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宋辽歧沟关之战双方统帅、将领对比, 一次划时代的惨败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4-9-27 23: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本文有一些真知灼见,可以顶一下!
北宋第二次北伐,宋太宗赵炅在战略部署上是正确的,整个作战计划也是非常大胆的。宋庭的战略意图很明确,由曹彬所率的东路军作为主力徐徐渐进,在幽州正面吸引契丹主力,潘美所率的西路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雁门关袭取云中等山后诸州。等西路军攻取云中后,从后方向幽州迂回,与东路军一起夹击燕京(辽南京)。但之所以战败,原因就很多了,篇幅有限,我只说三点。第一,曹彬所率的东路军应该对战败负主要责任。东路军统率无方,乎进乎退,忽而冒进忽而畏敌,最可笑的是这麽大规模军事行动,后勤保障方面搞的是一踏糊涂,以至于东路军途中断粮,不得不回涿州就食。由于东路军战场指挥不力,宋庭将契丹军主力吸引在幽州的战略意图完全落空了。第二,宋庭的北伐胃口很大,想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东路军作为主要突击方向,西路军作为次要突击方向,两路大军分进合击,但在实际作战中双方的关系却颠倒了,由于缺乏统一节制,分进而不能合击,以至于被机动性很强的契丹骑兵各个击破。第三,北宋重文抑武,猜疑武将,以文官监军,大部分武弁军事素质低下而又不设统帅,战场指挥权也不下放,致使贻误战机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不过通过岐沟关之败,宋太宗被迫承认现实了,北宋整体军事实力尚无法同契丹抗衡,通过一次战争迫使契丹放弃燕云重地是不现实的想法。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4-9-28 10:5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中原军队多步兵善守城,契丹军队多骑兵善野战。宋军与辽军之间的战斗力是不可同日耳语的。宋初,辽宋正面交锋宋军一次也没赢过,两次北伐总是体现出相同的一个问题,在战争初期,北宋形势一片大好,但当辽朝骑兵主力从漠北赶到,并发动大规模反攻的时候,宋军就一败涂地,一溃千里,甚至于连像样的防御都组织不起来,这不恰恰体现了双方的战斗力吗?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4-9-28 11:3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北宋军队战斗力强,能以少胜多,是相对而言的。五代时期,南方十国除了南唐国力上稍微强一点,其他的国家如蜀、吴越、南汉、漳泉的陈洪进等军事上实在太弱小了,根本就无法同中原抗衡。北宋对他们而言已经形成了无以伦比的优势了。北宋灭蜀灭南唐都使用了禁军主力,在兵力上也有很大的优势,似乎谈不上总是以少胜多。宋军南征一帆风顺不是证明宋军强大,恰恰证明了南方太弱了。所以遇到骁勇的契丹骑兵,“善战”的宋军就感到力不从心了,甚至于连一个小小北汉都是费了“吃奶的劲儿”才打下来的。另外,中原的军制改革起源于周世宗柴荣,宋太祖只不过是摘桃派,窃取了北周的成果而已。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4-9-28 12: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但是,个别将士的英勇善战,也无法改变辽宋双方的军事力量格局,如果没有澶渊之盟,没有一年几十万的岁帛,辽军随时可以南下牧马,宋军失燕云险固之地,在华北大平原上是无法阻止辽军骑兵集团的机动进攻的。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5 05:1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59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