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纵论诸葛亮系列之北伐以攻为守论, 大家讨论一下
性别:未知-离线 tty1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37
编号 1741
注册 2003-10-30


发表于 2006-8-25 10:3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纵论诸葛亮系列之北伐以攻为守论

  许多人认为,诸葛亮北伐,目的是以攻为守。这样说是不懂政治和军事,不知历史。

  蜀国的汉中和魏国的关中横亘着秦岭,中间几百里山路,荒无人烟,极其险峻难行,大军行走要一月以上,后勤补给尤其困难。对双方来说,都是易守难攻。尤其是蜀国的汉中,只要守住进入汉中平原的险关,局面一旦进入僵持,进攻者必然会粮草不济,如果退军,很难全师而返,稍有差迟,就会全军覆没。

  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曹操进攻汉中的张鲁,军至阳平关,关险难破,军食且尽,曹操意沮,便欲拔军截山而还,幸亏张鲁军战斗力极差,得以巧合破关。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曹操争夺汉中失利,全军退还长安,事后大呼侥幸,只为没有全军覆没。

  魏太和四年、蜀汉建兴八年(公元二三零年),魏曹真、司马懿等分数路进攻汉中,赶上秋雨连绵,无奈半路退回。

  魏正始五年、蜀汉延熙七年(公元二四四年),魏曹爽、夏侯玄大军十余万进攻汉中,蜀将王平,兵不满三万,凭险据守,魏军不得进,后费袆自成都来援,幸亏夏侯玄听了司马懿的劝说,及时撤军。即使如此,也是损失惨重,差点全军覆没,关中为之虚耗。

  魏景元四年、蜀汉炎兴元年(公元二六三年),邓艾、钟会起大军二十万灭蜀。由于姜维弃守汉中险关,魏军轻取汉中,姜维退守剑阁,此时姜维仅四万余人。钟会近二十万大军,眼看不能破关,粮草耗尽,正欲退兵,邓艾偷渡阴平,成都投降。就差那么一点点,姜维就防守成功了。

  以上可见,魏攻蜀的难与险,蜀汉没有以攻为守的必要。

  以攻为守还会耗尽国力。兵法上有“攻守势殊,力役叁倍。”意思是说,进攻一方的消耗是防守方的三倍。以蜀道之难,力役何止叁倍!

  三国时期,人口凋敝,空前绝后。所以,人口是三国时期第一国力。人口的增长,取决于粮食的供应,夫妻的性生活。

  蜀国人口不足百万,(今天四川的人口是那时的一百倍还不止。)诸葛亮常年征战(公元二二七年——公元二三四年),军队数量十万以上。蜀国男子不超过五十万,壮年者不过二十万。(古时医疗条件差,活过四五十岁的人很少,人口随年龄增长呈金字塔型结构。如名将张辽、李典、乐进在四、五十岁左右时,先后病故。)去掉残、弱、病者,还有官僚及服务于官僚的人员,可用的壮者不过十五万。古代战争,所需后勤保障的工作量非常庞大。兵器、铠甲、军帐、弓矢,尤其是运输工具的损耗,在战争期间都是非常庞大的。(今天的汽车十万公里不用修,古时的车辆都是木制的。)生产军用物资,运输粮草,作战,用尽了蜀国所有男性劳动力。这些人几乎是蜀国农业生产的全部劳力,诸葛亮不分季节的连年征战,使得这些人几乎不能从事农业生产。这八年,若无北伐,蜀国可以多生产多少粮食,人口至少可以多增长二十万!战争的间接损失远大于直接损失。

  刘备入蜀前,益州就号称户口百万,到蜀国投降时,户二十六万,口九十四万,户均人口不到四人,人口当然无法增长。

  蜀国这样的长期以攻为守,纯粹是自取灭亡。

  当然,诸葛亮虽笨,还没笨到要以攻为守的程度,他是真想立不世之功,以证明他的自比管、乐不是吹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ty1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37
编号 1741
注册 2003-10-30


发表于 2006-8-28 12:5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怎么讨论起人口问题了,跑题。
持诸葛亮北伐目的是以攻为守论观点的人很多,现在怎么又都否认了,或者都不出来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4 06:3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30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