下水。而这帮野心极大的人,也早已物色好了首辅的继任者,只要申时行被弹劾下台,就立即推荐此人上台,并借此控制朝局,这就是他们的计划。



    然而这个看似万无一失的计划,却有两个致命的破绽。



    几天之后,三人同时上疏,弹劾陵墓用地选得极差,申时行玩忽职守,任用私人,言辞十分激烈。



    在规模空前的攻击面前,申时行却毫不慌张,只是随意上了封奏疏说明情况,因为他知道,这帮人很快就要倒霉了。



    一天之后,万历下文回复:



    “阁臣(指申时行)是辅佐政务的,你们以为是风水先生吗(岂责以堪舆)!?”



    怒火中烧的万历骂完之后,又下令三人罚俸半年,以观后效。



    三个人被彻底打懵了,他们抓破脑袋,也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归根结底,还是信息工作没有到位。这几位仁兄晃来晃去,只知道找地的是徐学谟,却不知道拍板定位置的,是万历。



    皇帝大人好不容易亲自出手挑块地,却被他们骂得一无是处,不出口气实在说不过去。



    不过还好,毕竟算是皇帝的人,只是罚了半年的工资,励精图治,改日再整。



    可还没等这三位继续前进,背后却又挨了一枪。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gewa2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发表于 2008-2-25 05:1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1289]

        在此之前,为了确定申时行的接班人选,三个人很是费了一番脑筋,反复讨论,最终拍板——王锡爵。



    这位王先生,之前也曾出过场。张居正夺情的时候,上门逼宫,差点把张大人搞得横刀自尽,是张居正的死对头,加上他还是李植的老师,没有更适合的人选了。



    看上去是那么回事,可惜有两点,他们不知道:其一,王锡爵是个很正派的人,他不喜欢张居正,却并非张居正的敌人。



    其二,王锡爵是嘉靖四十一年进士,考试前就认识了老乡申时行,会试,他考第一,申时行考第二,殿试,他考第二,申时行第一。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



    基于以上两点,得知自己被推荐接替申时行之后,王锡爵递交了辞职信。



    这是一封著名的辞职信,全称为《因事抗言求去疏》,并提出了辞职的具体理由:



    老师不能管教学生,就该走人(当去)!



    这下子全完了,这帮人虽说德行不好,但毕竟咬人在行,万历原打算教训他们一下后,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可这仨太不争气,得罪了内阁、得罪了同僚,连自己的老师都反了水,再这么闹腾,没准自己都得搭进去,于是他下令,江东之、李植、羊可立各降三级,发配外地。



    家犬就这么变成了丧家犬,不动声色之间,申时行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和稀泥的艺术



    对申时行而言,江东之这一类人实在是小菜一碟。在朝廷里呆了二十多年,徐阶、张居正这样的超级大腕他都应付过去了,混功已达出神入化的地步,万历五年出山的这帮小喽罗自然不在话下。



    混是一种生活技巧,除个别二杆子外,全世界人民基本都会混。因为混并不影响社会进步,人类发展,该混就混,该干就干,只混不干的,叫做混混。



    申时行不是混混,混只是他的手段,干才是他的目的。



    一般说来,新官上任,总要烧三把火,搞点政绩,大干特干,然而综观申时行当政以来的种种表现,就会惊奇地发现,他的大干,就是不干。他的作为,就是不作为。



    申时行干的第一件事情,是废除张居正的考成法。



    这是极为出人意料的一招,因为在很多人看来,申时行是张居正的嫡系,毫无理由反攻倒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gewa2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发表于 2008-2-25 05:1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1290]

         但申时行就这么干了,因为这样干,是正确的。



    考成法,是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工作指标层层落实,完不成轻则罢官,重则坐牢,令各级官员威风丧胆。



    在很长时间里,这种明代的打考勤,发挥了极大效用,有效提高了官员的工作效率,是张居正的得意之作。



    但张先生并不知道,这种考成法,有一个十分严重的缺陷。



    比如朝廷规定,户部今年要收一百万两税银,分配到浙江,是三十万,这事就会下派给户部浙江司郎中(正五品),由其监督执行。



    浙江司接到命令,就会督促浙江巡抚办理。巡抚大人就会去找浙江布政使,限期收齐。



    浙江布政使当然不会闲着,立马召集各级知府,限期收齐。知府大人回去之后召集各级知县,限期收齐。



    知县大人虽然官小,也不会自己动手,回衙门召集衙役,限期收齐。



    最后干活的,就是衙役,他们就没办法了,只能一家一家上门收税。



    明朝成立以来,大致都是这么个办法,就管理学而言,还算比较合理,搞了两百多年,也没出什么大问题。



    考成法一出来,事情就麻烦了。



    原先中央下达命令,地方执行,就算执行不了,也好商量。三年一考核,灾荒大,刁民多,今年收不齐,不要紧,政策灵活掌握,明年努力,接着好好干。



    考成法执行后,就不行了,给多少任务,你就得完成多少,短斤少两自己补上,补不上就下课受罚。



    这下就要了命了,衙役收不齐,连累知县,知县收不齐,连累知府,知府又连累布政使,一层层追究责任,大家同坐一条船,出了事谁也跑不掉。



    与其自下而上垮台,不如自上而下压台。随着一声令下,各级官吏纷纷动员起来,不问理由,不问借口,必须完成任务。



    于是顺序又翻了过来,布政使压知府,知府压知县,知县压衙役,衙役……,就只能压老百姓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上级压下级,下级压百姓。一般年景,也还能对付过去,要遇上个灾荒,那就惨了,衙役还是照样上门,说家里遭灾,他点头,说家里死人,他还点头,点完头该交还得交。揭不开锅也好,全家死绝也罢,收不上来官就没了,你说我收不收?



    以上还算例行公事,到后来,事情越发恶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gewa2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发表于 2008-2-25 05: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1291]

        由于考成法业绩和官位挂钩,工作完成越多,越快,评定就越好,升官就越快。所以许多地方官员开始报虚数,狗不拉屎的穷乡僻壤,也敢往大了报,反正自己也不吃亏。



    可是朝廷不管那些,报了就得拿钱。于是挨家挨户地收,收不上来就逼,逼不出来就打,打急了就跑。而跑掉的这些人,就叫流民。



    流民,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个严重问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社会不安定因素,这些人离开家乡,四处游荡,没有户籍,没有住所,也不办暂住证,经常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到万历中期,流民数量已经十分惊人。连当时的北京市郊,都盘踞着大量流民。而且这帮人一般都不是什么老实巴交的农民,偷个盗抢个劫之类的,都是家常便饭。朝廷隔三差五就要派兵来扫一次,十分难办。



    而这些情况,是张居正始料未及的。



    于是申时行毅然废除了考成法,并开辟了大量田地,安置各地的流民耕种,社会矛盾得以大大缓解。



    废除考成法,是申时行执政的一次重要抉择。虽然是改革,却不用怎么费力,毕竟张居正是死人兼废人,没人帮他出头,他的条令不废白不废。



    但下一次,就没这么便宜的事了。



    万历十八年(1590),总兵李联芳带兵在边界巡视的时候,遭遇埋伏,全军覆灭。下黑手的,是蒙古鞑靼部落的扯立克。



    事情闹大了,因为李联芳是明军高级将领,鞑靼部落把他干掉了,是对明朝政府的严重挑衅。所以消息传来,大臣们个个摩拳擦掌,打算派兵去收拾这帮无事生非的家伙。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非打不可了,堂堂大明朝,被人打了不还手,当缩头乌龟,怎么也说不过去。而且这事闹得皇帝都知道了,连他都觉得没面子,力主出兵。



    老板发话,群众支持,战争已是势在必行,然而此时,申时行站了出来,对皇帝说:



    “不能打。”



    在中国历史上,但凡国家有事,地方被占了,人被杀了,朝廷总就是群情激奋,人人喊打,看上去个个都是民族英雄,正义化身,然而其中别有奥秘:



    临战之时,国仇家恨,慷慨激昂,大家都激动。在这个时候,跟着激动一把,可谓是毫无成本,反正仗也不用自己打,还能落个名声,何乐而不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gewa2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发表于 2008-2-25 05: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1292]

        主和就不同了,甭管真假,大家都喊打,你偏不喊,脱离群众,群众就会把你踩死。



    所以主战者未必勇,主和者未必怯。



    主和的申时行,就是一个勇敢的人。事实证明,他的主张十分正确。



    因为那位下黑手的扯立克,并不是一般人,他的身份,是鞑靼的顺义王。



    顺义王,是当年明朝给俺答的封号,这位扯立克就是俺答的继任者。但此人即不顺,也不义,好好的互市不干,整天对外扩张,还打算联合蒙古、西藏各部落,搞个蒙古帝国出来和明朝对抗。



    对这号人,打是应该的。但普鲁士伟大的军事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的政治的继续,打仗说穿了,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对方听话,如果有别的方法能达到目的,何必要打呢?



    申时行找到了这个方法。



    他敏锐地发现,扯立克虽然是顺义王,但其属下却并非铁板一块。由各个部落组成,各有各的主张,大多数人和明朝生意做得好好的,压根不想打仗,如果贸然开战,想打的打了,不想打的也打了,实在是得不偿失。分化瓦解才是上策。



     所以申时行反对。



    当然,以申时行的水平,公开反对这种事,他是不会干的。夜深人静,独自起草,秘密上交,事情干得滴水不漏。



    万历接到奏疏,认可了申时行的意见,同意暂不动兵,并命令他全权处理此事。



    消息传开,一片哗然,但皇帝说不打,谁也没办法找皇帝算帐。申时行先生也是一脸无辜:我虽是朝廷首辅,但皇帝不同意,我也没办法。



    仗是不用打了,但这事还没完。申时行随即下令兵部尚书郑洛,在边界集结重兵,也不大举进攻,每天就在那里蹲着。别的部落都不管,专打扯立克,而且还专挑他的运输车队下手,抢了就跑。



    这种打法毫无成本,且收益率极高,明军乐此不疲,扯立克却是叫苦不迭,实在撑不下去了,只得率部躲得远远的,就这样,不用大动干戈,不费一兵一卒,申时行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恢复了边境的和平。



    虽然张居正死后,朝局十分复杂,帮派林立,申时行却凭借着无人能敌的“混功”,应对自如,游刃有余。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但自己能混,还无私地帮助不能混的同志,比如万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gewa2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发表于 2008-5-26 15:3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1415]



    战斗,从大门口开始



    当十三位顾命大臣走到门口的时候,被拦住了。



    拦住他们的,是几个太监。毫无疑问,这是李选侍的安排。



    皇帝去世的时候,她就在宫内,作为一位智商高于郑贵妃的女性,她的直觉告诉她,即将到来的那些顾命大臣,将彻底毁灭她的野心。



    于是她决定,阻止他们入宫。



    应该说,这个策略是成功的,太监把住大门,好说歹说就不让进,一帮老头加书呆子,不懂什么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深刻道理,只能干瞪眼。



    幸好,里面还有一个敢玩命的:



    “皇上已经驾崩,我们都是顾命大臣,奉命而来!你们是什么东西!竟敢阻拦!且皇长子即将继位,现情况不明,你们关闭宫门,到底想干什么?!”



    对付流氓加文盲,与其靠口,不如靠吼。



    在杨涟的怒吼之下,吃硬不吃软的太监闪开了,顾命大臣们终于见到了已经歇气的皇上。



    接下来是例行程序,猛哭猛磕头,哭完磕完,开始办正事。



    大学士刘一璟首先发问:



    “皇长子呢?他人在哪里?”



    没人理他。



    “快点交出来!”



    还是没人理他。



    李选侍清醒地意识到,她手中最重要的棋子,就是皇长子,只要控制住这个未来的继承人,她的一切愿望和野心,都将得到满足。



    这一招很绝,绝到杨涟都没办法,宫里这么大,怎么去找,一帮五六十岁的老头,哪有力气玩捉迷藏?



    杨涟焦急万分,毕竟这不是家里,找不着就打地铺,明天接着找,如果今天没戏,明天李选侍一道圣旨下来,是死是活都不知道!



    必须找到,现在,马上,必须!



    在这最为关键的时刻,一个太监走了过来,在大学士刘一璟的耳边,低声说出了两个字:



    “暖阁。”



    这个太监的名字,叫做王安。



    王安,河北雄县人,四十多年前,他进入皇宫,那时,他的上司叫冯保。



    二十六年前,他得到了新的任命,到一个谁也不愿意去的地方,陪一个谁也不愿意陪的人,这个人就是没人待见,连名分都没有的皇长子朱常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gewa2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发表于 2008-5-26 15:3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1416]



    王安是个好人,至少是个识货的人,当朱常洛地位岌岌可危的时候,他坚定且始终站在了原地,无论是“争国本”,还是“梃击”都竭尽全力,证明了他的忠诚。



    朱常洛成为明光宗之后,他成为了司礼秉笔太监,掌控宫中大权。



    这位仁兄最喜欢的人,是东林党,因为一直以来,东林党都是皇帝陛下的朋友。



    而他最不喜欢的人,就是李选侍,因为这个女人经常欺负后宫的一位王才人,而这位王才人,恰好就是皇长子朱由校的母亲。



    此刻还不下烂药,更待何时?



    刘一璟大怒,大吼一声:



   “谁敢藏匿天子!”



    可是吼完了,就没辙了,因为这毕竟是宫里,人躲在里面,你总不能破门而入去抢人吧。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让李选侍心甘情愿地交人,然后送到门口,挥手致意。



    这似乎绝不可能,但是王安说,这是可能的。随后,他进入了暖阁。



    面对李选侍,王安体现出了一个卓越太监的素质,他虽没有抢人的体力,却有骗人的智力。



    他对李选侍说,现在情况特殊,必须让皇长子出面,安排先皇的丧事,安抚大家的情绪,事情一完,人就能回来。



    其实这谎扯得不圆,可是糊弄李选侍是够了。



    她立即叫出了朱由校。



     然而,就在她把人交给王安的那一瞬间,却突然醒悟了过来!她随即拉住了朱由校的衣服,死死拉住,不肯松手。



    王安知道,动粗的时候到了,他决定欺负眼前这个耍赖的女人。因为太监虽说不男不女,可论力气,比李小姐还是要大一些。



    王安一把拉过朱由校,抱起就走,冲出了暖阁。当门外的顾命大臣们看见皇长子的那一刻,他们知道,自己胜利了。



    于是,在先皇的尸体(估计还热着)旁,新任皇帝接受了顾命大臣们的齐声问候:万岁!



    万岁喊完了,就该跑了。



    在人家的地盘上,抢了人家的人,再不跑就是真是傻子了。



    具体逃跑方法是,王安开路,刘一璟拉住朱由校的左手,英国公张维贤拉住朱由校的右手,包括方从哲在内的几个老头走中间,杨涟断后。就这样,朱由校被这群活像绑匪(实际上也是)的朝廷大臣带了出去。



    事情正如所料,当他们刚刚走出乾清宫的时候,背后便传来了李选侍尖利的叫喊声:



    “哥儿(指朱由校),回来!”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22 17:2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12381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