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德兄
就許褚對高覽, 曹操沖陣的事件, 就正如我之前的預計, 你一定可以找到千萬個理由支持自己的看法, 我也同樣可以, 問題是我們各自的千萬個理由中, 有沒有一個可以獲得壓倒性的理據來支持, 我的答案還是老答案, 沒有, 所以我想在這題目上沒有再討論下去的必要, 當別人問到我們時, 你就說出你自己的想法-許褚處於下風, 而我也一定會說出我自己的想法-不知道, 沒足夠資料, 絕不妄下定論;
而另一題目, 高覽對劉辟, 倒是還有些微事情要請教賢兄, 或許這樣吧, 我之前說的話或許有點委婉, 不夠開門見山, 令大家都有點誤解, 現在就開門見山一點吧, 在下主要的問題不在於爭辯劉辟是否「死戰」, 因為這已經很明顯地寫在書上, 我也清楚看到(益德兄可別再責怪我視而不見), 不單止看見, 我也找不到理由否定他是在「死戰」;
而益德兄也從這個「死戰」的描述中延伸出一個名為「死戰狀態」的東西, 再透過這個「死戰狀態」對武將戰力的影響反映那一戰的背後意義, 這一連串的動作, 原則上我是接受的, 書中雖然只有「死戰」二字, 但既然是「死戰」, 就必定是處於「死戰狀態」, 這個沒什麼好懷疑和挑剔, 雖然書中也從來沒有說明過「死戰狀態」是一個怎樣的狀態, 畢竟這是心理因素, 是「視死如歸, 奮力一戰」還是「心生畏懼, 手忙腳亂」, 我想不同人也有可能出現不同的情況, 不過如果以書中的慣例去理解, 應該多為前者, 這個我可以接受, 不單止是書中的慣例, 即使是中國文化傳承也留給了我們一些啟示, 就像有像「狗急跳牆」之類的說話, 都告訴了我們人在危難時有可能出現能力上的加成, 個人本來就很主張要把狀態放在考慮之中, 只是這種做法實在會帶來極大的麻煩, 所以閣下給了一個提議, 就是狀態是否考慮, 要看書中有沒有「清楚描述」, 我想我的主要疑惑應該在於些, 不是說我反對這說法, 我是由衷的贊成, 只是想討教一下關於這個「清楚描述」的尺度和標準;
我相信就閣下的尺度和標準, 劉辟處於「死戰狀態」而且戰力有加成絕對是一個「清楚描述」, 我之前亦提過在這一戰中, 劉辟或許可以考慮是處於一個負面狀態, 因他是兵敗回師, 但閣下就說這個負面狀態不應該成立, 因為沒有被「清楚描述」, 我想我們應該就這兩個狀態在描述上的分野談一談;
就我個人來看, 文中提到劉辟「死戰」, 除此以外就沒有其他了, 「死戰狀態」和這個狀態對戰力的影響都是閣下延伸出來的, 先不說是否正確, 我暫且把這做法視為正確, 我們來看看劉辟可能出現的負面狀態, 書中也明確地寫上了他是「敗軍」, 就正如書中寫明他是「死戰」一樣, 也沒有其他的描述了, 如果用閣下的尺度與標準, 我是否也可以從「敗軍」的描述中再延伸一個名為「敗軍狀態」的東西來呢?繼而再向閣下學習, 從這個「敗軍狀態」中再延伸其對戰力的影響, 不知道以閣下的"個人"標準來看, 這兩個狀態是否應該都可以成立, 因為就我來看, 它兩的條件應該是相當的, 如果問我, 我就不敢選擇性地只讓任何一個成立, 而否定另一個;
至於這兩個狀態對戰力的影響是什麼, 又對這個帖子的最後結論會有什麼影響, 我想我現在先不去和閣下討論, 因為我必須先得到閣下一個明確的答復, 就是閣下對「清楚描述」的尺度和標準為何, 如果像以上兩個條件相當的描述中, 閣下還是覺得只有對自己結論有幫助的那個才是可取, 我想我們沒有再討論下去的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