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且说诸葛亮对蜀汉人才的摧残(转)
性别:未知-离线 天下第一人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9
编号 18044
注册 2004-9-20


发表于 2004-9-21 05:2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这是后人对蜀汉政权人才缺乏的形象描述。蜀汉人才缺乏,固然与其地域狭小、人口稀疏有关,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诸葛亮对一批文武精英人才的摧残。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摧残蜀汉的一批人才呢?我以为,原因很简单,就是这批人才是诸葛亮成就个人志向的阻力或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不清除这些对手,诸葛亮就无法实现自己一匡天下的“管、乐之志”。益州之地犹如一个小花盆,只够种下诸葛亮这株硕大的刺玫瑰,却再也容不下其他的花朵了。诸葛亮自己聪明绝顶,又事必躬身,办事多不听从他人意见,故他并不需要什么能人相助,而只需要几个便于指使的“完人”当配角就足够了。
  概括地说,诸葛亮对蜀汉人才的摧残策略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地位高于自己的刘备心腹,也就是惹不起的人,捧杀;第二,对刘备看中的有才能者,也就是自己潜在的或现实的竞争对手,置死或罢官;第三,压制有功之人,重用个人亲信;第四,对与自己有过节的人耿耿于怀,对自己不易驾驱的人无最而诛。如此,最终出现蜀中无人的局面当是自然而然的了。
  如上所述,似给人以空而无据之感。那么,我们还是来看看诸葛亮是怎样实施其策略的吧。
  1吹捧关羽。关羽与刘备“寝则同床,恩若兄弟”①地位之尊高无人可撼,可以说,是个连诸葛亮也惹不起的人物。关羽其人个性高傲,目中无人,但也有通情达理的一面。诸葛亮对他的特点应当说是相当了解的。然而,当“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时,诸葛对这种基本属于了解情况的询问,不是根据客观情况如实相告,却对关羽曲意奉承:“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②这种不合实际的吹捧(当时武将中武艺高超者当属吕布、马超、典韦诸公,而文武兼备者则有吕蒙、赵云、张辽等辈),使本来就个性高傲的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③助长了他的自大情绪,埋下隐患于将来。及至后来陆逊假意称颂他“小举大克,一何巍巍!……将军之勋足以长世”时,便“意大安,无复所嫌。”④终于酿成了“大意失荆州”的悲剧。虽然荆州失守,关羽败亡受多种因素影响,但诸葛的吹捧却是他自我膨胀的催化剂。相比之下,官职仅为前部司马的费诗却能对关羽晓以理义,使之省悟。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为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关羽因看不起黄忠而不受拜,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⑤奉命到荆州宣旨的费诗对关羽说:“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至,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令汉中王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谓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羽大感悟,遽即受拜。”⑥可见关羽还是一个能明辨是非之人。以诸葛之才能,讲出费诗陈述的这类道理当是轻而易举。然而他却一味对关羽曲意奉承,这只能说明他心中有事。当时诸葛在刘备集团中资历尚浅,名望不够,且只是官居军师将军,这是一个杂号将军,权力和地位都在前后左右等常设大将军之下。要使自己地位上升,主要的当是自己建立功勋;但象诸葛这样一个聪明绝顶的人,是不会放弃一些进身的旁门左道的。例如吹捧关羽,促其飘然,然后栽个跟头,使其地位下降。却不想关羽这个跟头栽得太大,以至丧身失地,直至破坏了诸葛自己谋划的隆中战略,这大概是他不曾想到的。
  2纵容法正。法正原在刘璋手下为官,“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⑦于是,暗中投靠刘备,为引刘备入川立下大功,后又在攻取汉中的战役中出谋划策,功勋卓著,被刘备封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⑧然而法正任蜀郡太守后,德行方面并无改观,“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⑨这种违法乱纪的报复行为,引起同僚的不满。有人对诸葛亮说:“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⑩素以执法严峻著称的诸葛却说:“主公之在公安,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Ⅰ对于法正的放纵,他人只是请诸葛转告刘备,加以约束,作为军师的诸葛不仅不答应,反而说其乱法有理,情有可原。诸葛为什么会说出如此失刑政的话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找原因。一是诸葛不愿得罪或得罪不起法正。因为法正此时的功绩、地位、甚至智谋都在诸葛之上,且“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言如此。”Ⅱ二是诸葛深知,此时在文臣中只有法正是自己最有力最现实的竞争对手,由于法正深得刘备宠信,自己是难以直接撼动其地位的,因此只有纵其进一步违法乱纪,以招罢官甚至杀身之祸,自己才有可能取而代之。只是诸葛的这一招“捧杀”尚未见大效,法正便逝去了。诸葛呢?则自然而然的成了蜀汉人雄了。
  3压制黄忠。黄忠是刘备的主要将领之一,他作战时,“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Ⅲ在攻取益州时立有大功,后又在夺取汉中的战斗中“推锋必进……一战斩渊(夏侯渊)”,Ⅳ再创奇功。因此,刘备决定提升黄忠为后将军。而诸葛亮却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关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Ⅴ黄忠战功卓著,刘备奖进他,理所当然。而诸葛却要刘备迁就关羽,压制黄忠,作为军师竞可如此赏罚不明!这只能说明诸葛在处理此事时怀有私心。本来,关张与刘备恩若兄弟的关系就是诸葛无法比拟的,马超又是侯门之后,名望也很高,现在又提升黄忠为后将军,其地位似乎超过了自己这个杂号的军师将军,这当然是他不愿看到的,但又不便明说,只好借口怕“关羽不悦”来阻止。尽管后来关羽真的不悦,但经费诗一番语重心长的解释后,关羽还是“大感悟”了。可见,诸葛的这个借口没有充分的理由。
  4诛死彭羕。彭羕是蜀地广汉人,由于“姿性骄傲”,尽管有俊才,在刘璋时“仕州不过书佐,后又为众人所谤毁于州牧刘璋,璋髡钳羕为徒隶。”Ⅵ刘备入川时,彭羕前去拜见庞统,“统大善之,而法正宿自知羕,”Ⅶ故二人共同向刘备举荐彭羕。“先主亦以为奇,数令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成都既定,……拔羕为治中从事。”Ⅷ可见彭羕是很得刘备的赏识和器重的。马超也说彭羕“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Ⅸ但彭羕也有为人轻狂的缺点,“羕起徒步,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Ⅹ而作为军师的诸葛亮,对彭羕的缺点既不挂在脸上,又不如实的指出来,而是采取了“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Ⅺ的表里不一的态度,直至多次向刘备打小报告,“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Ⅻ彭羕对自己无故受贬,自然心中会有怨气,于是向马超发牢骚骂刘备,并说“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⑴彭羕因此被下狱。彭羕大概也明白了自己言语轻狂而闯了大祸,于是在狱中致信向诸葛亮认罪,并请求诸葛的宽恕,然而诸葛不仅不宽恕,反而诛杀了彭羕,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对此事深感不平,用“羕竟诛死”⑵这样的措词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那么,诸葛为什么一定要诛杀彭羕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彭羕越来越受到刘备的赏识器重,并且在群臣的心目中是一个与法正、诸葛才能相当的人。作为一心想取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的诸葛来说,前有法正挡道,后有彭羕竞争,如此“险恶”的环境,不采取断然措施当然不行。可叹彭羕聪明一世,死到临头竞糊涂地去向索命人讨生,悲呼哉!
  5残杀刘封。副军将军刘封是刘备在荆州时收养的义子,“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⑶建安二十四年受派与孟达共守上庸。就是这员虎将,在诸葛的鼓动下,被刘备赐死。诸葛制裁刘封,有两点理由:一是关羽被困荆州,刘封“不承羽命”,⑷没有发兵救援;二是与孟达不和,使孟达找到借口叛蜀降魏。在这两件事上,刘封或许有一定责任,但却罪不当诛。实际上,关羽被困荆州时,早已陷入吕蒙布下的天罗地网之中,即使刘封前去救援,也无济于事;何况曹兵就在近前,刘封怠敢轻动。孟达降魏,并非源于与刘不和,而是嫌刘备待之太薄。孟达与法正乃是刘备入川的两位主要内应。刘备得川后,法正“外统都畿,内为谋主”,红极一时;而他孟达却被留在山城上庸喝清风,当然心怀不满了。可见把孟达叛蜀之责归于刘封是不公正的。实际上,诸葛杀刘封,不是依法量罪,连刘备也觉得理亏情屈,而是“诸葛亮虑缝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⑸仅仅因为此人日后可能难以管制,便要杀掉,这简直是十足的强盗逻辑!这与怕一棵小苗长成大树后难以砍倒便先将其拔掉,担心一个小孩长大后可能成为罪犯便将其弄死有什么两样!
  6误用马谡。马谡才气过人,有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是个不可多得的参谋人才。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中,马谡献计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⑹但马谡也有言过其实的缺点,刘备向诸葛指出过这点,说“不可大用”。⑺更主要的还在于马谡缺乏实践经验。然而,由于诸葛与马谡有着深厚的个人交情,诸葛不仅对刘备之言不以为然,而且,一意孤行,“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军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⑻诸葛如果能接受大家的意见,令魏延等为先锋,可能不至于会有街亭惨败。街亭之败,不仅使蜀汉遭到重创,断送了首次北伐,也断送了一位良好的参谋人才。
  7怀恨向朗。向朗先事荆州牧刘表,刘表死后投奔刘备,曾任巴西太守、步兵校尉、丞相长史等职。诸葛亮南征时,留向朗统后事。然而,由于“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⑼因此受到诸葛亮的怀恨,被免去职务。关于马谡逃亡一事,我没有查到确切的资料,弄不清具体细节。但我想,如果马谡确因街亭之败而逃亡,知情不举的大概不止向朗一人吧,因为马谡的朋友毕竟不唯向朗,诸葛自己不是也与马谡交情深厚吗?诸葛拿此事对向朗开刀,致使其无事闲居达20年之久,恐怕还是私心在作祟。因为向朗其人以吏能见称,并且“上自执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⑽博得了蜀汉上下的一致敬重。这对于权倾一朝的诸葛来说,无异于一天二日,岂能相容,因此必找借口去之而后快。好在向朗能够随遇而安,免职之后,“潜心典籍,孜孜不倦,”⑾并在诸葛死后“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⑿
  8冷落费诗。费诗在刘璋时为绵竹令,降刘备后先后任督军从事,牂牁太守,前部司马等职。费诗其人性情耿直,言语铮铮。他的直言曾说服过关羽,忤逆过刘备,更得罪了诸葛,因而“诗终刘氏之世,官位不尽其才。君予以昭烈之弘旷,武侯之明达,诗吐真言,犹尚凌迟,况庸主昏世,率意直言,而望肆效者哉。”⒀费诗是因何得罪了诸葛而遭冷落的呢?原来,诸葛亮在南征归来途中,遇到魏国降人李鸿,当时费诗等人在场。李鸿谈起孟达的情况,当说到孟达仍很敬重自己时,诸葛亮非常高兴,对蒋琬和费诗说:“还都当有书与子度(孟达)相闻。”费诗谏道:“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何足与书邪!”亮默然不答。⒁费诗这番直言,使诸葛脸上难甚,{悠云:我觉得应该是“难堪”吧,经院派也不管错别字吗?气甚。}心中不悦。诸葛本来就是一个十分注重自己声名的人,费诗此言无异于说诸葛是与小人在“追平生之好”,对于这种“影射”,诸葛当然不能容忍,因而费诗从此遭受冷落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9废黜李严。托孤大臣李严,以有才干而著称。刘璋时任成都令,降刘备后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辅汉将军,章武二年拜尚书令,刘备临终时他“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⒂此前,诸葛与李严是上下级关系,自托孤之后,他们二人的关系就变得很微妙了。从名义上说,李严是诸葛亮的副手、属二号人物,但他却是蜀汉的最高军事长官,其权力已超过了一号人物诸葛亮。{悠云:好象都没有人想到还有后主的存在啊,偶尔还是想同情一下后主的。}刘备临终时的这种措置,可能是考虑到刘禅无能,担心诸葛一人独揽大权,因此挑选忠诚能干的李严担任诸葛的副手,以分割相权,从而达到防止诸葛“自取”的情况出现。史载刘备言诸葛“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⒃一说,当是反语,正表明了刘备不愿诸葛取代自己戎马一生挣得的偏霸朝廷的心情。然而刘备的这一措置,却把李严推到了与诸葛对立的地位,使二人发生了长达9年的争斗,最终以李严被废黜而结束。那么,为了夺回被分割的权力,诸葛采取了哪些手段呢?首先,架空李严。刘禅即位,诸葛开丞相府治事,随后又领益州牧和司隶校尉,从而形成了“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⒄的专权局面。作为尚书令、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的李严留镇永安,实际上已被架空,无从过问军政事务,蜀汉政权基本被诸葛控制了。随后诸葛又调犍为太守阵震为尚书令,把李严赶出了蜀汉行政首脑机构。其次,调虎离山。为了与诸葛抗衡,留驻永安的李严于建兴四年移驻江州,修筑大城,欲把江州建成一个军事城堡,并想“求以五郡置巴州,”结果“承相{悠云:好象应该是“丞相”吧……}亮不许。”⒅建兴五年,诸葛下令抽调李严所部军队进驻汉中,这对想经营东部势力的李严来说,犹如釜底抽薪,因此被李严拒绝了。建兴八年,曹真率魏军攻取汉中,在这危急时刻,诸葛命李严率部进入汉中,从而把李严调出了苦心经营的堡垒江州。第三,设置陷阱。此前的几次北伐战役,都是诸葛亲自指挥;而当曹真大军转守为攻的严重时刻,诸葛却让李严“主督汉中,”指挥全局,而诸葛则自率一军于成固赤坂抗拒司马懿。也就是说,自称是“奉命于危难之间”⒆的诸葛亮,在这真正的危难时刻,把总指挥的重担推给了李严,自己却只不过是指挥一个方面军。诸葛如此“厚待”李严,用心不言自明。幸亏老天连降大雨,道路断绝,曹军退去。否则,若此战败北,“李总指挥”的下场可以想见。曹真退军后的第二年,诸葛又率军出祁山。这次军情平缓,又是主动出击,诸葛重新总督全军,却只让李严“催督运事”。⒇蜀军粮食供应一直是个大难题,“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㈠诸葛把这个十分困难,连他自己都无法解决的向题,{悠云:不用怀疑,一定是“问题”之误。}交给李严办理,可以看出他的用心和动机。象蜀汉这样兵少粮缺的小国,与魏国交战利在速决而不宜持久,诸葛明知供粮困难,却在祁山与魏军相持;并把不可能圆满完成的运粮任务交给李严办理,这就不能不使人认为这是设置陷阱了。加上时值“秋夏之际,值天霖雨,”㈡李严更是无法完成任务了。诸葛以此责弹李严粮运不办,拿此开刀,废黜李严为平民。而建兴六年冬天,诸葛出散关、围陈仓,也是粮尽而还,却不见责处运粮之人。可见诸葛废黜李严,并不符合尚法精神,只能说明是诸葛有意设置陷阱,罗织罪名,打倒竞争对手而已。李严被废,使蜀汉失去了一位忠诚干练的栋梁之才,诸葛为了稳固个人的权力地位而使国家遭受了重大的人才损失。
  10冤斩魏延。蜀汉猛将魏延,随刘备入川,数有战功。刘备称刘中王后,{悠云:这回应该是“汉中王”吧。}“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㈢可见刘备是十分看重魏延的。此后数年,关羽失荆州,南中叛反,益州动乱,唯汉中安然,可以说刘备没有错用魏延。魏延不但“善养士卒,勇猛过人,”㈣且能勇挑重担,富有谋略。诸葛亮首次北伐时,魏延根据自己镇守汉中的经验,提出了领五千精兵,当子午以北,直袭长安的战略。诸葛以为此策悬危,制而不许。接着又在派选先锋时不用魏延等宿将,结果导致街亭兵败。魏延因此很有怨气,“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㈤作为大将的魏延“常谓”主帅怯懦,自然会使诸葛亮耿耿于怀。只是当时蜀中已无名将,诸葛尚需利用“魏延之骁勇,”㈥暂且忍之。然而诸葛亮死前的退军安排却给魏延来了一次总报复,使魏延落得个斩首身亡的下场。诸葛最后一次伐魏,病困五丈原,自知将亡,乃“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㈦这样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作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重兵在战场前沿的魏延却未能参加,是很不正常和毫无道理的,只能使人认为这是诸葛设下的斩魏圈套。因为诸葛深知,魏延与杨仪矛盾极深,水火不容,让杨仪主持退军,令魏延断后,魏延必不听从杨仪的调遣,如此,杨仪便会抛下魏延,“军便自发,”从而把魏延推上“叛逆”的绝境。果然,魏延由于没有亲自参加会议,不理睬杨仪的退军命令,并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当自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㈧于是自行其事,率领自己的部队径先南归,并烧了阁道。魏延被迫擅自行动,违背了军纪,落下了“叛逆”的罪名,横遭斩杀,祸及三族,从而使蜀汉失去了一为忠勇的大将,也使诸葛可以冥目于九泉了。{悠云:应为“瞑目”。诸葛能瞑目的理由恐怕是已经为姜维除去了最大的军事掌权方面的威胁吧。}这是诸葛对蜀汉文武人才的最后一次摧残。从此,“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宣告形成。
  经过诸葛亮的这一系列摧残,蜀中的英才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诸葛信任的几个“完人”:蒋琬、费祎、姜维等辈。蒋、费二人只有看家之能,而无创业之志,主政其间所做无非“咸承诸葛之成规,”(陈寿评语),连蒋琬自己也承认“吾实不如前人”。㈨且二人都有打小报告的毛病。蒋琬曾向诸葛状告廖立,使廖被废为平民;费祎向后主密表杨仪之言,使杨仪下狱丧生。而诸葛从魏国捉来的军事继承人姜维不过是一介匹夫,九伐中原,未见寸功,空耗了国力,终使蜀汉灭亡。

作者注:
  ①②③《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④《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⑤⑥⒁《三国志·蜀书·费诗传》
  ⑦⑧⑨⑩ⅠⅡ《三国志·蜀书·法正传》
  ⅢⅣⅤ《三国志·蜀书·黄忠传》
  ⅥⅦⅧⅨⅩⅪⅫ⑴⑵《三国志·蜀书·彭羕传》
  ⑶⑷⑸《三国志·蜀书·刘封传》
  ⑹《襄阳记》
  ⑺⑻《三国志·蜀书·马良附弟马谡传》
  ⑼⑽⑾⑿《三国志·蜀书·向朗传》
  ⒀《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中)》
  ⒂⒇㈡《三国志·蜀书·李严传》
  ⒃⒄⒆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⒅《华阳国志·巴志》
  ㈢㈣㈤㈦㈧《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㈥《三国志·蜀书·杨仪传》
  ㈨《三国志·蜀书·蒋琬传》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6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7 13:1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645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