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司马迁岂是对权力者惶恐下跪之徒, 作者:骆玉明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5-3-9 01:2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就目前了解的《史记》、《汉书》谈谈:

《史记——李将军列传 第四十九》: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汉书——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汉廷是在得知“单于厚待李陵”后才杀李陵家人。

根据班固的记载,汉廷是在得知“李陵为单于献策对付汉朝”后才杀李陵家人。

但两人有一点共同的记载,就是李家声名因此而败坏了,而且在陇西有相当数量的人认为自己跟李家有关系是不光彩的事。


李陵远在他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不可能由刘彻亲眼目睹,刘彻只能从远方归来的人士所讲的信息中分析研究。

那么当时的刘彻,就只能以此为基准作出自己的判断。

不过从陇西人士的表现来看,陇西人士跟刘彻一样对李陵作出了非常否定的评价。

因此刘彻的决定,应该说是基于错误情报的基础上作出的判断。

所以对刘彻的批评,应该是对其误信了错误情报,而不是楼上某人所说的所谓“投降就族诛,即便是杀鸡骇猴,可法令如此严苛,令人不生异心也难”。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5-3-9 02: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无知者于2005-03-08, 22:56:53发表
三国时王肃说,刘彻见了孝景本纪和今上本纪后投而削之,司马迁遭腐刑也与此有关

关于三国时期对“刘彻对待司马迁态度”的评论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所以不要随便用其中一方为例子。

《三国志——王肃传》: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於史迁也。

《三国志——韦曜传》:昔李陵为汉将,军败不还而降匈奴,司马迁不加疾恶,为陵游说,汉武帝以迁有良史之才,欲使毕成所撰,忍不加诛,书卒成立,垂之无穷。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5-3-9 23: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花影吹笙于2005-03-09, 8:21:48发表
  
咳咳,先说明一下,这位大哥看的时候能不能把前面别人回的帖子也顺带着也看一下?偶所说的“投降就族诛,即便是杀鸡骇猴,可法令如此严苛,令人不生异心也难”这个不是说偶认为李陵是被汉武以投降之罪而族诛的,而是以那位王佐之才大哥所说“我觉得汉武族诛李陵全家,是完全必要的。按照汉法,将领投敌,理当灭族,这是铁律,这是一个原则,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段话来进行的反驳~~所以后来偶不是再回帖说了根据《汉书》的记载,李陵被族诛是投降一年以后的事了吗?

  好不容易重来炎黄灌个小水,就这样打击偶的积极性啊~~  

你放心,在发帖以前,王佐说什么我早已看过,但是他的观点不正确不等于你的反驳就是正确.

你后来发的那帖,已经涉及到其他方面,而且表达跟观点也不见得很正确,我讨论向来对事不对人,没必要对你每一个观点都砸一次.

另,对于有人认为被他人反驳就扣人帽子说他人是"打击偶的积极性",也可以说是一种搞笑行为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5-3-10 01:3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无知者于2005-03-09, 16:44:49发表
三国志中谈及刘彻与司马迁的关系公有三处:

一、

谢承后汉书曰:蔡邕在王允坐,闻卓死,有叹惜之音。允责邕曰:“卓,国之大贼,杀主残臣,天地所不祐,人神所同疾。君为王臣,世受汉恩,国主危难,曾不倒戈,卓受天诛,而更嗟痛乎?”便使收付廷尉。邕谢允曰:“虽以不忠,犹识大义,古今安危,耳所厌闻,口所常玩,岂当背国而向卓也?狂瞽之词,谬出患入,原黥首为刑以继汉史。”公卿惜邕才,咸共谏允。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於后世。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后令吾徒并受谤议。”遂杀邕。臣松之以为蔡邕虽为卓所亲任,情必不党。宁不知卓之奸凶,为天下所毒,闻其死亡,理无叹惜。纵复令然,不应反言于王允之坐。斯殆谢承之妄记也。史迁纪传,博有奇功于世,而云王允谓孝武应早杀迁,此非识者之言。但迁为不隐孝武之失,直书其事耳,何谤之有乎?王允之忠正,可谓内省不疚者矣,既无惧于谤,且欲杀邕,当论邕应死与不,岂可虑其谤己而枉戮善人哉!此皆诬罔不通之甚者。

这一段是裴注中的,并且裴松之已经明白表示,他认为这段这段记载“诬罔不通之甚”。当然,裴松之不时上帝,他的话不一定是对的。假定王允确实说过那段话,但这段话只是说,刘彻不杀司马迁,使得司马迁写了史记。这话其实也没错,要是刘彻杀了司马迁,当然也就写不完史记了。但这只是外在的因果关系,并不表明内在的动机。用腐刑代替死刑,本来就是法律允许的,如果有钱,还可以用钱来赎死。所以这跟刘彻是不是宽容没有关系,何况还是一段有争议的史料。

二、

而华覈连上疏救曜曰:……昔李陵为汉将,军败不还而降匈奴,司马迁不加疾恶,为陵游说,汉武帝以迁有良史之才,欲使毕成所撰,忍不加诛,书卒成立,垂之无穷。今曜在吴,亦汉之史迁也。

这段话要分析,不能断章取义。如果看看上下文,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段话的背景是,吴国的韦曜得罪孙皓将被处死,华覈为他求请,请孙皓爱其才免其死。其中用到了司马迁的典故,希望以此感化暴君,这会是持平之论吗?为了救韦曜,故意夸大司马迁之罪;说刘彻“忍不加诛”也没有根据,前面已经说过,腐刑代替死刑,本来就是律法允许范围内的事情,谈不上额外的恩典,更谈不上“欲使毕成所撰”。这些都是应景之言,难道是华覈掌握了我们所不知道什么史料吗?

三、

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於史迁也。”

这是魏明帝与王肃的对话,没有什么特殊背景,这里我们看不到王肃有什么扭曲、编造史实的动机,而且明确的说出“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两纪有录无书”。这里,至少有一点没什么值得怀疑的,那就是在三国时,孝景本纪和今上本纪已经不存在了。至于是否为刘彻所毁,没有别的旁证,不能轻易断定,但是王肃是博学多闻之士,如果能排除他说谎的可能,至少表明当时有这种传闻,以王肃的识见,他认可的事,恐怕不能说完全是子虚乌有,比起某些人的浪漫想象来,从证据学的角度说,可信度会略高一筹吧。

这几段话虽都见于史书,但细加分析,可能还是有高下不同吧?

先对无知者大人的赐教表示感谢.

1. 无知者大人前面自己讲的很清楚"三国时王肃",所以我也承接话题"关于三国时期对刘彻对待司马迁态度的评论"----------------我想无知者大人知识渊博,应该会知道蔡邕王允的言论应该不归于三国时期的吧?

  既然蔡邕王允的言论应该不归于三国时期的言论,那么无知者大人的第一段分析只能视为偷换概念,扯开话题,根本不需反驳.


2.先谈谈曹睿跟王肃

  《三国志——王肃传》: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於史迁也。”

不是没有什么背景,背景就是曹睿批评司马迁在先,王肃与之展开辩论.

如果照大人的观点"我们看不到王肃有什么扭曲、编造史实的动机" ,那么曹睿批评司马迁,莫非无知者大人可以"看到曹睿有扭曲、编造史实的动机"来着??

如果说王肃是"明确说出",那么曹睿所说"著史记非贬孝武"照样属于"明确说出".

"以王肃的识见,他认可的事,恐怕不能说完全是子虚乌有"----------这句比较搞笑一点--------------照这么解释,王肃不是认可"白气经天"是"此蚩尤之旗也"吗?莫非无知者大人连这都信?--------------------唉,坦白说比起某些坛子里的"浪漫人士",无知者大人也是属于同一类别的.不过浪漫想象的角度不同而已.  


3.

  《三国志——韦曜传》:华覈连上疏救曜曰:……昔李陵为汉将,军败不还而降匈奴,司马迁不加疾恶,为陵游说,汉武帝以迁有良史之才,欲使毕成所撰,忍不加诛,书卒成立,垂之无穷。今曜在吴,亦汉之史迁也。

  倒要请教无知者大人:你什么地方看到华覈"故意夸大司马迁之罪"?你什么地方看到华覈评论"忍不加诛"是"额外的恩典"?

  好一句"应景之言"!倒要问问无知者大人,你从什么史籍可以证明华覈的话全无根据,牵强附会?用你自己的话刚好可以反驳你自己:难道是无知者大人掌握了我们所不知道什么史料吗?  

  把无知者大人的某句话稍加修改就可以换角度对付大人自己了:以华覈的识见,他认可的事,恐怕不能说完全是子虚乌有,比起某些人的浪漫想象来,从证据学的角度说,可信度会略高一筹吧。   


4.还是那句话:关于三国时期对“刘彻对待司马迁态度”的评论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所以不要随便用其中一方为例子。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5-3-11 00:5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无知者于2005-03-10, 16:13:57发表
以下蓝色文字均来自蓝纱枫的回贴

1.        无知者大人前面自己讲的很清楚"三国时王肃",所以我也承接话题"关于三国时期对刘彻对待司马迁态度的评论"----------------我想无知者大人知识渊博,应该会知道蔡邕王允的言论应该不归于三国时期的吧?

 既然蔡邕王允的言论应该不归于三国时期的言论,那么无知者大人的第一段分析只能视为偷换概念,扯开话题,根本不需反驳.


这段言论是针对另一个人,只是顺带一块说了,而且我已经说明了这是三国志中的言论,而没有强调是三国时期的言论,在这里偷换概念的不是我。我引用你的话,不等于所有的话都是对针对你一个人的。你的话只是我说话的由头而已,把话题的范围扯开一点也无不可,你要说我扯开话题也可以。你反驳与否与我无干,反正我不是针对你说的。也许我不该引用你的话,让人误解好像我是在针对你一个人。

2.        先谈谈曹睿跟王肃

 《三国志——王肃传》: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於史迁也。”

不是没有什么背景,背景就是曹睿批评司马迁在先,王肃与之展开辩论.

如果照大人的观点"我们看不到王肃有什么扭曲、编造史实的动机" ,那么曹睿批评司马迁,莫非无知者大人可以"看到曹睿有扭曲、编造史实的动机"来着??

如果说王肃是"明确说出",那么曹睿所说"著史记非贬孝武"照样属于"明确说出".

"以王肃的识见,他认可的事,恐怕不能说完全是子虚乌有"----------这句比较搞笑一点--------------照这么解释,王肃不是认可"白气经天"是"此蚩尤之旗也"吗?莫非无知者大人连这都信?--------------------唉,坦白说比起某些坛子里的"浪漫人士",无知者大人也是属于同一类别的.不过浪漫想象的角度不同而已.


我说的是没有特殊背景(不是没有“什么背景”,任何人都是在一定语境下说话,所以任何对话都是有背景的),而且我说的是这段对话(包括魏明帝的话在内)没有特殊背景,而不是说王肃一个人的话没有特殊背景。你去看看原文就知道了,整段话只是提到帝问王答,没有交待任何前因后果,所以我理解为平常的对话,所以说没有特殊背景。谁在偷换概念应该很清楚了吧?

曹睿的话只涉及司马迁对刘彻的态度,没有设计刘彻对司马迁的态度,王肃的话则两方面都涉及了。当我说王肃没有编造、扭曲史实的动机,主要是指“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两纪有录无书”而言,至于他对司马迁写史的公正性的评价,是当今对司马迁的正统评价,他与曹睿谁有道理,用不着我多说。我在前面的回贴中没有提曹睿,是因为他的话其实关系不大,前面争论的关键问题是,刘彻是否象有些人赞美的那样对司马迁宽容,曹睿的话没有涉及到这个问题,所以无论曹睿有无扭曲、编造史料的动机,都是不相干的。所以您关于曹睿的那些话,也不过是废话而已。

至于王肃认为说“白气经天”是“此蚩尤之旗”,我只想问一问,如果你认为某个人的话可信度比较高,你就要相信这个人的所有话吗?如果你认为某一本史书比另一本史书更可靠,你就要相信那本书上的所有话吗?古人没有学过现代科学,有一些我们现在看来荒诞不经的思想,这不是普遍现象吗?随便从汉书里找一段话:“凡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国官宫物类之象。其伏见蚤晚,邪正存亡,虚实阔狭,及五星所行,合散犯守,陵历斗食,彗孛飞流,日月薄食,晕适背穴,抱珥虹蜺,迅雷风袄,怪云变气:此皆阴阳之精,其本在地,而上发于天者也。政失于此,则变见于彼,犹景之象形,乡之应声。是以明君睹之而寤,饬身正事,思其咎谢,则祸除而福至,自然之符也。”您相不相信这段话?反正作为被现代科学洗脑的人,我不相信,但我还是认为汉书是研究西汉历史的权威史料。在这个问题上是我比较搞笑还是您比较搞笑?是我在浪漫想象还是你在胡搅蛮缠?

倒要请教无知者大人:你什么地方看到华覈"故意夸大司马迁之罪"?你什么地方看到华覈评论"忍不加诛"是"额外的恩典"?

 好一句"应景之言"!倒要问问无知者大人,你从什么史籍可以证明华覈的话全无根据,牵强附会?用你自己的话刚好可以反驳你自己:难道是无知者大人掌握了我们所不知道什么史料吗?

 把无知者大人的某句话稍加修改就可以换角度对付大人自己了:以华覈的识见,他认可的事,恐怕不能说完全是子虚乌有,比起某些人的浪漫想象来,从证据学的角度说,可信度会略高一筹吧。
 

华覈的意思很明显:司马迁其罪当诛,但刘彻还是忍住没有杀他,因为爱惜他的史才,请您孙皓大人对韦曜也这样吧。如果司马迁不是其罪当诛,又何来“忍不加诛”?如果您认为司马迁的确其罪当诛,当然华覈没有夸大司马迁的罪过,不过对于那些认为司马迁受刑很冤枉的人,就会就得出华覈是在夸大了。对司马迁的处罚,如果不是额外恩典,又怎么能说是“忍不加诛” ?(有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本来被判死刑,只是汉律允许用腐刑代替死刑,不过在汉书中并未如此记载,报任安书也没明确这样说,但这种说法很流行,不知何故)王肃的话有旁证,华覈无旁证,而且二者说话的场合不同,如果单从华覈学识来看,他的话原本应当与王肃有同等的效力,但是考虑到二人说话的背景,当然华覈的话效力会减弱。

嘿,“胡搅蛮缠”哪里敢当,某人辩论时候自己狡辩不说,还扣别人帽子是“胡搅蛮缠”,无知者大人果然充满了“无知者特色”。  

以下灰字内容为引用无知者的言论:

1、

这段言论是针对另一个人,只是顺带一块说了,而且我已经说明了这是三国志中的言论,而没有强调是三国时期的言论,在这里偷换概念的不是我。我引用你的话,不等于所有的话都是对针对你一个人的。你的话只是我说话的由头而已,把话题的范围扯开一点也无不可,你要说我扯开话题也可以。你反驳与否与我无干,反正我不是针对你说的。也许我不该引用你的话,让人误解好像我是在针对你一个人。

要不要翻翻当初你、我是怎么说的?

QUOTE:
原帖由无知者于2005-03-08, 22:56:53发表
三国时王肃说,刘彻见了孝景本纪和今上本纪后投而削之,司马迁遭腐刑也与此有关



QUOTE:
原帖由蓝纱枫于2005-03-09, 2:13:53发表
关于三国时期对“刘彻对待司马迁态度”的评论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所以不要随便用其中一方为例子。

“三国时”、“三国时期”跟“《三国志》”是不是同一个概念?如果阁下的回答是“不是”,那么有没有偷换概念就一目了然了。

本来承接话题是就是基于“三国时”的基础上,那么既然引用了他人的话,那么把三国时期问题一下扯到东汉,那以后如果扯到唐、宋、元、明、清也来上一句“扯开一点也无不可”就算数?


2、

我说的是没有特殊背景(不是没有“什么背景”,任何人都是在一定语境下说话,所以任何对话都是有背景的),而且我说的是这段对话(包括魏明帝的话在内)没有特殊背景,而不是说王肃一个人的话没有特殊背景。你去看看原文就知道了,整段话只是提到帝问王答,没有交待任何前因后果,所以我理解为平常的对话,所以说没有特殊背景。谁在偷换概念应该很清楚了吧?

曹睿的话只涉及司马迁对刘彻的态度,没有设计刘彻对司马迁的态度,王肃的话则两方面都涉及了。当我说王肃没有编造、扭曲史实的动机,主要是指“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两纪有录无书”而言,至于他对司马迁写史的公正性的评价,是当今对司马迁的正统评价,他与曹睿谁有道理,用不着我多说。我在前面的回贴中没有提曹睿,是因为他的话其实关系不大,前面争论的关键问题是,刘彻是否象有些人赞美的那样对司马迁宽容,曹睿的话没有涉及到这个问题,所以无论曹睿有无扭曲、编造史料的动机,都是不相干的。所以您关于曹睿的那些话,也不过是废话而已。

至于王肃认为说“白气经天”是“此蚩尤之旗”,我只想问一问,如果你认为某个人的话可信度比较高,你就要相信这个人的所有话吗?如果你认为某一本史书比另一本史书更可靠,你就要相信那本书上的所有话吗?古人没有学过现代科学,有一些我们现在看来荒诞不经的思想,这不是普遍现象吗?随便从汉书里找一段话:“凡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国官宫物类之象。其伏见蚤晚,邪正存亡,虚实阔狭,及五星所行,合散犯守,陵历斗食,彗孛飞流,日月薄食,晕适背穴,抱珥虹蜺,迅雷风袄,怪云变气:此皆阴阳之精,其本在地,而上发于天者也。政失于此,则变见于彼,犹景之象形,乡之应声。是以明君睹之而寤,饬身正事,思其咎谢,则祸除而福至,自然之符也。”您相不相信这段话?反正作为被现代科学洗脑的人,我不相信,但我还是认为汉书是研究西汉历史的权威史料。在这个问题上是我比较搞笑还是您比较搞笑?是我在浪漫想象还是你在胡搅蛮缠?


真是搞笑!请问“特殊背景”的标准是什么?由你无知者大人说了算?

要这么说,王肃的回答的“特殊背景”就是“回击曹睿的观点”————王肃的话本来就是基于曹睿在王肃面前批判了司马迁,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你所谓的“特殊背景”。

如果我不把曹睿的话列出来,那么怎么对比王肃、华覈发表意见的背景?————如果按你的荒唐逻辑“您关于曹睿的那些话,也不过是废话而已”,那么阁下谈到华覈为解救韦曜而上疏的事,照样也不过是彻头彻尾的“废话而已”!

要说看原文,麻烦阁下自己看清楚曹睿是怎么说的,你还真把曹睿的话当询问语气了?

笑一个,曹睿跟王肃的话,观点截然相反,那么至少必有其中一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如果按你所说“王肃没有编造、扭曲史实的动机”。那么请你找出曹睿“编造、扭曲史实的动机”出来给大家看看?

谈三国时期就谈三国,别扯什么“当今对司马迁的正统评价”,而且你也别拿什么当今来当标准。要说当年封建统治阶级实行肉刑,当今的所谓“正统评价”都是负面呢!难道阁下就拿现在的标准去说当年封建统治阶级的行为是绝对错误的?

嘿,我故意把王肃的某些错误言论列出来,就是要批驳你所谓“以王肃的识见,他认可的事,恐怕不能说完全是子虚乌有”这观点。

是不是我还要明确告诉阁下你在搞笑才行?王肃发表对刘彻的言论当时有谁表示过赞成或反对了?当初阁下可是明明说“以王肃的识见,他认可的事,恐怕不能说完全是子虚乌有”—————在阁下没有拿出有力的证据证明王肃所说的“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是据实而言以前,王肃这段话照样不能作为批判汉武对待司马迁的有力证据。


3、

华覈的意思很明显:司马迁其罪当诛,但刘彻还是忍住没有杀他,因为爱惜他的史才,请您孙皓大人对韦曜也这样吧。如果司马迁不是其罪当诛,又何来“忍不加诛”?如果您认为司马迁的确其罪当诛,当然华覈没有夸大司马迁的罪过,不过对于那些认为司马迁受刑很冤枉的人,就会就得出华覈是在夸大了。对司马迁的处罚,如果不是额外恩典,又怎么能说是“忍不加诛” ?(有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本来被判死刑,只是汉律允许用腐刑代替死刑,不过在汉书中并未如此记载,报任安书也没明确这样说,但这种说法很流行,不知何故)王肃的话有旁证,华覈无旁证,而且二者说话的场合不同,如果单从华覈学识来看,他的话原本应当与王肃有同等的效力,但是考虑到二人说话的背景,当然华覈的话效力会减弱。

没办法,阁下以上话题已经明显涉及到《汉书》与汉律,如果不反驳的话就没办法谈论华覈问题,只好姑息扯开一点。

笑!我前面讲的话,阁下是完全当没看见了?

司马迁犯了什么罪他自己都说得很清楚了,你没看见?

司马迁讲得很清楚,自己是在李陵身败名裂之后才遭到腐刑,你又没看见?

什么叫“诬上”?阁下不知道?阁下自己不是拿《汉书》来大说特说嘛。那么《汉书》里面讲得清清楚楚:诬罔主上,不道,(贺良等皆)伏诛——————这么明显的记载阁下没看见?

《汉书》里面犯了“诬罔”之罪的,判处死刑的比比皆是,阁下还敢质问“其罪当诛”?还好意思说“华覈夸大司马迁的罪过”?

阁下果然是能力过人,能在自己都没仔细看书以前,就拿“不知何故”说法来作为“旁证。

《汉书》:死罪;欲腐者,许之。

《汉书》:(张)贺幸于卫太子,太子败,宾客皆诛,安世为贺上书,得下蚕室
——————我现在倒要看看某人是不是还敢大叫“不过在汉书中并未如此记载”、“华覈无旁证”。  

还要扯背景?按这个角度来说,华覈当时可是为为解救韦曜而上疏,而上疏对象是孙皓,华覈要是敢故意偷换概念把司马迁之事颠倒来说,被孙皓发现那就是诛杀之刑。不过按其传记来看华覈还算是比较怕死之人——————按背景来说,华覈的话效力反而应该更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5-3-11 01:2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当然了,我还是重申开始的观点:关于三国时期对“刘彻对待司马迁态度”的评论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所以不要随便用其中一方为例子。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5-3-13 03: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无知者于2005-03-11, 11:44:03发表
以下均为回应蓝纱枫

第一、非常欢迎你翻一翻你我是怎么说的。我什么时候说过王允是三国时期的人?


这话是王佐之才说的吧?

而我说的是:

建议你有空看看眼科医生。
我之所以提到王允,是因为王佐之才提到了,所以我在同一贴子中一并回应,我并不是跟你一个人辩论,不是专门针对你一个人的,我在回应你的同时回应另一个人,到底有什么不可以呢?如果说我只引用了你的话,造成了误解,我已经澄清了,你还继续拿这一点做文章,想表明什么呢?

第二、我明明说的是“魏明帝与王肃的对话,没有什么特殊背景”,而你说的是王肃一个人的话有特殊背景,难道不是偷换概念吗?没有特殊背景的意思我已经讲过了,就是没有值得记载的前因后果。所以仅仅是一种一般性的君臣问答或讨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在一种比较宽松的气氛下进行的对话,每个人都言其所欲言,谈的是问题本身,没有别的目的。

我之所以说曹睿的话无关紧要,是因为他和我要讨论的问题没有关系,因为:1他谈的是司马迁对刘彻是否公正,我谈的是刘彻对司马迁是否宽容。2 他是在对司马迁的写作动机进行猜测,并对史记这本书是否是良史做出评价,不是在提出历史事实。3 论断的正确性不仅仅取决于有无扭曲的动机,而且取决于学识。我说王肃没有扭曲事实的动机时,只是将王肃与华覈比较,而不是与曹睿比较,因为二人在学识上有明显的差距。所以你把曹睿牵扯进来,只是搅局而已。

你说:

你为什么不回答一下你凭什么相信史书?如果你没有亲眼目睹历史或进行考古,那么你对历史的了解都来自史书,你凭什么相信史书呢?即使是公认的信史,也都有你说的那种迷信的观点,你为什么还要相信呢?我对你的话做了反驳,你没有提出任何新的论证,来回应我的反驳,只不过把我反驳过的观点再说一遍,所以我也没有必要再提出什么新的反驳。

王肃关于刘彻不满史记的言论并非他一个人这么说,东汉时卫宏的《汉旧仪注》中就已经有类似观点了。而且至少有一点王肃的话无可置疑,那就是史记篇目中今上本纪和孝景本纪缺失了。所以我说王肃的话有旁证。当然,无论是汉旧仪注还是王肃的话都不能与汉书的权威性相比,但是,我还没有把王肃的话与汉书相比较吧?我只是把他的话与三国志中其他相关言论比较而已。

第三、你真的以为司马迁承认自己犯了诬罔罪吗?如果是,那我就无话可说了。你真的以为对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是犯了诬罔罪,其罪当诛,判他腐刑,是法外施恩,显示了刘彻对他特别的宽容吗?如果是,我也无话可说了。

《汉书》:死罪;欲腐者,许之。

《汉书》:(张)贺幸于卫太子,太子败,宾客皆诛,安世为贺上书,得下蚕室

你想用它来说明什么呢?前一句话是说允许犯死罪的人选用腐刑来代替,这与华覈有什么关系呢?这是汉景帝时期就有的规定,能用来证明刘彻是忍不加诛吗?后一句话是汉宣帝时的事情,而且似乎和前一句话不一致,似乎是张安世为张贺求情之后才改死刑为腐刑的,而不是犯人可以自己选择。这怎么能作为旁证,刘彻是忍不加诛呢?难不成你的推理是这样的:司马迁犯了诬罔罪,按律一定要判死刑(证据不足,古代的法律没有现在的法律精细,即使是今天的法律,同一罪名视情节轻重量刑也有不同,不能因为有人因诬罔罪判死刑,推出诬罔罪是唯一死刑),而他没有被杀,所以一定是有人施恩?司马迁的自述中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没有人在这件事上帮助过他,更没有提到刘彻帮助过他。他说得狠明白:“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请解释什么叫“卒从吏议”?刘彻有过任何宽大处理的指示吗?这难道不是与“忍不加诛”直接相矛盾吗?从证据学的角度讲,司马迁的自述与华覈哪一个值得采信?你要坚持“不要随便用其中一方为例子”吗?

华覈上表时用典,并不是探讨问题,既无旁证,也与其他史料不吻合,所以我认为其证据效力不如王肃的话。我只是谈证据的相对效力,并不是说哪一个证据绝对可靠。

哎呀!果然是无知者特色的视力;果然是无知者特色的逻辑;厉害厉害!


不过呢,我可以提醒阁下,我只是指责你把“三国时期”跟“《三国志》”这两个概念给偷换了.想抵赖可是没那么容易的:

QUOTE:
原帖由无知者于2005-03-08, 22:56:53发表
三国时王肃说,刘彻见了孝景本纪和今上本纪后投而削之,司马迁遭腐刑也与此有关



QUOTE:
原帖由蓝纱枫于2005-03-09, 2:13:53发表
关于三国时期对“刘彻对待司马迁态度”的评论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所以不要随便用其中一方为例子。



QUOTE:
原帖由无知者于2005-03-09, 16:44:49 发表
三国志中谈及刘彻与司马迁的关系公有三处

谁在把“三国时期”跟“《三国志》”这两个概念给偷换的,还不是一目了然?  

你是没说过“王允是三国时期的人”,不过你就凭这来抵赖你偷换“三国时期”跟“《三国志》”这两概念的事情??

何况王佐之才自己搞错就算了,你不加以纠正,反而引用我的帖子来跟他一起去错?你这算拖我下水还是什么意思?

你要扯到王佐之才身上,那么你可以让王佐之才先生来看看: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47526&st=30
第二帖

你问问王佐之才先生,他能从中看出其中有一段是用来回复他的么?

你要"澄清"到大家都没搞懂而就你自己明白,那算什么"澄清"??  

我当然不想拿这段来作文章,反正没啥讨论价值,麻烦你把你原来那贴编辑一下,说明哪一段是给谁的.然后本段讨论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2.
以下灰字内容为引用无知者的言论:

第二、我明明说的是“魏明帝与王肃的对话,没有什么特殊背景”,而你说的是王肃一个人的话有特殊背景,难道不是偷换概念吗?没有特殊背景的意思我已经讲过了,就是没有值得记载的前因后果。所以仅仅是一种一般性的君臣问答或讨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在一种比较宽松的气氛下进行的对话,每个人都言其所欲言,谈的是问题本身,没有别的目的。

我之所以说曹睿的话无关紧要,是因为他和我要讨论的问题没有关系,因为:1他谈的是司马迁对刘彻是否公正,我谈的是刘彻对司马迁是否宽容。2 他是在对司马迁的写作动机进行猜测,并对史记这本书是否是良史做出评价,不是在提出历史事实。3 论断的正确性不仅仅取决于有无扭曲的动机,而且取决于学识。我说王肃没有扭曲事实的动机时,只是将王肃与华覈比较,而不是与曹睿比较,因为二人在学识上有明显的差距。所以你把曹睿牵扯进来,只是搅局而已。


用阁下的话:建议阁下有空看看眼科医生,如果眼科医生治不好你.建议阁下去看神经病科医生或精神病科医生.

我说过了,"特殊背景"这个标准不是你说了算.

何况我说得清清楚楚:"如果我不把曹睿的话列出来,那么怎么对比王肃、华覈发表意见的背景?"---------------现在你居然理解成"你说的是王肃一个人的话有特殊背景"--------------是谁在偷换概念??

王肃的观点是为了反驳曹睿的话为司马迁辩护,华覈的观点是为了上疏孙皓解救韦曜------------这就是两人发表意见的原因,用你的话,就是所谓"背景"-----------------阁下的双重标准超强,阁下自己说华覈的事就是"有特殊背景",别人谈王肃的回答原因就是"搅局".这也算是充满无知者特色的笑话了.  

笑!你是三国时期的人来着?你不是还质问他人"你凭什么相信史书"吗?你没有亲眼目睹历史或进行考古,那么你凭什么就认为"谈的是问题本身,没有别的目的"??---------------宽松情况下照样可以颠倒经典,这有什么奇怪?王肃自己就把郑玄之说推翻,难道阁下认为是王肃当时的环境不宽松了?

曹睿批评了司马迁,而王肃要为司马迁辩护,这就是一个明显的动机、目的.

另,阁下是真不知道还是在装傻?阁下自己是不是没看清楚曹睿在说什么?还敢说那叫"猜测"??

要不我仿效曹睿的话作个例句:无知者大人老是搞狡辩和偷换概念,真是令人切齿-------------你告诉我这句话是你所谓的"猜测"还是对某人的批评?

是啊,搞双重标准也可以堂而皇之得称为"我对你的话做了反驳",这也算是无知者特色之一.

笑!如果说"今上本纪和孝景本纪缺失"就是王肃的旁证,那么"刘彻没有诛杀司马迁而判腐刑"不就是华覈的旁证了?  

王肃的话只能证明今上本纪和孝景本纪缺失,而且缺失的是又不是在三国时期才发生,汉朝时就已经发生了.王肃认为刘彻憎恨《史记》其中的今上本纪和孝景本纪按你的标准不也是只能作为猜测而已??-------------------而且王肃本身的说法就有点自相矛盾:如果说刘彻因为司马迁的直书而憎恨司马迁,那么他为什么不诛杀司马迁?还可以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这符合刘彻的性格吗??你看到刘彻对其他自己憎恨的人有这么干过吗?

你自己承认王肃的话不能跟《汉书》比是吧?那么上面《汉书》这段记载你又怎么解释?


3.

你真的以为司马迁承认自己犯了诬罔罪吗?如果是,那我就无话可说了。你真的以为对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是犯了诬罔罪,其罪当诛,判他腐刑,是法外施恩,显示了刘彻对他特别的宽容吗?如果是,我也无话可说了。

《汉书》:死罪;欲腐者,许之。

《汉书》:(张)贺幸于卫太子,太子败,宾客皆诛,安世为贺上书,得下蚕室

你想用它来说明什么呢?前一句话是说允许犯死罪的人选用腐刑来代替,这与华覈有什么关系呢?这是汉景帝时期就有的规定,能用来证明刘彻是忍不加诛吗?后一句话是汉宣帝时的事情,而且似乎和前一句话不一致,似乎是张安世为张贺求情之后才改死刑为腐刑的,而不是犯人可以自己选择。这怎么能作为旁证,刘彻是忍不加诛呢?难不成你的推理是这样的:司马迁犯了诬罔罪,按律一定要判死刑(证据不足,古代的法律没有现在的法律精细,即使是今天的法律,同一罪名视情节轻重量刑也有不同,不能因为有人因诬罔罪判死刑,推出诬罔罪是唯一死刑),而他没有被杀,所以一定是有人施恩?司马迁的自述中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没有人在这件事上帮助过他,更没有提到刘彻帮助过他。他说得狠明白:“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请解释什么叫“卒从吏议”?刘彻有过任何宽大处理的指示吗?这难道不是与“忍不加诛”直接相矛盾吗?从证据学的角度讲,司马迁的自述与华覈哪一个值得采信?你要坚持“不要随便用其中一方为例子”吗?

华覈上表时用典,并不是探讨问题,既无旁证,也与其他史料不吻合,所以我认为其证据效力不如王肃的话。我只是谈证据的相对效力,并不是说哪一个证据绝对可靠。



请阁下洗洗脑袋、验验视力,再看看我当初怎么说的:

倒要请教无知者大人:你什么地方看到华覈"故意夸大司马迁之罪"?你什么地方看到华覈评论"忍不加诛"是"额外的恩典"?

我哪里有说过刘彻的行为是"法外施恩"、"特别的宽容"、"有人施恩"??阁下居然能歪曲理解,真是厉害!  

另,阁下麻烦搞清楚,司马迁是为谁辩护----------------当时传来的消息是李陵叛变(一说是受单于的尊宠),而汉朝廷在无法亲身调查的情况下,只能基于这条消息来作判断--------------在这一基础上,李陵就是有罪,所以他的家人被杀,陇西士族以李家为耻辱-------------为李陵辩护的司马迁不正是犯罪了?

列了两段《汉书》的记载是要告诉你,自汉景帝恢复宫刑后,犯人有可能通过自己要求去用宫刑代替死刑,也可能由于他人的求情而是死刑减为宫刑-----------当然以阁下的理解能力居然理解成"这怎么能作为旁证,刘彻是忍不加诛呢"也是出乎我意料的.

笑!阁下莫非能找出汉朝"犯了诬罔罪能视情节轻重而不需判死刑"的例子?有就请拿出来,没有的话那叫空口说白话---------------不过就我个人自己翻阅资料,起码可以在《汉书》找出六条关于"犯了诬罔罪要判死刑"的例子(还有一例是犯了诬罔罪而自杀).


王肃的观点不也是跟《汉书》的记载有冲突了?你要别人解释,为什么不先自己向别人解释?


坦白说我是见识到无知者逻辑异常的一面了,居然能把我的观点断章取义:

我明明说的是:关于三国时期对“刘彻对待司马迁态度”的评论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所以不要随便用其中一方为例子--------------明明我是指三国时期对先人的看法上有冲突,不可以随便用一方作例子.

司马迁的自述是后人对先人的看法吗?犯人自述跟后人评价你都可以拿来相提并论??

说白了,哪个犯人在阐述自己罪行时不会为自己辩解一下?哪个犯人在回忆自己罪行的时候会如数家珍?谁不曾为自己说点好话?


华覈上表时引据论典,自然不需要探讨问题,但是华覈有一点他必须要明白,就是华覈如果引用典故时把典故整个颠倒黑白,被孙皓发现就没有好下场.华覈是怕死之人,他为了救别人而冒死偷改典故的可能性有多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5-3-13 03:3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楼上某人:

阁下自己也在三国史区辩论过,阁下既然喜欢在炎黄春秋对三国史区有闲话,那么阁下是想自己砸自己来着?

论文风,炎黄春秋与三国史区相似处也是甚多,阁下连这都拿来闲话,真是应了那句"无聊至极".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5 06:4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329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