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天步维艰—慕容垂评传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74
1/3
1
2
3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天步维艰—慕容垂评传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1
发表于 2014-2-26 18:4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天步维艰—慕容垂评传
在历史面前,我们就象就像大海苍苍波涛上,那些浮浮沉沉的小木片……
——引自《苍之涛》
道明其人
晋成帝咸和元年(公元326年),鲜卑慕容部世子慕容皝(慕容皝到333年继任慕容部首领)的侧室兰氏,给二十九岁的慕容皝新添了一个儿子。这个男孩是慕容皝的第五子,他的出生时间是从“十三首阵”的记载中推算出来的,由于月份不详,所以属相可能是狗,也可能是鸡。这个乳名叫“阿六敦”的小孩,就是后来十六国的一代战神:慕容垂。只是这个名字,很多年之后才会用到。
阿六敦稍长之后,可能因为显得特别聪明,得到父亲慕容皝的格外宠爱。据说,慕容皝曾对自己的弟弟们夸耀:“此儿阔达好奇,终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后来他果然既“破人家”(前秦、翟魏、西燕),又“成人家”(后燕)。类似这样的记载在史书上还有很多,比如:《旧五代史》说:唐昭宗龙纪元年(公元889年),李克用在三垂冈玄宗祠前置酒,指着儿子李存勖对众人说:“二十年后,此子必战于此。”果然,后梁太祖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李氏父子因为不承认后梁,称唐天祐五年),李存勖出三垂冈,大破梁军于潞州夹寨。
上述的这些记录如果是真的,那么慕容皝、李克用简直是活神仙,预言的精确细致程度,远远超过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但这两位在其它事情上远没有那么未卜先知,所以这两则记载中,后人肯定添加了不少油和醋,才变成了史书上现在的模样。在下猜想,真实的李克用可能是这么说的:“再过二十年,这个儿子可以替我打仗了。”同样,慕容皝的真正说词可能是这样的:“这个孩子不简单啊,将来一定是王霸之才!”于是,给“阿六敦”取了大名:慕容霸,字道业。慕容皝甚至想立他当世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但因为他既非嫡出,又非长子,被部下谏止,不过对他的宠爱仍然超过了世子慕容俊,使得慕容俊对自己这位五弟极为嫉恨,这也为慕容垂后来的半生磨难埋下伏笔。
慕容霸长什么样?《晋书-慕容垂载记》说:“少岐嶷有器度,身长七尺七寸,手垂过膝。”因为在十六国时代,一尺的长度约是24.5厘米,所以七尺七寸约相当于1.89米。人类身高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增加,今人普遍比古人高,但即使放在今天,将近一米九的个头仍然是少见的高个,完全称得上是身材伟岸!不过先别忙赞叹,我们不妨看看《晋书》中同时代大人物的身高记录:
刘渊 八尺四寸(2.06米) 刘曜 九尺三寸(2.28米)
刘胤 八尺三寸(2.03米) 石虎 七尺五寸(1.84米)
冉闵 八尺(1.96米) 慕容廆 八尺(1.96米)
慕容皝 七尺八寸(1.91米) 慕容俊 八尺二寸(2.01米)
慕容恪 八尺七寸(2.13米) 姚襄 八尺五寸(2.08米)
李特 八尺(1.96米) 李雄 八尺三寸(2.03米)
李势 七尺九寸(1.94米) 吕光 八尺四寸(2.06米)
慕容德 八尺二寸(2.01米) 慕容超 八尺(1.96米)
赫连勃勃 八尺五寸(2.08米)
乖乖,大多在两米以上,最夸张的刘曜比姚明还高!这批朋友转世投胎后,大概都去了NBA吧?在有记录的十六国大人物中,慕容垂1.89米的海拔仅仅高过石虎,比其他人都矮。在下不好评论什么了,总之,你相信这些都是真的吗?
史书吹得更有“中国特色”的牛,是“手垂过膝”。提到这个形象特征,可能大家会想起大名鼎鼎的刘皇叔,因为《三国演义》家喻户晓,而喜欢看史书的人不多,民间几乎把“手垂过膝”当成了刘备的专利,其实在史书上长成这样的同志不少。就在下不完整的记忆中,仅魏晋南北朝而言,除掉刘备与慕容垂,手长过膝的还有:晋武帝司马炎、前赵主刘曜、姚羌集团的二代领袖姚襄、前秦天王苻坚、北周的实际创建人宇文泰、陈武帝陈霸先。在现实中,除了极少数天生畸形,朋友们可曾见过哪个健康的成年人,手自然下垂时会越过膝盖的?但在古史中,为了说明大人物的不平凡,往往会给他们安排一个不平凡的相貌,“长手”正是最常用到的。所以,朋友在看史书上记载某人“手垂过膝”,应该明白的史书要表答的微言大义:这是一位了不得的大人物!(当然,史书上了不得的大人物不一定“手垂过膝”,也可以长其它的怪模样,但只要提到“手垂过膝”,就一定是大人物!)如果你以为史书意思是说:这位同志是长臂猿进化来的,哪就会错意了。因此,对《晋书》上记载的相貌,其实不用过于较真。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宇文铭
2014-2-27 08:51
+500
转帖辛苦!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2
发表于 2014-2-26 18: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少年征战
晋成帝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十月,已经自称燕王的慕容皝,派他的第四子慕容恪与第五子慕容霸讨伐鲜卑宇文部,这是史书记载中慕容垂的首战。《资治通鉴》称,这一年慕容霸才十三岁,但勇猛已为慕容氏第一,想想一个还未发育完全的初一学生,比那些百战猛士还要勇武,真是有点不简单。他的四哥慕容恪,已经在一年前的棘城之战中,因大败后赵石虎而成名。除此之外,因为这一战不大,记载极为简略,甚至连胜负史书上都没有提,不过要让这两位失利,恐怕不大容易。
晋成帝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十月,燕王慕容皝的兄长建威将军慕容翰提出一条重要建议:“当年宇文部强盛之时,屡次为患我国。但是如今宇文逸豆归篡窃得国,人心不附。此人性识庸暗,选用的将帅大多并非人才,为臣又曾在宇文部客居多年,对他国内地形了如指掌。如今宇文虽然和后赵结盟,但是路途遥远,万一国内有变,后赵也不能及时援救。这样的对手,只要出兵,必能攻取。可是高句丽也与我国接壤,常有觊觎之心。高句丽王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我军攻打宇文,高句丽必定会乘我大军远离国内之时,乘虚深入,攻我不备。两相比较,宇文不过是自守之虏,一定不能远来争利。相比之下,高句丽才是当前的心腹之患,应当先解除他的威胁。以高句丽目前的实力,我大军如果全力出动,必定能一举拿下。等到平定高句丽之后,再取宇文,易如反掌。高句丽,宇文二国既平,我大燕可尽取东方之利,国富兵强,再没有后顾之忧,然后中原可图。”这条积极进取的建议颇具战略眼光,尤其是对高句丽与宇文部的分析入微,可与后朱元璋对陈友谅、张士诚的评论相媲美。此时可谓慕容氏阵容最豪华的时代,慕容翰、慕容恪、慕容霸三大名将同存于世。
慕容皝尽管对这位兄长的猜忌心很重,但毕竟是识货的,很快采纳,决定先对高句丽用兵,再灭宇文部。十一月,前燕进攻高句丽。关于这次战争,有一部流传很广的文章《五胡录》是这样说的:“(慕容皝)派遣慕容恪为大将远征高句丽,并让慕容翰作他的参谋,这时慕容恪只有十七岁……慕容皝问慕容恪选择哪位部将当先锋时,慕容恪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他十三岁的弟弟慕容霸做他的先锋。于是十七岁的少年领着十三岁的娃娃……出征了。”《五胡录》的作者在这里犯了两个明显的错误:比较小的一个是慕容霸的年龄,当时实际是十六岁(慕容恪生年不详,不好论对错)。比较离谱的一个,是所谓的大将慕容恪其实根本没有参加这次战役,他在国内留守。这次出征的主帅是燕主慕容皝本人,以慕容翰、慕容霸为先锋。当时慕容部进攻高句丽,有南、北两道可行,北道平阔,南道险狭,慕容翰料定高句丽必然重点防备好走的北道,建议兵分两路,燕主及翰、霸等率主力四万人出南道。另派长史王寓率兵一万五千出北道以为牵制。这是采用“田忌赛马”,以上驷对敌下驷,以下驷对敌上驷的策略。
传说高句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已立国近四百载,创建人是扶余王子高朱蒙,比慕容部的历史悠久很多。不过正象常言所说:有志不在年高,无为空活百岁,这三百多年的历史,高句丽一直活得不咸不淡,有它不多,没它不少,对历史基本没多少影响力。当时在位的高句丽故国原王高钊(后来那位著名的广开土王高谈德的爷爷)的部署果然不出慕容翰所料,命其弟高武帅精兵五万防御北道,自率少量兵力防御自认为不会遭到攻击的南道(兵力不详,但应该不会少于五千,从此战燕国投入兵力五万五千,高句丽投入兵力五六万来看,双方相距不大)。这样的准备,撞上慕容翰、慕容霸等牛人之后,还能不死翘翘,那就没有天理了!于是,高句丽大败,大将阿佛和度加阵亡,燕军乘胜攻克高句丽都城丸都(遗址在今天的吉林省集安市西南的丸都山上),高钊单骑遁逃,连老母和妻子都被俘虏。不过此时北道的高武以众击寡,击败了燕军王寓部,虽然无法挽回南道的惨败,但多少为高句丽争得了一点儿面子。慕容皝于是不再穷追高钊,而是发掘了高句丽王陵,把高钊死去老爹的尸首也抓去当了俘虏,连同高钊的生母、妻子以及高句丽历代积存的财物,男女百姓五万余口,一起带回燕国。临走之前,前燕军还拆毁了高句丽的国都—丸都城。受到这次重创后不久,第二年二月,高钊被迫向慕容氏燕国称臣,派弟弟到龙城进贡“珍异以千数”,以赎回父亲的尸首,从此甘于慕容属国的地位。
解决高句丽这个后顾之忧后,燕国经过一年的准备,于晋成帝建元二年(公元344年)春,发起了对鲜卑宇文部的大规模进攻。仍然是慕容皝亲自挂帅,以慕容翰为前锋将军,刘佩为前锋副将,左司马高诩参谋,分命慕容军、慕容恪、慕容霸及折冲将军慕舆根等统兵,三道并进,声势浩大,是慕容氏规模空前的一次出征。
鲜卑宇文部,本是鲜卑与南匈奴部份残余组成的混血部族。和慕容部可算是老对手了,原先比慕容部强大,多次入侵慕容部,不过在长期的交手过程,宇文部算得上是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折腾到现在,已弱于慕容部的燕国。此时宇文部首领是宇文逸豆归,在慕容皝继承慕容部首领的同年,他以兵变驱逐(或者是杀死,不同的史书记载不一致)了上一代首领宇文乞得归而登位,这也就是慕容翰说他“篡窃得国”的原因。篡窃得国之后,宇文逸豆归对宇文部的治理也不怎么样,国势渐弱,不过宇文部毕竟民风强悍,还是有一点战斗力的,逸豆归对慕容氏即将开始的进犯也有所准备,高句丽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嘛。早在去年(公元343年),宇文逸豆归就决定和老美似的,对将来可能的对手进行一次先发制人的打击,派大将莫浅浑率兵攻燕,但这种游戏岂是人人都玩得转的?莫浅浑被慕容翰打得大败,仅逃出一命,剩余士卒全当了燕军的俘虏。
现在,逸豆归派宇文部内最负盛名的名将:南罗(地址可能在今内蒙古辽河上流的西拉木伦河或老哈河一带,《五胡录》竟然说他是新罗人,真是搞笑。)城主涉夜干率领全部精兵迎战。(涉夜干在《晋书》中称作“涉奕于”,这可能是音译的不同,本文按《资治通鉴》的译法。)
涉夜干素有威名,连慕容皝听到这个消息,都忙派人给前锋将军慕容翰传话:“涉夜干勇冠三军,不容易对负,最好小心一点避开他如何?”但慕容翰认为大军贵进忌退,连忙给慕容皝打气说:“宇文逸豆归已经把他全部的精锐交给了涉夜干,只要将他击败,宇文部就等于灭亡了。而且涉夜干这个人我知道,虽然有一点儿虚名,其实好对付得很!不该避开他,那样会折损我方士气的。”于是,两军主力迎头相撞。虽然慕容翰把涉夜干说得很不堪,其实他并不好对付,慕容翰亲自率军冲锋,战况极为激烈,燕军并不处上风,前锋副将刘佩、左司马高诩阵亡,连慕容翰都被宇文军射伤。就在交战最关键的时候,十八岁的慕容霸率领一支精骑,从侧面拦腰突击宇文军阵,于万军之中斩涉夜干于马下,宇文部大军全线崩溃!一败之后,宇文逸豆归果然没有组织再次抵抗的能力,只能仓惶逃往大漠以北,不久死去,宇文部灭亡。它的大部分部众,被燕国迁往昌黎(辽宁义县),燕国的疆土北扩一千余里,国力大增。
注:宇文部在与慕容部的较量中屡处下风,但老天爷其实一点也没有亏待它的意思,现在虽然比较霉,但它后世的传承远比慕容部绵长。宇文逸豆归之后的第五世孙,就出了大名鼎鼎的宇文泰,成为北周帝国的实际创建人。宇文部灭亡时,还有少部份族人没有被燕国吸纳,因为逃得更远,避开了后来魏孝文帝时的汉化大潮,经过漫长的演变,演化成了库莫奚和契丹两族,其中的契丹人更是建立了立国长达三百年的强大辽帝国(包括西辽),可见宇文部的后劲之足!而此时的慕容部,不管是本家的诸多燕国,还是分家的吐谷浑,都早已融化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消失的无影无踪。
小评:慕容垂少年时的这几次征战,他都不是主帅,没有独当一面。这一阶段慕容部在军事上的真正主角是他的伯父慕容翰(也不是《五胡录》认为的慕容恪),他给人的感觉,也还只是一员猛将,他真正的成名之役,是在征讨宇文部之役中,斩杀宇文部的擎天柱涉夜干,虽然表现称得上勇冠三军,还没有在指挥艺术上表现出过人的才能,但十六国时代最耀眼的将星,已跃出地平线,即将升起。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3
发表于 2014-2-26 18: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赵失其鹿
晋穆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九月十七日,燕主慕容皝逝世,终年五十一岁。临终前,他对他的继承人慕容俊说:“你的四弟慕容恪智勇双全,才堪重任,是你可以倚重的,阳婺品行高尚,廉洁奉公,又精明干练,也是可以托付大事的人。你们应该一起完成我进取中原的未了心愿。”
遗嘱中为什么没有推荐他最欣赏的五子慕容霸?在下猜想,大概他早已看出老二与老五的关系不睦。作为过来人,他对这种事情是很清楚的。这在慕容家早已是“光荣传统”了:从他老爸那年代开始就流行兄弟间对着干了,先是老爸慕容瑰逼走伯父慕容吐谷浑,之后慕容家这两个支系老死不相往来。到了他这一代更狠,先逼走庶长兄慕容翰,又和弟弟慕容仁打内战,又折腾好几年,直到慕容仁战败被杀。总算清净没几天,他又把好容易回归,且为前燕立下大功的慕容翰给赐死了。虽然杀兄屠弟这种事他也没少做,但作为一个父亲,他自然不希望他的儿子们学习父祖辈的样子,为慕容家的兄弟相残史再添新篇章。
想想看,如果让老二重用老五,很可能会因为慕容俊的逆反心理而产生反效果,加速祸事的到来。所以故意不提慕容霸,为的就是尽量打消慕容俊对弟弟的嫉妒吧?正好他有个为人温和的四子慕容恪,差不多和所有人的关系都能交好,正好作为其中的缓冲,而且才干也不错,所以才会这样嘱托吧?
第二年,也就是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四月,主宰中原十五年,恶贯满盈的后赵太祖武皇帝石虎,终于挂掉了。他在执政期间的种种暴行与恶政,仿佛在后赵帝国的基石下,埋下了足够多当量的梯恩梯,原先人们慑于他的威势与残暴,敢怒而不敢言。现在他的死,引燃了中原积蓄已久的愤怒,即将把后赵与羯民族炸个粉碎!
石虎临终前,也已多少有点不详预感。他欲废掉年幼的太子石世,另立燕王石斌,但被既得利益者—石世生母刘后和镇卫大将军张豺所阻止。这两位不知往前一步就是万丈深渊,还在被眼前就将到手的权势所陶醉。石虎一死,两位笨蛋扶持石世小孩即位。仅仅33天之后,彭城王石遵以石闵为前锋,杀进邺都,张豺、刘后和十一岁的石世全部被杀。紧接着,镇守蓟城沛王石冲南下与石遵争位,被石遵派出的石闵与李农击败俘杀。得胜后,石闵还残忍地将俘获的石冲部下士卒三万多人全部坑杀。不过连连得手的石遵也没有几天好日子了,为了让勇猛无比的石闵为他卖力,他象哄小孩一样骗石闵说:“干得好,就让你当太子!”可杀了石冲之后,太子的宝座却被石遵送给了自己的儿子石衍。说好了要给的糖,临到头又不算数,这样做连小孩子都会发怒,何况石闵从来就不是一个好脾气。石遵在宝座上待了183天之后,石闵发动政变,处死石遵,立义阳王石鉴为帝,石闵完全掌握后赵中央大权。石氏的自相残杀,令后赵的中央政府威信扫地,手握强兵的重臣,如氐人首领蒲洪、羌人首领姚戈仲等人纷纷自立门户,原本就无民意基础的后赵帝国崩溃在即。时势已渐渐明朗:赵失其鹿,天下逐之!
此时任平狄将军,座镇徒河(今辽宁锦州市)的慕容霸,因身处燕赵对峙的前线,对中原局势洞若观火。他意识到机会难得,忙上书给二哥—已成为燕主的慕容俊说:“石虎穷凶极暴,已被上天所弃,残存的余孽,又自相残杀,战乱不止。今天中原的百姓有倒悬之危,日夜企望着有仁义之师来拯救,若我大军乘此时南下,中原士民势必倒戈投靠。”慕容俊对这位五弟一向没有好感,恨屋及乌,对他的建议也没有好感,于是开始打哈哈:“啊呀!先皇去世才半年,正在守丧期间,动刀动枪的,多不孝啊!”
为了让这位大孝子认清时势,慕容霸只好赶回龙城,极力苦劝:“世界上最难得到而最容易失去的,就是时机!万一石家衰而复兴,或者另有英雄控制中原,我们岂只失掉进取的机会,连保持现有的地方都会有危险!”慕容俊还是不愿接受,又搬出具体问题来反驳:“邺都方面虽然乱成一团,但邓恒近在咫尺,兵强粮足,据守乐安,挡住了我们南下的东道。只好往西走,穿过卢龙山(今河北喜峰口附近),卢龙山山势险恶,通道狭窄,一旦后赵军控制高处,切断通道,我军便首尾难顾,又怎么过得去?”五弟只好继续向这位二哥解释:“邓恒虽然有心为石氏一战,但他的部下家都在中原,中原大乱,他们挂念亲人,岂能不思乡欲归,哪里还有一战的士气?现在邓恒暂时还可以用军法压制,一旦我大军压境,必然瓦解!如果殿下还不放心的话,可任我为先锋,从徒河出击,秘密行军,直指令支(今河北省迁安县),出其不意,插到赵军侧后,邓恒一旦得知后路不保,必然惊慌失措。凭他的本事,顶多不过紧闭城门,死守待援,但以现在赵国的局势,哪里有援可待?所以多半的可能,他会弃城而走,仓惶南逃,自顾不暇,岂能阻挠我军的行动?到那个时候,殿下再安步南行,保证不会有什么阻碍!”
慕容霸的这一番高论,初次展示了他的战略眼光。《孙子兵法》首篇的中心思想就是:“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当时在中华大地上,主要有五国并立,由强到弱,依次是:石家的后赵、司马家的东晋、慕容家的前燕、张家的前凉和拓跋家的代国。正常情况下,雄据中原的后赵对偏居辽东的前燕有压倒优势,弱小的前燕想以小吃大是很困难的,倒是石虎想吞并慕容部,多次兴师。最大的一次发生在公元338年,石虎借消灭段部之余威,进攻燕国,一时间,燕国刚刚夺取的段部地盘几乎完全叛离,倒戈达三十六城,赵军直取当时的燕都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慕容皝几乎都要弃城,只是由于慕舆根、慕容恪等人的奋战,更由于石虎此次决策极为草率,后勤准备严重不足,攻棘城才十几天不下,补给便告不足,燕军才成功的转败为胜。
石虎遭此败绩之后并不甘心,对慕容部的吞食之念从未减退。在宇文部灭亡的第二年,石虎任命邓恒为征东将军,进驻乐安(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南),积蓄兵马粮草,制造攻城器械,再作伐燕的准备。作为对应措施,慕容皝任命慕容霸为平狄将军,进驻徒河防备,邓恒听说后,害怕得不敢动作(从后来的表现来看,邓恒也不愧庸碌之将,石虎用人不明,竟把如此重任,交给了此人,安得不败?)。到现在,慕容霸与邓恒之间虽然没打过什么大战,但已打近四年的交道,对他的斤两已经掂得很清楚了,不是小看他,而是他实在让人高看不起。所以不管后赵政权本身,还是邓恒,都如熟透的果子,只等人摘,而且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可叹孔明先生等了一辈子,都没有碰上过如此良机,世事成败岂尽由人哉?)。
这是因为英雄所见略同,慕容霸看准的机会,当时有不少人也看到了。苻坚的爷爷蒲洪就认为“中州可指时而定”,东晋重臣征西大将军桓温,也进驻安陆,上书力谏北伐。如果这两位中的一人得据中原,偏居辽东的燕国要面对的就不是衰败的后赵和平庸的邓恒了。此时另外的重量级人物中,姚弋仲缺少战略眼光,冉闵的政治能力太差,均不能成事,其它的如石衹、张贺度、张沈、段勤、段龛等辈,可以套用曹孟德的一句话说:“此等碌碌小辈,何足道哉?”
但慕容俊仍不置可否,好在五材将军封奕、从事中郎黄泓、折冲将军慕舆根都赞同慕容霸的建议(比较奇怪的是在这项重大决策过程中,没有慕容恪发表意见的记录,他似乎不该不说话的),终于说动了慕容俊,决定出兵。慕容俊任命最信任的四弟慕容恪为辅国将军,叔父慕容评为辅弼将军,左长史阳骛为辅义将军,号称“三辅”,主战最力的慕容霸被前锋都督、建锋将军。同时在国内始动员备战,征集大军二十万,待机而动。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4
发表于 2014-2-26 18:5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定策入中州
晋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二月,前燕正式对后赵发起大规模进攻,具体部署如下:
慕容霸率军二万,出徒河,为东路军;偏将慕舆于出蠮螉塞(今居庸关),为西路军;慕容俊亲率主力出卢龙塞,由慕容恪、鲜于亮担任前锋,为中路军。慕容霸一路,因为道路平坦,行军最快,刚抵达三陉(今属河北滦县),后赵的征东将军邓恒比慕容霸预测的还要不济,给仓库放了一把火之后,弃乐安而逃,会同幽州剌史王午,共同退保蓟城(今北京市西南)。慕容霸军进入乐安,扑灭余火,抢救出不少粮食和财帛,然后等待中路主力,与慕容俊会师于临渠(今河北省三河县东)。慕容霸计划的第一阶段,几乎是兵不血刃地获得了成功。
三月初,燕军抵达无终(今天津蓟县),邓恒和王午两位大领导留下偏将王佗率数千人保卫蓟城,然后退保鲁口(今河北省饶阳县)。三月五日,慕容俊指挥大军攻克蓟城,处死了王佗。可能因为他以往仗打得不多,取得这次小胜之后觉得不够过瘾,打算把俘虏了王佗所部士卒一千余人全部坑杀。慕容霸连忙劝阻说:“因为后赵的暴政,我们才出兵讨伐,为得就是拯救百姓,安抚中原。今天刚刚得到蓟城,就先坑杀士卒,这能作为仁义之师的先声吗?”慕容俊这次很罕见地没打折扣就接受了五弟的意见,一千多人因而得救。因为蓟城是历史名城,曾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国都,慕容俊便把前燕的都城从龙城迁到了蓟城。此后,中原士人因苦于战乱前来投奔燕国的人,络绎不绝。
接着,燕军继续南下,进至范阳(今河北省涿县,刘备的老家),后赵范阳太守李产献出本郡八县投降,幽州各地,相继平定。三月二十四日,慕容俊大军进逼鲁口,到达清梁(今河北清苑县东南)。俗话说的,兔子急了还咬人,邓恒与王午两位“长腿将军”避无可避,只好硬着头皮打一仗了。
数天后,邓恒派手下勇将鹿勃早率数千人乘夜奇袭清梁的燕军大营,首先冲击的,就是前锋慕容霸的营垒。因一路来赵军抵抗微弱,燕军并没有特别的防备,不过即使如此,慕容霸的营垒也不是这么容易就能偷袭成功的。慕容霸惊醒,跳起来奋力战斗,亲手斩杀赵军十余人,紧接着,在他指挥下,前锋的燕军迅速完成集结布置,赵军的攻势被阻止,燕军即将反击。没想此时在后面主营的慕容俊却吓坏了,他真是没见过大阵仗,慌乱之中就想逃走,幸亏被老将慕舆根阻止。慕舆根对他说:“我众敌寡,所以他们借用夜袭以图侥幸得胜,正愁找不到敌兵,现在他们自已送上门来,正是迎头痛击的好时机!大王你只要高卧休息,看臣下破敌就行了!”安顿好惊惶不安的主公之后,慕舆根率精锐迎击鹿勃早,与慕容霸配合之下,大败赵军,追杀四十余里,参加夜袭的赵军几乎死光,鹿勃早单骑逃回鲁口。
不过燕军虽胜,慕容俊却似乎被吓破胆了,以往打仗都是他的伯父、父亲和弟弟们的事,他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经历。现在,在清梁大营的这个晚上,他才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危险,他的胆识和将略比起他的四弟和五弟,差距真不是一般的大。于是,不顾众人的反对,回军蓟城。前燕暂时停止进取中原的步伐,先抓紧功夫消化已得的幽州和部份冀州之地。
等到了这一年九月,前燕才重新发起攻势,辅弼将军慕容评南下渤海,降服贾坚。第二年三月,前燕派御难将军悦绾参与了救援后赵襄国之战(乱世里敌友关系的变化真是快啊!)。四月,派五材将军封奕讨伐冉魏,计擒魏渤海太守逄约,同月,后赵灭亡。八月,再遣慕容恪攻中山,慕容评攻已改换门庭的变成冉魏幽州剌史的王午于鲁口,都取得了胜利,前燕的国土继续向南扩展。但在下查不到慕容霸参与这些战事的记录,也许是慕容俊不愿他立下太多战功吧。
晋穆帝永和八年,也就是前燕景昭帝元玺元年(公元352年,这一年前燕正式有了年号)四月,魏主冉闵北上常山(今河北镇定)、中山(今河北定县)间谋食,坐拥当时最为富庶广大的中原,三十万大军在缩减为数万人之后仍然不能供给,证明他的内政确实是有点问题的。慕容俊派慕容恪讨伐,前燕与冉魏的决战爆发,结果就是现在颇有点名气的廉台之战。冉闵最终战败被擒,冉魏随即迅速败亡。
燕魏廉台之战发生的同时,慕容霸也被他的二哥分派了另一个难度不太大的任务:讨伐当时在山东自称“赵帝”的段勤。段勤,也算是系出名门,是原鲜卑段部第六代首领段末柸的儿子,段部灭亡后侍奉后赵,为建义将军。后赵衰亡时集结数万众驻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自成一军。后来被冉闵打败,退保泽幕(今山东平原县西北),并在那里过了一把皇帝瘾。正好,慕容霸的正妻段夫人也是段末柸的女儿,可能是段勤的妹妹。结果慕容霸的军队前进到泽幕,段勤和弟弟段思聪没有抵抗,就向这位妹夫投降了。至此,黄河以北和部份山东,为前燕所占有,领土比南下前扩大了两倍多,富庶程度更不是原先辽东边鄙之地所能比的。
小评:慕容霸是前燕入主中原行动的真正策划人,并与慕容恪同为主要执行者,慕容俊不过因人成事,坐享其成罢了,而且还曾因为他的胆怯,暂时止步于鲁口以北。总的来说,慕容霸的计划和执行都很成功,足够证明此时的慕容道业已是一位战略家,不过这也得益于他这一阶段对付的敌人都太弱,要成为世所公认的名将,还要经历敌方名将的考验。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5
发表于 2014-2-26 18:5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改名
晋穆帝永和九年(前燕元玺二年,公元353年)十二月,在慕容恪的牵头下,会同抚军将军慕容军、左将军慕容彪等人,屡次向燕主慕容俊上书推荐说:黄门侍郎慕容霸,有命世之才,不应闲置,应该委以重任。
史书上没有记录慕容霸是什么时候被任命为黄门侍郎的,但从去年四月,他还以平狄将军的身份讨伐段勤来说,时间应该不会很长。黄门侍郎,全称是“给事黄门侍郎”,这个官职始设于汉,是一个秩比为六百石的中级官员,具体工作是“掌侍从左右,给事中,关通中外。及诸王朝见于殿上,引王就坐。”如果说的通俗一点,大致相当于皇宫的传达室主任。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是可大可小的,因紧临皇帝身边工作,容易接触国家机要,所以后来这个职务渐渐变得重要,往往由皇帝的亲信担任。不过具体事件要具体分析,慕容霸担任给事黄门侍郎的原因显然不是因为他是慕容俊的亲信,而是慕容俊借机剥夺他在外统兵的权力,放到自己身边看管起来,这样感觉就放心多了,而国家机要之类的事,慕容霸未必能参与。这就象当年刘备投奔曹操时,曹操表奏刘备为豫州牧,但刘备其实根本管不了豫州的事一样。
注:东汉官员的官秩共有: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一百石、斗食、佐史,共十六个等级。西汉与之大同小异,多比千石、八百石、五百石三级,少斗食、佐史二级。南北朝中期以后,我们今天比较熟悉的“品”逐渐取代了“石”成为官阶的主要尺度。
对于这种请求,慕容俊虽然不是很情愿,但由于他对四弟的话,一般还是很尊重,言听计从的,于是慕容霸得以离开了皇宫传达室,“是岁,燕主俊以霸为使持节、安东将军、北冀州剌史,镇常山。”重获兵权,座镇一方。第二年四月,前燕大封宗室为王,慕容霸受封为“吴王”。透过这件在历史上很容易让人忽略的小事,看得出慕容俊对于阶级斗争这根弦绷得是很紧的,对于五弟的防范从来没有放松过,所以才会做出这种仿佛在激烈的世界杯赛中,把主力队员设成替补的行为。不过,在另一名主力队员伙同其它队员的抗议下,这个多少有些执拗的主教练还是作出了让步,放替补的主力队员上场。慕容俊算不上一个好教练,不过也不是最差的,因为就在这个月,在前凉屡建奇功的名将谢艾被凉主——刚刚上台的长宁侯张祚冤杀,和他比起来,慕容霸还是很幸运的。
在公元354年一年间,慕容霸的驻节地先后从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县)移至信都(今河北省冀县),再移至前燕故都龙城(今辽宁朝阳),最后又召回新都蓟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频繁地调动工作,并不是有什么大事,而是因为他的表现实在不坏,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得到当地人的拥戴,不久就有好名传出,令人十分讨厌!当然只能召回来看着才能让人放心一点儿。不过,这一年关于五弟的这一堆令人不愉快事件中,也很难得的夹着一件令人愉快的小事:他骑马的时候摔了一跤,把门牙折了。(慕容垂折齿要比他“手垂过膝”的记载可信得多,不过对于这种实属鸡毛蒜皮的小事,史书并没有浪费格子来详细说明发生的具体时间,在下倾向于认为就发生在本年,不然慕容俊之前怎么会一直错过这个取笑老弟的机会?)
心旷神怡之际,慕容老二不忘展示一下自己的幽默感:以仰慕贤臣郤(垂夬)(古通“缺”字)之意,特赐五弟慕容霸新名为慕容(垂夬)!(郤(垂夬),又叫郤成子,春秋时期晋国上卿,是侍奉晋国文公、襄公、灵公、成公四世的老臣,忠诚稳健,治国主张恩威并施,少有失误。不过要是说他下旨让五弟改名仅仅是因为表彰前代贤良,那真是鬼才信。)可没过多久,发现(垂夬)字应了谶文,叫(垂夬)的人有“极贵”之份,这当然不行,所以又命他把右半边的“夬”去掉,改名慕容垂,改字道明。本年,慕容垂二十八岁,这个名字他用到逝世,再未更改。
注:谶文,是古代一些巫师、方士之类的“大仙”编造的,用于预示吉凶的隐语,一般都很晦涩难懂,因常常附有配图,故又称为“图谶”。从东汉时起到南北朝,这种东西都非常流行,直到明末还有“十八子主神器”。十六国时期比较著名的谶文有:造就了一代暴君的“三羊五眼”,让苻坚就擒的“帝出五将久长得”(明明就是“帝出五将久苌得”估计忘写了个草字头)等。关于(垂夬)字的谶文原文,则已不可考。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6
发表于 2014-2-26 18:5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巫蛊案
晋穆帝升平元年(前燕光寿元年,公元357年)五月,慕容俊派抚军将军慕容垂为主帅,统中军将军慕容虔、护军将军平熙率步骑共八万大军出击塞北,讨伐敕勒部落。敕勒,又称铁勒、丁零或高车,按照今天史学界的一般观点,敕勒人是回纥人的先祖,后来又演变成畏吾尔,最后演变成为今天的新疆维吾尔人。这次行动取得了重大成功,按《资治通鉴》记载,燕军俘获及斩杀敕勒十余万人,获马十三万匹,牛羊无数。这个战果比汉武帝反击匈奴最成功的一次还要大(漠北之战,名将卫青、霍去病以骑兵十万,步兵数十万两路出击,共歼匈奴九万余人),所以这个数字可能有所夸大,毕竟当时敕勒并非很强大。这也是慕容俊在世时,有明确记载的慕容垂最后一次指挥作战,他的功绩即将换来的,是第二年的巫蛊案。
慕容俊的猜忌就象野火烧不尽的离离原上草,当然不会因为四弟慕容恪的一番劝诫就轻易消除,只要一有合适的条件,还是会春风吹又生。尽管慕容垂一直勤勤恳恳地为二哥效力,从没有不满的表现,但随着他功劳威望的增长,慕容俊还是越来越讨厌这个弟弟!这也不奇怪,当年慕容翰又何尝有什么地方对不起慕容皝?还不是一样被以意图谋反的罪名收拾了。所以慕容垂这家伙是迟早要收拾的,至于借口,那到不是问题,有借口要干,没有借口创造借口也要干!早在春秋时期的里克同志就教导过我们: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晋升平二年(前燕光寿二年,公元358年)冬,期待中的借口来了。慕容垂的正妻大段妃,是段氏鲜卑首领段末柸的女儿,她为慕容垂生下了两个儿子:慕容令(《晋书》上记作慕容全,此处从《资治通鉴》)和慕容宝。因为她的出身门第高于慕容俊的正妻皇后可足浑氏,而且才学很高,性情刚烈,对于小肚鸡肠的可足浑氏不大看得起,表现在外就是对皇后不够恭敬。这使得虚荣心很强的可足浑后非常恼火。这时,一位马屁功精湛的宦官—中常侍涅浩,体察上意,于是制造证据,上书指控段夫人和吴国典书令辽东人高弼相勾结,用巫蛊诅咒皇上和皇后!
注:宦官,今天的俗称太监,但其实这种叫法在中国的大多数朝代是错的。太监这个词出现在唐高宗时。唐改殿中省为中御府,其最高领导为太监,由宦官担任,在此以前是没有太监的。此后称宦官为太监也是不严谨的,太监仅是宦官中人数极少的高级领导,如明末有九万多宦官,而太监仅几十人,我们总不能见个保安就称警长吧?直到清代随着拍马技术的与时俱进,宦官才被普遍尊称为太监。
这还了得!慕容俊立即将段夫人与高弼批准逮捕,分别交付大长秋(相当于后宫总管,当年,曹操的名义爷爷曹腾就是干这份工作的)和廷尉严加拷问,务必查明“真相”,当然了,更重要的是查出“幕后主使人”是谁。段夫人是慕容垂的发妻,高弼是慕容垂的亲信兼好友,再加上他们那人所共知的“兄弟友情”,指向性如此明确,主审官员们要还不能对皇上的意思心领神会的话,真是白活这几十年了,只可惜纠出幕后主使人的工作,程序上还需要嫌疑犯的口供,这是一个工作上的难点。
应该说,大长秋和廷尉对于本职工作都是非常敬业的,技术也很专业,精通刑训逼供的各种技巧。一般来说,从犯人口中挤出上级领导需要的供词,对他们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但既然说是一般,那就是因为偶尔还是会有例外,很不巧的是,这一次就属于这种非正常情况。
这两位犯罪嫌疑人:段夫人和高弼,竟然都是硬骨头,意志坚强,对主审官员的工作非常不配合,绝不肯屈打成招。既然人犯不肯老老实实地接受“坦白从宽”的待遇,那主审官员自然要对人犯采取“抗拒从严”的措施,拷打更为残酷!
我们无法知道,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那个寒冬,慕容垂是如何渡过这段纠心的日子的,也不知道他为挽救妻子和朋友的生命做过些什么,尽管他是皇帝的亲弟弟,在大燕国功勋卓著威名赫赫的吴王,但却无力保护自己最亲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她受尽折磨,因为他本人才是冤案的终极目标。万般无奈之下,慕容垂偷偷遣人告诉段夫人:“人孰无死,怎能忍受这种凌虐荼毒,他们想要你招什么,你就满足他们吧!”
可能此刻的慕容垂已萌生了死意,因为按照上边预定的剧本,巫蛊案的主谋肯定是他,象他这样绝顶聪明的人不可能不知道,而他的显赫身份实际上也对他毫无帮助。有一句俗语叫作:“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其实此说大谬不然。王子犯法,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重罪轻罚,甚至根本不会受罚,此为模式一;另一种是轻罪重罚,甚至根本没罪也要给你找出罪来,然后往死里整!此为模式二。最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与庶民同罪。如今的情况,当然属于模式二。四百四十九年前,在大汉王朝发生过另一起更有名的巫蛊案:酷吏江充诬告太子刘据用巫术诅咒汉武帝,逼得一向性格温和的刘据挺而走险。结果江充被杀,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自杀,刘据的门客、家人几乎全被杀光,只有一个婴儿很偶然地幸存。刘据曾是刘彻的爱子和法定继承人,卫子夫也曾是刘彻宠爱过的皇后,汉武帝之前也没有要除掉他们的想法,但面对突然落到头上的栽赃尚且不能免死,何况慕容垂这样一个当了人家几十年眼中钉的弟弟。
但段夫人长叹说:“我难道还怕死吗?但我一旦按他们的意思自诬,上对不起段氏的列祖列宗,下肯定会连累你,我是绝不会那样做的。”有慕容俊这样一个二哥,慕容垂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有妻若此,夫复何求?拷问继续了下去,段妃慷慨应对,条理分明,就是坚决不合作。急于出成绩的大长秋只能加大工作力度,一次次的失望,带来用刑一次次的加码,结果这根越拉越紧的弦终于绷断了,段夫人在受尽酷刑后死于狱中,而拷问官梦寐以求的供词,还是没有得到!
段夫人死了,整个案件也因此戛然而止,没有继续追究,高弼也得以幸存。这究竟是慕容俊的良心发现了,他终究没有他的父亲手狠,还是与慕容垂关系很好,说话也很有份量的慕容恪在背后营救的结果,那就不得而知了。可足浑皇后又把自己的妹妹长安君强行配给了慕容垂,不知道是出于监视,还是因为内疚,但在表面上,一切又回复兄弟和谐的状态。只是,这一切真能没有变化吗……
七百一十七年后,是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年已三十九,政坛失意的密州知州苏轼,于一天夜里,梦到早已亡故的妻子王弗,惊醒后,悲不自胜,写下字字沉痛的悼亡词《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慕容垂自然不可能读过这首词,但他此时的心境,应该与东坡先生无二吧?或许更沉痛些,因为她,是替他而死的!慕容垂并不是一个很理性的人,感性的一面在他的一生中时时触动他的心弦。不知当两个年幼的孩子(慕容令年岁不可考,慕容宝此时只有三岁)拉着他的手,向他问妈妈去哪儿的时候,他是如何回答的?不知面对长安君,这个仇人的妹妹时,他能否强作欢颜?漫漫长夜里的枕席,可曾沾湿过英雄泪?
当然了,这些都是无法证实猜想,但有些东西,我们还是可以从史料中读出来的:那个不避嫌疑,积极进取的慕容霸从此消失了,留下的,是谨小慎微,随遇而安的慕容垂……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7
发表于 2014-2-26 18: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宣英托孤
晋穆帝升平三年(前燕光寿三年,公元359年),也就是大段妃死后的第二年十二月,慕容垂的二哥,前燕的景昭皇帝慕容俊病危,自己感觉时日不多,便召见四弟,时任大司马(相当于武装部队总司令)的太原王慕容恪。对他说:“我的病看样子是不可能好了。今天南有晋,西有秦,都还没能平定,景茂(慕容俊第三子,太子慕容暐,本年十岁)的年岁又太小,难以承担大任,我想效法宋宣公,传位给你,怎么样?”慕容恪回答:“太子年纪虽然小,但天生睿智聪明,是能克定祸乱的储君,我慕容恪何人,怎能扰乱国家的正统呢?”慕容俊怒:“你我兄弟间,还说这些虚假的套话吗!”慕容恪答:“陛下既然认为我有负担天下的能力,怎么知道我不能辅佐幼主?”慕容俊大喜:“你能当周公,那我还有什么可以忧虑的。”
这段记述,很象刘备的白帝城托孤,只是在表面上态度更诚恳些,刘备只是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代,慕容俊干脆就说要传位给慕容恪,当然,是否真心实意也有点让人怀疑,但如果认为孔明与玄恭是因为这些话而不敢有二心,那就有点缺乏历史常识了。在中国历史上,类似的场面出现过很多次,但接受嘱托后,始终忠正无私,没有瑕疵的也就只有诸葛亮和慕容恪二人而已。比如北齐皇建二年(公元561年),靠篡夺侄儿高殷的位子上台的孝昭皇帝高演快要死了,临终前对九弟高湛说:“皇帝的位子就留给你了,我的儿子高百年没有罪,你千万不要学习前人(其实就是他自己),杀害孤儿!”其托孤的诚恳度又超过了刘备和慕容俊。高湛对于六哥的遗嘱,采取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正确”态度来处理之:你要传位给我啊?那赶情好,却之不恭,兄弟我就笑纳了。保住侄儿的性命?那可不大好,六哥啊,咱得把握原则不是?结果,高湛成了北齐第四代皇帝,而高百年不但不得善终,被这位九叔杀害,死得还比高殷惨得多!
次年一月,慕容俊逝世(享年四十一岁),遗命大司马慕容恪、司空阳骛、司徒慕容评、领军将军慕舆根四人共同辅政,太子慕容暐继位,历史上称为“幽皇帝”(光看这个“幽”字就知道好不了),可足浑氏成为皇太后,不过这其中真正有拍板权力的只有慕容恪一人。二月,加授慕容恪为太宰、阳骛为太保、慕容评为太傅、慕舆根为太师(这四个官职都是荣誉加衔,不代表实际职责),前燕进入慕容恪时代。
这个四驾马车式的政治结构才一开动,就出了岔子,问题来自于四辅臣中敬陪末座的老将慕舆根。慕舆根是慕容氏的四世老臣,在以往守棘城、入中原等多次会战中,立下过很大的功勋。以在下的看法,他是一个有点类似魏延的人物,有才干,自视极高,而且权力欲很重。对于现在自己的位置,他可能是不大甘心的:慕容恪倒也罢了,阳骛那个老好人和慕容评那个平庸之辈凭什么也居自己之上?于是他决定要做点大事,大大的赌一把,让自己的地位更加显耀。
于是他秘密对慕容恪说:“主君太年幼,可足浑那个老娘们什么都不懂,却喜欢插手政务。而且平定天下,其实都是殿下的功劳,自古兄终弟及,也都有成例。殿下应该以天下大义为重,不必拘泥于君臣小义,最好废黜了主上,由殿下登极,这才是我燕国的无穷福份啊!”慕舆根的算盘是打的挺清楚的,一旦慕容恪称帝,自已有拥戴的大功,自然就跃居群臣之首了。从中国历史的经验来看,他这样做的成功率也是很高的,不幸的是,他碰上的慕容恪偏偏是那种产生概率很低的真君子,历史经验有时也是会误导人的。而且他也太直白了,如果学学李严,劝诸葛亮受九锡,即使不成功也还有回旋的余地。这回可好,慕容恪回答说:“你是不是喝醉了?我与公一同接受先帝遗诏还没几天,你怎么会说出这种话来?”慕舆根的图谋不但完全碰壁,而且无从善后。
稍后,慕容恪把这件事悄悄告诉了慕容垂。他没有与阳骛或慕容评通气,可见他对五弟的信任其实超过了另外的辅臣,慕容垂的处境与二哥当政时相比,的确是大不相同了。慕容垂劝四兄诛杀慕舆根以除后患,但慕容恪从国主新丧,要维护稳定的大局考虑,暂不接受。
虽然慕容恪引而不发,但恐惧已使慕舆根无路可退,他索性孤注一掷,反过来向可足浑太后和皇帝慕容暐密报:太宰(慕容恪)与太傅(慕容评)密谋反叛,请准许他率兵平叛。又被慕容暐认为可疑而制止,慌不择言的慕舆根说起胡话来,声称国家外有强敌,疆土太大不好治理,不如北归辽东(当初进取中原,慕舆根可是主要支持者),其目的大概是想寻机逃亡,但这理由也编得太弱智了!老将慕舆根走上这条不归路后,的确已方寸大乱。慕容恪得知此事后,即与太傅慕容评一同弹劾慕舆根的罪行,很快诛其一党,然后大赦。杀慕舆根后,因为慕容恪处置善后得当,国内人心惶惶的局面在较短时间内得以安定。
在这件事中,慕容恪出于稳定政局的考虑不动慕舆根,其想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但从稍后不得不诛其一党的事实来看,慕容垂的建议可能更合理一些,假如慕舆根成功说动慕容暐讨伐慕容恪的话,后果就严重了。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8
发表于 2014-2-26 18: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玄恭秉国
前燕的政局稳定下来,慕容恪开始了他兢兢业业的执政生涯。严格执法,选贤任能,博采众议,从不独断专行,施政宽宏大度,以德服人,减轻了慕容俊时代民众过于苛重的负担,在他的治理下,前燕渐渐进入它的最盛期。总的来说,慕容恪不愧是一位勤政爱民的优秀政治家,在他过世很多年后,仍然被燕地的民众视若父母。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公元387年),慕容垂以慕容恪之子慕容楷为前锋攻打翟辽,翟辽的部下多燕、赵之地人,听说后,都说:“太原王的儿子,就是我们父母啊!”纷纷不战而降。而且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翟辽是丁零人,其部下绝大多数也不是鲜卑人,从前燕亡时统计人口高达九百九十多万(比三国时魏、蜀、吴三国的统计人口之和还要高),和燕赵的地望来看,恐怕多数还是汉人,可见真正的政治家,是不会去故意实行民族歧视的。(当然不是说前燕就没有民族歧视,这种东西深植于民众内心,不是一两个政治家的努力就可以消除的,比如美国的黑人,在南北战争后就从法律上获得了与白人相等的权力,但直到今天,也不能说两者真正平等了。)
不过,如果与差不多同时在前秦执掌大权的另一位大政治家王猛相比,慕容恪的施政显得宽大有余,果敢不足,不独断专行带来的副作用,是对明知正确的事不能坚持。例如:他想任命李绩为右仆射(大致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因小皇帝慕容暐对李绩有私恨便终止了,反把李绩外放,后来临终对慕容垂的推荐也是如此,其政治才能似乎要稍逊王景略。最初,燕主慕容俊死的消息传到东晋,江东一片欢腾,认为中原不久可复,只有比较有水平的征西大将军桓温不这么看:“你们蹦哒什么呀?慕容恪还活着呢!燕国只怕比以前更难对付。”
因为现在当政的是慕容恪了,慕容垂很快得到重用。三月,慕容恪命慕容垂为使持节、征南将军、都督河南诸军事、兖州牧及荆州刺史,座镇蠡台(今河南商邱市南的古睢阳城,自古为中原通往江淮的要地,西汉时,这里曾是平定七国之乱的主战场,后来唐朝安史之乱时,这里曾发生著名的睢阳保卫战),以威慑南方的离心倾向和与东晋方面争夺河南。这时距二哥慕容俊死,才不过两个月,桓温的预测成了现实,东晋很快就将在河南感受前燕方面的压力。
当时的河南之地,还有很多独立或半独立的中小势力,在前燕、东晋、前秦三国之间不断反复,是三大国争夺的重点。在这个中小势力中,最重要的一个,是此时割据河内(今河南沁阳一带,司马懿的老家)的安国王吕护。这位吕王爷,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金牌墙头草之一,他最早一次出现在史书上时,身份是冉魏帝国征虏将军,发现冉天王的事业岌岌可危之后,来了一个“良禽择木而栖”,于公元351年8月,逮捕冉魏的洛州剌史郑系,向东晋投降,之后就玩上了瘾。352年,王午(还记得这位老朋友吗,就是那位因畏惧燕军,和邓恒一起从蓟城逃到鲁口的常败将军,邓恒先已病死,部众由王午统率。)被部下秦兴所杀,而吕护杀死秦兴吞并了这支兵力,自觉羽翼已丰,就脱离东晋自称安国王,354年,因为被慕容恪打败,又向前燕请降,成为前燕的河内太守,361年,吕护转换门庭,又成为东晋的冀州刺史。于是这一年,慕容恪亲自出兵再征吕护,把这位安国王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弃妻子逃往荥阳,没过几个月,又脱离东晋,再降前燕。慕容恪赦免了他,封了他一个广州剌史的空头官衔(因为前燕根本就没有广州),不过此时他已没有了什么实力,只能老老实实地在前燕领薪水了。
解决吕护之后的数年间,以慕容恪、慕容垂为统帅的前燕一方和以桓温为统帅的东晋一方,为争夺河南进行了一系列小规模的拉锯战。东晋败多胜少,优势不断向前燕一方倾斜。到晋哀帝兴宁三年(前燕建熙六年,公元365年)二月,慕容恪、慕容垂扫清外围后,对中原最大的都市,古都洛阳发起总攻。洛阳虽然城高池深,守将沈劲也是一员良将,但手下兵微将寡,桓温对洛阳的援救计划,又因晋哀帝的驾崩而中止,所以到三月即被燕军攻克,沈劲被俘后不降被杀。至此,河南之地完全为前燕所占有,慕容垂被任命为都督荆、扬、洛、徐、兗、豫、雍、益、凉、秦十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荆州牧,镇守鲁阳(今河南鲁山县),慕容恪把与东晋、前秦对抗的任务全面交给这位弟弟负责(荆州大部、扬、益是东晋的地旁,雍、秦是前秦的地旁)。这时前燕的领土,大致相当于战国七雄中除秦、楚外另外五国的和,在中国境内同时并立的各国中,国势最强。
不过,前燕内外都取得稳步推进的这个良好势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晋海西公太和二年(公元367年),前燕实际掌舵人,太宰慕容恪得病。出于对国家的责任心,他向皇帝慕容暐推荐说:“吴王慕容垂的将相之才,十倍于我,先帝因为注重长幼的次序,所以我能位居其上。等我死之后,希望陛下能把国家事务都交给他。”又对慕容暐的庶兄乐安王慕容臧说:“今天南有遗晋,西有强秦,他们时时刻刻都有进取中原的志向,只是因我们内部没有破绽,才暂时没有动手。国家的兴衰,全看宰辅,大司马这个职务统帅全国军队,不可以由不恰当的人担任。我死之后,按亲疏一定会由你或者是慕容冲接替,你们虽然也聪明能干,但年纪还太小,难以应付多灾多难的时局。你们的五叔吴王,天纵英才,谋略盖世,你们如能把大司马的职务让给他,大燕一定可以统一天下,晋秦等国,不值一提!所以你们千万不要贪图掌兵的小利,忘记天下的大难,时时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同样的话,还告知了太傅慕容评。
等到了五月,慕容恪病势加重,慕容暐亲往探望,慕容恪再次推荐:“臣听说报恩莫过于荐贤,贤能的人才哪怕在板筑间,都应该得到启用,何况是骨肉至亲呢。吴王文武全才,是当今的管仲、萧何,如果陛下能委于重任,则国家可保平安。不然的话,秦晋必然会对我们有图谋。”说完之后,一代贤臣,太原桓王慕容恪,与世长辞。
也许从每一方面的能力来讲,慕容恪都算不上最突出的,但他的综合能力很强,基本上没有弱项,而且其道德风范,也足为一代楷模,可能是十六国中人格最完美的人物。他的人生也称得上完美无缺,一生几乎没有遭遇过挫折,这在十六国时代的重要人物中,再找不出第二个来了。
这里说的板筑,就是夯筑城墙。这是个力气活,先立好四块夹板,然后往里边装土,装完土后再加水,加鸡蛋清或糯米之类有粘性的东西,然后再用重物,使劲地捶,把被夹板包住的这些土捶结实了,松开夹板,一个夯土块就做成了,这就是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最重要的建筑材料。(如果要讲求工程质量,还应该把土蒸熟,以便杀死里面的草籽树籽之类,防止它们发芽,赫连勃勃的统万城就是用蒸熟的土筑的)商王武丁时的名臣傅说据说原先就是干这工作的,慕容恪的意思就是说:那怕是建筑工地上的民工(所以千万不要看不起民工啊),只要是人材都要提拔任用,就更不用说还是皇亲了。
不过要是站在慕容暐、慕容评的角度仔细琢磨一下慕容恪的遗言,其实真没有说服力:如果慕容垂真是工地民工的出身,说不定还可以考虑任用一下,正因为他是皇室近亲,离皇位太近,威胁太大,所以才更不能用啊!慕容暐登位时才十一岁,还不懂事,所以让一个叔叔管事也不觉得怎么,如今已经十八岁了,刚刚成人,正是逆反心理最强的年纪,还能再让一个叔叔来管着自己吗?辈份极高的慕容评,因为能力平庸,长期以来被慕容俊、慕容恪这两个侄儿管着,被迫扮演忠厚长者的角色,已经憋了好多年了,现在四侄总算死掉了,正是翻身得解放的时候,岂能再弄个五侄来掌权,让自己再吃二遍苦,再受二楂罪?另一个重要人物可足浑太后,与慕容垂的关系早在巫蛊案时就恶化了,更不可能让慕容垂掌权,几位最高层领导的统一共识就此达成了。
可惜的是,慕容恪以自己的君子之心,来度慕容评等人的小人之腹,以为他们也会公而忘私,以国家为重,就没有在自己还有能力的时候将五弟的位置确立,而只是进行了这一番橼木求鱼式的嘱托。所以,尽管慕容恪在前燕有极高的声望地位,尽管他在临终前不厌其烦地千叮咛万嘱咐,但他死后,其谆谆遗嘱很快就被扔进了废纸篓,继任大司马的人,是一个九岁的小孩,未来的美少年慕容冲。紧接着,德高望重,为人正直,但因为健康不佳,早已不大管事的另一辅臣太保阳骛也于同年的十二月逝世,慕容评等人失去了最后一点制约,前燕帝国的升势,一去不返了。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9
发表于 2014-2-26 18:5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大司马桓温
慕容恪死后的第二年,前秦发生了“五公之乱”,一统北方的天赐良机摆在了前燕帝国面前。但此时当政的太傅慕容评等人,关心的只是如何好好享受刚刚到手的权势,至于平定天下这么辛苦而且不一定能成功的事,那就算了吧。“继往”是最最重要的,“开来””嘛,就再议,再议……
而且太傅大人不但自己不干,也不容许有能力的人去干(如果让你们成功了,岂不彰显我无能?)。虽然最小的侄儿慕容德象当初五哥一样雄心勃勃的献计献策,但很快被否决。至于已被罢除兵权,顶着一个侍中、仪同三司(这两个职务翻译过来就是:国家高级顾问,享受宰相级待遇)的虚衔,在家闲居的慕容垂,只能和太尉皇甫真进行了一番私下议论,再没有当年苦谏兄长的劲头,九年前的惨痛往事已消磨了他大部份的锐气,他的名字,早已经不是慕容霸了。
作为太傅和太后的资深眼中钉,慕容垂只能低下他曾经高昂的头,收起不合时宜的雄心与豪情,不无痛心地看着他与亡兄曾倾注心血的前燕帝国政府,以惊人的速度腐化。原先在慕容恪治国期间,过于依靠自己的道德感召力,缺少强有力的制度约束,一旦他死去,这种软约束便迅速失效了。这是因为新当政的慕容评是个极其贪婪的家伙,原先他在慕容恪的时代不敢贪,现在这份损失当然要加倍找回来,狠拼“评家经济”。有了如此不正的上梁,怎么还能指望下梁们个个笔直呢?于是,豪门贵族们侵吞国家的资产与民户的腐败行径逐渐成风,国库收入锐减,低级官员和士兵们的薪饷常常无法发放。主持清查的大臣悦绾受到排挤而病逝,再没有人敢出来管一管。这样,慕容评和可足浑太后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把前燕由真老虎变成了空有庞大躯壳的纸老虎,工作效率真高,了不起啊!
前燕的这些变化,让东晋的一位大人物看在眼里,喜上心头,这位大人物就是在东晋威名赫赫,“挺雄豪之逸气,韫文武之奇才”的大司马桓温。
桓温,字元子,生于晋怀帝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比慕容垂大十四岁。他的父亲是在东晋担任宣城太守的桓彝。据说他刚生下来不久,当时大名鼎鼎的温峤来访,大概他会看相吧,见到这个小婴儿大为吃惊,赞叹:“真英物也!”(又是一位活神仙)。自己的儿子得到世称英杰的温峤称赞,父亲桓彝自然高兴,就取温峤的姓氏为儿子取名为“桓温”,作为纪念。
后来,东晋发生苏峻之乱,桓彝率军与叛军交战,不敌被擒,因为誓死不屈,被叛将韩晃指使部下江播杀害。当时桓温只有十五岁(桓温生于312年,桓彝死于328年,似应为16岁,可能月份不足),听到噩耗之后,枕戈泣血,发誓要为父报仇。但不久之后,苏峻之乱平定,韩晃被打死了,而江播投降之后得到了朝廷的赦免。他害怕桓温来报复,在自己的府第时时戒备,使其找不到下手的机会。直到三年后,桓温十八岁那年,江播病死,江播的三个儿子在灵堂里暗藏利刃,防备桓温前来报复,不料桓温伪装成吊丧的宾客,混进江府,当场将江播的长子江彪砍死在灵堂之上,江播的另两个儿子慌忙逃出灵堂,也被桓温追出杀死,江老爷子还没走几步,就与三个儿子一同在地府相会了。这件事让这个血气方刚的十八岁少年名声大噪,人人都知道了为父报仇的桓元子。
因为中国古代一向是主张以孝治天下的,桓温的行为符合“孝”的标准,而且桓彝是“革命烈士”,桓温是“烈士遗孤”,而江播却是“历史反革命”,所以桓温虽然连伤三命,却不但没有受到追究,反而得到当时舆论的交口称赞。之后,桓温顺利步入仕途,娶了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儿,南康公主司马兴男为妻,任琅邪内史。并得到当时的重臣,善于识人的安西将军庾翼的赏识,把他收揽帐下以为心腹。晋穆帝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庾翼病逝,桓温受命继任安西将军,掌握了东晋西线荆州方面的兵权,胸怀大志的他开始了一生功过难评的事业。
第二年,也就是晋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十一月,桓温仅统率一万军队(倒不是他想展示一下自己艺高人胆大,而是他当时也只能动员这点军队),西征割据巴蜀的成汉帝国。当时东晋朝廷的多数人都认为以这么少的军队要灭亡天险重重的成汉几乎不可能。但结果出乎多数人的意料,桓温节节胜利,到出兵的第二年三月就攻克成都,俘虏汉主李势,一举灭亡成汉。此举震撼了东晋朝廷,长久以来,早已习惯了丧城失地的东晋,还从没有取得过如此重大的胜利。此事既极大提高了桓温的威望和实力,也引起了东晋其它豪门大族的警惕。
东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独特的朝代,它虽然历时达一百零三年,传了十一位皇帝,但所有这些皇帝,权力都非常微小,真正当家作主的,是东晋的豪门大族或者叫作士族。当时最重要的士族有王、谢、庾、桓、郗等家族,这些士族可不简单,不单是有钱有势而已,往往还拥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私兵,和直属于自己,不用向国家纳税的民众(当时叫部曲),而且世代相袭,形成一个个内部比较稳定的实力集团。这种情况,如果放在通常年代,几乎会不可避免的引发大规模内战,但在当时,因为来自北方的强大外力威胁,以及不久前西晋“八王之乱”的惨痛教训,迫使这些豪门大族团结协作,组成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司马家的皇帝不过是名义上的领袖,而实际上执行的则是由各大豪族联合执政的寡头政治。这种寡头政治要维持下去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各大豪族的实力起码要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所以一旦有某一支豪族力量变得过份强大,有可能威胁到这种平衡时,必然引起其它豪族的联合抵制,以维护自身的利益。灭掉成汉以后,桓温在东晋政坛迅速崛起,成了受其他士族势力联合防范的出头鸟。
349年,后赵国势大乱,同慕容垂一样,桓温也看准时机,立即向东晋朝廷提出大举北伐,收复中原的计划。对于东晋各大族看来,比起中原不能收复,桓温权势的继续增长,是大家更不愿意看到的事,所以不能让桓温北伐,但大家又不便于公开反对这个爱国口号。于是于这一年七月,东晋朝廷派出年迈无能的国丈褚裒北伐,结果很快被冉闵的亲密战友李农杀得大败亏输。352年,被东晋朝廷诸公推举出对抗桓温的政坛偶象派明星,中军将军殷浩也上书北伐,因为对对抗桓温的大局有利,得到当朝诸公的大力支持。可惜殷浩一出马就让前秦丞相苻雄(苻坚的父亲)打得大败,折兵一万五。353年,殷偶象再次北伐,又被让他逼反的姚襄大败于山桑,只得仓惶逃回,不得不引咎辞职,桓温在东晋朝廷内的反对派声势也因此大受挫折。殷浩也真是,好端端的玩玩清谈就行了,去打什么仗!偶象明星还以为自己是实力派的,结果鸡没偷着,这把米可蚀大了!
殷浩的失败,使得反对桓温的各豪族一时再无法阻拦桓温北伐了,于是,桓温于354年发动了自已的第一次北伐,目标是前秦。二月,桓温亲率步骑共四万大军沿汉水逆流而上,出武关,同时派梁州刺史司马勋率偏师出子午谷作为牵制。三月,晋军攻克青泥(今陕西蓝田县东南),秦帝苻健连忙调太子苻苌、丞相苻雄、淮南王苻生等,集结五万大军迎击晋军。四月,桓温指挥的晋军与秦军主力大战于蓝田,秦军大败,只余六千人逃回长安,太子苻苌受伤,之后不治身亡,接着晋军又在白鹿原击败秦军,推进至灞上,桓温连战连胜,距离长安只有一步之遥。前秦刚刚得到关中,根基还不太稳,三辅郡县大多向桓温投降,当地的百姓纷纷犒劳晋军,有些老人,甚至激动地的热泪迎眶:“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再见到官军!”这个时候,司马勋的偏师却打了败仗,未能冲出子午谷,败回汉中,桓温东西两面夹击长安的战略构想未能实现。他不敢冒险攻打长安,在灞上按兵不动,军粮渐渐接济不上,桓温原先指望的关中小麦又早被前秦军抢割进了长安。补给不济,桓温不得不率军撤退,前秦出动大军全力追击,后撤中的晋军数战不利,损失近万人,撤回潼关,第一次北伐结束。
这次北伐,桓温在兵力略处下风的情况下先胜后败,但总的来说,还是前秦的损失更大,两下相抵,可算晋军小胜。也反映出桓温用兵的一些特点:桓温用兵的风格,其实近似于诸葛亮。同样的谨慎、小心,不肯冒险,强调步步为营,以堂堂之阵挫败敌军,其正面作战能力很强。早在他西征成汉时,他的老友刘掞就对他有过这样的评价:桓温,是擅长博奕的人,对没有把握的事,是从来不下注的!
与诸葛亮相比,桓温北伐既有有利之处,也不不利的地方。有利之处是:一是东晋比蜀汉强大的多,而桓温要对付的敌人,实力上都比不上曹魏;二是东晋北伐恢复汉人江山的口号比蜀汉的兴复汉室更有号召力,所以才会出现百姓争相犒师的情况(诸葛亮的军纪比桓温严明,北伐中却从没发生过这种事)。但不利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桓温虽然是东晋内部最有权势的重臣,但他从来没有到达过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而且凡在朝廷内不属于他的人,几乎都是他的反对派(谁让他太强),这就是为什么尽管东晋比蜀汉强大得多,但桓温每次北伐却只能动员四、五万军队,兵力甚至不及诸葛亮北伐。因为北伐的,只是桓温,不是东晋。正因如此,桓温在作战中对于保全实力格外用心,这些都是他的军队,要是损失了,可别指望朝廷或其它豪族会好心好意地来支援你,或给你补充!我们知道,私人财产即使不用宣传教育,也一定会比公物得到更多爱护的。
356年七月,桓温发动第二次北伐,大败姚襄,迫降周成,收复了故都洛阳和河南的大片土地,大获成功。但他迫于形势只派了少量军队留守,主力撤回荆州。结果这些地方后来又陆续被前燕夺去,现在可好,慕容恪死了,后慕容恪时代的前燕又是那么一副腐化德行,报复的机会终于来了!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10
发表于 2014-2-26 19: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枋头之战
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四月,大司马桓温,率步骑共五万大军,从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出发,开始他规模最大的第三次北伐。六月,桓温抵达金乡(今属山东),这时天旱,河道水浅,水运困难。桓温大军是坐船沿河道前进的,这样做的好处一来是士兵不易疲劳,二来运粮方便,三来因为前燕的水军微弱,不易受到攻击。但河里要是没有了水,这些好处就都享受不到了。于是桓温命冠军将军毛虎生,从巨野泽(当时在今山东境内的一个大湖泊,后因黄河改道等原因,今天已不存在)挖掘长达三百里的运河,将汶水(今大汶水)与清水(古济水自巨野泽以下别名清水)连接,引黄河水入清、汶。这个时候,桓温的首席谋士郗超,向桓温提出两条重要建议。
郗超说:“汶水-清水-黄河这条通道太过于脆弱,水量小,运输困难,依托此道稳步北上的话,如果燕军坚守不战,又象秦人一样坚壁清野,我们的补给很可能跟不上,那时情况就麻烦了。不如干脆放弃水道,全军只带必要的干粮,沿陆路轻装疾进,避开要塞,直扑邺城(今河北临漳,357年,前燕将都城迁到这里),他们慑于公的威名,惊慌之下,很可能弃城北逃,遁回辽西(郗超眼中的慕容评和慕容垂眼中的邓恒差不多啊)。如果他们仓促应战的话,正好一举将其主力歼灭。就算他们固守邺城,也一定来不及坚壁清野,这样城外的庄稼和民众,就都是我们的了!如果桓公觉得这么做太冒险的话,不妨就在这里停止前进,修筑要塞,花一年功夫在这一带屯积粮食、辎重,等到明年夏天,再行进攻。这样做虽然迟缓,但可立于不败之地。舍此二策不用,却挥军北上,进攻时不能速战速决,那么时间一旦拖到秋冬,不旦水量更少,而且北方天冷,士兵们冬衣不足,那时需要担心的,就不只是粮食了。”
尽管桓温对郗超一向很器重,但对他的这两条建议都没有采纳。桓温不采纳第一条建议的原因很好理解:太冒险了,一旦只带少量干粮迫近邺城,如果交战不利怎么办,想回来那就难了!现在的水道虽然不很理想,但毕竟是一条生命线,顺利的话可凭之进攻,不顺利的话,要撤回来也有依托。别忘了,桓温对没把握的事,可是从不下注的。桓温不接受第二条建议的原因就有点让人费解了,第二建议比桓温自已执行的方案更加稳重、谨慎,更象桓温的用兵风格,那他为什么还弃之不用呢?在下猜想,原因恐怕还是顾忌朝中的反对派,担心自己长期既不在朝,也不在荆州大本营,他们会乘机攻击自已(这也是为什么桓温在第二次北伐大胜之后,不乘胜前进,而是迅速收兵南归的原因)。这种事,连他的敌人都是看得很清楚的,此时的前燕大臣申胤就说过:“桓温北伐破燕这件事,是东晋众臣所不愿看到的,一定会在暗中百般阻挠破坏,拖他的后腿。”要避免后方生变,桓温就得尽快打完这一仗,而过于谨慎的用兵风格,又不允许他采用郗超的第一策,另外他对自己指挥硬仗的能力,还是有信心的,所以两难之下,他最终只好选择了郗超认为的下策。
这个月,桓温首开战果,攻克湖陆(今山东鱼台县东南),生擒前燕守将,宁东将军慕容忠。燕主慕容暐任命下邳王慕容厉为征讨大都督,仓促调两万兵马,与桓温在黄墟(今河南兰考县东南,焦裕禄当县委书记的地方)交战,大败,全军覆没,慕容厉一个人单马逃回。随即,前燕高平太守徐翻向晋军投降。晋军前锋邓遐、朱序又在林渚(今河南新郑县东北)打败燕军。慕容暐慌忙任命自己的哥哥乐安王慕容臧接替慕容厉率各路军马阻截,但晋军势如破竹,慕容臧无法招架,节节败退。只好又派散骑常侍李凤,前往前秦求救。
七月,桓温进驻武阳,前燕故兖州剌史孙元,起兵响应桓温,桓温乘胜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东南淇门渡),距离邺城,已不过百里。邺城里的皇帝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闻知大惊失色,已打算逃回故乡龙城,将中原拱手让出了(证明郗超并没有小看他们啊)。危机关头,原来那个躲在自己家里,只想明哲保身的慕容垂,不得不站出来了。前燕帝国毕竟是慕容家数代英杰努力的结晶,其中也包含了父兄和自己的心血,怎能忍心看着它就此就被这帮败家的亲戚们丢光?帝国的高级顾问慕容垂上朝说道:“请让我来打一仗吧,如果我输了,你们要逃,也还来得及!”本来,慕容暐和慕容评都是非常不愿意让慕容垂掌兵的,但毕竟现在火都已经烧到屁股了,万般无奈,只好准了,让慕容垂接替慕容臧任南讨大都督,统率各处兵马共五万人抵挡桓温。然后,慕容垂紧急上书推荐司徒左长史申胤、黄门侍郎封孚、尚书郎悉罗腾参与军事。危难当头,慕容暐和慕容评也只好准了,但对慕容垂乘人之危任用私党(在他们看来就是这样的),心中感到由衷地愤怒。
慕容暐好象对五叔的信心也不是很足,所以又派出散骑侍郎乐嵩二度到前秦求救,并极为草率地提出,只要前秦出兵相助,前燕就将包括洛阳在内的虎牢关以西的土地割让给前秦。既然有这么大的好处可捞,秦王苻坚遂命大将苟池、邓羌率兵二万进至颍川(当时属前燕,今河南禹县),以观成败。
枋头是当时黄河上重要的渡口,从这里往北到邺城,虽然路程不长,但就再也没有水道可通了。桓温到达这里后,大概推进太快造成补给有些脱节,也可能希望前燕内部有更多象孙元那样的人响应,下令暂停休整。这一停顿之间,慕容垂已迅速率兵进抵枋头,这两位用兵大家,沿黄河对峙。两人的对垒,先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前哨战,给晋军担任向导的段思(就是大段妃的那位兄弟,大段妃遇害后出逃东晋),与刚刚得到慕容垂提拔的燕将悉罗腾交战,被悉罗腾生擒。桓温又派原后赵降将李述出击燕军侧后,但又被悉罗腾击斩,晋军的攻势被阻止。
汶水-清水-黄河这条水运路线,随着入秋降雨量的减少,果然很快就不出郗超所料的运行不畅了,不过桓温还有备用方案。他早已命令豫州剌史袁真,进攻谯郡(今安徽亳县)、梁国(今河南商丘),凿通石门(今河南荥阳县前),连接睢水与黄河,用以运粮。袁真成功地攻克了谯郡、梁国,但石门一时还未能凿开。慕容垂小心翼翼地打了几场小胜仗,扭转屡败之势,稳住阵脚之后,立即将手下大部份骑兵一万五千人交给弟弟慕容德,让他迂回到桓温之后,紧逼石门,以阻挠晋军的开凿,自己仍然留在枋头牵制桓温本部。桓温可能没有得到这个情报,或者几次小败之后,他感到与慕容垂决战没有把握,没有乘燕军分兵之机出击慕容垂本营,还在等待袁真部和补给的到来。
九月,石门会战,慕容德部击败袁真部晋军,桓温的备份方案完全失败。这样,枋头桓温大军的处境就不大好了,拖在这里,粮食只会越吃越少;前进,他又没有打败慕容垂的把握;剩下的只能是乘着军粮还不太紧张的时候全师而退了。九月十九日,桓温命令焚烧舰船(因为原先过来的河道水位下降,这些船已经开不回去了)和带不走的辎重,全军由陆路向南撤退。
前燕众将得到这个消息,都争着要追击,但被慕容垂阻止,他对众将说:“桓温大军刚刚撤退,必定严加戒备,有精锐殿后,急于追击,未必立刻就能取胜,不如暂缓。晋军见我军并不追击,必然日夜兼程,迅速退回晋国,等到晋军长途劳顿,力气衰竭之时,我军再全力追击,一定能够取胜!”慕容垂也没打算就让桓温这么安安稳稳地回去,但他很清楚,桓温精通兵法,警惕性很高,一定会以精兵断后,慢慢撤退,晋军也没有打什么大的败仗,士卒也不疲惫,粮食也还能支持,就此追击,胜负难料。总之,桓温大军还没到可以攻击的时候。等他走出相当路程,特别是眼看就能回到家的时候,防备必然松懈下来,快速回奔,所谓归心似箭,没有作战的意志,只想回家,又十分疲劳,那时候就好打了。
《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简单来说:有能力要装作没能力,要打的要装作不打,对方体力充沛就让他劳累,要在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没有料到的时机进攻。这些原则,被慕容垂毫不吝啬地送给了桓温。
桓温的大军不是不疲惫吗?那就想办法让他们累一点。燕军放出风来:桓温撤退路上的河流、水井都已被慕容德军下过毒。那个时候的技术水平真能制造这样大剂量而且持久的毒药吗,在下深表怀疑。但生性谨慎的桓温不敢等闲视之,采取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沿途命令士兵“凿井而饮”。这样,桓温的大军一面撤退,一面充当义务打井队,黙默地为前燕的基础设施建设做贡献,就这样南撤了七百里。而慕容垂则把步军留下,只率八千精骑在后面慢慢地跟着,与桓温保持着相当的距离,他这样做,就是要保持已方军队的体力,好在大战时以逸击劳,同时麻痹晋军,给他们造成燕军不敢追击的安全感。
插一段——
对于在下写的这段文字,有网友曾提出异议,认为此时慕容垂麾下的骑兵应不止八千人。关于这一点,在下分析如下:
一、早在称雄辽西时,慕容部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游牧部族,有关其作战的记载往往步骑并称。入主中原之后,其军队中步兵所占的比例无疑还会大大增加。就枋头之战而言,慕容垂所率的燕军兵力一般记载为五万人,没有明确其步、骑各占多少。但九月,慕容垂曾从中分出一万五千给慕容德、刘当,让他们出击石门,据《资治通鉴》载,这一万五千人均为骑兵。加上后来慕容垂亲自率领追击桓温的八千骑兵,燕军骑兵人数至少达二万三千,占此战燕军总兵力的46%。比较一下同时代具有决战性质的战例:淝水之战中,前秦军有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骑兵占总兵力的31%;后燕的疆域与前燕接近,且马产地相同,更有可比性,在397年的柏肆决战中,共动员了步兵十二万,骑兵三万七千,骑兵占总兵力的23.6%。由此可见,46%这个比例,已经很高。
二、从逻辑上说,桓温是名震当时的常胜统帅,非可等闲视之,枋头之战又是一次以国运相搏的较量,慕容垂实在没有托大的理由,怎能不全力投入?不应有兵不用。象武侠小说中常写那样,故意仅用几成功力,似不大合理。
三、从交战的过程来说,慕容垂对桓温的追击,路程虽然不短,速度却非常慢。慕容垂有意将骑兵降至桓温部步兵一样的行军速度,在这种速度下,对骑手和马匹的耐力要求都是很低的,组织和协调的难度也不大,并不象曹操在荆襄追刘备那样一日狂奔三百里,只有少量精锐骑兵能够胜任。
综合上述,在下仍然倾向于认为:那八千人就是当时在枋头的燕军骑兵总数。
在古代,步兵在正常情况下,一天可以行军50—60里,当然不是说他们不可以走得更远,但军队行军要保持一定的队形,走得快的必须等走得慢的,也不能冒冒失失就往前走,一般先要有探哨证明前方道路安全才能行动。这样,700里的路程够他们走十多天。桓温的军队因为要客串施工队,走得可能还要慢一点。在这段时间内,也许桓温本人还能时时如临大敌,不敢松懈,但晋军的临战状态,却不可能始终保持。想想看吧,尽管桓大帅天天嚷嚷“狼来了”,要严加戒备,可这么多天过去了,这“狼”就是没有来。每名兵士都在直觉上感到,他们离燕军越来越远了,而离家越来越近了,换句话说,越来越安全了。而且这些日子不是行军就是挖井,不是挖井就是行军,他们也越来越累了,这种情况下,还可能只靠主帅的一道命令,就严密得无懈可击吗?总之,攻其无备的时机已经成熟,而出其不意的打击地点,慕容垂选择了襄邑(今河南睢县)。
尽管历史习惯称此战为“枋头之战”,但实际上在枋头发生的,只是对峙,真正大战发生地点,是在襄邑。事先慕容德在桓温南撤时已离开石门,利用骑兵在机动上的优势,早早赶到襄邑,设伏以待。本来普通的伏击对桓温一般也是不容易奏效的(姚襄就曾伏击桓温,反被打得大败),但慕容垂指挥的追兵就在此时追上晋军,突然袭击,将晋军赶进慕容德的伏击圈,垂、德配合得如此默契,应该是慕容垂早就设计好的。此次会战中,慕容垂部有八千人,慕容德部用于设伏的有四千人,另外那一万一千名骑兵是否参战,史书的叙述不太明确。燕军参战兵力在一万二千到二万三千之间。桓温率五万人北伐,虽有小挫但损失不大,此时兵力当在四万五千以上,兵力上晋军对燕军至少有二比一的优势。但这根本就不是正常的战斗,而是养精蓄锐的燕军对疲惫松懈的晋军发动的一次精心策划的袭击,在慕容垂、德两兄弟的夹击下,晋军大溃,阵亡超过三万人。
前秦的援军苟池、邓羌二将一看,打落水狗的机会已到,连忙参战,往溃败晋军的屁股后面又狠狠踹了一脚,桓温再败,又损兵近万。不难想象,要是枋头得胜的是桓温的话,他们可能连晋军的毛都不会去碰。
小评:枋头之战是十六国时代一次精彩的高手对决,但并不是一次势均力敌的高手对决,这次交战中,桓温与慕容垂两人的军事才干高下立判。自从慕容垂接手燕军的指挥权后,桓温的处处被对手算计到,步步在慕容垂的掌控之中,仿佛孙悟空与如来佛的较量,输得一点悬念都没有,桓温以往虽然也有过失败,但从没有过如此的被动。慕容垂在枋头之战中的指挥,时时料敌机先,桓温想干什么几乎无法瞒过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他操纵,而他要干什么,却能总出桓温的意料之外,用兵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堪称军事史上的杰作。
以往讲述枋头之战的文章中,往往责怪桓温不听从郗超的良策导致失败。假如桓温采纳了郗超的建议又会怎样呢?以在下看,如采纳第一策,只要危急之际,慕容评等人肯把兵权交给慕容垂的话,桓温恐怕还是难免一败,而且因为轻装前进,不留退路,输得可能还更惨。如果采用第二策,也看不出桓温有赢的机会,不过因为退路可靠,多半不会招致大败。简单来说,桓温的将才逊色慕容垂很多,而且他在实力上也不处上风,不管怎么做,基本上都没有取胜的机会。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11
发表于 2014-2-26 19: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亡命前秦
晋兵败走了,大燕帝国太傅慕容评感到脑袋的危机暂时解除了,可臀部的危机感却被大大地激发了起来:那个连牙口都不周正的五侄现在春风得意了,举国上下都以为他是救星了,真正岂有此理!而且他自己也敢自命不凡,现在就想把我驾空,把朝廷大臣都换成他的人,看看他在上书里都说些什么混帐话:“所募的将士,为了国家,舍生忘死,尤其是将军孙盖等人,摧锋陷阵,功绩卓著,应该得到非同一般的重赏!”不过就是打败了个小小的晋朝嘛,以我大燕国力之强,破晋那是理所当然!而我大燕国为什么这么强,还不是因为我领导有方,可恨的慕容垂竟敢贪天功为已功,要挟朝廷。作为叔父,我当然得训训他,他竟然还顶嘴,在朝堂上和我吵架,对长辈兼首长还有一丁点儿起码的尊敬吗!?执政大臣可是我,这个位子绝不能让这小子得到!
臀部比大脑发达的太傅大人为了寻求共识,找到了胸部比大脑发达的太后可足浑氏。可足浑也讨厌慕容垂,不过理由更小家子气:按说我对这个小叔子也算不薄了,好心好意地把妹妹嫁给他,他竟然一点儿也不爱惜,害得长安君三天两头到我这来诉苦,听说他还和原犯妇段氏的妹妹眉来眼去的,当我不存在啊!话逢知已,慕容评与可足浑太后一拍即合,决定尽快设法,除掉慕容垂!
只可惜慕容评与可足浑后,这对前燕政坛的“丰乳肥臀”组合,其脑细胞的分子结构与豆腐渣的差别也不是太大,连这种工作都做不大好,毕竟害人也是需要智商的(不久我们就可见识一下什么叫高水平的陷害)!两位还没有开始具体步骤,消息就已经有所走漏,让某些不可靠分子得知。原太宰慕容恪的儿子慕容楷与慕容垂的舅父兰建,不知如何探到了风声,密告慕容垂说:“太傅要害你,不如先发制人,只要除掉慕容评和乐安王慕容臧,他们其余的人就无能为力了。”一到关键时候,慕容垂非理性的一面表现了出来,长叹:“首先倡乱,骨肉相残,我宁可一死,也不忍心做这样的事!”,此时慕容垂在军队中的威望非常高,他如果集合支持者,发动一次政变,成功的概率是相当大的,而且这样做又岂仅仅是为了他自保,难道看不出,如果继续让慕容评等人当政,国家必然覆亡吗?但他就是采取了这种不做为的态度。数天后,两人再次警告慕容垂:“太傅和太后动手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确,应对要乘早,晚了就受制于人了!”慕容垂回答:“如果他们的怨恨实在不能化解的话,我宁可出逃躲避,其它的做法就请不要再说了。”不知道慕容楷和兰建对他的回答有何表示,我要是兰建,一定给他一耳光:你这个扶不起的阿斗!
此时慕容垂的内心非常忧虑,但还尽力瞒着自己的孩子们。不过一个感情丰富而理性不足的人,一般掩饰内心的功力都不会太强,他在神色上的变化还是很快让他的世子慕容令看出来了。作为大段妃与他所生的长子,慕容令比较得到慕容垂的宠爱,在几个儿子中,能力也显得比较出类拔萃,他悄悄问父亲:“您这些天神色忧虑,恐怕是因为主上年幼无知(其实已经二十岁,算不得年幼了),太傅又忌贤妒能,您如今功高望重,越发被猜忌吧?”
慕容垂回答:“是啊,我竭尽全力,击破晋军,只想保家卫国,谁知功成之后,反无容身之处了。你既然明白这个道理,可有什么好的想法?”慕容令说:“主上微弱,把大权都交给了太傅慕容评,灭门的大祸随时可能发生,要保全家门,又不违背大义,不如逃往龙城(辽宁朝阳,燕国的故都)。然后上书请罪,以待主上明察,希望他们能够翻然悔悟。如果不行的话,我们固守燕、代之地,对外抚慰各个蛮族,把守肥如(即卢龙塞),完全足以自保。”慕容垂曾镇守过龙城,史称其“大得东北之和”,在那里据地自保,确实是可行的选项,慕容垂对长子的见解很是满意,便同意了。
十一月,慕容垂假称要出外狩猎,一行人出得城外,便改穿平民的服饰,悄悄向北直奔龙城。谁知走到邯郸(今天还叫邯郸,属河北省,曾是战国时赵国的都城)时,发生了意外:慕容垂的小儿子慕容麟(慕容垂后来还有儿子诞生,他就不再是小儿子了),一向不受慕容垂的宠爱,此时寻机跑回邺城去“大义灭亲”,告发父亲谋反。太傅慕容评惊觉,立即奏报皇帝慕容暐,速命西平公慕容强率精骑追赶。到范阳(今河北涿县)追上了慕容垂一行,慕容令带人断后,结果不知怎么的,慕容强竟不敢逼近。
注:慕容麟在慕容氏的恶人榜中,是比较独特的一位,他是一位很有本事的混蛋,多次背叛,近似于日本战国时的松永久秀,而不同于慕容评之类的庸人。他的母亲记录不详,只知道肯定没有随慕容垂一起出逃,在后来前燕灭亡后,被慕容垂杀死。在下猜想,这个人极有可能就是长安君,即可足浑太后的妹妹。如果是这样的话,慕容垂为何不喜欢慕容麟,慕容麟为何要背叛父兄,慕容垂回到邺城后为何迁怒其母,就都显得合情合理了。长安君是否喜欢过慕容垂,在下不知道,但慕容垂肯定不喜欢甚至讨厌她,而且慕容垂的个性也远没有四哥慕容恪那么宽大,使得长安君也只能成一个悲剧人物了,只是因为十六国时代史料已大量缺失,这个猜想,既不能证实,也难以证伪。
对峙到天黑,慕容令对父亲慕容垂说:“如今事情泄漏,原本的计划,已无法实施。听说秦王苻坚正在招揽天下英雄,不如前往投靠。”慕容垂苦笑:“到了今天这个地步,除此之外,难道还有别的办法。”于是,一行人先分散开来,湮灭逃亡的踪迹,让追兵找不到明确目标,然后沿着太行山麓,白天隐蔽,晚上赶路,秘密向西南回逃,来到邺城附近时,躲藏到显原陵(后赵大暴君石虎给自已修的假墓)。碰巧有数百骑兵不知怎么搞的,跑到这里来打猎,眼看就要被发现,这些骑兵带的猎鹰却发现了猎物,纷纷向另一个方向飞走,这数百骑兵也就跟着跑远了。出乎意料的化险为夷,慕容垂和身边的人感到如有天助,就杀了一匹白马祭祀上天,与追随他逃亡的人一起盟誓。
此时慕容令心有不甘,突然向父亲提出:“太傅嫉妒贤能,对他的所做所为,众人怨声载道。今天邺城里边的人,不知道您在什么地方,但不管夷人还是汉人,对您都象婴儿思念慈母,如果能顺应人心,乘慕容评等人想不到我们就在邺城,发动奇袭,夺取政权,并不是太难的事!事成之后,改革弊政,选贤任能,辅佐主上,安定国家,这才是最大的功业!现在正是天赐良机,只要交给我数名骑兵,就可以把这件事办了。”
这样的方案,慕容垂在很有把握的时候都不接受,现在并不那么有把握,当然更不会接受了,特别是说,只要数名骑兵就能颠覆慕容评的政权,慕容令恐怕也过于乐观了,不过他也不想打击爱子的积极性,说:“你的想法如果能成功当然好,可要不成功,后悔还来得及吗?还是西投秦国吧,那才是万全之策。”
此时有一条记载:“子马奴潜谋逃归,杀之而行。”但这句话究竟是说:他有一个叫慕容马奴的儿子,想逃回告密被杀;还是说他儿子的一个养马侍从,想逃回告密被杀,在下不敢确定。
一行人继续南下,在河阳(今河南孟县)渡口,斩杀阻拦的渡口官员,强渡黄河,直至洛阳。在洛阳,这群逃亡者会集齐全,一齐向西投往前秦。追随慕容垂西逃的人有:原大段妃的妹妹段氏、长子慕容令、另外几个儿子慕容宝、慕容农、慕容隆,慕容恪子慕容楷、慕容垂的舅父兰建、还有原大段妃的狱中难友,郎中令高弼等人,只把可足浑太后的妹妹长安君留在了邺城。总之,他这一逃,让前燕朝廷损失了大部份的人才(不仅仅是随他一起出奔的人,还有如范阳王慕容德,车骑从事中郎高泰等一大批人,因与他关系密切而被革职查办。特别值得说一下的是这位高泰,按《北齐书》记载,高欢就是他的四世孙。),特别是他自己的离开,是前燕无法弥补的损失。慕容垂不肯发动政变,得到了道义上的心安,其它方面,他可能没有过多考虑,这是这个感性胜于理性的天才,第一次用道义束缚自己手脚的选择。只是,这样的选择是对的吗?这时,距离他在襄邑大败桓温,仅仅过去两个月。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12
发表于 2014-2-26 19: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秦王苻坚
不过,这次他投奔的人,正好也是一位感性丰富,讲求道义的君子,大秦天王苻坚。苻坚,字永固,又名文玉,氐族人。祖父蒲洪,是陇西略阳一带氐人的世袭酋长,永嘉之乱后,被陇右的氐人诸部推选为盟主,名义上臣服于前赵刘曜,被封为率义侯。前赵灭亡后他又臣服后赵,后赵主石虎将关中豪杰和羌、氐各部迁往关东,以蒲洪为龙骧将军、流人都督,驻节地在后来慕容垂与桓温对峙的枋头,而家则安在了邺城永贵里,苻坚的出生地,应该就在这两者之中。所以苻坚的出生在远离陇右祖居地,而经济和文化都较为发达的中原腹地。他的童年是在多民族杂居的环境中渡过的,不知他成年后几乎没有民族偏见的观念和博大胸襟的形成,是否与此有关。
注:入了美国籍的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教授在他的名作《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有这么一段:“公元383年的冬天,有藏人血统的前秦皇帝苻坚大举伐晋”,这种说法颇有点奇怪。按中国古史新、旧唐书的说法,藏族或源自古羌人中的两支,发羌和唐旄,或出自河西鲜卑中的南凉秃发氏。进入近现代的历史研究增加了几种新的说法:一是源以雅鲁赞布谷地,在青藏高原当地形成;二是古印度人北上进入高原而形成;还有认为藏人祖先出自华北平原的。在下没见到有哪种假说认为藏人源自氐族的。虽然氐族很可能也是出自羌人的分支,但就象一位老爹生下老大、老二之后,你可以说老大、老二源自老爹,怎么能说老大源自老二呢?氐人作为一个民族今天已不存在,也不排除其中可能有一部份融入了藏族(可以确定大部份融入汉族、彝族),但即使氐人全部变成了今天的藏人,这种说法仍然不够妥当:就象说亨利八世时代的英国人有美国人血统一样,颠倒了因果关系。总之,对黄仁宇教授关于苻坚有藏人血统的说法,在下感到难于茍同。
一个大人物的出生,当然不能太平凡。传说,苻坚的生母苟氏曾出游漳水,到附近的西门豹祠祈子,这位战国时代的名臣可能在死后对妇女工作比较关心,当天晚上就亲临指导,让苟夫人“梦与神交”,就此怀孕,于当年十二月生下苻坚。他出生那天,神仙们高兴地放礼花以示庆祝“有神光自天烛其庭”,虽然这个时候还没有发明火药。这一年是晋成帝咸康四年(公元338年),他比慕容垂小十二岁(而不是象《边荒传说》中那样颠倒过来:苻坚反而大慕容垂十岁)。大人物当然也不能长像平凡,或者说不能长成人样,所以苻坚“臂垂过膝,目有紫光”,不过更了不起的是,他背上长了一大块气势磅礴的胎记,隐约是一段铭文:“草付臣又土王咸阳”。据说他的爷爷蒲洪看到之后很吃惊,再加上当时谶文有“草付应王”的话,就把家族的姓氏由“蒲”改成了“苻”(以应草付)。
以上记载均出于《晋书》,列位要相信也可以,不过在下还是更愿意相信苻坚的父亲是苻雄,而不是西门豹,他的背也不大可能长得这么怪异,要是苻坚早年就有这么多神迹,他堂哥苻生当政时还不早把他杀了?不过苻坚的童年,的确是一个标准的好孩子,“年七岁,聪敏好施,举止不逾规矩。”经常陪伴在祖父蒲洪的左右,表现极为乖巧,很得这位祖父的喜爱。
到公元349年,后赵内乱,苻洪乘机独树一帜,欲取天下,未几被降将麻秋毒死。部众在其第三子,也是苻坚的伯父苻健率领下进取关中,创立前秦。据说出征前,苻健任命侄儿苻坚为龙骧将军,告诫他说:“你爷爷苻洪就当过龙骧将军,你现在担任这个职务,要好好努力啊!”。有趣的是,后来苻坚任命姚苌为龙骧将军,也对他说:“我就以龙骧将军得到大位的,现在将此职授与你,你要勉励自己啊!”后来历史表明,不管是苻坚还是姚苌,果然都十分“努力”!前秦据有关中形胜之地,与慕容家的前燕,司马家的东晋鼎足而三,同为当时的主要强国。
公元355年,前秦世宗明皇帝苻健死,第三子苻生即位,这是一位对活体解剖学有浓厚兴趣的君主,经常“弯弓露刃以见朝臣,锤钳锯凿备置左右”,把朝堂布置得象木工车间,把看不顺眼的人当作木料一样进行加工。更可怕的是,他拥有哲学家一般深邃的辩证思维能力,一次他问左右:“我是怎样的君主?”左右连称陛下圣明治世,万民称颂太平,被他一眼就“洞烛其奸”:“你竟敢谄媚我!斩!”。过几天之后,他又把这个问题重复了一遍,身边的人鉴于前车之覆,不敢再只说好话了,只得称:陛下明君,只是刑罚稍有过度,苻生同样大怒:“你竟敢诽谤我!斩!”经过他这样一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只要他愿意,世上哪里还有不该死的人?既然人都是该死的,苻生也就很努力的杀人,来替天行道,这也是他在自己的诏书中明确指出的:“朕受皇天之命,承祖宗之业,君临万邦,子育百姓,嗣统已来,有何不善,而谤讟之音扇满天下。杀不过千,而谓刑虐。行者比肩,未足为稀。方当峻刑极罚,复如朕何!”
苻生在位的两年间,他不但有这样明确的理论,而且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史称:“所幸妻妾小有忤旨,便杀之,流其尸于渭水。又遣宫人与男子裸交于殿前。生剥牛羊驴马,活爓鸡豚鹅,三五十为群,放之殿中。或剥死囚面皮,令其歌舞,引群臣观之,以为嬉乐。宗室、勋旧、亲戚、忠良杀害略尽,王公在位者悉以疾告归,人情危骇,道路以目。既自有目疾,其所讳者不足、不具、少、无、缺、伤、残、毁、偏、只之言皆不得道,左右忤旨而死者不可胜纪,至于截胫、刳胎、拉胁、锯颈者动有千数。”很成功地将前秦搞到天怒人怨,人人自危的状态。
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六月一天,苻生醉中对侍婢说:“阿法兄弟(苻坚与其庶兄苻法)也不可信,明天要把他们杀了。”消息走漏,为了避免进入“木工车间”享受“精加工”的待遇,苻坚、苻法兄弟挺而走险,会同大臣梁平老、强汪、吕婆楼等,发动政变,苻生众叛亲离,很快被擒,苻坚兄弟将苻生废为越王,稍后处死。苻坚登上了前秦的大位,将称号由皇帝改为“天王”,前秦历史,进入新的一页。
前秦得到的,不旦是一位明君苻坚,更有能臣王猛。王猛,字景略,北海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少时家境不富裕,但博学多闻,好读兵书,后来隐居于华阴。公元354年,桓温北伐前秦,王猛曾到军中求见,一面捉虱子,一面谈论天下大势,旁若无人。桓温与其交谈后,对他的才学见识非常佩服,说:“江东没有及得上你的人才!”想把他揽于麾下,但被王猛所拒绝。三年后,经吕婆楼的引荐,礼贤下士,爱才如命的苻坚认识了王猛,两人一见如故,苻坚大喜,自认为是刘玄德遇诸葛孔明,从后来的经历来看,苻坚与王猛的知遇,确也不下刘备与诸葛亮。
苻坚即位,立即任命王猛为中书侍郎、始平令,很快又升任迁尚书左丞、咸阳内史、京兆尹,没过几天,又加授吏部尚书、太子詹事,之后又升任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加骑都尉,居中宿卫。仅仅在一年之间,王猛五次升职,权倾内外。最后加到尚书令、太子太傅,散骑常侍。这样如同火箭的提升速度,在历史上是很罕见的。
苻坚对王猛,不只是在职务上委以重任,而且对所有阻挠王猛施政的权贵旧臣予以打击,处死特进樊世,罢黜尚书仇腾、丞相长史席宝。不管宗戚旧臣对这个没有背景的汉臣如何交相弹劾,苻坚对王猛的信任从没有过片刻动摇。正因为有了苻坚的完全信任和全面支持,王猛得以在前秦放手发挥,《晋书-苻坚载记下》上说:“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综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庶绩咸熙,百揆时叙。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对王景略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王猛堪称十六国时代的第一政治家。同时他也是一位难得的军事家,在讨伐敛岐、五公叛乱和后来攻灭前燕的战争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就才干而言,是完全可以和诸葛亮比肩的。
在苻坚与王猛这对百年难遇的君臣组合治理下,前秦国势蒸蒸日上,平定了张平、敛岐、五公之乱,击破匈奴后,前秦内部隐患基本消除,(后来导致前秦帝国解体的隐患,是在前秦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新产生的),苻坚一统天下的雄心开始不可遏制。而其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地大、物丰、人众,但国政腐化的前燕。对前燕的执政者,不管苻坚还是王猛都嗤之以鼻,桓温伐燕时,王猛就曾对苻坚说:“燕虽强大,但慕容评草包,不是桓温的对手,一定招架不住。”但接下来发生的枋头之战,使前秦君臣认识到,只要慕容垂还在,前燕就是不容易对付的!
前秦君臣正为如何克服慕容垂这个大难题而头痛的时候,一个惊人的消息传到长安:燕国的吴王慕容垂来投!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13
发表于 2014-2-26 19: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前燕备战
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十一月,逃亡的慕容垂一行到达秦都长安。大喜过望的苻坚亲自赶到长安郊外迎接,一见面就象看到多年不见的老友一样,握住慕容垂的手,对他说:“世上的英雄豪杰,上天必让他们会集一处,共建大功!我将和卿齐心协力,平定天下,到那个时候,去泰山诏告天地,将卿送回故乡,世封幽州,让卿虽逃出本国不失为家族的孝子,投效邻邦不失对故主的忠心,后世必将传为美谈!”慕容垂受宠若惊,答谢说:“逃亡在外的人,能够免刑已经是万幸,至于回归故乡,则不敢有此奢望。”苻坚又接见了慕容垂的世子慕容令和慕容恪的儿子慕容楷,对这两个年青人的才识和风度也非常赏识,都给以重赏。
当时不少关中的士绅名流,对慕容垂父子的大名十分仰慕,纷纷前来拜访。眼见慕容垂竟然在异国集结起了一大帮追星族,大秦宰相王猛隐隐不快,于是向秦王苻坚悄悄提议:“慕容垂父子,仿佛蛟龙猛兽,不是可以驯养的凡物,一旦风云际会,没有人能控制得住!不如早早将他们除掉。”苻坚不以为然:“我正想广招天下英雄,来肃清四海,平定天下,怎能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而且他们刚到的时候,我已诚心接纳,布衣尚不可以失信,何况万乘的君主!”不久,封慕容垂为冠军将军、宾徒侯,慕容楷为积弩将军。
不久之前,前燕曾派遣给事黄门侍郎(这个职务以前慕容垂也干过)梁琛出使前秦,苻坚曾问过他:燕国可有什么贤臣?梁琛颇有晏子使楚的风度,回答得十分得体:“太傅上庸王慕容评,明德茂亲,光辅王室;车骑大将军吴王慕容垂,雄略冠世,折冲御侮;其余的官员或者因为文材出众得以进升,或者因为武略过人得以任用,官员全都尽心称职,野无遗贤。”
不料这次友好访问还没有结束,“明德茂亲,光辅王室”的上庸王慕容评就把“雄略冠世,折冲御侮”的吴王给赶到秦国去了。原先外交上出色的答辩如今沦为了笑柄。不过梁琛已经顾不得丢脸这样的小事了,作为一名责任心很强的高级官员,回到邺都,就紧急求见太傅慕容评。梁琛说:“我这次出使秦国,发现秦人正在加紧操练军马,而且在靠近我国的陕东一带积聚了大量的粮食和军用物资。明显对我们有所图谋,两国的友好是不可倚持的,和平必定不能持久。现在吴王又投奔了他们,他们入侵我国的谋划已迫在眉睫,我们不能不早做抵防。”并且说苻坚英明善断,王猛名不虚传,对前秦万不可掉以轻心!
稍后,前燕的另一个贤臣皇甫真也上书:秦国虽然不断派使节往返,但侵犯我国的图谋从未中断。上次苟池、邓羌深入我洛水一带,以及之后的陆续往返的使节,已使我国的险要、虚实都被他们所掌握。而今,吴王投秦,如同楚国伍子胥投吴,怎能不防?洛阳、太原、壶关等要地,都应尽快调遣精兵良将镇守,以防不测!
按照史书的一般说法,太傅慕容评对梁琛和皇甫真的上书,采取了不以为然的态度,还自欺欺人地说:“秦国国小力弱,要依靠我们才能维持,苻坚只想与我们和平共赢,怎会听从叛徒的挑拨而破坏两国的友好邦交呢?所以我们切不可无缘无故地自我惊吓,惹得边境不宁。”因而始终不作戒备。
不过,根据后来发生的一些史实判断,这种说法多少冤枉了慕容评,其实他并非彻底的冥顽不灵,还是做了一些防备的。首先,不久之后,秦国派担任黄门郎的大将石越出使前燕,慕容评特意摆出很豪华的大排场给他看,以显示燕国的富强。虽然说这种做法很愚蠢,但以慕容评的智商而论,这是他能想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谋略了。
其次,为了稳定人心,慕容评接受了尚书右丞申绍的建议,任命已被革职的高泰为尚书郎,以安抚慕容垂留在燕国的旧部。
第三,更明显的证据是,慕容评实际上做了很认真的备战:晋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温北伐时,前燕显然是准备不足的,一共只集结了五万(见《资治通鉴》以及《晋书-慕容暐载记》)或八万(此说见《晋书-桓温传》,可能不确)军队抵御。而仅仅一年之后的燕秦之战,前燕集结兵力就高达三十万人(见《资治通鉴》以及《晋书-慕容暐载记》),如果慕容评没在这段时间内积极备战,怎么可能做得到?而且可能是因为这次兵多吧,慕容评本人也一改上年的胆怯,勇敢地亲率大军迎击王猛,当然,另一个原因也可能是因为此时王猛在用兵方面的名声没有桓温大。
所以,虽然在防御前秦进犯的工作中,慕容评确实犯了很多错,但那也是能力问题,不是态度问题,应该给他平一个小小的反。本来对慕容太傅大人的本事,就不能要求太高了。
正因为慕容评自觉很有底气,所以对前秦方面的“挑衅行为”,也采取了坚决回击的“严正态度”。晋太和四年十一月(就是这个月慕容垂逃到前秦),前秦派使节至燕,索要前燕承诺割让虎牢以西之地。前燕政府“义正辞严”地反驳:“我国从来没有作过这样的承诺,可能是使节用词不当,才让贵国有了这样的误会。燕、秦两国乃友好邻邦,有了灾祸相互帮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怎能索要回报呢?”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14
发表于 2014-2-26 19: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景略借刀
苻坚接到回报后,大怒,下令对前燕开战。其实,慕容垂投奔前秦后,苻坚要对燕开战,已是板上订钉之事,有借口要打,没有借口创造借口也要打,所谓大怒,多半是装出来的。前秦帝国以辅国将军王猛为主帅,率建威将军梁成,洛州刺史邓羌,统步骑共三万余人,准备进攻洛阳。一丝难以觉察到的冷笑,也许就在此时,轻轻掠过王景略的嘴角
王猛受命以后,一面做攻燕的准备,一面开始实施一项精心策划的谋略。他先向苻坚请求,调慕容令为大军的参军同时为秦军充当向导,因为这个请求非常的“合理自然”,苻坚几乎不加思索地就批准了,慕容垂也没有起疑。王猛曾向苻坚秘密建议杀掉慕容垂的事,苻天王自然不可能对慕容道明提起,心机深沉的王景略自然更不会表现在脸上,他在这方面的水平比慕容垂高得多。
十二月,前秦伐燕大军先头部队出发了,其中就有慕容垂的长子,充任向导的慕容令。但大军的统帅王猛,仍留在长安筹备后续工作。在紧张而正常的气氛中,晋海西公太和五年(公元370年)的新年,悄然到来。王猛的筹备工作也差不多完毕,就要出发了,因此他非常“正常”的借贺新年及告别的名义,拜访了慕容垂。两位当世英杰见面,免不了相互说些彼此仰慕的话,慕容垂设下酒宴,欢送王猛。两人酒喝到半醉,似乎越说越投机,仿佛多年不见的故交,王猛“动情地感慨”说:“能与公畅谈共饮,真是人生快事啊!只可惜我马上就要告辞了,出征千里,公能否送我点什么礼物,让我睹物思人?”慕容垂此时对王猛毫无戒心,更何况他寄人篱下,对苻坚手下第一红人的请求也不能无动于终,说不定他现在对王景略还有英雄相惜之情。于是,便解下一直随身佩带的金刀相赠。所谓金刀,大概只是用黄金装饰的宝刀,因黄金的质地较软,是不适合造刀的。王猛收下刀,与慕容垂尽欢而散。
随即,王猛奔赴前线,招降了前燕洛阳守将,荆州刺史武威王慕容筑,秦军夺取重镇洛阳。前燕方面的援军,晚到一步,在皇帝慕容暐的哥哥卫大将军乐安王慕容臧率领下在新乐(今河南新乡)筑城抵御,接着,在石门(今河南荥阳县北,一年前慕容德在此击败晋将袁真)发生一次交战,燕军小胜,擒秦将杨猛,秦、燕两军一时陷入相持。
就在这个时候,秦军向导慕容令面前,突然出现了一位不速之客。慕容令很容易就认出,这个人是父亲的亲信金熙,但他怎么会无缘无故出现在这里呢?从金熙的脸色来看,他似乎带来了什么天大的秘密。慕容令屏开左右的人,引金熙到无人的地方,果然,这个老家臣带来了父亲给他的口信,而且“慕容垂”在口信里的内容实在让人震惊:
“我们父子逃到秦国,只不过想保全性命。可想不到却触犯王猛的忌讳,把我们当作仇人,百般陷害,日甚一日!而秦王虽然在表面上待我们恩厚,可其内心所想,谁能预料?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大祸降临!为求避祸却自投虎口,徒为天下所笑。我得到消息说,最近主上和太后等人对把我们逼走深感后悔,相互埋怨,希望我们归国,所以我决定回国。特别让金熙来通知你:我已经出发返国了,你一找到机会,要立刻脱离秦营,返回故国。因为怕走漏消息,不敢用书信,特以金刀为凭。”
如果仅仅是这段话,慕容令很难相信它是真的,但眼前的这个人的确是父亲的亲信金熙,而他手中所持的,也的确是父亲从不离身的佩刀。他当然不知道,这把刀已经在不久前由父亲送给了王猛,金熙是从王猛手中而不是父亲那儿接过的刀:也不知道,这位金熙,已被王猛用重金收买,现在给他传的这段话,版权实际上出自王景略。慕容令犹豫不决,既难以相信它是真的,也不敢轻易否定,短时间内也无法求证真伪,可是他也不敢就这样等下去,要万一是真的话,留在秦营就是死路一条了!
慕容令犹豫不决,踌躇了整整一天,最终还是决定逃亡,他带上数名亲信的旧部侍卫,谎称出外打猎。王猛似乎“不知情”,“毫无戒心”地就准了,慕容令离开秦营,由小道直奔石门,投奔乐安王慕容臧,一路无阻(其实要真有阻拦那才是怪事)。王猛立即“很吃惊”地上疏报告:慕容令叛变!很可能还设法让慕容垂先知道这个消息,好方便他出逃。果然,慕容垂得知长子叛逃后大为恐惧,只好带一家人,再度逃亡。
慕容令能够逃得走,那是因为王猛有意要放他走,真要抓回来,一对质,自己的谋略不就漏馅了?慕容垂就不然了,王猛的追捕工作早在慕容垂的仓促逃亡之前就已精心准备停当,哪里还能放跑了?果然,慕容垂一行逃至蓝田,被追捕的秦兵全体捕获。至此,王猛算计慕容垂的谋略几乎大功告成。
说起来,王猛的“金刀计”真是中国政坛斗争史上的一次经典战例,不愧王景略,真是智谋之士!整个阴谋,策划和实施都滴水不漏,轻而易举,就人赃俱获地拿到慕容垂“叛变”的铁证,其害人的水平之高,足让慕容评、可足浑之流羞死,他们的谋划拖拖拉拉,甚至动用酷刑拷问,结果还是一事无成。就不明白了,同样是人,差距咋就哪么大捏?
可谁知,世间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王景略千算万算,偏偏还是漏算了一着,那就是自己的主君,大秦天王苻坚的想法。景略怎么也没想到苻天王的爱材与宽容,竟达到了变态的程度,对如此的叛逃大案都视若无物!苻坚在太极殿东堂接见了刚刚被抓回来的慕容垂,毫无责怪之意,反而安慰说:“卿与东朝当权之人失和,前来投奔,把身家性命,托付给联。只是没想到卿的贤子仍然思恋故国,还是要回去。从来人各有志,不能强求,只是燕国之亡,就在眼前,一个慕容令回去,也不能挽救它的危亡,可惜他白白跳入虎口而已。而且父子之间,即便有罪,相互也不该受牵连,你何必如此害怕呢?”说罢,毫无处分,待慕容垂仍同过去一样。
反而是慕容令倒了霉,前燕见他叛而复归,而慕容垂却仍然留在前秦,并且仍受礼遇,怀疑他一定是回来当卧底的。于是,将他流放到沙城,一个位于燕国故都龙城东北六百里的荒凉地方。此时慕容令才知道自已上了大当,但懊悔已经来不及,他作为慕容垂的长子,自忖慕容评等人最终还是不会放过他,便与同样被流放到的沙地的犯卒们倾心相交,结成同党,准备起事自救。这一年五月,慕容令击斩看管他们牙门孟妫,聚众起兵,没想到又被出卖过老父的老弟慕容麟出卖,战败被杀。慕容家族的新一辈人材中最有希望的一个,早早夭折。
关于王猛要害慕容垂的原因,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说王猛忌慕容垂之材,忌他受到关中士人的追捧,忌苻坚对他的器重,觉得既生猛,何生垂?但这种说法,从苻坚对二人的态度来看,似有疑点。尽管苻坚待慕容垂可谓恩厚,但对他的信任从来就不能与王猛相比。前燕是慕容垂的父母之邦,在这一战中不用他是可以理解的,但之后前秦发起的一系列战争中,苻坚也从没用慕容垂担任过主帅,至多让他指挥一下偏师,大材小用的背后,可知苻坚对慕容垂实际上从来没有完全信任过(不过说不定这也正是王猛此次计谋的效果,苻坚虽然表面坦然,内心不可能不加戒备)。所以王猛似不必担心被慕容垂取代。
另一种解释说,王猛认定慕容垂终非人臣,所以一定要预先杀掉。知道了结果的后人,往往容易犯以结局推原因的毛病,认为王景略神机妙算,防患于未然。此说大史学家司马光已作过了反驳,在下非常赞同君实先生的卓见,而且他说的很对:如果不发生淝水之战,慕容垂就是苻坚的能臣,怎会叛变?而淝水战后,叛秦的又岂只一个慕容垂?须知潜在的敌人是杀不完的,王猛如果真能神机妙算,为什么不建议杀姚苌?难得不是因姚苌的水平还入不了他的法眼,而慕容垂的材干有可能取代他?所以,以在下看,恐怕还是两种原因都兼而有之。
这是慕容垂在政坛遭到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迫害。在第一次中,他失去了最爱的妻子;在第二次中,他被迫离开家国,背井离乡;这一次,他虽然再次涉险过关,却失去了最寄以厚望的长子。不知道为什么,战场上智计无双的慕容道明,在政坛上却一直是个庸手,一败再败。这次打击,不过等于在他早已伤痕累累的心头又割了一刀,不知感觉到的,更多的是痛?还是麻木?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15
发表于 2014-2-26 19:1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潞川之战
虽然人算不如天算,王猛欲害慕容垂未成,不过这并不妨碍这位大秦的辅国将军挥师伐燕。晋海西公太和五年(公元370年)二月,燕、秦两军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交战,在王猛指挥下,秦建威将军梁成、洛州剌史邓羌,大败前燕乐安王慕容臧,燕军被迫退守虎牢以东,原先前燕承诺的所割之地,都被前秦占有。王猛留下邓羌驻守,自已先返回长安。
但这并不是攻击的结束,而只是更大攻击的序幕。四月,苻坚命令以王猛为统帅,统镇南将军杨安等十将,增发步骑六万,筹备对前燕的全面进攻,两个月后,准备就绪。六月十二日,天王苻坚亲自到灞上,给出征的大军饯行,对王猛说:“关东的征伐之重任,我就都交给你了。可先破壶关(今山西黎城县东北之东阳关),平定上党(今山西东南长治一带),然后跨太行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邺都。我当亲率一万精锐,作你的后续,在你之后,星夜出发,不管是船只车辆,水陆的运输,都会准备好,你不用担心后勤不继。”
王猛回答:“臣仰仗陛下之神威,奉必胜之成算,荡平残胡,如同秋风扫落叶。不必让陛下亲征,亲受征战之苦,只要让有关部门尽快兴建场所,准备收容鲜卑俘虏就行了!”口气大得吓人,可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并没有说大话。
七月,秦军进入燕境,分兵两路,王猛率主力攻打壶关,另以杨安攻打晋阳(今山西太原),消除侧后的威胁。前燕对大规模战争的爆发,是有所准备的,而且就国家的潜力来说,燕毕竟大于秦(不久前,在前燕尚书左丞申绍的上书中曾经提到,前燕的户口数超过了前秦与东晋的和),所以到八月,前燕大军集结完毕,浩浩荡荡,达三十万人之众,在太傅上庸王慕容评的亲自指挥下,开赴前线。在这次战争,前秦前期投入兵力三万,后来又增发六万,总兵力约八、九万人,燕军在总兵力上,拥有超过3:1的优势。
虽然大军派出去了,但刚满二十岁的燕主慕容暐心里觉得没有底,便找了几个大臣来问问:“秦军究竟有多少啊?我们大军出动,他们会不会与我军交战?”散骑侍郎李凤的回答比较悦耳:“秦国国小兵弱,及不上我大燕王师。王猛不过一个寻常庸碌之辈,也不是我们太傅大人的对手,所以陛下敬请宽心,没什么好担忧的。”但半年多前出使过前秦的黄门侍郎梁琛可没这么乐观,对慕容暐说:“战争的胜败,主要得看将帅的谋略,而不仅仅在兵力的多寡(言下之意,太傅大人有点悬)。而且秦军既然劳师远征,志在必胜,怎能把希望寄托在秦人不战上?”听到这样的反调,慕容暐颇感不悦。当月,王猛攻克壶关,生擒前燕上党太守,南安王慕容越。
由于燕军在晋阳防守坚固,秦将杨安一时不能攻克,王猛留苟苌驻防壶关,牵制慕容评大军,自己则率军增援杨安。九月十日,王猛、杨安、张蚝等攻克晋阳,生擒前燕并州剌史,东海王慕容庄。在此期间,慕容评停驻潞川(今名濁漳河,流经山西黎城县南),坐拥大军,让秦军任意行动,竟一无所为。既不乘王猛离开,从正面击破苟苌部,夺回壶关,也不分兵救援晋阳,眼睁睁看着重镇失守。十月十日,整整一个月后,王猛留将军毛当守晋阳,自率主力返回潞川,与慕容评对峙,慕容评仍象泥菩萨一样,呆在潞川,没有一丝动作。
慕容评在干什么呢?难道这两个月他就一直闲着无所事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实,这两个月他很忙。一到潞川,太傅大人就下令:封锁所有的山路、河道,禁止人们自由取水打柴,如果需要水和柴怎么办,那也不太难,交钱来!而且这道命令,不论军民,一概有效!
据《水经注》记载,慕容评对推动自然资源商品化方面的工作,执行的很认真,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绢一匹可购得水二石(因为那个时代绢是可以直接当货币使用的)。这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呢?明代是中国古代纺织业的一个高峰期,在丝织业最发达的湖州一带,一匹中等品质的绢大约可以折银0.7两。按米价折算,明中叶一两银子约折合今人民币660元,那么0.7两银子就大约等于462元人民币,十六国时代纺织业远没有明代发达,绢的价值应该更高,但由于缺少资料,不好推算,我们估且就按明代的低标准计算。
“石”的大小在不同的时代相差也是很大的,汉代一石大米只有27公斤,唐代就达到了59公斤,而到了北宋,一石米已有66公斤,趋势是越来越大。十六国时代的标准在下查不到,当在汉与唐之间。而且“石”是一个容积单位而非重量单位,因为米的比重大于水,所以换成水要更少些,比如说吧,汉代的一石米有27公斤,而一石水就只有20公斤了。现在我们假设慕容太傅大人为人特别厚道,卖水用的量器都特别大,就按唐朝的标准算吧,那么一石水约有44公斤,也就是44升,每升水的售价大约是5.25元(2008年北京的自来水价格:生活用水是2.80元每立方,慕容评的水价是其1875倍,最高的服务业用水是4.60元每立方,慕容评水价是其1141倍)。
一个成人在正常情况下,一天要饮水1-2升,如果加上做饭和洗漱就得远远超过,我们再假设慕容评麾下的燕军将士们全都是节水标兵(这么贵,想不节也不行啊),人均日用水2升。那么两个月间,即使我们一切都按照最“廉洁”的标准计算,仅向士兵卖水一项,慕容评就至少赚了一亿八千九百万元(如果按现在的收入计算,本老人家干上一辈子所得的饷银,慕容评大人只需要卖不到七个钟头的水就赚到了)!而且,这还没有计算卖柴所得,也没有计算从当地百姓(因为人数不好统计)那里的搜刮所得。加上那些收入,用史书上的话来说,就是“积钱帛如丘陵。士卒怨愤,莫有斗志。”。总之,在我们可敬的太傅大人看来,这真是一段财源广进的美好时光啊!
慕容太傅在战时进行成功商业运作的消息,很快也传到了对面的秦军大营。王猛虽然原先也没把慕容评放在眼里,但也没料到他的贪婪和白痴竟能达到如此境界!知道慕容评的作为后,把王景略乐得直打跌,大笑说:“慕容评真是奴才啊!象他这样带兵,就是有亿万大军都不堪一击,何况只是几十万!”
十月二十一日,王猛派游击将军郭庆帅骑兵五千,乘夜绕过燕军主营,奇袭燕军后方的屯粮地,因燕军防备松懈,这次袭击大获成功,焚烧了燕军积存大量粮食,高高燃起的火光,照出百里之外。慕容评原先的谋划,是打算倚仗自已兵多,扼险而守,料想秦军不敢强攻,只要不与秦军交战,就是安全的。秦军毕竟补给线比自己长,拖到他们粮尽退兵也就赢了,所以他才一心一意抓紧机会,改善生活。没想秦军来这么一次类似偷袭乌巢式的攻击,现在,首先拖不下去的肯定是自己了。
得知前线军情的燕主慕容暐也慌了神,派侍中兰伊前往责备慕容评说:“王乃高祖之子,更该以国家宗庙社稷为忧,怎么能不顾将士,专心去做生意?国库中财帛,都是联与王共享的,王何必担心受穷。如果我们大燕国都保不住,你就是捞再多的钱,能藏到哪儿去?有命花吗?”命令他立即将钱分给将士,与秦军决战。
在内外夹击之下,慕容评只得派人向王猛下了战书。十月二十三日晨,秦、燕两军主力决战于潞川,王猛率秦军众将宣誓,而后砸碎锅碗,抛弃余粮,以破釜沉舟之势投入战场。燕军兵力虽众,但已被慕容评弄得几乎毫无斗志,经不住邓羌、张蚝、徐成等秦军猛将三番四次地猛烈冲击,战至中午,燕军崩溃,伤亡及被俘达五万余众。其余败兵大多越太行山东逃。王猛指挥秦军乘胜猛追,败退中的燕军士兵大多对这个前燕帝国政府已没有丝毫感情,有的只是怨恨,再加王猛军纪良好,从不滥杀,因而一旦遇上秦军,几乎毫无抵抗,束手就擒,又被秦军俘虏了十余万,剩下的基本上都逃散了。三十万大军覆没,慕容评完全组织不起余众,只得单人匹马,逃回邺城,估计他在这段时间挣的钱,也来不及带回了,该有多心痛啊!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16
发表于 2014-2-26 19:1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秋风荡邺
潞川惨败的消息,随着深秋肃杀的朔风,很快扫过邺都的每一条大街小巷,摇撼着脆弱的城门。燕主慕容暐愤怒地不可自抑,这愤怒主要还不是针对前线败回的慕容评,而是针对梁琛。这个家伙,自从出使前秦回来,不断吹捧秦国,说什么苻坚英明,王猛雄略,并预言秦军一定会入侵,还说什么太傅不是王猛的对手等等,总之,散布了一大堆反动透顶的卖国言论!更可恶的是,这张讨厌的乌鸦嘴竟然一说一个准!所说的事现在竟一一应验。正好,梁琛使秦时副使苟纯出面检举梁琛有卖国嫌疑,慕容暐下令,将“卖国贼”梁琛逮捕下狱!(看来慕容暐对于“卖国”的定义和今天的广大爱国FQ们差不多啊。)
当然了,动机,是明显的,证据,是确凿的!梁琛以前是干什么的?不就是安国王吕护的参军吗,后来我四叔灭掉了吕护,他才归降了我大燕。跟着吕护那种反复小人混的人,能是什么好东西?何况他还有个从兄梁弈在秦国当尚书郎,标准的里通外国!不杀何以平民愤?只可惜秦军来的太快,慕容暐等人一时忙不过来,很快邺城失守,梁琛才没能当上前燕版的田丰。不过,从悦绾、慕容垂、梁琛的遭遇,也可从一个侧面说明:前燕的确该亡国了!
潞川会战的三天后,十月二十六日,秦军包围邺城。秦军到达邺城前,邺城近郊的秩序已经混乱,到处都是土匪和强盗(可能多数是溃散下来的燕兵),公开抢劫。王猛到达后,秩序才恢复过来,秦军号令严明,对民众秋毫无犯,当地人都能安居乐业,不禁相互议论说:“想不到今天还能见到太原王的军队啊!”王猛听到后叹息:“慕容玄恭可谓奇士,有古圣贤的爱民之遗风了!”命用太牢祭祀慕容恪。
十一月,苻坚留下太子苻宏守长安,亲率大军前往邺城与王猛会合,同行的人中,有慕容垂。十一月六日,秦将邓羌击败前燕在邺城附近的最后一支野战军,宜都王慕容桓所部,慕容桓抛弃所部汉军,只带鲜卑士卒向龙城故都逃亡。十一月七日,前燕属国扶余、高句丽等国为示效忠而派到邺城的人质们,觉得没有义务陪着慕容家送死,趁夜打开邺城北门,迎接秦军入城,邺都失守。皇帝慕容暐、太傅上庸王慕容评、乐安王慕容臧、定襄王慕容渊在左卫将军孟高、殿中将军艾朗等人护卫下,逃出邺城,向龙城方向逃去。
慕容暐刚出城时,还有骑兵一千余人,谁知出城之后,众人一哄而散,只剩下十余人。左卫将军孟高,这位在枋头之战时,指挥一支燕军偏师,击灭背叛燕国,响应晋军的兖州剌史孙元,为前燕立下了大功的将军。但因为受慕容垂的牵连,毫无赏赐,还好,因为不属于慕容垂的亲信,才没被解职。原先他被调往南线对抗晋军,因秦军入侵,急匆匆赶回邺城勤王,正好赶上燕军的大败。现在大势已去,但他竭尽忠心,带着剩下的几个人,保护着慕容暐、慕容臧、慕容渊,一路苦斗赶路。数天后,走到福禄,精疲力尽的一行人躲在一块坟地里休息。这时,二十多名土匪发现了这群衣着华贵流亡客,认定他们必然大有油水,一起冲了出来,孟高连忙招呼慕容暐快逃,一面挥刀拼死抵住土匪,砍伤数人后,高喊着:“男儿尽力了!”,被杀。艾朗本要逃走,为孟高忠义所感,不忍让他独死,也返身杀回,战死。但慕容家的一位皇帝和两位王爷也因此暂时逃脱,直到逃到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时,被前来追捕他们的秦将郭庆抓获。
毕竟是老江湖,慕容评逃命的本事比几位侄孙要高明不少,他成功逃到了辽西,因为秦军进逼龙城,他又逃进了高句丽。这个昔日的属国不敢得罪前秦,毫不客气地将他逮捕,遣送回秦。立国三十三年的前燕帝国就这样灭亡了。
十一月,前秦天王苻坚到达邺城,进入前燕的皇宫。一位走在胜利者行列中的失败者,前燕的前吴王慕容垂,也随着趾高气扬的秦国诸臣一起,来到阔别一年的故都。慕容垂在出走前,心中应该是有一位榜样的,那就是他的伯父慕容翰。那个宁可退让,也不愿发生兄弟相残的英雄,虽然身在外邦,但一直心忧故国,曾在关键时候挽救本国的危亡,最后仍然回国效力。大概正因为有了这个先例,他才选择了离开,可让他始料不及的是,仅仅只过去一年,大燕就被慕容评这些人弄得亡了国!而他甚至完全没有象伯父那样暗助本国的机会!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七代君主的功业,无数英雄的奋斗,就这样在倾刻间瓦解冰消了吗?
想必巨大的懊悔此刻已塞满了他的内心,而这懊悔又转成了巨大的愤怒,这既是对慕容评等人把他逼走的愤怒,更是对前燕留下的诸臣误国导致亡国的愤怒!如果说过去他还不忍骨肉相残,宁可让一步的话,现在炽热的怒火已烧干了那点不多的骨肉之情!他把背叛过父兄的儿子慕容麟关了起来,杀了他的母亲(可能是长安君),并上书苻坚,请求杀掉慕容评!他在上书中说:“臣的叔父慕容评,在燕国是恶来一类的人物,不应该留下来玷污圣朝!请陛下替燕国除奸,将他诛杀!”
恶来,是传说中商纣王子受辛的宠臣,骁勇无比,但喜欢挑拨离间,陷害忠良,也是后来创建秦国的赢姓家族的直系祖先。曹操曾称赞自己帐下的猛将典韦是“古之恶来”,那是形容典韦的勇猛,不过,慕容垂在这里称慕容评为“恶来”,意思当然不是说这位叔父武功了得,而是形容他的道德水准。
苻坚的宽大早成习惯,即使对慕容评这样的人渣也不例外。所以,不准,而且还特地任命慕容评为范阳(今河北涿县)太守,以便远远地避开慕容垂,使他不能私自报复。后来,司马光曾对苻坚的这种做法作出如下评价:“古之人,灭人之国而人悦,何哉?为人除害故也。彼慕容评者,蔽君专政,忌贤疾功,愚暗贪虐,以丧其国,国亡不死,逃遁见擒。秦王坚不以为诛首,又从而宠秩之,是爱一人而不爱一国之人也,其失人心多矣。是以施恩于人而人莫之恩,尽诚于人而人莫之诚。卒于功名不遂,容身无所,由不得其道故也。”
慕容垂此时愤恨的对象,远不止慕容评,感性丰富而理智不足的个性使他完全不掩饰对前燕各级官员的愤怒与失望,用仿佛刻在脸上的鄙夷和不屑拒这些人于千里之外。他的这些做法,终于让他一位最好的挚友深感痛心。高弼,这位曾是大段夫人狱中难友的硬汉子,悄悄对慕容垂说:“您身上有历代祖先积累的声望,又身怀盖世的雄才,虽然暂时遭遇挫折,流亡外邦,又逢国破!但否极泰来,谁能知道这不是复兴的契机呢?这样的重任除了你,还有谁能承担?所以,对待故国的旧人旧友,应该有海一样宽阔的胸怀来包容他们,他们就会团结到你的周围,不弃杯土,才能聚成高峰,怎能因为一时的愤怒,就把他们抛弃?您现在的做法,我不敢赞同!”
实际上,慕容垂确已成为前燕旧臣心中的希望所在,如前燕老臣太史黄泓就偷偷地叹息说:“燕国肯定要中兴的,天命大概会应在吴王身上。只可惜我已老了,恐怕看不到这一天了。”这样的看法和不服输的心理,在燕国旧臣和慕容皇族中普遍存在,慕容垂本是极聪明的人,只是理智容易被一时的感情所淹没,听到老友一番金玉良言,顿时大悟,完全改变自已对待旧人的态度,恢复了礼贤下士的作风。慕容垂可能一度迷失了的人生目标,也许正因为高弼的谏言而重新明确,并悄悄地藏在了内心的深处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17
发表于 2014-2-26 19:1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京兆尹
吞并前燕后,前秦帝国仿佛吸了大麻之后的菲尔普斯,表现愈加神勇:
晋海西公太和六年(371年,也就灭燕后的第二年)四月,秦将杨安率王统、徐成、姚苌等部共七万余人,大败仇池与东晋联军五万余众于鹫峡,仇池公杨纂自缚出降,前仇池灭亡。
同年,秦王统攻击陇西鲜卑乞伏部于度坚山(今甘肃靖远西),陇西鲜卑乞伏部首领乞伏司繁(乞伏国仁的父亲)战败投降前秦。
晋孝武帝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九月,秦将杨安击败晋梁州刺史杨亮,夺取汉中。随后,前秦增派王统、朱肜、毛当、徐成等部共五万大军增援杨安,大举入蜀。在青谷(今陕西洋县西北)、剑阁连败晋军,晋梓潼太守周虓投降,益州刺史周仲孙逃入南中(云南),原先桓温灭成汉后收复的梁、益二州完全被前秦占有。
同年,原为东晋附庸的邛都、莋都、夜郎三个西南夷小国向前秦臣服。
晋孝武帝宁康四年(公元376年)秋,前秦命武卫将军苟苌率毛盛、梁熙、姚苌等统军十三万讨伐张氏前凉。八月,在洪池、赤岸两度大败凉军,凉将常据自杀,赵充哲阵亡,凉主张天锡投降。前凉灭亡,前秦夺取河西走廊。
同年冬,前秦以幽州剌史行唐公苻洛为统帅,会同并州剌史俱难、镇军将军邓羌以及朱肜、张蚝、郭庆等各路兵马约二十万人,三路会讨鲜卑拓跋部的代国。十一月,大败代军主力刘库仁部于石子岭(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东北),代主拓跋什翼键弃国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逃亡阴山以北。十二月被其子拓跋寔君所杀,代国灭亡。至此,前秦占有漠南,在前燕灭亡六年后,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
在这一系列战争中,没有慕容垂参与征战的纪录,相反,后来前秦另一位著名叛臣,姚苌的表现却很活跃。作为前秦帝国作战系列中最强的名将慕容垂,现在的职务,是冠军将军兼京兆尹。冠军将军是那个时代名目繁多的将军职号之一,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军衔,中将或上将一级,不代表实际职权,有实际职权的职务是京兆尹。
在一篇著名网文《参合陂-慕容垂》中,曾把京兆尹一职翻译为“首都卫戍司令”,并据此认为苻坚对慕容垂实在是太信任了,把身家性命都轻易交给他保卫,其实这种译法是很不妥当的。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的职务应该是“司隶校尉”。
在苻坚当政时期,前秦担任司隶校尉可考者共有五人:首任司隶校尉是吕婆楼,吕婆楼不但是前秦的资深老臣,名将吕光之父,而且王猛也是他向苻坚推荐的;两年后,吕婆楼去职,司隶校尉一直由王猛兼任。在潞川之战中立下大功的前秦嫡系名将邓羌,很想要这个职位,也得到王猛同意,但因为他曾有要挟长官不听命令的恶劣前科,被苻坚借故否决;王猛死后,接替司隶校尉一职的,是苻坚最信任的亲弟弟,阳平公苻融,直到他在淝水之战中阵亡;下一任司隶校尉是苻坚的儿子巨鹿公苻睿,他没干多久就在华泽战死;苻坚时的最后一任司隶校尉,是对前秦忠心耿耿,苻坚后期的首席谋士权翼,他曾向苻坚指出慕容凤“忼慨有才器,但狼子野心,恐终不为人用耳”,也曾坚决反对淝水战后放慕容垂回关东,并派人行刺慕容垂。可见,担任“首都卫戍司令”也就是司隶校尉这个关键职务的人,全都是苻坚嫡系中的嫡系,外人是得不到的,苻坚在这一点上,一直都是不糊涂的。
其实京兆尹一职比较合适的翻译应该是“长安市长”,“尹”是专用于首都的称谓,如果是在其它城市,就要叫作太守了。所以京兆尹就是前秦各位市长中的首席市长,这应该说还是一个很高的职位了,但正如今天一条俗语说得好:到了广东才知道钱少,到了北京才知道官小。市长在一般的城市就是最大的官,天天上电视训话,可要在首都,随便逛一圈大街,都有可能碰上俩中央领导,市长就不那么稀奇了,特别是当这个任命另有深意的时候。
慕容垂在前燕时,也曾多次担任过地方大员,一向治绩优异,史称其镇信都,“大收东北之利”;任荆、兗二州牧,“有声于梁、楚之南”;任司隶校尉,“伪王公已下莫不累迹”。但那些都已是过去时了,他在前秦担任“长安市长”期间,不再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政绩,就在苻坚、王猛的眼皮底下,为人岂可不低调?而苻坚、王猛之所以只是任命他为京兆尹,而避免发挥他的强项,让他统军,恐怕也正是因为担心出事,还是放在眼前看着比较安全。也许很难说,比起慕容垂,姚苌更得苻坚的信任,但起码可以说,比起慕容垂,姚苌更让苻坚放心。
不仅如此,在这几年内史书对慕容垂的记录几乎就是空白,唯一一件从侧面提到他的记载,还是一件很暧昧的事:苻坚见到慕容垂的妻子小段夫人(大段妃的妹妹或是堂妹),很喜欢,便邀之入宫,然后,“得幸于坚”,苻坚与她同辇共游。但这事让一位很讨厌鲜卑人的宦官,秘书侍郎赵整看见了,认为影响不好,便给谏止了。这件小事的具体起因和经过已经很不清楚了,也不知道三位当事人在此事中的态度如何,但即使这只是一顶浅绿色的帽子,戴在头上的感觉也不可能是很舒适的。不过,久经磨难慕容垂早已通晓了在别人的屋檐底下做人的道理,一切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
总之,苻坚对慕容垂的恩厚是勿用质疑的,但要说他对慕容垂很信任,则显然并不符合事实。这几年里,苻坚对慕容垂的态度,正如司马光所说:“礼之以收燕望,亲之以尽燕情,宠之以倾燕众,信之以结燕心。”礼之、亲之、宠之、信之(这个信之,也只是作出信任的表象而已)都有了,但并没有用之。这多半恐怕还是因为王猛谋略使得慕容垂叛逃那件事,给苻坚留下的心理阴影吧?
晋孝武帝宁康三年(公元375年)七月,前秦的宰辅,清河武侯王猛病逝。在临终前留下遗言:“东晋虽然偏居江南,但它是正统所在,而且上下团结和睦,没有破绽,等臣死之后,希望陛下不要图谋攻晋。鲜卑、西羌,是国家的仇敌,要想办法慢慢将它们铲除,才能确保国家社稷的长久安全。”作为卓越的政治家,王猛显然已经看出在前秦帝国强大表象后面所隐藏的问题,象一个肠胃不好的人却吃得过快和过饱,消化肯定是好不了的,如果处理的不好,甚至会引发大病。现在该做的,是马上去治疗肠胃病,而不是继续大吃特吃。
对贤臣兼挚友的死,苻坚极为伤痛,在王猛死后,再三亲临哭祭,对太子苻宏叹息道:“难道上天不愿让我统一天下?为何这么早就夺去了我的景略!”不过伤痛归伤痛,从他对儿子的话语中只是念念不忘统一来看,早在王猛刚死之时,他就已没把老朋友的遗言当回事了。
对于前秦帝国内部的隐忧,苻坚也并非没有察觉,他除了采用怀柔手段,厚待与安抚各国各族的贵族外,为此还采取了两大措施:
一是将各地的各族豪强大族迁入关中,这个前秦帝国的根本之地,以实现强干弱枝的目的。如晋太和五年(370年)灭前燕后,迁燕主、后妃、皇族以及慕容鲜卑的大族共四万余户于长安;晋太和六年(371年),迁关东豪杰及杂夷十五万户于关中,迁乌桓于凤翔(今陕西大荔)、北地(今陕西耀县),迁丁零翟斌部于新安、渑池;晋太元元年(376年)灭张氏前凉之后,将凉州的豪强七千余户迁关中等。
另一方面,则是将部份氐族人迁往占领的各战略要地,以控扼四方。晋太元五年(380年),抽出三原、武都、汧、雍等处氐人共十五万户,由苻氏宗亲率领,散镇关东各要地。氐族人不愿离开家乡,苻坚亲送众人于灞上时,子弟父兄们一起恸哭,那个多嘴的赵整又出来作歌唱反调:“远徙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当语谁?”苻坚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
如果把这两项措施单独提出来看,都是没错的,在历史上均有成功实例。前者如刘邦统一天下后,就将原六国王族、豪杰、大族等强行迁入关中,后者如满清入主中原后,在各要地实行的八旗驻防制度,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收到长治久安的效果。但苻坚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情况下使用,特别还是同时使用,连累得这两个好主意变成了馊主意,前秦帝国一旦发生变乱,氐人不管是在中央还是地方,都没有了优势。
就象一根橡皮筋,如果绷得太久,也会产生弹性疲劳。因为王猛过世了,他的话成了耳旁风,苻坚的事业仍然一路高歌猛进,太多的成功让他产生了心理盲区,以为世上无难事。而且包括慕容垂在内,慕容家的表现也很老实,说不定其中还有慕容家清河公主与小凤凰慕容冲的枕头风功劳,使得苻坚对慕容垂与慕容家族的防备渐渐松懈了一些。而且志向远大的苻坚已把下一个目标明确锁定为东晋,将慕容垂这样的上将继续冷藏也未免可惜了一点。于是苻坚决定,在即将到来的对晋战争中,将其有限使用。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18
发表于 2014-2-26 19: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秦晋交兵
此时东晋的政局也已发生的重大变化,晋孝武帝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七月,东晋权臣桓温逝世,他所追求的两大人生目标:流芳百世(收复中原)和遗臭万年(篡位),最终一个也没能达成。临终,他舍弃自己的儿子,将兵权交给弟弟桓冲。桓冲的才干不及其兄,但为人温和忠义,比兄长顾全大局,主动将扬州刺史之职让与谢安,自己退回荆州,缓和了桓氏与其他大族的矛盾。
而继桓温之后的宰辅谢安,更是一代名臣。谢安,字安石,出身是门第很高的陈郡(今河南太康)谢氏,祖父谢衡,为东汉时的大儒,后因永嘉之乱而举族迁往江东。伯父谢鲲,曾任东海王司马越的相府参军,过江后任豫章太守,父亲谢裒,官至太常卿。谢安即谢裒的第三子,生于晋元帝太兴三年(公元320年),比慕容垂大六岁,自幼便聪明过人,有一则与桓温童年很相似的记载:据说他四岁时,被当时的尚书吏部郎桓彝(就是桓温的父亲)看到,大发赞叹:“这孩子风俊神清,以后的成就不会亚于王东海!”不过以在下猜想,这多半是后人的附会吧。成年之后,更以才气闻名,隐居在山清水秀的会稽(今浙江绍兴,后世盛产师爷的地方,鲁迅老家)东山,成天与一批名士谈文论诗,游山玩水,以风雅自持,而似无功名之心,屡次拒绝朝廷的征召。他的这种名士作派,在当时是非常时尚的,也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时人皆谓:“安石不出,奈天下苍生何?”这样,在其弟兵败遭废之后,谢安终于出仕了。他先任桓温府下司马,后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直至宰相,数年间平步青云,一路绿灯,直入中央决策层。
说实在的,谢安最初的经历看起来与著名的草包殷浩相差也不大,但执政后的表现,就有天壤之别了。虽然是文质彬彬的风雅名士,但谢安绝非文弱之人,他性格中最突出特点就是胆子大,天塌下来都不知道什么叫害怕。早在他隐居东山时,一次,与孙绰等人相约泛舟海上,不料刮起了大风,一时间波涛汹涌,同行的人都吓得大惊失色,想要马上返回。只有谢安一个人若无其事,继续兴致勃勃地吟诵诗文。船夫也继续向远方划去。直到风浪更猛,其他人都惊恐万状,站起来喊叫时,谢安却从容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小船方回,谢安事后还叹息没有尽兴。
晋咸安二年(公元372年),桓温拥立的晋简文帝司马昱病逝,临终时因畏惧桓温,遗诏仿照刘备托孤:“如果儿子可以辅佐,就请您辅佐;如果他不成器,您可以自取天下。”谢安与王坦之两大臣深知桓温可不是诸葛亮,便力谏简文帝改写遗诏,请桓温以诸葛亮和王导为榜样辅政,简文帝死后,又拥太子司马曜即位,为晋孝武帝。桓温知道是谢安和王坦之坏了自己的好事,勃然大怒,就于次年二月率大军杀气腾腾地回京城建康,传言都说此行必杀王、谢二人!但谢安和王坦之也不得不率朝中众臣前来新亭迎接,王坦之惊慌失色,汗流浃背,紧张地连手版都拿倒了。只有谢安依然神色自若,并以自己的风度和口才镇住了桓温,再加上此时桓温身体已经很差,来日无多,担心杀掉王、谢二人对桓氏家族不利,此事遂得以和平解决。
由上可知,在生死关头的镇定自若,对谢安而言早成习惯,以后在淝水战前,还会再表现一次。桓温死后,谢安成为东晋最有权势的重臣,他一方面奉行“镇以和靖,御以长算,不存小察,弘以大纲”的方针,缓和士族间的矛盾,团结一切能团结的人,选拔一批优秀人才,维护晋室的正统,尤其是搞好了和桓氏家族的关系,使东晋出现少有的安定局面。另一方面,他也深知枪杆子的重要性,让自己能干的侄儿谢玄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从南迁士族和民众中选拔勇士,挑选人才,尤其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刘牢之,更是一时无匹的猛将。经过数年努力,组建起了一支精锐强悍的新军,战斗力超过了桓家的荆州军。之后因为谢玄改镇京口(今江苏镇江),而当时京口又称北府,这支军队便有了“北府军”之名。
因为桓冲和谢安都是谦和顾大局的人物,更重要的是,东晋内部各士族重新实现了力量平衡,所以此时的东晋帝国政府,是一个坚强团结,一致对外的政府,还拥有两支很具实力的野战部队。尽管从国家潜力上说,它并不是前秦遇到过的最强对手(潜力最强的是前燕),但却是一块苻坚此前未啃过的最硬骨头!
晋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378年),苻坚发动了对东晋的第一次全面进攻。其战略部署分东、西两线展开。其西线是主攻方向,以庶长子长乐公苻丕为统帅,调四路大军会攻襄阳。此四路分别是:征虏将军石越率精骑一万出鲁阳关(今河南鲁山西南);京兆尹慕容垂、扬武将军姚苌率众五万出南乡(今河南淅川西南);领军将军苟池、右将军毛当率军四万出武当(今湖北均县西北);苻丕本人以荆州刺史杨安为前锋,率武卫将军苟苌和担任尚书的前燕亡国之君慕容暐等人,统步骑共七万大军直趋襄阳;另外还有一路偏师,在梁州剌史韦钟率领下进攻魏兴(今陕西安康西北),作侧翼的掩护。整个西战场,秦军共投入大军超过十七万人。
与之对抗的晋军,是由桓冲统率的荆州军,总兵力约十万人,部署如下:在襄阳有守军万人,守将是足智多谋的梁州刺史朱序;车骑将军桓冲本人统主力七万人,驻守上明(今湖北松滋县西北);其余的兵力分别驻防江陵、西城等地。
二月,西线秦军开始出动,两个月后,主力到达汉水北岸,与重镇襄阳仅一河之隔。襄阳地处汉水之南,朱序原以为秦军缺少船只,戒备不周。不想秦将石越率五千精锐偷渡汉水,袭陷襄阳外城,夺取晋国大船百余艘,秦军主力遂渡过汉水,将襄阳团团包围,朱序退守内城。大敌当前,朱序率城中守军奋力抵抗,顶住了秦军数次猛攻。朱序的母亲韩老夫人也率城中女丁巡视城垣,发现城西北角较为脆弱,就带着城中妇女在城内再抢筑一道斜城。不久,秦军果然集中兵力攻打城西北角,以冲车撞塌了城墙。没想到里面又是一道城墙,徒然付出惨重伤亡,仍未能克城。襄阳人为纪念韩夫人,就将此段斜城叫作“夫人城”。鉴于襄阳晋军防御坚固,秦军伤亡较大,苻丕接受部将苟苌的建议,改强攻为围困,切断东晋与襄阳方面的联系,待其粮尽克城。这个时候,慕容垂也不紧不慢地攻克南阳,生擒太守郑裔,扫清了襄阳的外围,与苻丕会师。
东晋荆州军主帅桓冲、江陵守将刘波,虽然不断接到朱序的告急,但因畏惧秦军的强大,不敢出兵救援。但朱序防守得法,直到第二年新春,秦军仍不能攻破襄阳。苻坚以往发动的战争打得太顺,不管是灭燕、灭凉还是灭代,所花时间都不过数月,对于苻丕花了大半年时间仍然攻不下一座小小的襄阳,大为恼火。于是便派人送了一把剑给苻丕,吩咐说:“要是到来年春天还攻不下襄阳,你就用这把剑自杀,不用厚着脸皮回来见我了!”苻丕大为惊恐,立即督率秦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猛烈攻城。到了二月,城中处境越加困难,晋襄阳督护李伯护暗中降秦为内应,襄阳城终于被攻破。秦军虽然终于取胜,但长期顿兵坚城之下,也已师老兵疲,不利再战,前秦便以中垒将军梁成为荆州剌史,配兵一万镇守襄阳,主力班师。秦军回到长安后,苻坚认为朱序忠义,将其留用(以后他就知道这个决定错得有多严重了),任命为度支尚书,而将投降的李伯护斩首。
东线秦军的行动要晚一点,于太元三年(378年)八月开始,苻坚以兗州刺史都督东讨诸军事彭超为统帅,率后将军俱难、洛州剌史邵保等率步骑七万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至第二年二月攻占彭城、淮阴,南下进攻盱眙。因为西战场的襄阳已为秦军攻陷,苻坚便从西线秦军中调右将军毛当、强弩将军王显,率军二万人,增援东线的彭超、俱难,使东线秦军的兵力增加到九万人。五月十四日,东线秦军攻克盱眙,擒晋高密内史毛噪之,进而包围三阿(今江苏金湖县)。三阿距离重镇广陵只有一百余里,建康震动,东晋政府命沿江戒严,派谢安之弟,征虏将军谢石率水师进入滁河。
秦军毛当、毛盛率二万精骑袭击堂邑(今江苏六合),驻防堂邑的晋右卫将军毛安之,拥兵四万之众,竟然不堪一击,在秦军攻击下一触即溃,晋军在东线战局也陷入了危机。在这关键时刻,谢玄、刘牢之等指挥的北府军终于集结停当,从广陵出发,救援三阿。五月二十五日,三阿会战,秦将彭超、俱难战败,退守盱眙。六月七日,谢玄会合田洛,集结五万大军,进攻盱眙,彭超、俱难再败,退守淮阴。谢玄又派将军何谦,利用涨潮夜袭,纵火烧毁秦军所建的淮河大桥,击斩秦将洛州剌史邵保,彭超、俱难大败,兵退淮河以北。谢玄乘势率军追击,在君川追上秦军,彭超、俱难再次大败,全军覆没,二将北逃,仅保一命。彭超、俱难逃回前秦后被治罪,彭超自杀,俱难革职为民。半月间,北府军四战四胜,初露锋芒!毛当、毛盛听到东线主力已亡,不敢留在淮南,北渡淮河,退保彭城,而谢玄可能认为彭城孤悬淮北,得之也不好防守,便不攻彭城,也收兵返回广陵,秦、晋两国隔淮河对峙,东线战事结束。
此次秦晋大战,总体来说,双方大致打了个平手。从得地来说,秦军攻取了襄阳、彭城两大重镇,可谓得利;但从军力来说,前秦的彭超、俱难军团全军覆没,损失显然远大于晋军。慕容垂在此战中第一次为前秦卖力,表现只能算是中规中距,完成任务而已,他的能力当不止此,只是没有尽力,继续低调做人所致,这让在下想起当年上大学时流传的一句话:六十分万岁!六十一分浪费!
对于习惯了胜利的苻坚来说,这次战争算得当头一棒,不过雄心勃勃的苻天王不认为是东晋难以打败,只认为是前秦投入的力量还不够。于是,他决定要给予晋国一次空前强大的重击,来完成自己期待已久的统一大业。等着吧,晋国,这一天不会太久了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19
发表于 2014-2-26 19: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今天先到淝水之战前吧,苻坚是个有大胸怀的英雄,可惜了。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20
发表于 2014-2-28 17: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苻坚决策
晋孝武帝太元七年(公元382年)十月,前秦帝国在长安太极殿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常委扩大会议。据《晋书》援引的会议记要来看,肯定到会的中央领导除了大秦天王苻坚外,重要的还有接替王猛的第一重臣,车骑大将军录尚书事阳平公苻融、秘书监朱肜、尚书左仆射权翼、太子左卫率石越等人,另外身为冠军将军京兆尹的慕容垂应该也不会缺席。
会议先由大会主席苻坚作了主题发言,他这样说:“自从我继承大业,已经快三十年了(其实不到,苻坚于357年杀苻生夺位,至今25年。),四方已经大致平定,只有东南一隅的晋国,还未沾王化。今天估计一下我国可以动员的士卒总数,可达九十七万人,我打算亲自率军讨伐晋国,你们以为如何?”秘书监朱肜立即表示赞同:“陛下应天顺时,恭行天罚,一举兴百万之师,必然有征无战。司马昌明(晋孝武帝司马曜,字昌明)就只有口衔玉璧,抬着棺材来恭迎大军了。如果他执迷不悟,也不过逃死江湖而已。然后让中原的百姓能够回归故乡,陛下则可封禅泰山,这可谓千载难逢的盛事!”没有哪位领导不喜欢奉承话,苻坚听罢大喜说:“这正是我的志向啊!”
可谁知此时尚书左仆射权翼发言,破坏了大会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过去商纣王无道,武王只因为三个仁人(即:微子、箕子、比干,其中微子为纣王庶兄,箕子、比干为纣王叔父,商亡后,微子成为宋国的祖先,箕子据说到达朝鲜建国)在朝,就不向商朝进兵。今天晋朝虽然弱小,但没有什么恶政,谢安、桓冲都是江表的杰出人物,而且君臣和睦,上下齐心,不易攻取。”苻坚被兜头浇了这一盆冷水,自然龙颜不悦,但他一向很有度量,沉默了一会儿,只得说:“请诸君各抒已见。”
有了权翼这个恶劣的先例,接下来前秦诸臣真的畅所欲言了,竟然十之八九都是反对意见,名将石越的反调尤有代表性,他说:“如今岁星守在斗位,吴地有福德,讨伐晋国会遭天遣的。而且他们又有长江天险作为屏障,不可征伐。”对于“怪力乱神”,苻坚的反驳不废吹灰之力:“当年武王伐纣,同样迎犯岁星,占卜不吉,不也取得大胜(《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姬发将要出兵伐商前,用龟壳缬草占卜,结果都是大凶,姜子牙当即耍赖,说:枯骨乱草,安知吉凶?!仍力促出兵。)。天道岂是我们凡人所易知的?当年吴地的夫差、孙皓,难道他们就没有天险可凭,不都灭亡了。而今我军力之强,投鞭即可断流,他们有何险可峙?”石越仍然反对:“纣王、夫差、孙皓都是昏暴之君,所以敌国要灭他们易如反掌。今天的晋国虽没有多少善政,可也没有恶行。希望陛下休兵养民,以待时机。”群臣纷纷进言,一直达不成统一意见(瞧苻坚这个领导干的,真没威信!要在我们公司开会,只要领导一发话,下面总是一片“由衷的”赞同之声)。
苻坚本来打算召开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来达到统一共识、积极进取的目的,现在的结果却如此不如人意,如果前秦帝国有CCTV的话,不知如何报导此次会议?扫兴之余,苻坚宣布散会,只把最亲信的弟弟苻融留下来商议。对他说:“自古以来,君王真正决定大事时依靠的不过一两个重臣,其余人的纷繁议论,徒然使人三心二意,现在我就和你共决此事。”一般家族式企业嘛,只要家里人一条心就行了。可惜连这个弟弟都让他失望了,苻融也是反对派:“如今伐晋有三大难处:一是违逆天象,二是晋国无隙,三是我士卒久战疲惫。凡劝阻主上南征的人,都是忠臣,陛下应该采纳。”之后,更进一步说:伐晋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且现在鲜卑人(自然是指慕容氏了)、羌人(姚氏)、羯人(不知道指谁)布满京畿,他们都是国家的仇敌,只让太子苻宏率数万老弱残卒留守京城,一旦变生肘腋,悔之何及。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而且我们的国家本是戎狄,东晋虽然弱小,但却是中国的正统,不会灭亡。
以在下看,苻融的谏言,正好在无意中刺痛了苻坚内心深处的隐忧,就是那句“国家本戎狄也”。竟然连苻融这样的人,都会认为中国的正统在东晋,那其他的人就更不用说了。前秦帝国的核心民族氐人,即使在五胡中,也是人口稀少(此时可能仅多于羯人,而且还是因为羯人遭到过种族清洗),文化较为落后的一族。苻坚成为前秦之主后,在王猛的辅佐下,推行了大规模的汉化改革,再加上大规模的统一战争,这些事业都是需要相当数量的各级人材的,而文化相对落后的氐族,并没有能力提供这样大数量的人材储备,因此到其他民族中寻求人材,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说不清苻坚是因为有了包容异族的心胸,从而成就伟业,还是为了成就伟业,从而有了包容异族的心胸。要从异族中选拔人材,首选自然是文明程度最高,人口最多的汉人了,但尽管苻坚以博大的胸怀,尽可能地一视同仁和礼贤下士,但除了王猛这个特例外,他很难得到其他汉族士人对他的效忠。
当初王猛指挥大军灭前燕后返回长安时,苻坚加授他新职:都督中外诸军事。王猛辞让说:“丞相担负治国重任,太子太傅地位尊崇,尚书令事务烦多,司隶校尉工作繁重,都督中外诸军事执掌国脉,还有承受诏命的中书监和散骑常侍等职。臣同时兼任文武,管理众多杂务,即使是伊尹、姜尚、萧何、邓禹那样的古贤也难以独立担当,何况是臣这样的庸才?”但苻坚不准,回复说:“联要一统天下,除了你,还有谁可以倚靠?你不可辞相位,正如联不能辞天子。”这段话,既可看出他对王猛的器重与信赖,也可以看出,他手下既能干又可以完全信任的人才,其实是不多的!
苻坚对汉人士人的笼络一向不遗余力,只是也一向收效甚微。晋太元四年(公元379年)四月,秦军攻克魏兴(今陕西安康),俘虏魏兴太守吉挹,苻坚想将他留用。不想吉挹闭口不言,绝食至死。苻坚大为感叹:“周孟威(周虓)不屈于前,丁彦远(丁穆)洁己于后,吉祖冲(吉挹)闭口而死,为什么晋国会有这么多忠臣啊?!”后来被他派去劝降晋军的原晋襄阳太实朱序就更不用说了。其实东晋的大臣们,对司马家皇帝的平均忠诚度即使不是历史上最低的,但起码进倒数前五名是一点问题也没有!所以东晋历史上才会没有一位皇帝能掌实权,大大小小的叛乱层出不穷,最后刘裕的篡位如同石子落进流沙河,连个泡都不冒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
不过汉族士人们虽然不怎么忠于司马家的皇帝,却普遍忠于华夏的正统,这一点甚至连王猛都不例外,所以在临终前强调东晋是正统,请苻坚不要加兵于晋。不仅是汉人,其实同时代的其他族人也大多如此认为,苻融就是例证。因此在苻坚的内心为此感到了深深的忧虑,恐怕在他看来,只要东晋还存在,前秦就永远不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正统。而成为不了正统,所影响的绝不仅仅是一个虚名,前秦将得不到多数人尤其是汉人世族的拥护,前秦帝国的统治基石就将永远建立在沙滩上。当年桓温伐秦时,关中百姓争相犒劳晋军的场面,苻坚是亲眼见过的。
苻坚对自己的功业是满意的,也有足够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控制局势,但自己毕竟不可能真是“万岁”。一旦自己过世,继承人多半不如自己,假如那个时候东晋出现了明君良将,或是其他各族有什么异动,很可能一发而不可收拾(只是他没想到,这种事其实还用不着等到他死)。所以,大概在他看来,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举灭亡东晋,统一天下,让前秦成为天下人心目中的正统,而且这件事应该乘着自己在世时完成,不能遗留祸害给后世子孙。有趣的是,他的朋友兼仇人慕容垂,在垂暮之年,出征西燕时的理由也是不能让慕容家内部有两个正统,要在自己生前解决,不留后患给子孙,其间这两位英雄的微妙心理,或许有相通之处吧。
所以,当苻坚听到苻融不但反对南征,还说出前秦不是正统的话时,大失所望:正因为前秦在多数人心中不是正统,灭晋才是非做不可的事,别人倒也罢了,怎么连你苻融也不明白啊?苻坚激愤的情绪溢于言表:“竟然连你都是这个样子,我还能指望谁?”
似乎能给他指望的人很快适时的出现了,在正式会议上装聋作哑的冠军将军慕容垂,在会后私自进见苻坚,向他进言说:“弱国被强国吞并,小国被大国消灭,乃自然之理,并没什么难以了解的。以陛下的英明神武,上应天命,威加海外,拥百万之众,满朝皆是韩信、白起一般的良将。一个小小的江南,独抗王命,怎能把它留给后世子孙?诗经说:‘谋夫孔多,是用不集。’陛下自己决断就可以了,不必顾忌其他大臣的看法。当初晋武帝灭东吴时,赞同的不过张华、杜预等两三个人而已,如果武帝也听从多数人的意见,晋朝怎能统一?”
一般人的心理,都是比较喜欢听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话,如果这话还是出自一位权威人士之口,那自然更感欣慰!和朱肜带着明显马屁色彩的奉承话不同,慕容垂的进言显然客观多了,何况这位冠军将军在用兵打仗这方面,还是位公认的大行家,这就为他的话又增加了几分说服力。苻坚在受到众人反对的失望之余,得到慕容垂雪中送炭的支持,不由大喜过望,说:“能和我一同平定天的,只有卿一人而已!”特赏赐慕容垂帛五百匹,更坚定了南征的决心,同时可能在内心深处对他的猜忌又减少了几分。(不过,即使没有慕容垂的进言,估计苻坚伐晋的计划也不可能中止)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21
发表于 2014-2-28 17:3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韬光养晦
关于慕容垂为何会在此时鼓励苻坚伐晋,最常见的说法是:他包藏祸心,盼望着苻坚战败,好行复国之计。这显然是把结果当成了原因,很难说是客观的。其实,慕容垂虽然是军事大家,但他又不是神仙,岂能在苻坚只公布了一个远景规划,连具体实施方案都没有制定的情况下,就能料定前秦必败?毕竟前秦远远强于东晋是明摆着的事实,而且秦晋之间的交战也有多次了,到目前为止,总体而言,还是前秦占的便宜更多。在下以为,要理解慕容垂动机,还是该从他与慕容氏在前秦的生存状况来分析。
从公元369年逃亡到长安开始,慕容垂在前秦已经生活了十三年,在这十三年中的前九年,他都是苻坚执政团队中的板凳队员,尽管在表面上很受礼遇,但其实并不受信任,甚至是重点防范的对象。当然,苻坚这么做也不能说是亏待了他,从前燕灭亡后高弼对他的私下进言就可以看出,慕容垂一直就没有真正忠于苻坚,作为此时在慕容氏内部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其中兴慕容氏的压力和责任感,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谁的忠臣,这不是野心(他要有野心,早在前燕时就可以篡权了,那时的难度,比后来造反立国容易多了),而是一种宿命吧!而对这样的人,即便胸怀坦荡如苻坚,也不会放心使用的。
一个人倘若无权无势,而且还时时处在别人的严密监控之中,那他纵有通天彻地之能,也几乎不会有发挥的余地。所以慕容垂在最初九年中所能做的唯一的事,就是韬光养晦,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地,慢慢搏取苻坚的信任,逐步降低前秦对他的防范。所以,这九年中,他处事极为低调,除了一次劝苻坚诛慕容评外,没有多过嘴,小段夫人的事,也仿佛没发生过一样。
不仅是慕容垂,整个慕容氏家族在前秦帝国的处境都比较微妙:一方面,大批慕容氏家族成员及原前燕的官员进入前秦统治阶层,担任各级公职;另一方面,前秦内部一直存在着一股强大的仇视鲜卑慕容氏的情绪,可以称为“反鲜卑主义”。例如:早在公元373年,太史令张孟就借慧星出现说事,劝苻坚尽诛慕容氏;苻坚任用慕容暐为尚书、慕容垂为京兆尹、慕容冲为平阳太守时,苻融立即上书反对,称鲜卑是“狼子野心”,“不可驯养”;公元375年冬,有人在明光殿大呼:“甲申乙酉,鱼羊食人,悲哉无复遗!”苻坚派人捉拿,却没找到人(显然是有内应的),后来同样赞同苻坚南征的秘书监朱肜,乘机请求诛杀鲜卑人;公元380年,苻坚迁徙十五万户氐人到关东时,宦官赵整即兴创作,作歌一曲:“阿得脂,阿得脂,伯劳旧父是仇绥,尾长翼短不能飞,远徙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当语谁?”发牢骚便发吧,还一定要拿鲜卑说事,慕容氏成了一切坏事的替罪羊。
其实,在之前的历史上,鲜卑慕容与氐人之间并没有多少深仇大恨,两个民族原生活的地域相隔很远,分别建国后的矛盾也不多,前燕在历史上从未发动过一次对前秦的大规模进攻。直到前秦灭燕的前一年,两国还保持着表面上的盟友关系。如果说此前两民族存在什么“历史问题”,也应该是鲜卑人有抱怨才对,他们亡国了嘛,氐人实在没有恨鲜卑人的理由。历史上与氐人早有仇怨,而且后来同样反了前秦,并且最终灭亡前秦的羌人姚家却远没有这么招火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以在下看,根源在苻坚。因为东晋存在的缘故,前秦难以得到汉人世族的支持,与前秦扩张及汉化所需的大量人材需求形成了矛盾,在此情况下,鲜卑慕容氏成了最好的替代品。在五胡中,鲜卑慕容部的汉化程度最高,而且拥有一大批有丰富治国经验的官员。所以在前燕灭亡后,前燕有相当多的官员被苻坚留用,著名的如:梁琛、皇甫真、李洪、封衡、高泰、悉罗腾等,向来以人材济济出名的慕容宗族当然更不例外,用苻融略带夸张的话说,就是:“父子兄弟森然满朝,执权履职,势倾勋旧。”而姚羌集团因其文化相对落后,被苻坚任用的人远没有慕容鲜卑多。
自从人类历史进化出国家的那一天起,官职爵位就一直是一种稀缺资源,供不应求,因为想往上挤的人实在太多了。这些位子一旦给慕容鲜卑、前燕降人的份额多了,留给氐族贵胄们的份额自然就相应的少了。更何况这些姓慕容的,不过亡国之余,竟敢和我们这些国人抢地旁,而且还抢得那么多!是可忍,塾不可忍?当看到本已认定是自已碗里的熟鸭子,竟“扑哧、扑哧”地飞进了鲜卑人的菜盘子时,氐族贵族对慕容鲜卑的仇恨便不可扼制的高涨起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矛盾才是最基本的矛盾,其余的所谓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都只是利益矛盾的衍生品。只要感到利益严重受损,氐族贵族的矛头也不是只指向慕容氏。当年王猛初担大任时,同样遭到氐族亲贵的交相抵毁,只是因为他得到了苻坚的全力支持,并杀了好几只鸡来吓猴子,再加上他的治理最终把前秦的蛋糕做大,让大家都得到利益,而且王猛比较孤立,毕竟没拉一大堆汉人亲信进入朝堂,对他的反对声才渐渐平息。只可惜苻坚空有高尚的理想,连他的本族亲贵都感化不了。
就象当年不听众议,坚持重用王猛一样,苻坚也不顾众议,坚持对慕容宗族的优待。因为他要做的,是天下的君王,不仅仅是氐族的首领。但是就连他的亲族对他对他的想法也不能理解,反而尤为不满,在他执政期间不断掀起叛乱,先有“五公”,后有苻阳、苻重、苻洛等,虽然是有因有果,但很可能也给苻坚造成这样一个感觉:本族人也不见得就比外族人更可靠,使他比以前更加愿意信任外族人。所以等到378年攻打襄阳时,慕容垂第一次不是替补了。
慕容垂察觉到了这个变化,“韬光养晦”十余年已经有了一定效果,该到“有所作为”的时候了,好为自己和慕容家族谋取更大的活动空间,以等待未来的机会,至于这个机会来的如此之快,倒恐怕是慕容垂始料未及的。因为要搏得朝中多数氐族亲贵的好感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慕容垂不会去附和他们的意见,只有选择支持苻坚以取得苻坚的好感,毕竟苻坚才是拍板的人。但也不能在会议上提出反对前秦众臣的意见,那样会成为众矢之的。朱肜可以在会议上支持苻坚,因为他是氐族自家人,但慕容垂不能,因为他是外人。所以慕容垂在公开会议上一言不发,却在私下进见苻坚时表达对南征支持,其间尺寸的拿捏,是非常精准的。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22
发表于 2014-2-28 17:3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桓冲反攻
苻坚的南征决策虽然定下了,但因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要花很长时间做准备,所以还没等秦军动手,东晋的车骑将军桓冲,于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五月,对前秦发动了一次大规模反攻。桓冲分兵两路,亲率大军进攻襄阳,派前将军刘波等人,攻击汉水以北各城,鹰扬将军郭铨进攻武当(今湖北均县西北),扫荡襄阳外围,此为东路;同时又派辅国将军杨亮率偏师攻入巴蜀,连克五城,挺进到涪城(今四川三台县西北),此为西路。两路晋军声势不小,号称有十万大军。到六月,晋军攻克万岁(今湖北谷城)、筑阳(今湖北谷城东)等城,初战告捷。
苻坚闻讯,立即命他的儿子,征南将军巨鹿公苻睿为统帅,让慕容垂作为其副手,统兵五万救援襄阳(苻坚的南征准备工作显然远未就绪,派出的援兵不多);另一边,由后将军张蚝、步兵校尉姚苌经斜谷入蜀,救援涪城。六月底,苻睿进驻新野(今属河南,刘备依附刘表时的驻地),而慕容垂率部份秦军直抵襄阳东北的邓城,与襄阳守军遥相呼应。
此时桓冲的兵力可能有七万人左右(因378年襄阳争夺战时,桓冲的直辖部队就是七万人),而慕容垂所指挥的秦军应该不会超过前秦援兵的一半(因为他只是副手,主帅苻睿还在新野),估计至多二至三万人。尽管桓冲的兵力比慕容垂多两倍以上,但长年追随兄长征战,见识过枋头之败的桓冲心里还是没底。于是,他下令将晋军撤到汉水南岸,隔汉水与慕容垂部对峙。这一行动应该说是很合理的,因为襄阳城在汉水南岸,晋军仍然能够保持对襄阳的围困,而且对水军有优势的晋军来说,隔着汉水天险就安全多了,符合《孙子兵法》中,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原则。如果兵力相对较少秦军要强渡汉水的话,势必付出惨重伤亡,而且多半不能成功。只要秦军渡不过汉水,就无法为襄阳解围,襄阳可以坐克。
但慕容垂一向“狡猾大大的”,对付这种常人看来似乎难以克服的困难,如同儿戏。他命士卒制作了大批火把,又砍下很多长长的树枝,在每根树枝上绑上十个火把。乘晚上将这些火把点燃,然后让兵士想挑担子一样扛起这些绑上火把的树枝,排成稀疏的队形,沿着汉水北岸,从西北向东南行进,作出前秦大军到达,将南下袭击荆州的样子。顿时,密密麻麻的火把仿佛地上的银河,火光绵延出数十里之遥,照亮了南岸晋军大营,也照亮了桓冲因为过于震惊而合不拢的嘴。久于行伍的车骑将军根据自已丰富的作战经验,很快作出了判断:对岸到达的秦军起码有二十万人!OhMyGOD!难怪最近的情报总说前秦正在大规模征兵备战,果然是真的。襄阳能不能收复已经不重要了,老家荆州可一定得保住啊!
桓冲立即下令,全军立即南撤,回保上明(今湖北松滋)。慕容垂兵不血刃,轻解襄阳之围。在另一个战场,晋军杨亮部的兵力不多,在秦军援兵张蚝、姚苌到达后,也顺长江而下撤回,扼守三峡。桓冲发动的这次大规模反攻,至此无功而返。
小评:大概是为了让苻坚比过去更器重他一点,搏取更大的自由度以待时机,此战中慕容垂的表现要比以往卖力一点,虽然只是一次战术佯动,可也操作地堪称经典,再次让苻坚确认了自己的价值,在未来的作战中,一定会派上用场了。此时距淝水之战的爆发,还有三个月。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23
发表于 2014-2-28 17:3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淝水兵力小考
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八月,前秦帝国经过总动员之后,庞大而臃肿的战争机器,开始隆隆启动,对东晋的全面进攻,正式开始了。即将发生的战役,将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会战之一:淝水之战。(当年上小学历史课时,有道题目:中国古代三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答案必须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你如果另答一个,比如彭城之战或者昆阳之战,虽然也是以少胜多,规模比官渡、赤壁还大一点,但对不起,历史老师会奖励你一个漂亮的红叉!唉,我们的历史课呀)尽管这一战役的知名度很高,但对它规模的真正大小却长期存在着大量的彼此矛盾的说法,而且最流行的纪述,未便就是正确的,让我们透过岁月的迷雾,向着历史的真相做一次小小的探索。
前秦究竟有多少军队?苻坚自己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他在382年太极殿会议时曾说,前秦如果进行一次总动员,总兵力可达九十七万。这个数字只是一个虚张声势的夸张,还是确确实实能达到的实际呢?前秦曾经做过一次人口统计,其统计人口数大约有一千六百万,用九十七万军队去除一下,军队约占人口数的6.1%,在战时状态下完全算不上夸张。(比较夸张的如蜀汉灭亡时,统计人口数:94万,军队:10.2万,军队约占人口数的10.9%。战国时代各国的军队人口比更加夸张,可达20%,不过那个时代记录的数字准确度十分可疑。)
如果和此时的东晋做一下对比,更可看出前秦的征发比例并不高。此时东晋的人口数难以确知,只能进行一下推论,宋孝武帝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南朝曾进行过一次较细致的人口统计,共有906,870户,4,685,501人。淝水之战前的东晋,是东晋的最小版图,比大明八年的宋少了淮北、襄樊、巴蜀等地,这些都是当时的人口稠密区,仅一个巴蜀的统计人口数就当不下百万,由此估算,东晋此时政府可控人口可能只有三百万左右,而拥有约二十万军队,其军队约占人口数的比例约为6.7%。
前秦因为是迅速吞并各国而统一北方,消化的不是太好,对国内资源的整合肯定比不上东晋,但即使如此,征集九十七万军队对前秦来说,仍然是可以完成的。具体来说,除了原有的约四十万常备军外,前秦通过全国动员,十丁抽一,按人口中三分之一为成年男丁计算,还可征集了五十多万人,还征发了贵族世家子弟三万多人,号称羽林郎,充作近卫军。不过秦军在数量大增的同时,质量肯定是不可避免的有所下降。
前秦有能力征发九十七万大军,但不代表它有能力把这九十七万人投入一个战场,由于受制于当时落后的组织协调和后勤补给能力,要把这么多军队投入一个战场,比把他们征发出来还要难得多。不过在实际上,前秦大军是分散在广阔的多个地域和多个战场,其任一区域的最大兵数没有超过三十万的。再加上苻坚的南下决策是382年冬作出的,到383年八月有近一年的准备时间,可在沿途设置补给站,在靠近战场的地方预先屯积大量粮草和军需物资,这样的话,后勤压力和组织压力虽然巨大,但应该仍在当时可克服的范围内。当然了,必须打一场速决战,如果打成持久战,前秦仍然是撑不下去的。
这九十七万人是怎样使用的呢?首先,在383年春,苻坚很没道理地派名将吕光率七万大军远征西域各国,这是他犯得又一个重大战略错误。此时大动员还没有开始,吕光这七万人全是前秦的百战精锐,后来他们在西域的表现也证明的确如此。在关键时刻,如果能有这支部队座镇关中,而不是把他们象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放出去,当不致在慕容泓、慕容冲、姚苌等初起时束手无策。
其次,留三万人扼守国内各要点。以前秦如此广大的国土,这点人连起码地维持治安都有困难,可能要不可避免地借助各地豪族的配合,才能维持秩序吧?不过南征的部队起码有一半直到战役结束也没有离开前秦国土,如果不是前线后来惨败的话,保持国内稳定好象也还是可以做到的。
剩下的,全都编入了南征大军。到九月,在从东到西,绵延万里战线上,前秦军摆开四大方面军,其阵容如下:
淮东方面军:兵力不详,主帅不详,由幽、冀二州部队组成(前秦在幽、冀二州的原常备军约有十万人,但因不久前发生过苻洛、苻重的叛乱,可能有所损耗)。此时该路军进至彭城(今江苏徐州),任务是从东面威胁建康。但此路进军迟缓,在整个会战期间,没有此路军与晋军发生冲突的纪录。
淮西方面军:兵力达二十五万人,主帅阳平公苻融,另有名将张蚝、梁成等。此时该路军前锋已抵达颍口(今安徽颍上县东南),此路为秦军主攻方向,任务是先取寿阳(今安徽寿县),寻机在淮南歼灭东晋的北府军,然后直取建康。
荆襄方面军:兵力约为五至六万人,由冠军将军慕容垂、平南将军慕容暐分别指挥,互不统属,其中慕容垂部有三万人。苻坚这样安排,估计是认为前燕的前吴王和前皇帝不可能合作,可以用慕容垂来打仗,而用慕容暐来牵制慕容垂。这一路军队人数较少,有时也把其算淮西方面军的分支(所以在史书说苻融大军的数量时,一会说三十万,一会又说二十五万,有时也把慕容垂当成归苻融指挥的前锋将领,但其实他与苻融的淮西方面军相距很远),其任务是威胁和切断东晋两大战略集团,也就是桓家的荆州军和谢家的北府军之间的联系。
梁益方面军:兵力不详,从以往前秦与东晋争夺巴蜀作战的规模来看,应该不会少于七万人,主帅是龙骧将军姚苌,沿长江东下,水陆并进,牵制桓冲的荆州军,如果条件许可,可以和慕容垂的荆襄方面军东西夹击,消灭东晋荆州军。
总预备队:这一部分兵力最多,包括三万人的“羽林郎”,由苻坚亲自统率,但此时大部份部队还分散在前秦的各个兵站,正向河南项城一带慢慢汇集,远一点的部队,如凉州方面的驻军,现在刚走到咸阳。
以上四方面军及总预备队,共有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共计八十七万大军,规模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
与之对垒的东晋军队,则分成了两大集团,阵容如下:
东面北府军:总兵力约八万人,主帅是尚书仆射(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征虏将军谢石(谢安的弟弟),前锋都督为徐、兖二州刺史,北府军的创建人谢玄(谢安的侄儿),另外的大将还有辅国将军谢琰(谢安的儿子)、西中郎将桓伊、龙骧将军胡彬、广陵相刘牢之等,对垒当面的前秦淮东、淮西两方面大军。北府军虽建军不久,但强悍善战,战斗力极强。
西面荆州军:总兵力约十万人,主帅是车骑将军桓冲,亲自座镇上明,辅国将军杨亮、右军将军毛虎生镇巴东,前将军刘波镇江陵,襄城太守桓石民镇夏口,对垒前秦的荆襄、梁益两方面军。在桓温时代,荆州军是东晋的绝对主力,但后来在枋头之役中精锐损失惨重。桓温死后,桓冲的才气、霸气均远不及兄,荆州军在东晋政权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此时兵力虽仍稍多于北府军,但精锐则已大有不及。
在以往常见的关于淝水之战的叙述中,常说双方的兵力是八十七万(还有八十万、八十八万、九十万、甚至百万的说法)对八万,双方比例是11:1,这是拿前秦军的全部与东晋军的部份作比较,当然不合理,如果要比较全军,应该是八十七万对十八万,比例约为4.8:1。虽然没有常见叙述的那么夸张,但秦军确实具有巨大的数量优势,因此,晋都建康弥漫着惊恐不安的情绪。被任命为前锋都督的谢玄,因为重任在身心中不安,临出发前特向叔父谢安请示机宜,谢安若无其事地说:“会有另外的安排。”可说完就不见下文了。谢玄再派人去请示,谢安干脆把亲戚朋友招聚在一起,包括谢玄在内,一同出外郊游。还与谢玄下围棋作赌,乘着谢玄心事重重的机会,大赢这个棋术高于自己的侄儿。
同时,远在上明的桓冲,因为其正面的负担较东面的北府军稍轻,就抽调了三千精锐,支援建康。谢安对此坚决拒绝:“朝廷已有完备的应急预案,准备很充分,这些军队应该留着防备西线。”桓冲得知后,对身边的人叹息说:“谢安石空有宰相的度量,可惜不懂军事,只派一些没有经验的年青人去对敌,兵力又这么悬殊。国家的结局,不问可知,我们将来都得穿左边开口的衣服了(指胡服)!”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24
发表于 2014-2-28 17:3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朱序背秦
冬十月,阳平公苻融所指挥的淮西方面军开始进攻东晋重镇寿阳(今安徽寿县)。寿阳,古称寿春,地处淮河以南,淝水以西,一向是淮南一大重镇,在战国后期曾是楚国的都城,东汉末年的“仲家皇帝”袁术,也是在这里过的皇帝瘾,到东晋时,为避晋元帝皇后郑阿春(都当上皇后了,名字还取得这么土)的讳,改成了寿阳。是控制两淮水陆交通的枢纽,徐、兖通往建康的陆路,淮水、汝水、颍水、淝水等水路均在附近交汇,历来为兵家所必争。
尽管如此,晋军在这里抵抗时间并不长,至十月十八日,苻融攻克寿阳,俘虏东晋守将,平虏将军徐元喜。差不多与此同时,荆襄方面的慕容垂部攻克郧城(今湖北安陆),斩晋将王太丘。然后,慕容垂将郧城交给后到的慕容暐把守,率军继续推进到彰口(今湖北当阳,《三国演义》中张飞亮嗓子的地方),成为各路秦军中,深入晋境最远的,秦军在中路和东路初战告捷。东晋的龙骧将军胡彬,原先受命率五千水军救援寿阳,还未到达就接到了寿阳失守的败报,急忙撤退,行至硖石(在今安徽凤台、寿县之间,淮水北岸的硖石山上,易守难攻)被秦军包围,情势危急。苻融一面围攻硖石,一面派卫将军梁成率五万人(另有一说二万人)东进,赶到洛涧(在今安徽淮南市以东,由南向北流入淮水的一条小河)西岸布防,以阻止谢石、谢玄等救援胡彬。
梁成,乃秦军嫡系名将,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出身氐族豪门,其父是前秦帝国的开国元勋梁平老。当年苻生肆虐时,正是梁平老第一个劝苻坚发动政变,并且与苻法、强汪等夺下云龙门,让苻坚的人顺利攻入皇宫,是苻坚登位的最大功臣之一。大概正因如此,梁成早早便得到苻坚的格外重视,而他之前也一直不负厚望,屡立战功。在伐燕战争中,梁成在荥阳大败前燕军统帅乐安王慕容臧,之后又参加了灭燕的众多战役,表现不俗,加授兖州刺史。后来又参加进攻东晋襄阳的战争,并在战胜后被任命为荆州剌史,驻防襄阳前线与东晋桓冲大军对峙。等到大战开始,苻坚又想起这员大将,特意把他与张蚝等安排到主力的前锋,为大军的矛头。
谢石、谢玄等率晋军七万五千人(胡彬分走了五千)挺进到距洛涧以东二十五里,探听到梁成已在洛涧西岸布阵,畏惧秦军势大,不敢轻进。此时,困守在硖石的胡彬部因为原先是轻装前进以求快速赶到寿阳的,如今被围,所带不多的粮草很快就要告尽。胡彬派人潜水逃出,向谢石等人报告说:“如今贼势强盛,而我部粮食已尽,恐怕只有来生再见了!”不想这个人未能潜出,被秦军的巡逻队捕获,胡彬部粮尽的情报被秦军掌握。
苻融得知这个情报后,做了一个有点奇怪的错误决定:他派轻骑飞告苻坚:“晋军人数不多,容易对付,只是怕他们逃脱,我们应该快速行动。”苻坚接信后大喜,等不及正向项城汇集的大军,只率轻骑兵八千人,昼夜兼程,秘密赶到寿阳与苻融会合。如果苻坚不亲至前线的话,即使淝水依旧战败,也不过就是五年前彭超、俱难之败的放大版,前秦帝国不至于伤动筋骨。
苻融在书信中所说的“贼少易擒”指的是什么呢?很多书上认为指的是胡彬部的五千晋军。此说恐不尽然,在下以为,应该是指谢石、谢玄的北府军主力。第一、苻融有二十五万大军,要围歼胡彬部的区区五千晋军何必要援兵?第二、胡彬部早就被围困于硖石,无力突围,怎么会说“但恐逃去”呢?如果是指此时在洛涧东面二十五里的谢石、谢玄大军就合理了。而且要消灭七万多晋军,苻融感到以手头的兵力没有把握,也是可以理解的。第三、据《太平御览》记载,苻坚与苻融讨论军事计划时,曾担心晋军知道他亲至,会放弃淮南,固守长江,导致渡江不易,因此应该尽力将晋军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这个想法与辽沈战役中,毛泽东命林彪不攻长春先打锦州的考虑相似。苻融可能是从胡彬书信中史书未记录下来的部分,得知进至洛涧以西的是北府军主力,故通知兄长,意图消灭谢石、谢玄部于江北。
战争进行到目前为止,前秦军节节胜利,苻坚信心满满,认为晋军应该已经破胆(这点自然是想当然了),便又做出一个愚蠢决定:派度支尚书,原先东晋的襄阳守将朱序前往晋营劝说谢石等投降。之所以选择用朱序劝降,大概是苻坚想用活生生的例子证明自已优待降人(这点却是事实),也没考虑到这个降人是否会真正为自己做事。结果朱序不但没完成苻坚交待的任务,反而将所知前秦军情全部悄悄告诉谢石等人,并说:“前秦虽有百万大军,但大部份还在路途上,如果全部到达,是极难抵挡的。应该乘他们大军集结完成之前,给予他们一次重击,只要能打败前锋,可以重挫他们的士气,下一步再战就容易了。”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25
发表于 2014-2-28 17: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洛涧之战
晋军主帅谢石非敢战之将,听说苻坚已到寿阳,吓了一大跳,打算坚守不战。但他的侄儿谢琰、谢玄都有胆有识,极力主张接受朱序的建议,在他们的坚持下,晋军终于决计一战。十一月初,谢玄派北府军第一猛将,鹰扬将军(《晋书-苻坚载记》称刘牢之是龙骧将军,但胡彬已是龙骧将军,可能有误,故采用《晋书-刘牢之传》的说法)广陵相刘牢之精选精锐五千,奇袭洛涧西岸的秦军梁成部。
刘牢之,字道坚,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曾祖父刘羲、父刘建都曾做军官,也算是将门之后,但在讲究门第出身的东晋,只能算是庶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一生。刘牢之是个紫红色脸庞的高大汉子,长相极为威武,性格沉着坚毅且多谋略。谢玄镇守广陵时,招募大批武勇之士组建新军,除刘牢之外,东海人何谦、琅邪人诸葛侃、乐安人高衡、东平人刘轨、西河人田洛及晋陵人孙无终等应募从军。在这批猛士之中,刘牢之最为出类拔萃,谢玄任命他为参军,每逢征战,便率精锐为大军前锋,百战百胜,威名日著,其果敢善战,为此时晋军诸将之冠(直到刘裕出现)。
刘牢之受命之后,原本打算乘夜奇袭梁成,但梁成在之前已击败晋军数次试探性攻击,警惕性很高,于是刘牢之部在距洛涧十里时,已被秦军发觉。经验丰富的梁成立即在洛涧西岸列阵以待。情况没有预期的顺利,但情势已不容迟疑!刘牢之当机立断,乘着黑夜两军相互看不清对手的多少,率五千晋军以一往无前的气概强渡洛涧,猛击秦军(从地图上看,洛涧只是一条很短的小河,再加上此时是寒冬枯水期,应该是可以涉渡的)!
关于洛涧之战的具体经过,因史书的记载非常简略,而显得模糊不清。在下只能以那些零星的文字,进行如下的猜测:因为经过大扩军,秦军中应该编有不少从未经历过战阵的新兵,如果是在白天,他们看见晋军人数少,应该能安心作战,但在那个杀声震天的夜晚,他们被晋军的气势所吓到,又不知道晋军有多少人,很可能发生了骚乱。梁成奔到最前沿试图制止骚乱,结果正好撞上刘牢之的主突击方向,秦军兵力虽然比晋军多得多,但在黑夜里调动指挥不便,使得在这一个点上,秦军对晋军没有多少优势,身经百战的梁成被骁勇无比的刘牢之率部斩于阵中!刘牢之乘着秦军混乱,分兵穿过秦营南面,绕到秦军背后切断秦军的归路。失去指挥的秦军在发现晋军出现在背后时,惊恐万状,顿时崩溃,慌不择路涌向淮水试图渡河北逃。但淮水不是洛涧,即使在枯水季节,要一次淹死个万把人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淹死的、被晋军杀死的、自相践踏而死的秦军尸体挤满了淮水以及南岸的秦军大营
交战的经过当然不一定如此,但交战的结果却是明确的:晋军阵斩秦卫将军梁成、扬州刺史王显、弋阳太守王咏等十员将领(另一说王显被晋军俘虏),秦军阵亡达一万五千人,竟是攻击晋军的三倍,余众溃散,不复成军,大批的军器辎重被晋军缴获。仅仅在一夜之间,前秦名将梁成和他麾下的数万秦军,便不复存在了!
其实,比起淝水之战的主战场,洛涧之战中晋军的表现更让在下赞叹,梁成部的兵力在多数历史记载中为五万,比刘牢之军多十倍,兵力之悬殊大大超过淝水主战场,即使按照《晋书-刘牢之传》中两万的说法,也是刘牢之军的四倍,与主战场的兵力对比相当。而且,当时秦军连战连胜,正是士气高昂之时,梁成身为宿将,也没有犯下苻坚、苻融等人的错误,却遭到了比后来苻氏兄弟指挥的秦军主力更毁灭性的打击。正因为这次让人震惊的惨败,使得淝水前线的秦军,上至苻坚,下到每一名士兵,全成了惊弓之鸟,才会在淝水主战场一退而不可收拾。可以说,如果没有洛涧之战,前秦军不至于在淝水一败涂地。当晋军的五千勇士,迎着漫天飞来的流矢,涉过身下冰冷的河水,冲向十倍于已的秦军时,那是多么气贯山河的一幕啊!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26
发表于 2014-2-28 17: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淝水崩溃
洛涧大捷,谢石、谢玄等立即率领晋军主力渡过洛涧,进逼淝水。此时,在洛涧与淝水间,秦军还有一支军队,主将是在前秦与邓羌齐名,号称“万人敌”的猛将张蚝。(在下猜想他可能是在苻坚发现晋军攻击梁成时,派他来救援的,不过已经晚了一步。)张蚝,原姓弓,是山西军阀张平的义子,苻坚讨张平时,他奋力迎战,曾在秦军阵中杀了个五进四出,最后寡不敌众,被秦将吕光、邓羌擒获。之后得到苻坚的厚待,置于左右,张蚝感其恩,从此忠于前秦,屡建大功。晋军主帅谢石的大军西进,正好与张蚝部迎头相撞,张蚝不愧猛将,立时将谢石大军击退。但紧接着,谢玄、谢琰指挥数万晋军赶到,张蚝不敢再战,率军缓缓撤过淝水,晋军继续前进,与秦军隔淝水东西对峙。
苻坚听到洛涧大败的消息,大为吃惊,便和阳平公苻融一同登上寿阳的城楼,向东远远眺望淝水对岸的晋军。只见晋军军容严整,旗帜鲜明,有一股凛然不可犯的气势,再看远一点的八公山(今寿县西北,地处淝水以东,洛涧以西,汉武帝时的汉淮南王刘安,自称见到八个活神仙,在此立庙祭祀,故得名八公山)上,草木繁茂,看起来隐隐约约也象是晋军,不由得怅然若失,面露惧色,对苻融说:“这是强敌啊!你怎么能说他们人数不多,容易对付呢?”苻坚这句话也从反面证明:苻融原先所说的“贼少易擒”,指的应该是谢石、谢玄的北府军主力。
这件事也可以看出,苻坚、苻融兄弟的实战经验都是很不丰富的。苻坚此前曾参与过打败姚襄、平定张平和击灭前燕的战争,但击姚襄时的主帅不是他,击张平、灭前燕时都有王猛可以依靠,他指挥作战的能力其实并没有得到过好好锻炼。苻融虽然号称“力敌百夫,善骑射击刺”,但实战经验比苻坚还少,除了这次担任前锋统帅伐晋外,之前没有指挥过一次大的战役。在发生洛涧之战前这么多天,他们竟没有好好观察过一下极有可能成为战场淝水东岸,看看那边的地形地物,不然也不至于为华夏传统文化创造一条“草木皆兵”的新成语。
于是,前秦大军在淝水西岸严阵以待,晋军则在淝水东岸摆开了阵形,此时淝水两岸的兵力对比又如何呢?
前秦方面:苻融原有二十五万大军,在洛涧之战中损失了二至五万人,苻坚从项城赶到寿阳时,带来了八千骑兵,这样算应该有20.8-23.8万人,但实际数可能比这个多一些,因为从苻坚到达寿阳到淝水战前,前秦可能还有数目不详的援军从项城开到寿阳。证据是淝水战后,晋军缴获了苻坚所乘的云母车。苻坚为了快速,是率少数骑兵奔往寿阳,应该不会带着这种笨重的车辆同行,所以这辆云母车可能是后续部队带来的。不过因为时间不长,后续部队也不会到的太多,秦军此时在淝水西岸的军队应该在二十一万到三十万人以内。
东晋方面:东线北府军投入的总兵力是八万,不清楚困守硖石的胡彬部,此时是否已解围,但即便利解围,也是饥疲已久,应无可能参与。刘牢之部是否参与了淝水主战场的对抗,史书也没有明文记载,所以晋军此时在淝水东岸的军队应在七万到七万五千人之间。晋、秦双方的兵力对比在1:4.3到1:2.8之间。
此时,东晋军的前锋都督谢玄,派人晋见阳平公苻融,对他说:“君率大军深入,却紧贴河岸列阵,难道是想打持久战,不想速战速决?不如贵军稍稍向后撤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一死战,我与诸君骑马缓辔观战,不也是一大快事!”苻坚麾下众将大多反对后撤,说:“我众敌寡,只要守住淝水不要让他们渡过,我军就是绝对安全的。”(在己方兵力比对方多好几倍的情况下,秦军众将竟无人敢提出打过河去,只想着如何能保证安全,洛涧之战后,秦军的士气之低,可见一斑。)
但苻坚有不同看法:“我军稍稍后撤一点,让晋军渡河,等晋军渡过一半时,我军再以铁骑冲击,哪有不得胜的道理?”苻融也认为这个办法很好,于是下令秦军开始后撤。击敌于半渡,是古代战争的一项基本军事原则,历代以此取胜的战例不胜枚举。如果苻坚能够有效的指挥他的军队,这不失为一个好主意,问题就在于“有效指挥”这个前提条件并不能满足。很多讲述淝水之战的文章都提到了敌前撤军的复杂性和难度,其实这种战术机动在之前历代战争中已经被多次成功运用,并不是什么高深绝学,远的不提,前不久张蚝面对谢玄、谢琰的几万晋军还成功地从淝水东岸撤回了西岸。当然,随着军队数量的增加,其组织协调的难度会大幅度增加,但导致秦军混乱的最主要原因还是苻坚、苻融兄弟缺少实战经验,如果在这里指挥的是慕容垂,秦军不会失败——
苻坚、苻融完全没做好协调准备,就草草地下令后撤了,此时秦军又没有受到攻击,一切都可以等从容部署之后再行动,又没有人拿着秒表告时间,真不知道苻氏兄弟急什么?这个匆匆下达的后撤令加上糟糕的组织协调,很快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
因为后撤的命令是两位最高领导临时作出的,下面的绝大多数士兵甚至中、低级军官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而且因为秦军数量太多,排在后面的大部份人完全看不见对面晋军的行动,只能听到嘈杂的人声,看到前面已方的人正在后退。几天前洛涧惨败的消息已弥漫全军,虽然长官可能下达了严禁议论的禁令,但越是不准公开谈论,这种消息在私下里就会传的越凶,特别对掺杂着大量新兵的前秦军尤其具有杀伤力。小道消息是面放大镜,洛涧本来已经败得够惨了,再经过谣言的放大,把对岸的晋军都说成天兵天将也是可能的!秦军士卒们,一个个心里都在惴惴不安:究竟发生什么事了?我们为什么后撤?怎么不按原计划防守阵地了?难道是可怕的晋国人已经杀过来了?而那个身在秦营心在晋的朱序发现,机会来了。
于是,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人大声喊了一嗓子:“不好了!打败了!”象在汽油桶里擦出了一点火星,恐惧的情绪一瞬间被点燃了,而且在密集人群的拥挤下,即使是那些身经百战的老兵也难以再保持队形,惊恐的噪音很快压制了长官的命令声,本来只应该是短暂后撤的秦军,却把命令执行成了逃跑。苻融发觉情况不对头,早就该停下来的秦军却还在后退,而且是越跑越快了!他为制止秦军继续后退,不得不逆着人流而上,力图阻止骚乱。但逃兵的力量是无穷的!平日高高在上的阳平公的威势此时也已毫无用处,苻融不但未能阻止混乱,反而被汹涌的兵流挤落马下,估计当时就被踩得七荦八素。与此同时,晋军在谢玄、谢琰、桓伊等将领指挥下,也渡过了淝水,眼前的喜人景象让他们大吃一惊,甚至超出了之前最乐观的想像:秦军竟然在几乎没受到什么打击的情况下正在四散奔逃!没有一点迟疑,谢玄等人立即对混乱的秦军展开攻击,没费什么力气就斩杀了躺在地上只剩一口气在的苻融,然后纵兵追击,一直追到青冈(今安徽凤台西北)。秦军的败势再不能扼制,几十万大军瞬时瓦解冰消,相互践踏而死的尸体布满了一路。朱序、张天锡(最后一代前凉王)、徐元喜(前不久被秦军俘虏的寿阳守将)乘机回归东晋,晋军夺回寿阳,俘虏前秦刚刚上任的太守郭褒,还缴获了苻坚乘坐的云母车。
溃逃中的秦军,已经被吓出了集体性的神经质,一路上稍有风吹草动,或是鹤唳鸟鸣,都以为是晋军的追兵到了,于是不分昼夜地奔逃,原本就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后勤系统完全瓦解,因此而带来的饥饿和寒冷给秦军的溃兵造成了更大的伤害,大批大批地倒毙在回去的路上,最后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的人逃回自己的家乡。
苻坚本人也被流箭射中,骑着匹马逃到了淮北,又累又饿之际,有乡民认出他是大秦天王苻坚,于是送来了一壶泡饭和一盘猪蹄。苻坚吃过后大为感激,赏赐这个乡民帛十匹,绵十斤(估计是打的白条,不然此时苻坚身边哪来的帛十匹,绵十斤?)。这个乡民拒绝说:“陛下自己不喜欢安逸,甘愿劳苦,结果弄到今天的结局。我们如同陛下的赤子,陛下就如我们的父亲,哪有儿子孝敬父亲还要回报的?”(是个政治觉悟很高的乡民啊!)苻坚听到,对着他的宠妃张夫人泪如雨下:“我现在还有何面目去治理天下啊!”其实,就在刘牢之攻击洛涧的那个晚上,就标志着苻坚一辈子的好运被用光了,接下来他将霉运不断,直到被姚苌缢杀于五将山。
当时崩溃的秦军并不只是苻坚、苻融指挥的淮西方面秦军主力。相隔几百以至上千公里外的其他各路秦军,在得知苻坚本人大败,生死未卜的消息后,原本联系就不很紧密的前秦各路大军纷纷自动溃散或被当面的晋军击溃。当然,还是出了一个例外:已达长江北岸的慕容垂在得知苻坚战败后,收拢所部三万军队,缓缓北撤,桓冲不敢追,使得这三万人成为前秦各路参战军队中,唯一成建制全师安全退回的。
对另一个慕容家的将军,平南将军慕容暐,桓冲就没那么客气了。桓冲派随郡太守夏侯澄反攻,斩慕容暐部将姜成,慕容暐大惊之下,弃军独自逃跑,所部全军覆没。
小评:关于淝水之战中苻坚的失败,常常有文章说是因为他骄傲、轻敌所以致败,例如他在大战开始前就预先在长安为司马昌明、谢安、桓冲等人修了宅第。其实当年进攻前燕时,他也是事先为前燕降人准备生活设施,这似乎更应当被看作一种统战措施。苻坚骄傲是有的,轻敌则不见得,如果说准备这么长的时间,征集这么多的部队还叫轻敌,那之前发动征燕、征凉、征代的战争时该叫什么?
更多的文章从另外的方面入手,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如前秦表面强大,但内部民族矛盾重重,难以调和,慕容垂、姚苌等人怀有异心等。以在下看来,这些用来解释淝水战后前秦为何迅速解体是恰当的,用来解释淝水秦军战败的原因则并不适用。就以后来最重要的两个人为例:慕容垂是此战中秦军表现最好的将领,前秦所取得的胜利他占了一半,秦军的失败却与他绝缘,仅就淝水之战中的表现来说,他对前秦有功无过,怎能给秦军的失败背黑锅?姚苌在此战中虽然没什么卓著表现,但也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他有意放水,出卖过前秦。
所以,以在下来看,虽然前秦的解体有一定必然性,但淝水之战的结果却是偶然的。前秦的灭亡是偶然因素引爆了必然,即使没发生淝水之战,只要前秦内部矛盾没有解决,也会有其他的事件引发危机,但不能认为前秦一定会在这里打这么一场大败仗。淝水的失败还是因苻坚、苻融犯了很多战术错误,而这些错误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第一、不应该大规模扩军,且不说大征发带来的巨大浪费,仅因为后勤等原因,使得大扩军带来的数量优势难以充分发挥,而因此导致的军队质量下降却能够淋漓尽致地体现到战场上。第二、不该亲征,即使亲征也不该亲临前线,苻坚本人并无过人的军事才华,尤其临战指挥能力不佳,击敌半渡的想法没错,但在实际操作中错漏百出,表现出他只善于纸上谈兵。更重要的是,如果他不在前线,即使淝水主战场依旧是这个结局,败得也只会苻融一部,其他各路秦军当不致崩溃。第三、是用人不当,不该让没有实战经验的苻融承担主攻的大任,苻融无疑是忠诚可靠的,但能力不足,就象李鸿章用丁汝昌担任北洋水师提督一样,是会误事的。第四、是不该在关键时刻重用不可靠的东晋降人,尤其是朱序。
东晋方面,打的最好的无疑首推刘牢之,他指挥的洛涧之战不但经典,更是晋军淝水取胜的关键;其次,谢玄、谢琰的表现也不错,作风果敢,眼光敏锐;至于谢石,虽为晋军主帅,但其人没多少武略,起初听说苻坚到了寿阳,就胆怯不敢决战,后在谢琰坚持下才放弃坚守不出的想法,淝水战前又被张蚝打败,属于因人成事的类型。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27
发表于 2014-2-28 17: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义之过
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十一月,在这个很冷的冬天,前秦的天王苻坚带着饥疲交加的约一千散骑投到了正在向北撤退的慕容垂部军中。此时跟在慕容垂身边的,有不少慕容家族的兄弟子侄辈人物,得知此事,无不大感兴奋,纷纷向慕容垂进言。就象除了苻坚以外,氐人的贵族大多仇视慕容部一样,除了慕容垂,慕容家族的多数人对氐人也压抑着很深的怨恨,来而不往非礼也嘛,所以他们的建议也都充满了杀气。
世子慕容宝说:“自从家破国亡以来,大燕的天命人心,都归向父亲,过去只是时机不到,不得不把这个念头强行压制在心头。而今秦主大败,把他的身家性命交给我们,这是上天所赐,要让父亲恢复燕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建大功的人不能在乎小节,行大仁的人不能念及小惠,而且秦人亡我国家,这是最大的仇恨。千万不要因为他过去待我们不错,就心慈手软,忘记了社稷的大业!”慕容垂答:“你说得虽然有理,但秦主以一片诚心,坦坦荡荡地将身家性命交付于我,我怎么能害他?如果秦国果然天命已终,不怕他不亡,我将保护他回去,以报答他对我们的恩情。复国的计划,可以另找机会,我不做忘恩负义的事,将以义取天下!”
慕容垂最小的弟弟,一向和他关系不错的奋威将军慕容德一看五哥突然鬼迷心窍,忙提醒他说:“当初秦国强盛,吞并了我们燕国,现在秦国衰微,我们乘机谋算它,这叫作报仇雪恨,不是忘恩负义。兄长怎么可以放弃到手的良机,把数万精兵白白地交给别人!如此逆天意而行,乃取祸之道,不是什么好计谋!”参军赵秋更是急不可待:“明公兴复故国,重兴燕祚,这是图谶上已注定的事,乘着现在这个机会,杀掉苻坚,北上抢占邺城为根本,然后挥师西进,不但可以恢复燕国,就连关中也不会再是苻家的领土了!”但慕容垂依然不为所动:“当年我为太傅(慕容评)所不容,没有立身之地,被迫逃亡到秦国。秦主以国士之礼待我,恩遇备至。后来又被王猛陷害,无法辩明清白,只有秦主相信我无反意,这一件件大恩,怎么可以忘记?如果氐人的运数果然将近,我当前往关东,恢复祖先的基业,而秦国原有的关中旧地,我不会去夺取。”
于是,不管身边的子弟和亲信们怎么说,慕容垂完全不予采纳,反而将所部三万军队的指挥权交还给苻坚,并护送他回到洛阳。到达洛阳后,前秦各路溃散的败兵陆陆续续赶到洛阳汇集,聚集起十余万人,前秦的声势,稍稍振作。
时下讲述这段历史的文章中,对慕容垂为何不在此时杀苻坚,往往有大段的论述:如此时杀了苻坚会成为众矢之的,遭到各支势力的联合封杀;做大事需要一个好名声;《苻坚小传》还认为:前秦帝国此时所有战略要点都非常巩固,豫州刺史毛当尚镇许昌,荆州刺史都贵踞襄阳,苻晖镇洛阳,苻丕镇邺,慕容垂感到造反无把握,所以想再等一等。
这些看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仔细一琢磨,都是漏洞百出:姚苌后来杀了苻坚,也没成众矢之的,各支势力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姚苌与赫连勃勃都是恶名昭彰,也没妨碍他们成就一方霸业,而且,如果能够成就大事,还怕弄不来个好名吗?大河剧《新幕府大将军》中,石田三成为拉拢盟友对抗家康时,强调本方是正义的,正义必胜。上杉景胜马上纠正他:“说错了,并不是正义决定谁胜利,而是胜利决定谁正义!”
至于说前秦的战略要点巩固,那就有点搞笑了,就象一个生命垂危的人声称自已身强体壮一样,胆识、才干、实力均远不及慕容垂的乞伏国仁、翟斌都在慕容垂之前造了反,前秦均无力镇压,难道慕容垂还不如他们?
在下想来,之所以形成这些观点,大概都出于如下的推理:慕容垂是个老奸巨猾的人物,其水平比他的兄弟子侄们要高不少,做出的决定必然也要比兄弟子侄们高明,要做的只是分析出高明在什么地方。不过,以在下看来,这些看法很可能是错的,慕容垂的水平高于慕容德、慕容宝等人不假,但他是一个执着于道义(不是忠义,也不是仁义,慕容垂谈不上忠,也谈不上仁)的人,感性的思维经常压倒理性的判断,如果我们不要只探究慕容垂的动机,而是来分析一下慕容德等人为何主张杀掉苻坚,不难看出:不杀苻坚对慕容家可能带来的危害远大于杀掉苻坚可能带来的危害!
如在下以前所述,苻坚对慕容垂从来都不是很信任,从不让他独当一面,不是将他置于自己的心腹管制下,就是在其他人的牵制下,给他的权力一直都非常有限。淝水战后,前秦国本动摇,四方皆有反意,这是连瞎子都能够闻出来的。如果苻坚收回权柄之后,稍有理智,就应该将慕容垂这个高危人物以很高的礼遇软禁起来,或者为防万一将他处死(以苻坚的为人来说,不可能这么做,但不代表他的下属不会这么考虑,实际上权翼就瞒着苻坚派人刺杀慕容垂,只是未能成功),而主动放弃兵权,授人以柄的慕容垂将毫无还手之力!之所以没造成这种满盘皆输的局面,仅仅是因为苻坚也不理智。但一项决策是不能建立在对手犯错误的基础上的,必须要对手犯下大错才能成功的策略,怎么可能是高明的策略?
另外还有一种很常见的说法:慕容垂在淝水之战中有意保存实力,战役中苻坚的氐族军队损失掉了,而慕容垂的鲜卑军队则保存了下来,借机重建燕国。然而,只要对此段历史细节稍有了解,就知道这种说法完全是想当然。首先,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三万军队是鲜卑人;其次,更重要的是,这三万人慕容垂全部还给了苻坚,并没带一兵一卒前往关东,如果说慕容垂的确有意保存实力的话,那也是为苻坚保存的。
在洛阳略做整顿之后,苻坚率部回返长安,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农劝父亲离开苻坚,前往关东起事,慕容垂估计也是这么想的,他等了这么久,并不是为了作前秦的忠臣良将。于是,走到渑池(今属河南,战国时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举行国际会议的地方)时,慕容垂进见苻坚说:“东北方面的民众,听说朝廷军队失利,谣言纷纷,有作乱的可能性。臣请求奉陛下的诏书,前往镇抚,顺便拜谒祖陵。”可能真是天要亡秦,苻坚以往对慕容垂的信任都是非常有保留的,偏偏在这一次最不能轻信的时候轻信了,再出昏招:准许。
苻坚的首席谋士权翼得知,立即密谏苻坚:“国家刚刚遭遇到惨败,四方都有叛离的倾向,现在这个时候,应该把所有的精兵良将先集中到京城,先巩固根本,以震慑四方。慕容垂勇略过人,其家族世代称雄于东夏,当年是因为避祸而来,其雄心岂是一个冠军将军就能满足的?就如同养鹰,饥饿的时候还能依附于人,一旦风云聚会,就有凌云万里的志向!正是该绑紧拴它的绳子,加固关它的笼子时,怎么能反而把它放跑?任其所为!”
苻坚回答:“你说的虽然不错,但我已经答应了他,一介匹夫尚要讲求诚信,何况是一国的天子。如果天命要让他兴起,也不是我们以人力所能改变的。”真是没话可说,慕容垂以天命为理由,不杀苻坚,并将兵权交还。苻坚也以天命为理由,放慕容垂回关东,两个人在这方面同样的迂腐,或者说同样的守义,真是一对奇异的知己啊。权翼面对如此不理性的主君,只得埋怨叹息说:“陛下重视小信而轻视国家社稷,可以预见,慕容垂这一去,再不会回来,关东的大乱,就要开始了!”就这样,原先苻坚投入慕容垂军营时,上天把拔动时局关键的主动权赐予了慕容垂,慕容垂没有珍惜,拱手还给了苻坚,而苻坚现在又把它送回到慕容垂手中。
公元923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灭后梁,各地藩镇震恐,后梁的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因畏惧唐军南下,亲自跑到洛阳朝见庄宗,一面重贿李存勖左右,一面大拍李存勖马屁。李存勖被拍得通体舒畅,于是认为他忠诚可靠,就放他回荆南。高季兴一得脱立即奔回,对同行的部下说:“这一趟犯了两个错误:我去见他,是第一个错误,他把我放回来,是第二个错误。”在高季兴说这句话之前五百四十年的这个冬天,同样也有两个错误发生了:慕容垂不杀苻坚,是第一个错误,苻坚放慕容垂回关东,是第二个错误。但这两个人也因为这样的错误而显出了人性的光彩:在这个充斥着尔虞我诈与忘恩负义的乱世中,依然有坚守信义的英雄存在。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28
发表于 2014-2-28 17: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风骤起
十一月底,苻坚派将军李蛮、闵亮、尹固等率三千人送慕容垂前往邺城,此后两人再未谋面。就象成龙大哥的电影《神话》中,一位可能是夫余的将军对成龙扮演的秦将蒙毅所说的那样:“就让我们去完成各自的使命吧!”慕容垂与苻坚,这对奇异的朋友,相识十四年之后,沿着各自的宿命,分道扬镳,此时,慕容垂57岁,苻坚45岁(如果按虚岁算则是58岁和46岁,只是在下不喜欢用虚岁)。为防止关东生变,苻坚又派了三员嫡系名将前往关东各要点:骁骑将军石越率三千人援镇邺城,骠骑将军张蚝率五千人援镇晋阳,镇军将军毛当,率四千人援镇洛阳。
权翼知道已不可能改变苻坚的决定,不过他还不死心,就秘密派出刺客,埋伏在黄河河桥南岸等待着慕容垂。但慕容垂也料到,自己得以脱身,苻坚部下中很可能有人不甘心,就弄了一个“影武者”,让心腹程同穿上自已的衣服,骑着自已的马,乔装成自己的样子率领着仆从侍卫前往河桥。而慕容垂本人则化装成平民,绕道从凉马台(今河南孟津北)编了个竹筏北渡黄河。程同到达河桥时,权翼伏下的刺客发动,程同纵马狂奔,可能是因为他马快,或者是刺客认出他并不是慕容垂,终于得免一死。
十二月,慕容垂到达安阳,派参军田山送书信给此时镇守邺城的最高军政长官,苻坚的长子长乐公苻丕。苻丕听到慕容垂将到邺城的消息,担心他可能造反,但仍决定亲自出城迎接,在邺城郊外为慕容垂接风。那个曾劝慕容垂杀苻坚的参军赵秋建议:乘与苻丕会见之机,抓住苻丕,就可立即接管邺城,但又为慕容垂拒绝。而正好苻丕也有与赵秋同样的打算,借机袭击慕容垂,但为部下姜让劝阻。结果这次紧张程度堪比鸿门的宴会,什么也没有发生,就这样有惊无险地过去了。之后,苻丕把慕容垂一行人安置到邺城西郊的驿站。
慕容垂暂时还没有动手,但前秦的动乱已经开始了。第一个动手的,是陇西的鲜卑乞伏部首领乞伏国仁。陇西乞伏部是河西鲜卑中的一支,在371年被前秦征服,首领乞伏司繁投降,苻坚任他为南单于,留置长安。后以讨勃寒有功,加授使持节、都督讨西胡诸军事、镇西将军,座镇勇士川。乞伏司繁死后,爵位由儿子乞伏国仁继承,代镇勇士川。苻坚大举攻晋时,征召乞伏国仁为前将军,指挥前锋骑兵。但战还没有开打,乞伏部就发生了变乱,乞伏司繁的老弟,也就是乞伏国仁的叔父乞伏步颓在陇西造反,苻坚得知,便让乞伏国仁回军讨伐(又是一个让人头大的命令!这个苻坚啊,在这里就知道用人不疑,难道不会考虑疑人不用?)。这道命令的结果,是发动叛乱的叔父兴高采烈地欢迎镇压叛乱的侄儿回来,乞伏部脱离前秦控制。不久前秦淝水大败的消息传来,乞伏国仁便放心大胆地四处出兵胁迫周边各小部族归附,不服就打。尽管陇西距离秦都长安并不太远,乞伏国仁的实力也不强,但大败后的前秦仍无力讨伐,十六国中的西秦开始形成。
接着造反的,是丁零首领翟斌。翟斌的先辈,是世代居住在康居(今天哈萨克斯坦南部)的一支丁零部落,(不是慕容垂在前燕时曾经讨伐过的漠北丁零),可能在西晋时举族迁入中国。晋咸和五年(公元330年),翟斌作为这支丁零人的首领,前往襄国朝见了后赵王石勒,石勒封了他一个“句町王”的空头爵位(句町为今云南广南,后赵并不管辖),这是翟氏丁零在历史上的首次露脸。后赵灭亡后,翟氏丁零又臣服于前燕,370年,前秦灭前燕,翟氏丁零又向前秦臣服,次年,苻坚将这支丁零人安置在今天的河南新安、渑池一带。
淝水之战后,安分守己了这么多年的翟斌突然精神焕发,人老心不老地起兵造了反(翟斌的生年不可考,但假如他作为丁零首领朝见石勒时有15岁,那么这一年也该有68岁了!),一呼百应,很快聚集起数千人,兵锋直指豫州刺史、平原公苻晖镇守的洛阳。不久,前燕宜都王慕容桓的儿子慕容凤、前燕旧臣的儿子王腾、段延等人纷纷拉杆子起事,聚集兵马投入翟斌的麾下(不排除翟斌造反,就是这些人秘密鼓动的结果),翟斌实力大大加强。因为翟斌与乞伏国仁不同,起兵的地点就在中原腹地,让前秦感到了更大威胁。平原公苻晖立即命苻坚倚重的沙场老将,镇军将军武平侯毛当,出兵伐翟斌,那料大败,一战就被慕容凤斩杀,秦军损兵达万余人!(说来前秦真是有了亡国之象了,原先那些身经百战的名将,竟轻而易举地一个个战死,梁成是第一个,第二个是毛当,之后还有一个石越。)
为了对付中原出现的严峻局面,苻坚特下诏,命慕容垂讨伐翟斌,如果慕容垂肯忠于他的话,无疑是他现在最大的王牌了。圣旨传到邺城,受命辅佐苻丕座镇邺城的骁骑将军石越有不同看法,他警告苻丕说:“朝廷大军刚刚受到重挫,民心极不稳定,逃亡在外的散兵、逃犯,人数众多。所以丁零人登高一呼,立刻应者云集,这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了。慕容垂是燕国德高望重的元老,素有兴复故国的念头,把他放回关东,已经是放虎归山,再要让他带兵,更是为虎添翼,还能控制得了吗?”但苻丕觉得还是遵诏执行地好,他说:“慕容垂留在邺城,让我时时感觉如卧猛虎、蛟龙之侧,生怕什么时候,便祸生肘腋。现在能把他打发得远远的,不也是件好事吗?而且翟斌为人,凶恶狂妄,一定不会臣服慕容垂,他们二人必有一战!我让两虎相斗,待其两败俱伤之时再一起除掉,这是当年卞庄刺虎的成功经验啊!”
于是,苻丕召见慕容垂说:“翟斌兄弟因为王师遭到了一点小小的失利,就产生忤逆的念头,兴不义之师,公然谋反,除冠军将军的英武雄略,谁能把他们一举荡平?所以想劳烦将军走一趟,可以吗?”慕容垂答:“下官就是殿下的鹰犬,殿下但有吩咐,敢不从命?”这样,让慕容垂讨伐翟斌的事就定下来了。
不过苻丕虽然说慕容垂对付翟斌将是两虎相斗,可也知道这两只老虎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于是,精心挑选了最老弱病残的疲兵二千,配上差不多可以直接送进废品收购站的武器,交给了慕容垂指挥。另外,再派亲信广武将军苻飞龙,率全部由氐族人组成的一千骑兵做慕容垂的副手。并且特地吩咐:“慕容垂是三军的统帅,而你则是谋算他的大将!这个重任就委托给你了,好好干,等着你的好消息!”
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慕容垂请求在出征前进入邺城以便祭拜祖庙,苻丕不准。慕容垂便化装成平民,想偷偷进入,却又被看守岗哨的小官给认了出来。这个尽忠职守的小官要把他轰走,使得双方发生了冲突,盛怒之下,慕容垂杀了这个小官,并一把火烧了岗亭,强行进入祖庙祭拜,之后退出。这件事究竟是慕容垂有意而为,以试探邺城百姓和苻丕的反应,同时借机向燕国遗民表明自已复国立场?还是他又一次情绪冲动,使得感性再一次压倒理智所做错事?以在下看,恐怕还是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些(还有另一种可能,下述),因为此时慕容垂尚未完全摆脱苻丕的控制。
果然,骁骑将军石越立即向苻丕报告了此事,并说:“慕容垂竟敢无视国家方面大员,杀吏烧亭,这是谋反的铁证啊!正好借此事除掉他。”苻丕却在此时莫名其妙地掉琏子:“淮南大败的时候,慕容垂保护天王有大功,怎能轻易忘记。”好象吩咐苻飞龙设法干掉慕容垂的人不是他似的,可能他还指望借助慕容垂之力铲除翟斌之后再动手吧。石越急了:“慕容垂对燕国都不忠心,怎么可能忠心于我们?今天不杀掉他,以后必然是大患!”苻丕依然不从,石越只好退出来,对旁人说:“老子如此,儿子也这样,都只在乎小仁小义,不顾国家大事,我们这些人就等着当俘虏吧!”
慕容垂出征了,他把儿子慕容农,侄儿慕容楷、慕容绍留在邺城为人质,率着那三千人南下。行至汤池时,原先苻坚派来护送慕容垂到关东的将军闵亮从邺城偷偷跑了出来,把苻丕吩咐苻飞龙的话告诉了慕容垂。慕容垂于是对身边部属说:“我没有对不起他们苻家(至少到现在为止,这句话还不能算错),可他苻丕却一心要谋害我们父子,我纵想忍气吞声,也没有可能了!”
慕容垂便对外宣称,因为兵马太少,停驻河内(今河南沁阳),招兵买马,十几天后,部属扩充到八千多人。此时困守洛阳的平原公苻晖,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连连派遣使节,催促慕容垂尽快进兵救援。慕容垂便找副帅苻飞龙来假意商量说:“现在,我军距离叛军已经很近,应该白天隐蔽,乘夜晚行军以便奇袭。”苻飞龙认为很合理,就傻呼呼地同意了,听从慕容垂指挥。
十二月二十七日夜,慕容垂以世子慕容宝为先头,慕容隆跟着自己统御中军进军。苻飞龙的一千氐骑,则被慕容垂命令以五人组成一个小组,分散安插到大军的队列中。行军开始后不久,慕容垂下令击响战鼓,早已准备好的慕容垂部众对分散成小股的氐人兵士突然袭击。苻飞龙和一千氐骑,还没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就轻而易举的全被杀死。但氐人中的文职人员及随军家属,慕容垂则一个没杀,将他们放回邺城,同时上书苻坚,表白自己的作为乃不得已。袭杀苻飞龙,标志着慕容垂正式造了前秦的反,开始了自已的复国历程。
以上是史书所载的慕容垂起兵前的大致经过,以在下看,其中还有两个疑点存在:
第一、是苻丕是否确实吩咐苻飞龙谋害慕容垂?这件事出自闵亮的告密,闵亮的背景不清楚,也不知道他是氐人?汉人?或鲜卑人?(鲜卑人可能性似乎不大,鲜卑似无“闵”姓),苻坚为何让他送慕容垂,此事他如何得知,他又为何要向慕容垂告密,这些都有疑问。如果这件事确有的话,在苻丕有借口杀慕容垂时他为何放弃?而且苻飞龙如果接受这样的命令,应该对慕容垂加倍防范,为何如此轻易上当被杀(当然,如果他的确是人头猪脑,那也没办法)?所以,不排除这是慕容垂弄出来的假消息,以取得起兵口实的可能性。
第二、慕容垂是否在祭拜祖庙时杀吏烧亭?慕容垂低调处事的时间已久,早就修炼到了唾面自干的程度,怎么会在这最关键的时候犯这样的低级错误?而且此事出自力主杀慕容垂的石越的报告,所以恐怕不能排除石越为了杀慕容垂而故意栽赃陷害。
以上两个猜想,都只是出自推理,无史料可以证明,我们可以明确的是:慕容垂造反了,关东大地,狂飙骤起!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29
发表于 2014-2-28 17:3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列人之战
晋孝武帝太元八年(按公历应在384年初)十二月二十八日,也就是袭杀苻飞龙的第二天,慕容垂率部南渡黄河,另留部将可足浑潭守河内沙城,同时派参军田山秘密赶回邺城,通知儿子慕容农和侄儿慕容楷、慕容绍起兵的消息,让他们尽快离开的邺城。这天傍晚,由慕容绍先到蒲池(邺城郊外的风景区,前秦在此设有养马场),盗取了前秦的几百匹战马(苻丕手下的戒备之松懈,让人吃惊)。十二月二十九日,慕容农、慕容楷率数十名随从,化装成平民,逃出邺城,与慕容绍会合,然后骑上偷来的马,慕容农向北奔往列人(今河北肥乡县东北),慕容楷、慕容绍则奔往辟阳。不知道慕容农等人做人质的这几天,是住在邺城城内,还是仍住在西郊驿站,从出逃如此容易来看,可能还住在西郊驿站吧。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苻丕的严重失职。
第二天,也就是晋太元九年的元月初一,长乐公苻丕在邺城庆祝春节,大宴宾客,派人请慕容农等人赴宴,左等右等不见人来,才发现有点不对头,忙派人四处寻找。(难道前天大批马匹被盗的事没人向苻丕报告?又或者他迟钝到认为这是普通偶然的刑事案件?)直到三天后才知道慕容农等人已到列人,而且已经起兵。
这时,丁零叛军的首领翟斌,正被部下逼宫。慕容凤、王腾、段延这些人都劝翟斌投向慕容垂,拥慕容垂当盟主,共同反秦。翟斌此时的兵力强于慕容垂,要他低下头当别人的部属心里自然不会太痛快,但一来慕容垂不是好惹的,二来自己最能干的这几个部下全是前燕旧人,一旦他们离开,自已手下也就剩不下多少了,到那时是很容易被人吃掉的。于是翟斌权衡了一下利弊后,同意了众人的要求。(苻丕完全失算了:不但苻飞龙没有能力对付慕容垂,而翟斌也没有按他的想法与慕容垂来次两虎相争。)
正月二日,慕容垂抵达洛阳城外,平原公苻晖已得知苻飞龙被杀的事,紧闭城门,不许慕容垂入城。同时,翟斌派来的长史郭通到达慕容垂军营,经其游说,慕容垂接受翟斌的投靠,两军于洛阳郊外会师。翟斌为赢个头彩,见慕容垂后,立即劝他登极称帝。慕容垂捥拒说:“新兴侯(慕容暐在前秦的封号)是我们的主人,应该迎接他重归大位。”一个虚情进劝,一个假意回绝,大家例行了一番历史上司空见惯的公事。
因为洛阳四面易受攻击,且前燕在这里的统治时间不长,根基不厚,慕容垂决定暂时放弃洛阳不攻,北上取旧都邺城以为根本,便率军回攻邺城。兵锋所指,前秦的荥阳太守扶余人扶余蔚、昌黎太守鲜卑人卫驹,都率部献城投降慕容垂。说到这位荥阳太守扶余蔚,也是位老朋友了,十四前,背叛前燕,打开的邺城北门,放王猛大军入城的,正是这位仁兄,那时可是为前秦灭燕立下了大功。如今时过境迁,又背叛了前秦,投到慕容垂麾下。
慕容垂顺势抵达荥阳,部属再次请求他自上尊号,以便号令天下,慕容垂便援引晋元帝司马睿的先例,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燕王,承制行事,一切礼仪制度,与帝王相同。同时加封功臣:翟斌为建义大将军、河南王;翟斌的弟弟翟檀为柱国大将军、弘农王;慕容垂自己的弟弟慕容德为车骑大将军、范阳王;侄儿慕容楷为征西大将军、太原王(继承四哥慕容恪的封号);扶余蔚为征东将军、左司马、扶余王;卫驹为鹰扬将军;慕容凤为建策将军等。此时慕容垂拥有的部众,即他原来的人加上翟斌、扶余蔚、卫驹的人马,号称有二十万人(可能水份很大,因为后燕此时还不存在完整的国家机构,没有固定领土与户籍,多半是把士兵的妻儿老小都算进去了。如在《明史》中,那些“流寇”们动不动就有几十万人,除了虚报之外,这种计算方式恐怕也是个重要因素)。
差不多在慕容垂到达荥阳的同时,他的第三子,从邺城出奔到列人的慕容农又在河北建立了后燕的另一个力量中心。慕容农初到列人时,投到乌桓人鲁利家,鲁利很可能原先曾是慕容垂的下属,对慕容农极为恭敬,口称“郎君”,立即摆上菜饭招待。见慕容农笑而不食,冲着妻子发火:“郎君可是贵人,你就不会弄点象样的东西出来?”他的妻子比他有见识:“郎君是有大志向的人,来这里一定有大事,不会是为了吃你一顿饭。”慕容农确信鲁利可靠后,告诉他慕容垂已经起兵复国,自己打算也在列人起兵呼应的事,鲁利立即表示:不论生死,唯命是从。慕容农又去找到当地另一个豪族,同样做过慕容垂部下的乌桓人张骧,张骧连连叩拜,激动不已:“能够再侍奉主公,岂敢不尽死力!”于是,在鲁利与张骧的帮助下,慕容农征集列人百姓为兵,砍下大树的树枝当武器,把旧衣服裁开,做成军旗,就在列人起兵了。
由于不久前,秦军在淝水大败,大量溃败的逃兵散落民间,一时回不了或不敢回家乡,集结成大量的小股武装,遍地皆是草头王。参军赵秋,这个曾劝说慕容垂杀苻坚、苻丕都被拒绝的谋士,此时鼓动如簧之舌,替慕容农游说列人附近的这些山大王。在他劝说下,屠各人毕聪、卜胜、张延、李白(肯定不是那位大诗人)、郭超,东余人余和、敕勃,乌桓人刘大等都率领各自的人马投奔慕容农。一支万余人的乌合之众就这样建立起来。
接着,慕容农攻克前秦的重要据点馆陶(今属山东),让舅爷兰汗、参军赵秋攻下康台(今河北曲周东南)、顿丘(今河南浚县北),夺取了大量辎重和战马数千匹,慕容农部声势变得浩大。因为距离慕容垂所在的地方较远,一时没有取得联系,慕容农一时不敢擅自封爵拜官。赵秋于是建议慕容农说:“今天来投奔的这些人,没有几个是出于对大燕的忠肝义胆,大部份都只是想乘势立下功劳,好博取荣华富贵,如果得不到相应的奖励,士气很容易下降。非常时期不可拘泥于常规,殿下应该代替主公,行使赏罚大权,才能广大国家中兴的基础。”慕容农认为有理,予以采纳,于是前来投效后燕的人,前后不断。后来慕容垂知道此事,大为赞许。
不久,又有不少前燕的旧人纷纷起事响应慕容农,有上党的库傉官伟,东阿的乞特归,燕京的光烈将军平睿、平睿的兄弟平幼、平规等。慕容农带兵据说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很得燕地百姓的好感。
处处起火的局面,让邺城中的长乐公苻丕有点手足无措了,他匆忙派出了骁骑将军石越率一万余精兵,讨伐慕容农。慕容农得知后对左右说:“石越向来以智勇闻名,今天出兵不去南边迎击大军,却跑来对付我,分明害怕我父亲,以为我好欺负。他这样认为,戒备就不会很严密,我们就有办法以计取胜。”正月七日,石越抵达列人城西,慕容农命赵秋和参军綦毋滕迎战,小败石越前锋。
石越曾与慕容垂共事多年,一同打过襄阳,也一同参与打退桓冲反攻的行动,对慕容垂的份量掂量得很清楚,深知自己不是对手,还是不要轻试锋芒为妙。和那个可怕的慕容垂比起来,他的儿子慕容农自然是软柿子,先把这个捏烂了,也有助提升淝水之后又屡屡受挫的秦军士气。可不料刚到列人,就被这小子来了个下马威,原来连这个柿子也不是这么好捏的。石越便命立栅设营,打算固守,其心虚的一面,让对手看了个清清楚楚。
慕容农对部下笑谈:“石越所带的号称精锐,兵力上又有优势,不在初到时趁着锐气对我攻击,却来修筑防御工事,把进攻战打成了防御战,可见他军心不振,士卒丧胆,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慕容农部将,参军赵谦建议:“石越的军队虽然装备精良,但士气低落,不难打败,应该马上攻击。”慕容农不同意,对他说:“他们的铠甲穿在身上,我军的铠甲穿在心上。如果在白天交战,我军士卒看到敌军装备精良,阵容堂堂,可能会心存畏惧。不如等到入夜攻击,可一战而胜。”
太阳落山时,慕容农发动了攻击,以牙门刘木为先锋,率四百名猛士袭击秦营。秦军一直没有从淝水大败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轻而易举就被刘木扰乱了阵列,慕容农乘机带着他那批虽然装备拙劣,却士气高昂的杂牌军随势猛攻,秦军大败,石越于阵中被燕军斩杀,比他自己预言的还要糟糕,连俘虏都没当得上。之后慕容农将他的人头上呈给慕容垂。就这样,原先苻坚派驻关东地区的三员嫡系名将,才两个月不到,已有两人被斩杀,只有坐镇晋阳的骠骑将军张蚝暂时幸存。前秦在关东的威信,几乎降至谷底。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gewa2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10
编号
18636
注册
2004-9-29
#30
发表于 2014-2-28 17:3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见责姜让
正月二十六日,北上的慕容垂到达邺城郊外,废前秦建元年号,改称燕元年,历史上一般把这一天视作后燕的开端。随后,南下的慕容农也到达邺城,与慕容垂会师,他代理任命的官职,慕容垂全部原样加授。同时慕容垂正式封世子慕容宝为太子,封慕容拔等十七人及外甥宇文翰、表弟兰审为王,另封三十七人为公。数天后,可足浑谭率二万人,平幼、平睿、平规兄弟率数万人也赶到邺城郊外与慕容垂会合。
望着城外密密麻麻的燕军,长乐公苻丕估计连肠子都悔青了,只得病急乱投医,派部下侍郎姜让出城,企图劝说慕容垂回心转意。说起这位苻丕,他本是天王苻坚的庶长子,字永叔,自幼号称“聪彗好学,博综经史”,曾向名将邓羌学习兵法,提起将略来头头是道,而且善抚士卒,曾充任主帅指挥秦军攻克襄阳,被认为文武才干,在苻家子弟中仅次于苻融。不过从慕容垂到邺城以来的这一个多月的情形来看,苻丕决策错误连连不说,在形势如此紧要的关头,仍然麻痹大意,疏于戒备,表现很不称职,其才恐怕还是空谈多于实际。在如今慕容垂大军已经围城的时候,竟然还幻想用言词来平息叛乱,这就象在甲午大败后,还要李鸿章去和伊藤博文谈出一个平等条约一样不可能。综合上述,我们这位可敬的长乐公大人可以用某位女明星的一句名言来评价:“很傻,很天真。”
到达城外燕军大营,姜让传达了苻丕的口信:“去年陛下遭遇大难,正是靠将军保卫銮舆,才得以化险为夷,那时将军的忠烈义举,虽古时的贤臣,又有谁及得上?奈何突然放弃所有的功勋与忠贞,做出今天这种事来?过贵能改,是古圣先贤嘉许的义举。今天的事,还望将军好好思量,只要番然悔悟,改过自新,现在仍不算晚!”
慕容垂当然不可能同意“改过自新”,当初保护苻坚也只是出于义气,而不是出于忠心,兴复燕国,是他宿命中的义务,不可能退让,便回答姜让说:“我深受主上的厚恩,并无忘怀,所以才想保全长乐公,让他和他的所有部属,全部平安地返回长安。然后待我复兴国家,与秦国永远结为邻好。长乐公岂可不识天意,不把邺城交还?如果再执迷不悟,我只好全力进攻,到那个时候,你们就是想逃出一人一马,恐怕也不容易了。”
姜让听罢,一股激愤之情涌上心头。前不久慕容垂初到邺城时,苻丕曾想在接风宴席上擒杀慕容垂,正是这个姜让反复劝阻,认为慕容垂没有造反的事实,有功无罪,不可擅杀,苻丕才停止了这个计划(不过即使实施,恐怕也不一定能成功)。现在慕容垂果然造反了,而且毫无悔意,姜让一定对自己当初的劝阻感到悔恨交集吧?在一种舍生取义的念头支持下,他再也没有了忌讳,义正词严的责骂慕容垂:“当年,将军不能被自己的国家容纳,投奔我圣朝求生,那时燕国的土地,可有一尺一寸属于将军?主上与将军,民族不同,风俗相异,却对将军一见如故,推心置腹,仿佛至亲。对将军的宠信,超过了多少元勋老臣,自古以来,君臣相知之厚,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吗?可谁知,只因为王师一次小败,你便生出叛逆之心!长乐公是主上的长子,承担着关东的重任,怎么可能拱手献城?如果将军利令智昏,什么都不顾,自然可以出动全力,又何必多说废话!只可惜将军以七十高龄(慕容垂本年五十八岁,说七十只是形容年老,并非实指),将要悬首白旗,曾是人人景仰的盖世忠贞,却突然变成了个个唾弃叛逆之鬼!”
慕容垂默默地听完,一句话也没有说。尽管自前燕亡国后,慕容垂生存的意义,就只是为了慕容氏的重兴,但不管有什么理由,他有愧于苻坚,这是无疑的。虽然他决不可能放弃自已复国的事业,但对于良心未泯的慕容垂来说,这种愧疚也无疑时时拷问着自己的灵魂(要是姚苌、赫连勃勃之流就没有这种痛苦了),现在让姜让直言道出,慕容垂感到惭愧而无言以对。但慕容垂左右的人都大怒,请求诛杀姜让,慕容垂终于发了话:“人臣各为其主,他有什么罪?”然后把姜让很恭敬地送回邺城,同时写信给苻丕以及上书给苻坚,向他们分析时势,挑明利害,希望苻丕退出邺城,并承诺保护苻丕回返长安。当然,这和苻丕劝降一样没什么用处,不久苻坚、苻丕都回信责骂,对慕容垂的论点痛加驳斥。
正月二十八日,慕容垂正式开始进攻邺城,仅用了一天工夫,就攻克了外城。苻丕率部退守内城,继续抵抗,形势上似乎就要架不住了。但燕军的攻势好象就此停顿了下来,无复第一天的威猛,而且这种情形一直维持了下去,邺城久攻不克,直到第二年八月,苻丕西逃入山西,才为后燕所攻取,历时长达二十个月,是慕容垂一生指挥的战役中耗时最长的。
慕容垂为何如此之久攻不下邺城,有观点认为是燕军草创,缺少攻城器械,攻坚能力差,而且在火器大规模应用于战争前,攻取坚城是一个令几乎所有军事家头痛的难题。不过以在下看,这种看法虽有一定道理,但最关键的原因,恐怕还是慕容垂想保全苻丕的性命,以便尽量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从慕容垂攻陷邺城外城仅用一天来看,其攻坚能力并不算很弱,后来几次猛攻,更象是吓唬性质的,因为每次猛攻持续时间都很短,好象还有意留出给守军恢复的时间,其目的应该还是希望苻丕主动屈服,让出邺城。在几轮猛攻无效后,慕容垂把策略改成长期围困,但在大多数时候又故意不围死,留出给苻丕西撤的道路。这种不围死的长期围困其实没多大用处,慕容垂犯这种军事上的低级错误,其原因自然不可能是水平不够。
邺城攻击战的经过表明,慕容垂一直在追求复国与追求道义之间摇摆,以寻求一个心理上的平衡。但两者之间相距是如此之远,以至于无法调和。结果,他既不得不以叛臣的面目被书写在史书上,又不得不做出很多妨碍他复国事业的错误决策,如果慕容垂是一个更加理智和冷血的人物,他取得的成就当不仅仅是恢复前燕旧疆。从个性上说,慕容垂其实是不适合做一个政治人物的,但命运却终于把他推上这条道路的颠峰,这也是一种个性的悲剧吧?
此时按史书的一般说法,慕容垂在邺城城下的兵力多达二十万人,不过城内苻丕的困境一目了然,城外燕军的情况也不象看起来那么良好。这些燕军如何从无到有过程来看,不难发现,这是一支标准的杂牌军,装备低劣,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没什么作战经验,民族庞杂,大部份不是鲜卑人,只是在慕容垂这杆大旗的号召下,松散地汇在一起。正如赵秋所说,这些人多数是来求取荣华富贵的,至于复不复燕关他们鸟事?聚起来很快,但如果一旦期望值得不到满足,要散开来甚至倒打一耙也是易如反掌的事(例如过不了多久,原先的“第一功臣”翟斌就又造反了)。要驾驭这样一支庞大的乌合之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带来的麻烦甚至不比对手少,要把他们改造成一支真正合格的军队,道路还很漫长。
所以,慕容垂起兵还不到两个月,就滥施赏爵,封了一大堆的王公,讨好这些人的意味十分明显。这也不可能是一支仁义之师,虽然史书上说慕容农军纪良好,但在缺少后方基地供应的情况下,要求一支如此庞大而且松散的军队长期保持军纪,不打家劫舍,是无法做到的,除了极少数例外,在发生饥荒时,先饿死的肯定不是军队。因此,不管慕容垂是否有主观故意,他发起的征战,给河北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一首民谣,开始在关东渐渐流传开来:“幽州(垂夬),生当灭。若不灭,百姓绝!”
慕容垂将大部兵力聚集在邺城城下的时间并不太长,到了二月,几次猛攻未凑效后,留部份人围住邺城,将主力分散到各处略地,以求发展。具体来说,有这么主要几路:以侄儿太原王慕容楷、陈留王慕容绍安抚山东;弟弟范阳王慕容德进攻枋头;乐浪王慕容温、抚军大将军慕容麟进攻信都(今河北冀县)、常山(今河北镇定)、中山(今河北定县);以平规进攻蓟城。实际上,在目前后燕还没有一块稳固国土的情况下,要把二十万人长期聚在邺城附近,也是根本办不到的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74
1/3
1
2
3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5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30 20:4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7349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