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联为妙句,偶系佳人, 唐诗中的精华对联
性别:男-离线 上官小怜

武陵郡主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2
功绩 153
帖子 503
编号 17484
注册 2004-9-11


发表于 2005-12-11 09:4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联为妙句,偶系佳人

学习对联,欣赏对联日久。就不再对天对地,雨对风之类简单对偶再感兴趣。而对于过分生硬,语不达意的机关联更是敬而远之。
   如他们所说,对联到了一个阶段,更多的是对意境,对诗意的追求。其实这个时候对联与诗词差异便根本没有什么了。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不管你再怎么否认,不管你再怎么坚持自己没得什么文酸细胞,其实千年来文士才人已经把诗词融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东西融进了你我的血脉。从牙牙学语起你我便背得“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而几十年方块字的学习,让你我看到这样的句子就觉得是一种美。
     这种美一是一种对称的美,它或者平行并列,或者一起一伏,但一咏一叹间,对偶句的美感就在情或者境的对比,在语气的转折起落间表露无疑。这是千百年来文人爱用这种修辞的主因。无论诗词对联,还是普通的文稿对话,概莫能外。
     这种美再就是一种简洁的美,简洁到你一看便记得,但是又常读常新,简洁到日后你或有缘得逢此地,此景,你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就是这些句子。
     这种美又是一种隽永的美,那简简单单几个字,含在嘴中,直如数千斤的橄榄,回味无穷。让你觉得就这么简单地便能把那景那情描摹,表述得如此淋漓尽致。与其说是才情,不如说是造化。
     这个美,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我们梦寐以求去追寻的所谓意境。
     无论是诗词,还是对联,这个却是相通的。这些句子在诗中即是诗,拿出来便是对子。而寻找它们共通的一些耐人寻味的地方,无疑对我们大有裨益,无论是学诗还是学联。

    有唐一代,古诗歌艺术集近大成。这个系列便想从瀚如星海的佳诗妙句中寻找出一些,又可为联又可为诗的句子与大家共同欣赏。指望于这同与不同之间,共获进益。
    自然小怜才疏学浅,选材,赏析处难免疏漏,既念抛砖,还望引玉。

    至于砖头,还请轻砸。如实不愤,请踩箱子。啊米拖佛。  
    噫,联为妙句,偶系佳人。  
    咳,咳,是为序。

[ 本帖最后由 东方无翼 于 2006-10-11 06:53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上官小怜

武陵郡主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2
功绩 153
帖子 503
编号 17484
注册 2004-9-11


发表于 2005-12-12 15:3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当历史巨轮转入唐朝一代的时候,两晋后百余年的乱世始告大定.一个稳定繁荣的时代,才真正开始了文化,思想上的繁荣.
  唐诗的繁荣最早却是宫廷诗的繁荣.不少文人,位居显贵,为帝王所奖掖,每有所倡,天下靡然成风.这些诗不外乎歌功颂德,艺术价值并无可观.但是它们却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即最终形成了词义音全部对偶,平仄协调、又合乎粘附规则的五律和七律等近体诗词.
  近体诗词格律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范围,大家只要明白词,义,音的对偶,其实就是形成了对联,因此除却不一定要求对偶的首,尾等联,律诗中句子拿出来大多就是对联.

  在律诗形式的完成过程中,尤以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三人的成绩最为显著.
  
  

QUOTE: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今存的诗主要系五言律诗,也有少数七律。他的诗,句律精严而笔力雄健,无论是五律还是七律均完全合律,无一失粘者。他在武后天授初所作的五言排律《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长达四十韵,完全合粘,可见他对律诗这种新体制驾轻就熟的功夫,所以深为时人所重。杜甫曾称引李邕对审言的评价:“钟律俨高悬,鲲鲸喷迢递。”(《八哀诗》)意即指此。明人许学夷称其为“律诗正宗”(《诗源辩体》)。他在江阴任职时所写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曾被明代的胡应麟誉为“初唐五言律第一”(《诗薮》)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这便是这首诗里最出名的句子,也是一副摹景的绝妙对联.

仔细看看,云,霞,海,曙,梅,柳,江,春竟然是8个名词,  .简简单单的用两个:"出"和"渡"来巧妙连接,而细细品味,正是这两个词,让云和霞不必细述.我们便看到了海边绚烂的曙光,让梅和柳也不须鳌述,便明白了江上扑面而来的春色.尤其是渡字.
春天是怎么样才可以渡过来的呢?  
要怎么样的梅和柳才能把春天送回来呢?  
这样过来的春天是多么生动的春天!  

虽然下一联,"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一向也被人赞叹为声与色的转换交融一体.但是更多的人似乎还是如我一样,更喜欢云霞联吧.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上官小怜

武陵郡主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2
功绩 153
帖子 503
编号 17484
注册 2004-9-11


发表于 2005-12-20 16:4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在初唐,杜审言,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号“文章四友”,又与稍晚的沈佺期、宋之问齐名,时有“苏、李居前,沈、宋比肩”之语。他们都在近体诗定型过程中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所写大部分是应制诗,虽然对仗工整,格律严明,到今天反倒并没有多少流传,尤以李崔为甚。但是苏味道却有一首好诗,至今流传甚广,影响颇大。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火树银花,看一看这个词今天的普及程度便知道这首诗的魅力何等巨大。

当时的时候其实还没有烟花,这个火,这个银都是形容彩灯挂在树上,花上的盛况。正是这个盛况,出现星桥的说法便很自然。这点点灯火让城中的桥梁看起来便象天上的星星连起来的桥。

而用火树银花来形容璀璨的夜景,那是我们后人日后的衍生。至于说到用火树银花来形容漂亮的女子那是郭敬明等京片子的通感。  
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来体味上联的那个合字。说火树银花合,是因为满城上下,四面八方是一样的璀璨明亮,日后王维的“白云回望合”。孟浩然“绿树村边合”皆有此意。
有这一合极言之盛,下联一个“开”便写出人潮之汹涌。  ,古时代的人们是不知道今天的霓虹灯的。这样的盛世多少年才能碰上一回?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火树银花流传虽久,但是窃以为这一手诗最出色的对联却实际这一句。
纪晓岚据说最喜欢,暗尘这一句,认为描述夜景堪称佳句。但是这句之强无非是摹景。可怜的我们现在再也不能乘马赏灯,故此体会不免不深。但是明月逐人来,这一逐字,其生动,其巧妙,虽隔千年仍能扑面而来,让人叹为观止。
这一字下,月亮便有了生命,这盛景便有了吸引力,而我们的想象便也有了着力的地方。

所以草草的月逐人,不能算原创咯。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上官小怜

武陵郡主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2
功绩 153
帖子 503
编号 17484
注册 2004-9-11


发表于 2005-12-21 19:4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前面说过律诗到宋之问,沈诠期逐渐完善.沈宋的作品多无可取,大都为应制诗.尤其宋之问媚事权贵,人品颇差.但是倒是在流放的过程中写出了一些好诗.  .因是联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我们就不去欣赏了.来看看他的另一首有很好的对联的一首诗.

度大庾岭

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大庾岭,又名梅岭,在今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的交界入,历来为岭南和岭北的交通咽喉。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这一联,一向被人推许为名句.“翥(zhù)”,起飞的意思。南翥鸟,我们从他前一天也是在那个驿馆里所写另一首名诗(连续两天都能写出名诗? )<题大庾岭北驿> ,可以看出来,这个鸟指的就是南飞雁,他日思夜想还是希望有一天能够象传说中的大雁,从大庾岭折回北方。
  而另外据说大庾岭上的梅花,岭南凋零,岭北始开,看着岭北的梅花,不由得更加想念北方的家乡;但是不能回去,还得往南走,不但没有心思欣赏这梅花,反而被梅花逗引出许多思乡之泪,简直要流干了。于是这个“尽”字富有表现力的。

但是我更喜欢第三联.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第三联写在岭上远望的景色。山雨初霁,青翠欲滴,江流宛转,云霞变幻,描绘出一幅清新绚丽的江山雨霁图。这景色似乎同前面所表现的凄怆之感很不协调。其实,这正反映了宋之问由凄绝转向自我宽慰的心情,很符合他的心理变化。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3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1 18:4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54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