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三国近视一箩筐(上)
性别:未知-离线 东张西望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22
编号 186308
注册 2007-7-8


发表于 2010-8-27 21: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三国近视一箩筐(上)

<引子>

话说这一日关公荡荡悠悠,魂魄又飘至玉泉山,大呼曰:冤枉冤枉!普净和尚问曰:君侯此次不呼‘还我头来’,却不知又有何冤枉?云长曰:只因近日无端有人说我近视,真真气煞我也,冤杀我也!

普净笑曰:君侯啊,就冲您老中了那么多箭,这双眼睛还不算近视哪?别人没说错啊!云长曰:说我近视我不反对,可是整套三国演义里面难道就我一个吗?其他那么多大大小小眯缝着眼睛的主为什么就TM楞没人提呢?


<上>

QUOTE:
瑜笑曰:“此人命合休矣!”乃命刀斧手先埋伏定,然后出寨迎接。玄德引云长等二十余人,直到中军帐,叙礼毕,瑜请玄德上坐。玄德曰:“将军名传天下,备不才,何烦将军重礼?”乃分宾主而坐。周瑜设宴相待。

    且说孔明偶来江边,闻说玄德来此与都督相会,吃了一惊,急入中军帐窃看动静。只见周瑜面有杀气,两边壁衣中密排刀斧手。孔明大惊曰:“似此如之奈何?”回视玄德,谈笑自若;却见玄德背后一人,按剑而立,乃云长也。孔明喜曰:“吾主无危矣。”遂不复入,仍回身至江边等候。

周瑜与玄德饮宴,酒行数巡,瑜起身把盏,猛见云长按剑立于玄德背后,忙问何人。玄德曰:“吾弟关云长也。”瑜惊曰:“非向日斩颜良、文丑者乎?”玄德曰:“然也。”瑜大惊,汗流满背,便斟酒与云长把盏。

关羽这样一个身高九尺的关西大汉,块头大得连普通战马都能压得死,周瑜从出营寨迎接开始,直到在中军帐又喝了数巡酒,却愣是要等到站起身凑到刘备桌前把盏时才看到他身后之人,这眼睛要说不近视也难了。那位说了:谁说周都督没看见,那是没注意,当时他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大耳朵身上了,那么大的一个东吴都督哪里有空关心一个小小的跟班。

怎么说呢,关羽这个人你如果说他是浪得虚名,比如诛颜良斩文丑什么的都是运气;土山约三事是因为怕死;挂印封金是因为他觉得曹操必败给袁绍,所以提前开溜;等等等等,这些话题都是可以商榷的。唯独有一点估计谁都不会反对,那就是他的形象一定是那种扔人堆里一眼就能被注意到的。关二爷的块头即使不论,但那派头――搁现在叫气质――可大了去了。那么长时间周瑜如果两眼1.5,那就完全没理由不注意到。另外,那天周瑜打算干什么啊?酒过三巡摔杯为号,而刘备手下关张赵名满天下,他哪里会不注意一下刘带没带其中一个来啊。而且就冲后面周瑜得知刘备身后那人就是关云长的反应来看,他是很忌惮这几位的。这样的话,别说紧跟在刘后面的贴身随从,就算是开船的水手恐怕也得细细观察一下看看有没有乔状改扮过的。所以啊,所谓曲有误周郎顾,实际上指不定这个小周郎眯着眼在顾什么呢!

但至少周瑜最终还是自己看见了对手身后的人。还有一个眼睛更近视的,都已经拔剑了却还是两眼一抹黑呢。

QUOTE:
座上一人推案直出,立于筵前,大呼:“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发大语?天子乃先帝嫡子,初无过失,何得妄议废立!汝欲为篡逆耶?”卓视之,乃荆州刺史丁原也。卓怒叱曰:“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遂掣佩剑欲斩丁原。时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李儒急进曰:“今日饮宴之处,不可谈国政;来日向都堂公论未迟。”众人皆劝丁原上马而去。

从这段来看,董老太师的视力看来也很成问题。丁原身后站着这么大个子的一个吕奉先,居然到了拔剑往前凑的时候还是压根没看到,也幸亏他女婿眼神得劲,才算没有提前酿成火拼。曹操肯定也是了解了内情,充分评估后觉得刺杀一个深度近视的危险性并不大,所以后来才敢去献七星刀。

但是,这件事另一个主角吕布好象整个过程都没什么反应,就这么静静地瞪着眼站着。是他很矜持很轻蔑地瞧着董卓尽情表演――反正没实质性砍上我丁义父我就不动手;还是因为别的原因呢?从后文种种情况分析来看,很可能当时吕布对这个剑拔弩张的形势也没怎么瞧清楚,所以他只能选择了沉默。这是因为温侯的视力其实也很不乐观。

QUOTE:
却说曹操见典韦杀出去了,四下里人马截来,不得出南门;再转北门,火光里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竟过。吕布从后拍马赶来,将戟于操盔上一击,问曰:“曹操何在?”操反指曰:“前面骑黄马者是他。”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

著名的濮阳大火,结果是白烧了。吕布曾经和胜利离得那么近,结果却还是擦肩而过。从孟德献刀的故事来看,吕和曹曾经在洛阳彼此还是很熟悉的,濮阳大火那天吕布满世界地在找曹操,虽然是晚上,可是这满城大火使得灯光也是打得很充足的,他和曹操还对了句话(哦,这个和眼睛没关系,耳朵的问题以后再另文述之吧),完全没理由对面遇见却不相识。那位说了,曹操不是以手掩面了吗?而且兵荒马乱的,没注意也很正常啊。

可是,要知道吕布那会正在忙活什么呀?他老人家正在满大街地找曹操呢。这时候对面来了个以手掩面的主,脸虽然看不清楚,但是这三围和穿着打扮活脱脱就是曹操,那么这个人不是重点怀疑对象还能是什么呀?再说,从文中来看大街上也不算太乱,吕布还有空间随随便便来个U-turn追过来问句话,应该说这大街上除了少数几个乱兵,也不会有其他多少人。老百姓更是早就躲起来了。

那位又要问了:吕布要是近视的话,那么后文书辕门射戟这个桥段他是怎么完成的?难道是你穿越回去给他老人家配了付眼镜啊?还得是隐形眼镜。

(这个“那位”是谁啊? 老是跟我这儿捣乱 )

QUOTE:
令左右接过画戟,去辕门外远远插定。乃回顾纪灵、玄德曰:“辕门离中军一百五十步,吾若一箭射中戟小枝,你两家罢兵,如射不中,你各自回营,安排厮杀。有不从吾言者,并力拒之。”纪灵私忖:“戟在一百五十步之外,安能便中?且落得应允。待其不中,那时凭我厮杀。”便一口许诺。玄德自无不允。布都教坐,再各饮一杯酒。酒毕,布教取弓箭来。玄德暗祝曰:“只愿他射得中便好!”只见吕布挽起袍袖,搭上箭,扯满弓,叫一声:“着!”正是: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一箭正中画戟小枝。帐上帐下将校,齐声喝采。

以前就一直奇怪辕门射戟到底是怎么射的?对于方天画戟来说,我不知道戟身到底是镔铁还是木头的(多数该是铁的),但是这个画戟小枝,也就是下图那个月牙形状的东东,怎么看它也应该是镔铁打造,而不应该是木头的。也就是说,即使吕布真的射中了,也是只能听到“叮”的一声箭头和月牙相撞的声音,箭是没办法长时间在这个小枝上停留的。鉴于射箭的位置和插戟的距离相距甚远,也别说深度近视,普通0.7、0.8的视力不戴眼镜也很困难在那一瞬间离那么老远捕捉到箭头与月牙碰撞的镜头,最简单的确认方法就得算是听声音了。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时的场景:吕布在中军帐外装腔作势假装拉弓瞄准,旁边围着刘关张和那个倒霉蛋纪灵。再旁边则是随时准备叫好的吕布手下士卒。戟在辕门外远远插着,辕门离中军帐就有150步,那么戟的位置离中军帐怎么也得有200步(得有100多米吧)。而在插戟的位置旁边早就准备了个掩体,里面藏着个视力没问题的小校,一手拿着三角铁一手拿着根短铁棒。等着吕布的箭一离弦,那个小校就得估摸一下时间差,然后迅速并且及时地敲响这块三角铁,再然后那一帮吕布准备好的托们就开始欢声雷动。。。至于那支箭去了哪里,没有人会关心了。

整个猜想里面,还是有几个漏洞的。为了补上其中最大的一个,我们还得再做一个假设,那就是在场的人中间最起码纪灵也得是近视眼,并且吕布是知道纪灵近视这个事情的。要是纪灵视力好得够格当飞行员,那么以吕布面皮之厚也是不好意思这么明目张胆欺诈地。其他人呢,刘备无论是不是近视(后文会证明,其实他也近视),这当口他肯定只会大声喝彩,要是当面质疑的话,那这人估计已经被谁穿越了,肯定不是原先那个枭雄了。关羽呢?按说他的性格倒是情愿打败仗也不愿意耍赖皮的,可惜二君侯早已被多方证明视力不会比纪灵强到哪里去了。剩下只有一个三将军了。张三爷瞧着五大三粗,其实门槛还是很精的,尤其年纪越往上走越是炉火纯青。不过那时候他还在青年,在这种考验RP的当口他会不会说实话呢,尤其需要吹捧的对象还是他一直不服不愤的三姓家奴?这倒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好在,这个问题并不用从张飞的人性上去分析和假设,因为我们有证据证明他的视力也根本容不得他看清楚眼前的真相。

好,让我们一个个地来解释。先是刘备:

QUOTE:
(诸葛)均送出,玄德再三殷勤致意而别。方上马欲行,忽见童子招手篱外,叫曰:“老先生来也。”玄德视之,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火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玄德闻歌曰:“此真卧龙矣!”滚鞍下马,向前施礼曰:“先生冒寒不易!刘备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驴答礼。

诸葛均在后曰:“此非卧龙家兄,乃家兄岳父黄承彦也。”

我仔细查了查演义的正文,无论是那个大猎头司马水镜还是徐元直,倒是都没和玄德提过卧龙的岁数。但是,刘备可是刚刚和人家二十郎当岁的三弟会过面啊?而黄承彦怎么说也得五十来岁了。

那位说了:这有什么问题吗?逻辑上讲得通啊!三弟二十岁,二哥为什么就不可以五十来岁?推算下来大哥也就六十不到,父母要活着的话顶多也就八十。减去诸葛均的二十岁,六十不到生个老幺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嘛!毕竟没人规定诸葛三兄弟是一母同胞的兄弟,诸葛均的老妈是后续的也说不定。而对于父亲来说,六十岁还不是个肯定不能生育的年龄。这方面的例子远的有本朝王刚大主持,近的是同时代的钟繇老太傅。

但问题是,以上说的是种非常极端的情况。而按照一般的思路,三弟才二十来岁,你猜猜这二哥会多大?反正这时候迎面来个五十来岁的老头,我是不会上去随便认二哥的。

这点基本常识枭雄刘备没有吗?只有一个解释,刘备根本看不清来人的模样,而且他还枉生了对大耳朵,其实听力也不怎么样,否则怎么会分辨不出五十岁老头和二十多岁小年轻的声音差别呢。

好了,剩下一个是张飞了。不过在他之前,一定要先提另一个人,那就是马超马孟起。

[ 本帖最后由 东张西望 于 2010-8-27 21:54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西园新军 2010-9-7 16:08 +500 迟到的TB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张西望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22
编号 186308
注册 2007-7-8


发表于 2010-8-27 22: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中>



QUOTE:
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军中有人将曹操割髯之事,告知马超,超遂令人叫拿:“短髯者是曹操!”操闻知,即扯旗角包颈而逃。后人有诗曰:“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怆惶脱锦袍。剑割髭髯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

曹操正走之间,背后一骑赶来,回头视之,正是马超。操大惊。左右将校见超赶来,各自逃命,只撇下曹操。超厉声大叫曰:“曹操休走!”操惊得马鞭坠地。看看赶上,马超从后使枪搠来。操绕树而走,超一枪搠在树上;

仔细研究这段后就会觉得有点奇怪,那就是为什么西凉军在追击的时候要大叫大嚷?虽说现在有人在论证西凉军实际脱胎于克拉苏遗落在亚州的那支罗马远征军,但也没听说过罗马军队在打仗时有这种习惯啊。(设想一下:罗马军团与斯巴达克斯大战时,只听大家齐声叫嚷:前面下巴有个凹洞的就是斯巴达克斯???)

那为什么这支马家军会有这么个怪习惯呢?而且从他们叫的齐整程度来看,几千几万人在纷乱的战场上要异口同声喊出一个声音来,这本事绝对是平常一直在演练的,否则非乱了不行。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马超是个近视眼,所以才会在平时让军队演练这种人工嗓门声纳追踪定位战术,好让勇猛的马儿在冲锋打算擒贼先擒王的时候不至于失去了方向。

如果认可我的这个假设,那么马超正是靠着部下平时训练已久的声纳追踪定位系统的指引下,顺利地迫近了曹操。然而在后面近距离博击的时候却出了岔子:曹操绕树而走左右腾挪进行闪避,马超如此一个使枪的大行家,居然一枪刺到了树上。这种概率对一个武术大家来说,几乎就和奥运会上那个射中别人靶子的倒霉蛋射击运动员差不多了,绝对属于低级错误。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曹操那时候仍旧裹着大红袍,马超应该还是能分辨出曹操和树的颜色区别的,但很可惜,这时候曹操已经因为受困于马家军的那个声纳定位的战术而脱掉了红袍。我估计他里面的衣服应该是咖啡色或者绿色的,与树干或者树叶很接近,这样就严重干扰了本来就近视的马孟起的视线,正是靠着这个保护色才让曹操得以逃过一劫。

再看看马超用的是什么暗器呢?

QUOTE:
原来马超见赢不得张飞,心生一计:诈败佯输,赚张飞赶来,暗掣铜锤在手,扭回身觑着张飞便打将来。张飞见马超走,心中也提防;比及铜锤打来时,张飞一闪,从耳朵边过去。

大家都知道枪和剑都是走轻盈的路子的,像马超这样使枪弄戟的小白脸,却用流星锤作暗器,瞧着就象一白面书生左手划拉着折扇右手却提着把钉耙一样别扭。这样不和谐的形象那么多演义里面马超几乎可算是唯一的一个了,其他把流星锤当暗器的主一个个使得不是合扇板门刀也得是金顶开山钺,难得有个使枪的也肯定是大铁枪,一个个护心毛一指多宽,连鬓的络腮胡,一开口就是哇呀呀呀,难道马超和他们挤在一块不嫌寒骖吗?这个倒也不能怪他,马孟起其实作梦都想背插五把飞刀、袖藏一筒袖箭,亦或者鞍韂上系着包石头什么的,动不动学没羽箭张清来个招宝三郎的动作,要多潇洒有多潇洒。可惜自己眼神不得劲,无奈之下只能带着这么个笨重的累赘上阵。原因无它,这玩意只要大概其影影绰绰能瞧见个目标的话,就能砸个八九不离十。

QUOTE:
操自乘马出营,止有许褚一人随后。操扬鞭大呼曰:“孟德单骑至此,请马超出来答话。”超乘马挺枪而出。操曰:“汝欺我营寨不成,今一夜天已筑就,汝何不早降!”马超大怒,意欲突前擒之,见操背后一人,睁圆怪眼,手提钢刀,勒马而立。超疑是许褚,乃扬鞭问曰:“闻汝军中有虎侯,安在哉?”

这回就更清楚了。曹操一共才两人两骑出营,而马超在一片开阔地和他唠了半天磕,却直到准备突击的时候才看见曹操背后原来还有一位,这不是近视是什么呀?那位说有没有可能曹操一开始把许褚给挡住了?开玩笑,曹操这样的矮个要能用身板挡住许虎痴,除非他跟着左慈或者刘谦学过变魔术。更别说许褚还骑着匹马呢。


好,马超的视力问题基本确定了,而他的大仇人曹操的视力问题在这次渭水大战中其实也暴露得很充分。

QUOTE:
操自引亲随护卫军将百人,按剑坐于南岸,看军渡河。忽然人报:“后边白袍将军到了!”众皆认得是马超。一拥下船。河边军争上船者,声喧不止。操犹坐而不动,按剑指约休闹。只听得人喊马嘶,蜂拥而来,船上一将跃身上岸,呼曰:“贼至矣!请丞相下船!”操视之,乃许褚也。操口内犹言:“贼至何妨?”回头视之,马超已离不得百余步,许褚拖操下船时,船已离岸一丈有余,褚负操一跃上船。

这里头,罗贯中用了两个“犹”字,用曲笔暗示了曹操死要面子不肯承认自己深度近视的嘴脸。以他老资格的奸雄身份,他既然敢“坐而不动”,肯定是判断敌兵尚远,对自己的威胁不大,做做样子给身边的兵卒们看。好在身边的许褚眼神好使,死乞白赖把仍在摆谱的曹丞相弄上了船。

QUOTE:
早有人报知曹操曰:“帝与董承登功臣阁说话。”操即入朝来看。董承出阁,才过宫门,恰遇操来;急无躲避处,只得立于路侧施礼。操问曰:“国舅何来?”承曰:“适蒙天子宣召,赐以锦袍玉带。”操问曰:“何故见赐?”承曰:“因念某旧日西都救驾之功,故有此赐。”操曰:“解带我看。”承心知衣带中必有密诏,恐操看破,迟延不解。操叱左右:“急解下来!”看了半晌,笑曰:“果然是条好玉带!再脱下锦袍来借看。”

曹操近视的这个事实,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如此近距离检查的情况下他还是没搜出衣带诏来,而这件事就此成为了伴随他一生的污点和噩梦,直到与刘备汉中大战的时候还被动不动拿出来说事。早知道搜的时候让旁边哪个眼神好的人来,把个衣带诏事件直接扼杀在摇篮里就完了。说来说去,还是曹操好面子不肯承认自己近视惹的祸。

QUOTE:
马军队里,一将踊出,乃典韦也,手挺双铁戟,大叫:“主公勿忧!”飞身下马,插住双戟,取短戟十数枝,挟在手中,顾从人曰:“贼来十步乃呼我!”遂放开脚步,冒箭前行。布军数十骑追至。从人大叫曰:“十步矣!”韦曰:“五步乃呼我!”从人又曰:“五步矣!”韦乃飞戟刺之,一戟一人坠马,并无虚发,立杀十数人。

前面我们说了许褚的视力看上去不错,但他的老搭档典韦就差多了。上面这段常规的解释应该是典恶来在摆谱,充分显示他的举重若轻,敌不至则不发暗器。但在前面知道了三国时期居然有那么多名人视力都有问题后,顺着这个思路往下走,不难发现其实典韦这种行为基本上也是因为眼睛不得劲害的。

首先,古代战场上如果大将要发暗器的话,哪有让从人来给他测距的?敌方骑兵离得那么近,十步距离转瞬即至,典韦为什么那么有信心他的从人不会被布军数十骑驰骋过来的威势给吓傻了?到时候万一骑兵到了五步之内了而从人没有叫,那么典韦的短戟到底往外扔不扔。

从实际战果来看,典的从人完全临危不乱,和前面说的马家军的声纳追踪定位战术类似,这套测距战术平时肯定也是经常演练的,而且我估计这个从人应该不光报了距离,还用暗语报出了方位,否则大近视眼典韦即便知道了敌骑到了五步之内了,准头上还是多少会差点的。可惜这套暗语随军记者罗贯中完全听不明白,所以也就没有记载到他的随军日志中去。就因为这样,这套堪称世界上最早的测距定位战术系统就此失传。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两个人,那就是后世著名的飞天蝙蝠柯大侠镇恶公和他的六师弟全大侠金发公,这两位练的功夫很有可能就是勘破了这里的隐语机关,才从中得到启发的。

(其实按照气吞万里如虎兄的分析,关羽在水淹七军的时候射倒成何其实也是用的类似的定位战术,只可惜关平和他老爸的配合还差着点,想射庞德结果偏到了旁边的倒霉蛋成何。这一方面说明三国时候俺们老祖宗们的战术已经丰富到了何等样的程度了,另一方面也说明那会近视眼的数量还真是不少的。)

QUOTE:
玄德曰:“今日天晚,不可战矣。”飞曰:“多点火把,安排夜战!”马超亦换了马,再出阵前,大叫曰:“张飞!敢夜战么?

好了,绕了这么大的一个圈子,其实我们的初衷是要说张飞张三爷。

葭萌关张马大战,这里面居然大近视眼马超主动向张飞提出要夜战,他难道不知道夜战即使点上了蜡,这光线和白天还是不能比的。如果张飞两眼3.6,马超却象是个蒙着面纱的阿富汗主妇,他们这种级别的高手搏击起来往往电光火石样的一瞬间就能决定胜负的,那样的话马超不是找死吗?

马超在明知道自己视力不济的情况下仍然主动提出挑战,那么理由只能是――张飞也是近视,并且马超感觉张的视力比他还要差。

上段一共三句话,先是刘备看看天色将晚,知道自己三弟视力不行,怕张飞黑灯瞎火再打下去有失,就打算鸣金收兵;最后一句前面已经讲了。有点疑问的是:张飞居然也主动提出要进行夜战?我猜想他的动机其实和马超是一样的――他也知道马超是近视,并且和马一样自我感觉不错,觉得自己的视力即使再差,还是要比对手强一点。好嘛,两个大近视,居然针尖对麦芒地干上了,都主动要求用夜战来考验对手,也挑战自己。这才是真正的顶尖高手呢!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张西望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22
编号 186308
注册 2007-7-8


发表于 2010-8-27 22: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下>

前面说得大多都是武将,这回来说说文的。

QUOTE:
操曰:“先生家属,现居何处?”统曰:“只在江边。若得此榜,可保全矣。”操命写榜佥押付统。统拜谢曰:“别后可速进兵,休待周郎知觉。”操然之。统拜别,至江边,正欲下船,忽见岸上一人,道袍竹冠,一把扯住统曰:“你好大胆!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绝!你们把出这等毒手来,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唬得庞统魂飞魄散。

却说庞统闻言,吃了一惊,急回视其人,原来却是徐庶。统见是故人,心下方定。

徐庶的这个举动,肯定是只想和庞统开个玩笑。既然是玩笑,他就必须先做足了功课保证他的那一嗓子不可能被曹营的人听到,毕竟庞统下船的那个江边还是在北岸,离曹操的大本营不会太远,而且也很难说多疑的曹操会不会派人偷偷跟踪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庞凤雏。那就可以推断出,庞下船的那个江边是片开阔地,四下里应该是一望无际,旁边绝不会有什么芦苇荡等等的遮蔽视线的物事。那么问题就来了,徐庶是如何欺近庞统,而庞完全木知木觉的?从后面庞统被吓得“魂飞魄散”地描写来看,他事先的确是一点不知道老朋友就跟在他身后的。

类似的情节后来又发生了一次,只是那回庞统变成了主动的一方。

QUOTE:
鲁肃设宴款待孔明。宴罢,孔明辞回。方欲下船,只见江边一人道袍竹冠,皂绦素履,一手揪住孔明大笑曰:“汝气死周郎,却又来吊孝,明欺东吴无人耶!”孔明急视其人,乃凤雏先生庞统也。孔明亦大笑。两人携手登舟,各诉心事。

“孔明急视其人”,诸葛亮什么时候“急”过啊?

这个就不多解释了,只想说一点:既然庞统这个大近视会主动地吓唬诸葛亮,这只能说明――诸葛丞相的视力其实还不如他呢!

QUOTE:
于是司马师、司马昭在后催军;懿自引军当先,追到山脚下,望见蜀兵不远,乃奋力追赶。忽然山后一声炮响,喊声大震,只见蜀兵俱回旗返鼓,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上书一行大字曰:“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懿大惊失色。定睛看时,只见中军数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车上端坐孔明:纶巾羽扇,鹤氅皂绦。懿大惊曰:“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堕其计矣!”急勒回马便走。



QUOTE:
师、邓二人勒马于门旗下,只见蜀兵列成八阵。三□鼓罢,门旗两分,数十员将簇拥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一人:纶巾羽扇,鹤氅方裾。车傍展开一面黄旗,上书:“汉丞相诸葛武侯”。唬得师、邓二人汗流遍身,回顾军士曰:“原来孔明尚在,我等休矣!”

正因为诸葛亮自己的视力不行,深受这个缺陷折磨但是聪明绝顶的他肯定比别人更会利用这方面的缺陷来用计了。司马懿是他一生的对手,他的生理习性孔明肯定是了如指掌。若是他两眼1.5,孔明也不会遗计用个木像来唬他。大家如果有参观过蜡像馆的可以回忆回忆,这蜡像做得再逼真,光天化日之下其实还是可以一眼看出真伪的,更别说还是个木像了。

而诸葛瞻呢,恐怕自己父亲在他小时候没少了对他念叨利用对手近视这个缺陷来用计,所以到了最危急时刻就想起来了。估计他当时是没功夫去打听邓艾的视力了,但也可能他是知道邓视力不行的,毕竟邓士载是他们数一数二的对头,蜀汉再糜烂这点情报工作还是会做的。无论他知不知道,邓艾当时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头了,就算年轻时不近视这会也该老花青光白内障了。没想到的是,邓艾没有亲自来,派来的是自己儿子和先锋官,更妙的是这两个凑巧是一对近视,阴差阳错之下这么条破绽百出的蹩脚计策居然还成功了。诸葛亮要是在云端能看到这景像,肯定也只能对着自己的宝贝儿子苦笑了。

其实呢,司马懿那会诸葛刚死,他情报不准而且老眼昏花的可以原谅。但到了师纂邓忠的时代这两位虽然眼神不济,但居然还是会相信诸葛亮还活着,看来这俩不光近视,而且还没脑子,也怨不得要被邓艾痛骂了。真要是这么多年诸葛亮能耐得住寂寞一直装死或者重新活过来的话,那这部书也就不叫三国演义了,得叫西游记或者干脆就是神雕侠侣了。



写到这里,那位肯定要问了:你研究出来那么多近视有什么用?就算上面那些假设都是真的,对研究三国历史有实际帮助吗?

对这个疑问,我得说,当然非常有帮助。首先凭这套理论可以解决好几起困扰已久的武力排行问题。比如说典韦许褚马超到底哪个最强啊?现在可以很明白地说:这三人里面许褚视力最好,但也只能同另两个打平手,这就说明如果能给典韦马超一人配付眼镜的话,许仲康不会是他们的对手。

另外,就凭对三国近视眼们的研究,我们有可能就此解释清楚三国时代那几起著名的疑案。 

QUOTE:
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

现在比较公认的解释是,因为刘备曾托颜良帮忙寻找自己红脸二弟的下落,所以颜良在站场上看见有个红面孔向自己驰来,也就没做任何战斗准备,轻易地成就了关羽的威名。

我们如果参考古城会的案例,就会发现上述的解释不尽合理。张飞和关羽什么关系?当三将军欺近二哥的时候关羽的状态肯定比站场上的颜良要放松得多。可事实上,大近视关羽轻松躲过了自己三弟的近身一矛,而且当时他根本没有临战准备,完全沉浸在离愁别恨的情绪之中。而颜良呢,应该说武力与关羽张飞相比即使差点也有限,可他却是在战场上无法躲过远远过来的大近视关羽的一刺。这说明什么?颜良只能是个更大的近视。

还有个案例如下:

QUOTE:
黄忠逼到定军山下,与法正商议。正以手指曰:“定军山西,巍然有一座高山,四下皆是险道。此山上足可下视定军山之虚实。将军若取得此山,定军山只在掌中也。”忠仰见山头稍平,山上有些少人马。是夜二更,忠引军士鸣金击鼓,直杀上山顶。此山有夏侯渊部将杜袭守把,止有数百余人。当时见黄忠大队拥上,只得弃山而走。忠得了山顶,正与定军山相对。法正曰:“将军可守在半山,某居山顶。待夏侯渊兵至,吾举白旗为号,将军却按兵勿动;待他倦怠无备,吾却举起红旗,将军便下山击之:以逸待劳,必当取胜。”忠大喜,从其计。却说杜袭引军逃回,见夏侯渊,说黄忠夺了对山。渊大怒曰:“黄忠占了对山,不容我不出战。”张郃谏曰:“此乃法正之谋也。将军不可出战,只宜坚守。”渊曰:“占了吾对山,观吾虚实,如何不出战?” 郃苦谏不听。渊分军围住对山,大骂挑战。法正在山上举起白旗;任从夏侯渊百般辱骂,黄忠只不出战。午时以后,法正见曹兵倦怠,锐气已堕,多下马坐息,乃将红旗招展,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赶到麾盖之下,大喝一声,犹如雷吼。渊未及相迎,黄忠宝刀已落,连头带肩,砍为两段。

摘了很长的一段,是因为第一句话里法正提到了定军山对山是座“巍然的高山”,可不是个小土堆。那么,当黄忠从半山腰驰下来直冲到夏侯渊面前,要多少时间?恐怕不需要立时三刻上马提刀,夏侯妙才就算去个厕所回来再上马都不耽误与黄忠交战。所以夏侯渊被斩和老黄忠冲下来有多快、法正的疲兵之计其实都没关系,关键就在他其实是等黄忠到了眼前了才看清楚,现做准备动作可是来不及了。

QUOTE:
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张飞便跃马欲入,玄德急止之曰:“休惊百姓!”魏延只管招呼玄德军马入城。只见城内一将飞马引军而出,大喝:“魏延无名小卒,安敢造乱!认得我大将文聘么!”魏延大怒,挺枪跃马,便来交战。两下军兵在城边混杀,喊声大震。玄德曰:“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愿入襄阳!”孔明曰:“江陵乃荆州要地,不如先取江陵为家。”玄德曰:“正合吾心。”于是引着百姓,尽离襄阳大路,望江陵而走。襄阳城中百姓,多有乘乱逃出城来,跟玄德而去。魏延与文聘交战,从巳至未,手下兵卒皆已折尽。延乃拨马而逃,却寻不见玄德,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

从这段看魏延恐怕还不是一般的近视。“从巳至未”,我查了下巳时是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未时是下午一点到三点。姑且都取个中间值,魏延和文聘在吊桥上的这场大战算它从上午十点打到下午两点,整四个小时(这俩还真挺能打的)。而在此期间,不远处的刘备大队人马撤了个干干净净,文长将军居然压根没看见。

那位说了:不兴人家魏延打仗投入啊,他不是没看见,而是压根没顾得上看。再说兴许文聘武力比魏延要高那么一点点,四个小时里魏延一个劲在拼命防守,根本没空往皇叔这个方向瞧上一眼。

文聘的武力是否比魏延高那么一点点(要高也只能高一点点,否则有这么多时间文聘早把魏给劈了),或者魏延那会是否肾上腺素急剧升高,投入地在四个小时里愣是没顾上回头看一眼,这两个现在都无从考据了。但有一点奇怪的是:魏延在吊桥处大战了四个小时,他是在等刘备的人马过来抢进襄阳城,而绝对不是觉得在城门口耗着把自己的部曲折光很好玩儿。而在四个小时里他就算再忙,也没理由不回头看一下为什么刘备的兵还不过来。大白天的刘关张不可能碰上鬼打墙,这点距离没理由几个小时还走不过来。那么刘备往江陵撤退难道他没看见吗?

关键是刘备的人马并不仅仅是军队,还有那十万百姓在那儿慢慢往前蹭呢。所以合理的解释应该是:魏延边打边回头,因为眼睛不大好使所以根本没看到皇叔的部队已经撤了。他能看到的仅仅是那块地方老有人在,而且人还不少。魏延肯定是误解了,认为刘备还在那儿观望,所以他才会在四个小时里面不停地打,直到身边这点人马全部拼光。而这个时候刘备带着的百姓也正好从襄阳城门处过完了,可怜的魏延又拨马去追。按说这么多人,走过时间也不长,但是就凭文长的视力,能找着才怪呢。

QUOTE:
是夜,孔明唤众将商议曰:“今魏兵来追,必然死战,汝等须以一当十,吾以伏兵截其后:非智勇之将,不可当此任。”言毕,以目视魏延。延低头不语。王平出曰:“某愿当之。”孔明曰:“若有失,如何?”平曰:“愿当军令。”孔明叹曰:“王平肯舍身亲冒矢石,真忠臣也!”

要说魏延怕张郃,好象没什么道理。别的不说,后面木门道张隽乂不就是靠他和关兴诈败骗进去的?那会诸葛派将的时候也没见魏延有什么废话。那这次他又为什么不答声呢?理由很简单,就是魏延这个大近视压根没看见丞相的“目视”。这还了得吗?基本上就相当于现在某大近视上班忘了戴眼镜,走廊上迎面走过的CEO向他微笑点头,此近视昂然走过,眼都没眨一下。。。回头如果没有直接收到辞退信,那就得算此CEO有涵养,或者是现在新的劳动法真的能起点作用了。但无论怎么说,反正在这家公司继续呆着是不会有什么大前途了。

当然,根据前面的论证,其实诸葛丞相自己的视力也是十分存疑的,所以他自己觉得在目视魏延,我严重怀疑他瞅的其实是旁边的王平,否则王子均干吗迫不及待自己跳出来啊?被丞相看得不好意思了呗!

无论如何,冤案就此拉开了帷幕。诸葛丞相当然也算是有涵养的,所以一直没有贸然下手,但诸葛一生唯谨慎,其实他直到临终还没短了琢磨这件事:上回我盯着魏延的时候为什么他不理我呢?是不是他想好了要跳槽啊?否则怎么敢这样明目张胆地消极怠工呢?但是说他有反意,可从他平时的举动和一贯表现来看也不太象啊?嗯,肯定是想等我死了以后再动手。

琢磨归琢磨,可一直没下手,因为诸葛亮也只是觉得那次的事情有点蹊跷,为了这么点小事就杀大将也有点说不过去。可是,最后发生的一件事情终于坚定了丞相的决心。

QUOTE:
忽听得寨外呐喊,方欲令人出问,魏延飞步入告曰:“魏兵至矣!”延脚步急,竟将主灯扑灭。孔明弃剑而叹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魏延惶恐,伏地请罪;

前文书就说了,魏文长是个大近视,那这次他是存心想弄灭了主灯吗?诸葛禳星的时候帐中大大小小一共摆了五十多盏灯,凭魏延的视力他就算是存心想准确找到主灯也难。所以,实在是因为他视力不济,本来想绕着点走结果却不慎闯了大祸,没见他马上就“惶恐,伏地请罪”吗。就魏延那时候的身份,要是他存心的,根本他也不会这么低三下四,毕竟丞相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就等着按正常程序你办事我放心了,你丞相凭什么治我的罪,我不就踩灭了一盏灯吗?魏延能这么求饶,肯定是他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错了。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晓得了,就因为这视力问题,可惜了蜀汉的这员大将了!

(完)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6 07:1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786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