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谁应承担蜀国灭亡的主要军事责任?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4-12-9 00:2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文章写得不错,关于姜维的战略失误导致蜀汉亡国,在战史上早有定论。晓林兄又补充了一些不错的观点,考据的也很详尽。

我想就蜀汉亡国提一些我个人的浅见。
(一)蜀汉后期,大将军姜维针对曹魏提出了,放弃外围隘口,坚守汉乐两城与阳平关,诱敌深入,坚守疲敌,聚而歼之的战略方针。这个计划可不可行呢?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如果,魏军是小规模的进犯汉中(动用兵力在十万以下),这个计划还是可行的,魏军远来兵少且顿兵于重关坚城之下,侧翼再受到蜀军的打击与骚扰,必然要陷入进退失据的地步。如果魏军是大规模、分多路伐蜀(动用的兵力接近二十万),姜维的这个战略计划就有军事冒险的味道了。这个战略计划成功的前提是袋底(汉乐与阳平)部分要牢固。按照姜维的战略,正常的讲,汉中与阳平必置重兵,否则一旦魏军突破阳平一线,则整个陇右汉中就是一盘死棋,且成都门户大开,蜀汉则大事已去。从后来事态发展来看,姜维对自己这一战略的优劣利弊也不是很清楚,这个战略的风险与死穴在什麽地方,姜维不甚了了。所以,姜维在具体军事部署上,才会本末倒置。汉中防卫空虚,而陇右却设置重兵。魏军近二十万
大军伐蜀,双方在汉中陇右的兵力对比已经达到了二比一,蜀军处于绝对劣势。魏军兵分多路,蜀军所备皆急,集中防卫则利于乘虚蹈隙,处处防备,则处处空虚。可见,姜维原本想将汉中作为吸引魏军的诱饵,没想到开战后,却真成了肉包子打狗啦。这显然是姜维在具体军事部署上的失误造成的。(至于,姜维的整个诱敌战略对错与否,见仁见智,有待商榷)

(二)我想说说是什麽原因造成了姜维的军事失误?
屯田避祸只是问题的表象,实际上,姜维对汉中的重要性还是有一定认识的。我认为蜀汉亡国的主要原因在于军事上的麻痹轻敌。长久以来,蜀汉对曹魏一直处于主动进攻的地位。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曹魏兵多地广却被迫防御。可见蜀汉虽小,却一直掌握着战争主动权。这直接造成了,蜀汉最高层的麻痹大意的思想,从大将军姜维至后主刘禅对魏军积极进攻的精神总是认识不足。从诱敌深入的战略到屯田沓中的行动,都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蜀汉军事当局更多的考虑了进攻,而不是如何的防御。这对国力相对弱小的蜀汉而言不能说不是致命的失误。可以说,这是典型的昧于形势,侥幸行险。魏分多路大举伐蜀,姜维对魏军主要进攻方向一时判断不明,待魏军下阳平,汉中已失,姜维才真正认识到魏军的主攻方向,和整个掏心战略的可怕之处,这才急急忙忙率主力舍沓中越阴平直插剑门。
 
 另外,曹魏对蜀汉奉行的固边守险,培养国力的方针,客观上造成了蜀汉的战略失误,曹魏不仅积聚了力量,而且成功的麻痹了蜀汉。蜀汉统治者错误的判断,魏不会大举伐蜀,所以才敢屯田沓中、撤围行险。正所谓,“鸷鸟将击,卑飞敛翼,圣人将动,必有愚色”魏军突然大举伐蜀,从防御转为进攻,大出蜀汉意料之外,蜀国攻防部署还来不及调整,就汉中已失,大事将去了。可见,麻痹轻敌应该是蜀汉军事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蜀汉失汉中,邓艾军偷渡阴平,下江柚,直取绵竹,蜀汉如何进行防御?
我个人认为,蜀汉应该放弃绵竹,坚守成都,以待剑阁援军。邓艾军出险地,有进无回,人必有死战之心,魏军远来,利在野战速决。蜀军出城决战,正合邓艾之意且一旦全军覆没,则成都危矣。在反击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如,坚守成都更稳妥。成都城高池厚,魏军一时难下,时间一长必受大困。此时若剑阁援军破于外,成都之军应与内,则胜败诚未可知也。
另外,枣林兄提出姜维不援救绵竹是军事失策,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有待商榷。
如果,邓艾军提前发动攻击,歼灭诸葛瞻部,而后进行设伏打援,不知远来的剑阁援军如何处置?且魏军先到绵竹以逸待劳,剑阁援军道路崎岖,长途跋涉后至战场,即使交战未必能占上风。可见,姜维援救绵竹的军事设想胜算的几率并不高。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4-12-9 11:1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4-12-09, 7:04:03发表
3、邓艾偷渡之后,如何防御,我不太赞同兄的意见。
首先,成都根本没有一点防御准备,仓促间基本不可能组织有效的城防;其次,防御兵力太少,想当年刘璋在有三万精兵,粮草足支一年的前提下,依然出城投降,而诸葛瞻仅有万人左右,要防御诺大的成都,太困难;因此,黄崇一直建议诸葛瞻快速前进守住山口,不使邓艾入平,才是当时最好的战术。不过诸葛瞻没有实战经验,犹豫再三还是没有接受这个好建议。这样一来,挡住邓艾的希望就要依靠姜维的援军了。诸葛瞻自然有责任,但是我们要考虑到其没有实战经验,能打到这个程度已经尽力。我前面说到,如果成都和剑阁同时发兵向涪城,那剑阁援军也就晚一天赶到,相信以诸葛瞻的万人对抗邓艾的万人厮守一天还是可以的,不能进行决战。涪城相对小,便于防御。
剑阁援军是走崎岖山路而来,而邓艾军其实也是千里跋涉更加崎岖的阴平小道而来,因此,疲劳的问题应是邓艾军更严重。
不知兄以为如何?

回复晓林仁兄:
黄崇所言的“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的策略,应该说是积极正确的策略,但我认为,蜀军光速行据险,还不能达到歼灭邓艾军的目的,充其量只能起到阻碍魏军的作用。晓林兄
认为,剑阁援军应迅速与诸葛瞻部汇合,而后在反击魏军,这应该说是比较稳妥的战略。但我认为如果剑阁援军袭魏军之后,彻底的切断邓艾后路,并与诸葛瞻部相互配合对邓艾军形成合围,而后施以攻心的话,蜀军极有可能,以最小的代价赢得胜利。
如果像晓林兄所设想的那样,剑阁援军与诸葛瞻部汇合,再对邓艾部发动攻击的话,我想
蜀军依靠兵力优势,可以取得胜利,但有可能遭受较大的损失。因为,魏军去国七百里,孤军深入,人必有死战之心,蜀军直接强攻无疑要遭受损失。这就不如断魏军后路,达成合围(不达成合围,魏军是不会轻易投降的),让魏军打不能打,跑又不能跑,而后劝降,更划算。毕竟,放在邓艾面前的出路只有非死即降了。
当然,这两种策略在实战中,需要有相当默契的配合才行,一旦守军与援军在配合上出现偏差,有可能满盘皆输。

另外,我认为诸葛瞻非将才,空有血气忠肝,没有领兵作战的实际经验。后主命诸葛瞻领兵想要在绵竹以北截击魏军,这个战略目的应该说还是积极的。但用人不当,致使积极的的战略目的变成了仓促的军事冒险了。(实际上,后主身边也无将才可用)
所以,我认为蜀汉在无大将领兵反击邓艾的情况下,不如坚守成都,以待援军更稳妥。魏军远来疲惫,要想一鼓作气攻占成都这样的大城市,也不是很容易。我的战略虽说相对保守,但毕竟蜀汉再也不能冒险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4-12-10 10: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晓林兄:
  诸葛瞻非大将之才,成都在无大将领兵,敌情未明,剑阁援军也未形成战略配合的情况下,千万不可贸然出战,出战则败多胜少。事实的发展也证明了此点。所以,我对我的观点有所保留。

另外,关于蜀国灭亡的军事责任问题,我是这样看的:姜维当然要负主要责任,但不能负全部责任。前期,失汉中的军事责任主要由姜维来负。邓艾偷渡,失绵竹的军事责任,不能全有姜维来负。因为在剑阁的姜维,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对蜀汉军事全局的领导了。从诸葛瞻反击魏军,到蜀汉投降,这一系列的决策全出自于后主之手。所以,我认为后期蜀军仓促反击,失绵竹的军事责任,后主要负主要领导责任,诸葛瞻要负主要军事指挥责任。

另外,姜维之所以不回援诸葛瞻,我想可能是在剑门的姜维,由于消息闭塞的原因,似乎不太了解后方的危急形势。我想,以姜维的为人,如若知道后方危急,似乎不会作见死不救之事。不然,如何解释后来姜维以诈降之计,企图恢复蜀国举动呢?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2 11:1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646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