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当阳侯杜元凯于2005-04-18, 19:18:00发表
这个记载如果严格追究起来,恐怕有点毛病.杨仪这时已俨然以丞相继承人身份自居,而且也是执掌全军,怎么会由姜维来"令"?《晋书》的记载类似,但没有“姜维令”。考虑到汉晋的写作目的,这个记载或许有贬低杨仪这个小人的意图.但事情应该是杨仪干的.
嘿,记得以前在日攻已经给迷延派解释过一次了,不妨再解释一次。
《三国志——魏延传》: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首先,诸葛亮安排后事并非交给杨仪一个人,而是至少交给了三个人:杨仪、费祎、姜维。
其中,姜维是负责断后的人员。
而杨仪,是丞相长史,严格得说,杨仪以长史的身份是不掌握太多兵权的,正如费祎所说:长史文吏,稀更军事
那么诸葛亮死后,前线大军的兵权掌握在谁手里呢?
一个是姜维,因为姜维是护军、而且是断后人员之一,绝不可能没有兵权。
而另一个,就是担任丞相司马的费祎。因为按汉制,大将军、丞相设置僚属时,以司马主兵(洪绐孙《三国官职表》)
所以杨仪在军务上其实不可以跟费祎、姜维相提并论。杨仪想掌握兵权,就要得到费祎、姜维的支持。
至于魏延掌握的是前锋部队,相对而言反而可以暂时不考虑。
如果说调动军队还属于政务行为的话,那么“反旗鸣鼓”就明显属于军事行为,所以由身处中军并且负责断后的姜维命令杨仪执行,合情合理。
《晋书》的记载,其实是简单记载执行者杨仪的行为。这点上,两书并不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