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荆州之失——利?弊?, 第一次写这种论述形式的文章,希望得到行家指点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4-12-7 01: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先顶一下,此文写得还不错。虽说绝大多数的观点,沿用了前辈学者的结论,但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有一些问题,可以相互探讨:

首先,我想说说,荆州对吴蜀双方的不同意义。自古以来,江南政权无荆襄,失淮河则不可立国。巴蜀政权,无汉中,失峡口则不可立国。以此来论,蜀汉失荆襄未伤根本,孙吴无荆襄则岌岌可危。东吴创业之初,两淮皆为他人所有,后东吴虽与曹魏多次争夺淮南,但多无功而返。长江淮河互为表里“自古守江必守淮”,孙吴立国江南却失淮河之地,这是极其不利的,故夺取荆州上游尽长江之全势,建国立号,必是东吴的立国之策。由此来看,荆州有关东吴生死存亡,东吴苦心积虑,志在必得,“自古知惧而不亡”,荆州最终归属东吴也属必然。

二、蜀汉如何保守荆州?
自古,据荆襄拥益州则易,据益州拥荆襄则难。荆州乃用武之地,据益州而拥荆襄者,一旦荆州有警,水陆出峡口,难以应急,而敌军朝发夕至,防不胜防。这实际上,体现了一个统治重心在那儿的问题。我觉得刘备收川后,统治重心西移,是蜀汉一大败笔,关羽贸然北伐是第二个失策,这两个失误,使处心积虑的孙吴觅得战机。如果,刘备得益州后,留大将镇守汉中、巴蜀,自率文武统重兵坐镇荆州,据荆襄而拥益州的话,蜀汉的局面要好得多。

三、蜀汉失荆州,就真的坐毙西南,无所作为了吗?
我认为这个观点有待商榷。我认为蜀汉失荆州在军事上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为何如此说呢?荆州事关孙吴根本,蜀汉据荆襄必为孙吴所忌,吴蜀貌和神离,外和而内争,必有一战。一旦,蜀汉从荆州北伐,东吴必袭取荆襄,故蜀汉得荆州实际上是陷入了两线作战的
境地。政治之所得,却为军事之所失也!而蜀汉失荆州,孙吴得荆州,反而使双方达成了某种均势。孙吴得荆州无两淮沿江自守,蜀汉得汉中失荆州据关自守。双方谁都吃不了谁,还谁都离不开谁。正是因为吴蜀双方的相互均衡,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双方下一步的长久的同盟关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故我认为蜀汉失荆州,与东吴化敌为友,无东顾之忧,既摆脱了两线作战的风险,又合吴蜀之全力以抗中原。蜀汉北伐曹魏的条件反而更加成熟了。

四、蜀汉北伐中原能否获得胜利?
有的人对这个问题,看得比较悲观。认为,天下三分,西蜀疲鄙,蜀汉人力、物力、财力均有限。自蜀北伐,群山所阻,道路崎岖,粮草不济,难以持久,故北伐成功的机会不大。
实际上,这些困难对北伐这一军事行动而言,并非致命之处,也无关成败。昔汉高祖仅控汉中之地,并未得巴蜀全境,却还定三秦,东向以争天下,最终成就帝业。可见,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麽不可能的事,事在人为而已。
如,蜀汉外结东吴,内修政理。明为示弱中原,麻痹曹魏;暗中整军经武,缮兵积谷。一旦曹魏政局有变(诸如,辽东公孙渊反叛,高平陵事件,淮南三叛等)则联络孙吴东西并举,吴军一路向宛洛,一路向淮南,牵制曹魏在两淮与河南之军,使之无法救援雍凉。蜀汉兵分三路分进合击,魏延率偏师出秦岭,弃长安于不顾,直取潼关。孟达起上墉之兵攻取武关,彻底封闭关中战场。武侯自统蜀军主力走陇上,并凉州,向关中迂回攻击,会师与长安。果如此,则雍凉可取,汉室可兴。蜀汉北伐在此一举,在于击其不备,掩其空虚。如不能成功,曹魏必加强雍凉守备,蜀汉战机已失,北伐则大势去矣。故诸葛亮一出祁山失败后,四次北伐只是徒费心力而已。武侯昧于此理,不知保守国力,观衅而动。只是攻敌之所知,耗敌以自耗,焉能取胜乎?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3-7 23: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孤星月于2005-03-06, 6:52:59发表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4-12-07, 1:00:33发表
先顶一下,此文写得还不错。虽说绝大多数的观点,沿用了前辈学者的结论,但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有一些问题,可以相互探讨:

首先,我想说说,荆州对吴蜀双方的不同意义。自古以来,江南政权无荆襄,失淮河则不可立国。巴蜀政权,无汉中,失峡口则不可立国。以此来论,蜀汉失荆襄未伤根本,孙吴无荆襄则岌岌可危。东吴创业之初,两淮皆为他人所有,后东吴虽与曹魏多次争夺淮南,但多无功而返。长江淮河互为表里“自古守江必守淮”,孙吴立国江南却失淮河之地,这是极其不利的,故夺取荆州上游尽长江之全势,建国立号,必是东吴的立国之策。由此来看,荆州有关东吴生死存亡,东吴苦心积虑,志在必得,“自古知惧而不亡”,荆州最终归属东吴也属必然。

二、蜀汉如何保守荆州?
自古,据荆襄拥益州则易,据益州拥荆襄则难。荆州乃用武之地,据益州而拥荆襄者,一旦荆州有警,水陆出峡口,难以应急,而敌军朝发夕至,防不胜防。这实际上,体现了一个统治重心在那儿的问题。我觉得刘备收川后,统治重心西移,是蜀汉一大败笔,关羽贸然北伐是第二个失策,这两个失误,使处心积虑的孙吴觅得战机。如果,刘备得益州后,留大将镇守汉中、巴蜀,自率文武统重兵坐镇荆州,据荆襄而拥益州的话,蜀汉的局面要好得多。

三、蜀汉失荆州,就真的坐毙西南,无所作为了吗?
我认为这个观点有待商榷。我认为蜀汉失荆州在军事上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为何如此说呢?荆州事关孙吴根本,蜀汉据荆襄必为孙吴所忌,吴蜀貌和神离,外和而内争,必有一战。一旦,蜀汉从荆州北伐,东吴必袭取荆襄,故蜀汉得荆州实际上是陷入了两线作战的
境地。政治之所得,却为军事之所失也!而蜀汉失荆州,孙吴得荆州,反而使双方达成了某种均势。孙吴得荆州无两淮沿江自守,蜀汉得汉中失荆州据关自守。双方谁都吃不了谁,还谁都离不开谁。正是因为吴蜀双方的相互均衡,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双方下一步的长久的同盟关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故我认为蜀汉失荆州,与东吴化敌为友,无东顾之忧,既摆脱了两线作战的风险,又合吴蜀之全力以抗中原。蜀汉北伐曹魏的条件反而更加成熟了。

四、蜀汉北伐中原能否获得胜利?
有的人对这个问题,看得比较悲观。认为,天下三分,西蜀疲鄙,蜀汉人力、物力、财力均有限。自蜀北伐,群山所阻,道路崎岖,粮草不济,难以持久,故北伐成功的机会不大。
实际上,这些困难对北伐这一军事行动而言,并非致命之处,也无关成败。昔汉高祖仅控汉中之地,并未得巴蜀全境,却还定三秦,东向以争天下,最终成就帝业。可见,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麽不可能的事,事在人为而已。
如,蜀汉外结东吴,内修政理。明为示弱中原,麻痹曹魏;暗中整军经武,缮兵积谷。一旦曹魏政局有变(诸如,辽东公孙渊反叛,高平陵事件,淮南三叛等)则联络孙吴东西并举,吴军一路向宛洛,一路向淮南,牵制曹魏在两淮与河南之军,使之无法救援雍凉。蜀汉兵分三路分进合击,魏延率偏师出秦岭,弃长安于不顾,直取潼关。孟达起上墉之兵攻取武关,彻底封闭关中战场。武侯自统蜀军主力走陇上,并凉州,向关中迂回攻击,会师与长安。果如此,则雍凉可取,汉室可兴。蜀汉北伐在此一举,在于击其不备,掩其空虚。如不能成功,曹魏必加强雍凉守备,蜀汉战机已失,北伐则大势去矣。故诸葛亮一出祁山失败后,四次北伐只是徒费心力而已。武侯昧于此理,不知保守国力,观衅而动。只是攻敌之所知,耗敌以自耗,焉能取胜乎?

一:
在下不认为东吴势在必得就要将荆州拱手相让。虽然荆州对于东吴的意义重大,然而我却觉得虽如此,依然可以加以斡旋。岂不知东吴一旦得荆州,下一个又该是得什么了?
蜀汉要想制天下,在下始终认为没有了荆州的支持,是不容易成功的。至于东吴方面,多防范一点就可(也可在外交等方面让步)。如果关羽在出征前,刘备能很好的配合,分出益州的一部分兵力驻扎在益州荆州交界支援关羽,孙权也不敢冒冒然的偷袭了。

二:
在下认为,荆州四战之地,可做战役的前沿堡垒,却不可以此立国。虽然统治中心牵致益州,使荆州的难以防御,但却可避免敌锋。关羽就曾使曹操动念迁都,可知,国都在前沿是非常不利的。益州,天府之国,其钱粮充足,可堪重用。再则,益州乃刘障旧土,后来虽投降,然而在当地还是有很深的影响力。难道刘备就放心益州吗?怎敢保证当地旧势力不打着复兴刘障的旗帜来造反??自己亲自坐镇要好得多。

三:
在下认为有些本末倒置,在下反对将吴蜀联盟的利益摆在了过高的位置。所谓的联盟,不过是双方利益的结合,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而且这种联盟是很脆弱的,不可靠。东吴偷袭荆州的时候不就是联盟吗???结果如何。如果当时是因为荆州的原因,那以后难保东吴不会动益州的念头。要知道,当时三国中魏国的力量最强大,东吴不与其发生正面冲突,借蜀吴联盟的掩饰,然后出兵偷袭益州,那么成功也是很有可能的。一旦成功,其国力绝对可以和魏国直接对抗,还是很诱人的。这些,敢保证吗??

四:
从祁山伐魏甚难,最严重的就是粮草难以为继。从此处出兵,仅可以为偏锋。
汉高祖能取胜,原因是很大的。当时他的对手显然未能料到韩信会走陈仓道,因而能奇袭成功。但是曹操可不是项羽,且不论曹操和项羽的智谋孰高孰低,单说出兵的路线,先生认为有了韩信的教训后,曹操会不提防??而且,刘邦当时并未和项羽撕破脸,项羽不相信刘邦会出兵攻打他(或者应该说,在短期内项羽不相信刘邦会攻打他)。而蜀与魏却是处于战争状态,魏国时刻在提防蜀的进攻,这是和刘邦那时的环境不一样的。
再则,吴国岂是可靠?联合对方伐魏,远不如自己指挥得心应手。而且,万一在联合伐魏的掩饰下,吴国偷袭益州又该如何?
就算吴国真一心与蜀伐魏了,那么,吴国从荆州出发,势必比蜀国从祁山出发要快得多,也更加容易。真到了打下魏国了,吴国也必比蜀国所攻陷的城池、地盘多得多。而蜀汉政权由于道路的不便,就算打下了魏国的地方,也难以控制。而有了荆州又不一样了。

我想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荆州的战略地位对吴蜀双方而言均是至关重要,吴蜀双方谁也不可能主动放弃荆襄。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把三国时期荆州的战略地位,予以过高的估计。荆州自古就是“用武之地”而吴蜀两国割据南方,终三国之际,南方一直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吴蜀两国既有公开的合作,也有暗中竞争,这实际上使位于整个南方枢纽部的荆州的战略地位大打折扣。吴蜀双方无论那一方获得了荆州,在以此地出兵北伐时,都会有所顾忌。对于此点,东吴实际上看的最清楚了。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东吴的几次北伐,均是与曹魏争夺淮南,没有一次是从荆州出兵攻击曹魏的腹心宛洛。之所以如此,当然淮南的战略地位对东吴而言至关重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孙吴“白衣渡江”以权诈取荆州,不能不对蜀汉有所顾忌。东吴一直怀有西顾之忧,深怕西蜀趁荆州兵力空虚之际,袭取荆襄,以彼之道,还之彼身,故终东吴一世只能在荆襄采取守势,未敢自荆州轻易北伐。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三国时期,荆州名为“用武”之地,实际上并不能真正的做到“用武”,荆州的拥有者,稍有不慎,荆州都有可能“得而复失”。只有南方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政权,荆州“九省通衢”的战略地位才有可能真正的发挥出来。

第二,我不赞成蜀汉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主动将荆州三郡让与东吴。三国时期荆州的战略地位,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但对蜀汉而言,荆州三郡实际上起到了不可多得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补充作用。主动放弃荆州不论从哪方面讲,都是“弱己强敌”之举。况且,政治本身就有其寸土必争,急功近利的一方面,主动放弃荆州从实际政治运作中是不可行的。

第三,关于蜀汉北伐能否成功的问题,一直以来就有争论。
蜀汉的第一次北伐,实际上客观条件还是不错的。蜀主刘备死后,曹魏把主要的注意力转向
东吴。这段时间,曹魏的军事重心主要是防吴。雍凉两州实际上并无戒备,(这与刘邦还定三秦前的情况有一些类似。)如果蜀汉北伐时,注重正奇相互为用,以正兵走陇右,以奇兵
出子午,夺取雍凉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武候用兵谨慎,只能做到“以正合”而未敢做到“以奇胜”。武候的“安走坦途”的战役部署,虽说谨慎,攻守自如,但实际上也是自失良机。一旦曹魏倾国来争,这种战役部署必然要演变成持久战消耗战。因此武候的战役部署是注定要失败的,胜利了也是侥幸,更何况在现实中连这种侥幸都没有发生过。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3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7 12:5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96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