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被诸葛亮的光环掩盖起来的三国英雄们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1-6 15:1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挑点错:

1 诸葛亮是被尊成神而非佛,如果你能找到哪一朝代对诸葛亮尊称为“佛”的麻烦贴出来。
另外据我所知,好象没哪代的中国佛教界主动把诸葛亮公然尊称为佛的。

2 程昱的话是谦逊说法而已,不用那么在意吧,难道刘备说“君才十倍曹丕”,真的是想把曹丕踩扁吗?!

3 哪位权威学者说过张昭、步骘内政能力跟诸葛亮是一个水平的?拿出来看看?!顾雍倒是有人提过,但是在历史学者里面算是少数派。
  张昭可称千古直臣?!你自己主观臆测的吧?!所谓直臣曹魏、孙吴 、蜀汉一抓一大把,什么时候轮到他是千古直臣?!想当初还主张投降呢!都好意思叫千古直臣?!
  你有找到诸葛亮常喝酒的记载?!凭什么说顾雍不喝酒就是诸葛亮比不上?!

4 赤壁之战是周瑜为主将的一场战争?!胡说八道!!《三国志》三位开国君王的传记里面哪一篇提到过“赤壁之战是周瑜为主将的一场战争”这一记载的?!
  倒是《三国演义》记载了“赤壁之战是周瑜为主将的一场战争”,哈哈!

5  任何一个历史论坛有点历史知识的都知道鲁肃是个眼光长远之人,你要这么写俺不知道你是不是有意贬低其他朋友抬高你自己。
   鲁肃主张借地是打算让刘备顶上去当炮灰,这一点《三国志》里面就有记载。
  诸葛亮的隆中队目标是由偏安到统一的全面路线, 而鲁肃的榻上策则主干在于偏安,你说谁比较高瞻远瞩呢?!要说成功性,两个都没有彻底成功,凭什么说是“鲁肃这一高瞻远瞩的能力,应该远在诸葛亮之上”?!
  “周瑜又在南郡的战斗中中了毒箭”————中毒箭明明是演义的内容,居然可以被你又套到史实里面去了。

6  又有人跳出来说司马懿是忠臣了,这年头哗众取宠的特多。  
   没什么不臣之举是吧?!曹操怎么看司马懿的你不会看书?! 曹叡临死前的辅政大臣名单明明没有司马懿,怎么后来又变成司马懿辅政了?!连《晋书》都不否认王凌是曹魏忠臣,那么司马懿逼死他干什么?!
  司马懿政变也叫无奈之举?!建议你看看马植杰老师的《三国史》再说吧,公认权威的历史学者的综合性论文,比你这种主观臆测好上不知多少倍了。

7 你这不是胡说八道吗?!专权就不能是忠臣吗?!伊尹、霍光这类忠臣不也专权吗?!
  刘禅跟诸葛亮关系相当不错了!!诸葛亮一死刘禅就封他忠武侯;诸葛亮那不太成器的儿子刘禅也加以重用;有人想说说诸葛亮的坏话,刘禅马上杀了他。这也叫关系不好吗?!
  刘禅只是不同意在成都为诸葛亮立庙,因为原因很简单:能在首都立庙的只能是皇帝,如果真让诸葛亮在成都立庙了那不就是说诸葛亮是蜀汉的皇帝吗?!那么刘禅以后就别当皇帝好了!所以刘禅再白痴都不会同意让诸葛亮在首都立庙。
  而且刘禅最后同意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这也叫关系不好吗?!
  
8 诸葛亮早已成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代名词,这种光辉是永远不能抹杀的,如果真如某些人所言“直到它消失的那一天”,那么那个时候中华民族恐怕也就到头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1-7 13: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水月于2004-01-07, 9:41:17发表
公元230年,曹真同志6路攻蜀,中途而退,好像也成了猪哥的功劳啦

逻辑有问题,要是说史实,哪里来的6路?!

曹真前锋的夏侯霸被蜀军袭击,郭淮一路被击溃,那不算功劳?!

想当初还有小人高叫自己景仰诸葛亮,嘿,终于露出真面目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1-8 01:0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笑话!!到现在还在抵赖!无耻之极!!

这帖是谁发上来的?!

QUOTE:
原帖由水月 @ 2003-12-26于 1:11:36发表
说实在的,我也很景仰诸葛武侯,但人无完人啊,他能创出偌大的功业,就必须失去一些什么……这是辩证法……也是事实…… 

偏偏有人一面说"景仰诸葛武侯",一面又大讲武侯坏话,不知道这是不是所谓的"景仰"呢?!

如果这种说一套作一套的行为都不叫小人,看来世上还真没多少小人!

无耻之徒!我要你拿诸葛亮夺权的记载出来,怎么到现在还没有?!还居然恶毒反咬一口说我没举证据!你这不是小人是什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1-12 01: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贫僧不识陈近南于2004-01-10, 15:10:34发表
对于蓝枫纱

孙曹刘传里也没有说“官渡是曹操为主将的一场战争”,那么就不是了么?

史书里从来不会像你说的那样直接说“××之战是××领导的”,它只是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来让人们认识。

赤壁之战的主角周瑜(还应该算上另一位曹操),这是根本无法否认的事实。难道你想说是诸葛亮领导东吴水军击败曹操么?诸葛亮在里面起得是个斡旋和外交的作用,军事方面他没有什么参与。刘备军也没有担当什么重要任务。

笑!不知道你怎么看《三国志》的!  

官渡之战曹魏一方是谁领导的?!你看《三国志》可以看不出来?!我实在是佩服你的逻辑思维能力!

七年春正月,公军谯,令曰:“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遂至浚仪,治睢阳渠,遣使以太牢祀桥玄。进军官渡。

绍进军黎阳,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沮授又谏绍:“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绍不听。太祖救延,与良战,破斩良。绍渡河,壁延津南,使刘备、文丑挑战。太祖击破之,斩丑,再战,禽绍大将。绍军大震。太祖还官渡。沮授又曰:“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战,北利在於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绍不从。连营稍前,逼官渡,合战,太祖军不利,复壁。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众大惧。太祖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绍众号曰霹雳车。绍为地道,欲袭太祖营。太祖辄於内为长堑以拒之,又遣奇兵袭击绍运车,大破之,尽焚其谷。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会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馀人北迎运车,沮授说绍:“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於表,以断曹公之钞。”绍复不从。琼宿乌巢,去绍军四十里。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候夜潜往攻琼。绍遣骑救之,败走。破琼等,悉斩之。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绍众大溃,绍与谭单骑退渡河。馀众伪降,尽坑之。

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


我可从来没有说过“诸葛亮领导东吴水军”这样的白痴话,不过如果你能说出来我绝对会说你是超级白痴!哈哈!

自己还是回去认真看过《三国志》吧!

先告诉你,对赤壁之战描述最有根据性的,不是什么《资治通鉴》,而是《三国志》!

《三国志—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遣诸葛亮自结於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吴主传》: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

《三国志—诸葛亮传》: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三国志—周瑜传》: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

《三国志—程普传》: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於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


给了你那么多资料,不知道你能否看出来呢?!哈哈!

首先,从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的传记,对抗曹操大军的第一主角是刘备,而不是周瑜!

第二,周瑜与程普分别是左右督,了解过三国时期职官制度就知道两人是互相牵制,不存在谁能绝对管制谁的可能。

第三,参考诸葛亮、周瑜两人传记,讲得很清楚是孙权派兵帮助刘备对抗曹操,那么你说主角是谁?!

第四,倒是你那句荒诞的“刘备军也没有担当什么重要任务 ”,不知道你在《三国志》什么地方可以找出支持“刘备军没担任过重要任务”这种荒谬观点的?!把原文拿出来看看?!


就你目前那行为,的确不是小人,因为无法证明你干过什么无耻行为  敬仰谁是各人自己的事,至于蓝某是否激进分子,很多三国论坛的版主都知道。用不着某些无知的小子来作结论。

最后,我的名字只有三个字,你都可以看错,回去验验视力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1-12 12: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孤穷赵云于2004-01-12, 5:40:06发表
蓝兄弟高论逼人,不过我有不同看法:
1、史载孙权遣鲁肃至当阳迎备,劝备与吴结盟,而刘备本欲奔苍梧投吴巨,如此,则备与孙权颇似其依附刘表。且《程昱传》“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主客之分已明。若非如此,何来此言?

2、周瑜早在孙策死时就“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是东吴实际的最高军事统帅。《鲁肃传》“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江表传》也载孙权对周瑜语:“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快”。且各处记载也多言瑜而不提普,主次甚明。程普与瑜虽为左右督,然估计是因其元勋而尊崇之。

3、上述资料所言只是赤壁初战,随后的火烧乌林却是周瑜、黄盖所为,刘备虽也自陆路向乌林进发,但就算不提《江表传》的刘备“心未许之”而怀后计,也有《武帝纪》的刘备行动慢了一步,“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4、曹操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也说明曹操明白对手是周瑜。至于《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主要是因为曹操南征的首要目标是刘备,而非孙权,但战争的主角却是东吴。

孤穷大哥,你不去制止别人搞攻击反而来插我一脚干什么?  

俺一向是奉行对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话。如果有人存心想来挑衅,俺绝不会给这种人好脸色看。更何况有人连我名字都没搞清楚就在那里大喊大叫的,还在那瞎说什么诸葛亮领导东吴军队这种白痴话题。嘿,不踩他怎么行啊。难不成要整个论坛全叫我蓝枫纱我才说话?!


1 《江表传》的内容向来受史学家质疑,连裴松之都说《江表传》是“吴人专美之辞”,另外《文心雕龙》对其的评价也实在不怎么样,更不用说现在有大量史学家对建安十三年这场战役的评论了,所以不可靠的史料不足以采用。

  刘备奔吴就说明孙权是抵抗主力?!那么为什么三位开国君主的传记都说抵抗主力是刘备呢?!为什么其相关传记丝毫没提抵抗主力总指挥是周瑜呢?!

2  孙策初到江东,“兵才千余,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比至历阳,众五六千。”(《三国志·吴书·孙策传》)但是多是乌合之众,而周瑜叔父拥有天下闻名的精锐—丹杨兵,孙策当然希望得到其支持。所以后来在拜周瑜为建威中郎将时,“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江表传》)

应该说,孙策、周瑜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出为爪牙;但是入为股膂的却不是周瑜,而是张昭。“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孙策临死时,以张昭辅佐孙权。“昭率群僚立而辅之。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三国志·吴书·张昭传》)而周瑜在这种“各令奉职”的情况下,还“将兵赴丧”,在有孙暠前车之鉴的情况下,孙权、张昭便毅然削去其兵权,留为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吴书》:“策薨,权统事。定武中郎将暠,策之从兄也,屯乌程,整帅吏士,欲取会稽。会稽闻之,使民守城以俟嗣主之命,因令人告谕暠。”)


3 曹操仓皇逃命,这事是有记载的,不过男主角不是周瑜,而是刘备。“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乐资《山阳公载记》)

  你一定要搞清楚!《山阳公载记》明确提出“公船舰为备所烧”,连吴人都没提呢!要是按《山阳公载记》为标准,那么吴人在此役中更没地位!

至于赏罚分明,原是明君维系将士的手段。赤壁之战后,周瑜以功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奉邑四县;程普以功“拜裨将军,领江夏太守,治沙羡,食四县”;吕范“拜裨将军,领彭泽太守,以彭泽、柴桑、历阳为奉邑”;吕蒙“拜偏将军,领寻阳令”;黄盖“拜武锋中郎将”、凌统“迁为校尉”;其余韩当、甘宁、周泰并以无功,不得封拜。如果说孙权不能赏功罚过,岂不委屈了周瑜所倾心服事,说明了他毫无眼光?这不是吴派想要证明的吧?


4 再次声明,《江表传》算不上太可靠的史料,其客观性比《三国志》、《华阳国志》这样的史料要差得多。

从曹操信中所说的“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怎么也看不出他有“欲疑谮之”的企图,而是说周瑜其实没本事,是捡了个大便宜!

赤壁之战后,孙权在荆州不足万人(周瑜领南郡,部曲四千;程普领江夏,部曲当不超过周瑜,合计不足万人)。以如此微薄之兵力,只有赖刘备为援,所以刘备“决意不疑”。刘备有恃无恐,这不算胡说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5-5-10 18:5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那尔撒斯于2005-05-10, 18:25:24发表
晕...看来这里说话一定要三思哦.

其实从蓝先生的回帖中的三国志里不难发现,赤壁之战应该是东吴和刘备合力(注意并非谁帮谁)打败曹操.

但是有俩句话是矛盾的,请看: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遣诸葛亮自结於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吴主传》: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

先主里说的是东吴大破曹操后烧其舟.而吴主传里则是曹操自己烧自己,奇怪呀~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东吴的确为打败曹操做了很大的贡献.怎么也不能说和吴军没关系吧~至于5万人如何打败曹操的...用了什么计谋我去看看廖将军的贴~~

最后希望蓝先生不要对我这个业余者激动...

两段记载没啥明显矛盾。

注意看看《吴主传》的记载: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说的是曹操的“馀船”,也就是说,曹操的船一部分被刘孙联军烧了,然后曹操把余下未烧的船也烧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1 01:1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41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