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公主是怎样生活的
性别:未知-离线 招福

唐国公主光禄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354
帖子 110
编号 16675
注册 2004-8-29


发表于 2004-9-9 12:2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宋朝的真假公主——柔福帝姬
  
    很多人都看过或听过《真假公主》的故事。
    一九一八年,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在七月十六日的午夜,毫无预兆地被苏拉尔省政府执行了死刑。三百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宣告彻底终结。
    但是至今人们也没有找到沙皇最小的女儿安娜塔西亚和皇太子阿列克谢的遗骸。从照片上可以看出,沙皇一家都长得非常俊美,小公主尤其迷人。因此,有了一个血腥而浪漫的传说,看管沙皇一家的卫兵长爱上了安娜,将她悄悄地藏了起来。
若干年后的德国,出现了一位自称安娜公主的女子,她长得与照片中的小公主颇为相似,还向人们讲述了许多沙皇一家生活的细节,甚至认出了一些昔日的宫廷贵族。许多人都因此欣喜若狂,认为她就是安娜公主,甚至不少人直接就称她为安娜女皇。
然而,经过一番颇费周折的调查取证,德国法庭以众多确凿的证明最后证明,她不是公主,更不是女皇,而是一位长相酷肖安娜公主的波兰女工。
当然,法院的宣判并没有被所有人认可,这位“公主”到死,都过着皇室般的生活,许多相信她的人都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她真是一个女工,她那丰富的宫廷知识和细节,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桩迷案直到今天,都没有最后解决。
它也就成了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宫庭迷案之一,以它为原型的各种影视作品也极受欢迎。

然而,在九百年前,中国的宋朝时期,早已经有过“真假公主”的故事,而且情节更为曲折、更惊心动魄。

这位公主名叫柔福帝姬,是宋徽宗三十四个女儿中的一位。
柔福小字环环,生母王贵妃。这位王贵妃,是宋徽宗后宫中极为受宠的女子,一连为徽宗生下了三男五女八个孩子。柔福在她的女儿中排行第四。
王贵妃在赵佶的妃嫔群里,有着特殊的地位。她曾经是赵佶嫡母向太后宫中的侍女领班(押班)。与她同为押班的还有一位郑氏。早在赵佶做端王的时候,她们就已经与他眉目传情了。
赵佶与自己的发妻顺国夫人王氏感情不和,因此对郑王二女颇为倾心。而这两位聪明的宫女也将自己的终身希望寄托在了这位风流王爷身上。赵佶为人轻佻,但是却颇有孝心,而且在神宗十四子中相貌、才华俱为上上之选(除了理政的才华)。再加上两位贴身侍女的一力好评,向太后最终将皇冠交到了赵佶的手里,把赵佶的哥哥申王赵亻必丢到了一边。而且还将郑王二氏都送给了新任皇帝。
赵佶对郑王二女的拥立功劳念念在心,也对她们的才貌双全十分欣赏,很快就将她们晋位贵妃。当王皇后去世以后,更将其中的郑氏升做皇后。
可以想见,母亲受宠有因,柔福帝姬的帝女生涯,是在众星拱月中开始的。
不过,对于柔福的生母究竟为谁,传世的史料中说法不一。
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浪荡皇帝赵佶的后宫极盛,王姓贵妃就至少有两人。《宋史》所载的王贵妃生了郓王楷、莘王植、陈王机、惠淑帝姬、康淑帝姬、顺德帝姬、柔福帝姬、冲懿帝姬。
而《宋会要》则把曾为太后侍女的这位王贵妃称为大王氏,说她生了郓王、荆王、肃王、徐王、相国公、崇德公主、保淑公主、熙淑公主。
而柔福的母亲应为小王氏,生莘王、陈王、惠淑帝姬、康淑帝姬、柔福帝姬、冲懿帝姬。
说法虽不同,有一点却是共通的:“王贵妃”都是宋宫中的顶级宠妃,无论谁是柔福帝姬的生母,柔福“天之娇女”的地位都是一定的,足以在徽宗三十一子、三十四女的庞大儿女群中多得宠爱。
生为皇帝的爱女,柔福十六岁以前的人生是娇贵顺利的。

然而柔福的父亲赵佶,虽然将尊贵的地位带给她,却也将最深重的灾难带给了她。
赵佶的特长是春花秋月、书画琴词,对国家大事一窍不通。国家对于他来说,只是个予取予求的库房。他做皇帝的二十六年,几乎将赵宋王朝的家底都掏尽了。
政和七年(一一二五)冬,北方的金国兴兵南犯。赵佶不思保国安民之策,只想赶紧丢包袱,马上禅位给太子赵桓,自己躲到龙德宫去做太上皇,所有头痛的事都丢给年仅二十五岁的儿子去干。
赵桓是个苦命的皇子。他的母亲王皇后,是德州刺史王藻的女儿,十五岁时成为赵佶的发妻。王氏端庄忠厚,好色风流的赵佶对她没多大兴趣。王氏虽然成为皇后,但是在后宫中当家作主的却是丈夫的宠妃郑氏王氏。为了进一步打击她,后宫宦官居然造谣说皇后行为不检,有亏妇德。虽然最后查无实据,但王氏遭此飞来横祸,本已抑郁的心情雪上加霜,一病不起,二十五岁就去世了。
赵桓在皇宫中艰难地长大,对处境十分明白:继母儿女众多,父亲又朝三暮四,虽然自己名为太子,却难保不会有象母亲那样遭殃的一天。赵桓一直小心谨慎地生活,不好声色,服饰用具连普通庶出的弟弟们都比他的要好得多。
然而灾难似乎从赵桓降生的那一刻起,就牢牢地纠缠住了他。当他苦熬了二十余年,终于登上帝位的时候,只不过是父亲的一头替罪羊而已。赵佶已将大宋王朝的根基蛀得空了,赵桓虽有重振家国的心思,但他在成长过程中,不但缺乏未来君王必要的锻炼和教育,性情也被压抑得怯懦了;另一方面,虎视眈眈的金国也没有给这个青年力挽狂澜的时间。
赵桓登基仅仅一年半,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冬天,金兵第二次围攻汴京(今开封)。虽然赵桓每天都亲自登上城墙督战、皇后朱氏还亲率妃嫔赶制军衣,但是仍然没能抗住金兵。
第二年的三月,徽宗、钦宗,以及两宫后妃、皇子帝姬、宗室大臣,都被俘往金国。
十六岁的柔福帝姬尚未出嫁,也被驱赶上了北去的路途。
而柔福的两位大小王贵妃母亲,都非常幸运,死在了宋钦宗即位之前的安逸岁月里。

柔福历尽千辛万苦,遭受了种种凌辱伤痛之后,终于抵达了金国都城上京(黑龙江宁安县西南)。
这时的柔福,已经无复昔日帝女的奢华与娇贵,仅仅是以一千锭金折价给金国的活“岁费”。因此她被作为赏物,由金主分给了吴乞买为侍妾。
吴乞买对柔福没有多大的兴趣,很快就将她送进了上京洗衣院做女奴。此处名为洗衣院,实际上就是一个金人寻欢作乐的官妓院。
最初被送进来的女人中,还有赵构的生母韦贤妃。但是由于赵构在南京登基为帝,韦氏身份变得特殊,所以她很快就从洗衣院离开了,转送五国城,与她的丈夫徽宗关押在了一起——韦氏这时已经是四旬开外,对金人来说,即使把她留在洗衣院,也没有什么意义。
柔福在洗衣院里度日如年、备受凌辱。直到盖天大王完颜宗贤看中她为止。
然而完颜宗贤也仅仅是把柔福看成泄欲的工具,不过他在厌倦柔福之后,安置她的办法比吴乞买要好得多——完颜宗贤在金国安置于五国城的汉民中,选了一个叫徐还的男人,将柔福嫁了给他。历尽苦难的柔福才算结束了人尽可夫的生涯,回到了父兄和诸母亲的身边。
大约在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的时候,柔福终于以死亡,得到了最后的解脱,这一年她大约三十岁。

这应该是真实的柔福留在历史上的痕迹。象所有国破家亡时的女人一样悲惨不幸,承担了男人们无能的后果。

当柔福在北方苦苦挣扎的同时,南宋朝廷里却出现了另一位柔福。
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十一月,朝散郎、蕲州(湖北蕲春)知州甄采围剿土匪刘忠时,匪眷中有一名女子,自称是王贵妃的小女儿柔福帝姬。甄采十分意外,也不敢怠慢,连忙通过韩世清向南宋朝廷报告这个消息。
得到消息的高宗赵构显得很冷淡,好不容易在朝廷官员的再三催促下,赵构才派大太监冯益、宗室女眷吴心儿前去越州(绍兴)验视——在这里要解释一下,这时的高宗尚未返回南宋的京城绍兴,而是呆在温州一带的行宫里。
大太监冯益是赵构为康王时的内侍,再之前曾经在柔福生母王贵妃的宫中听差,所以这时就自告奋勇地揽下了这个验证帝姬真伪的差事。至于吴心儿,她只是从旁协助,以免有些验身的事情太监不好去做而已。
这位柔福帝姬对冯益询问的宋宫旧事,基本上都能答个七七八八,而且模样也与冯、吴二人记忆中的柔福帝姬有几分相似。
于是,冯益和吴心儿向赵构回报,这位帝姬看来确实是真的,只是有一双大脚,与帝姬精心缠裹过的纤足大有不同。
当然,他们也回报了“帝姬”对大脚的解释:“金人驱逐如牛羊,曾赤脚步行万里路,怎能保持原样?”
这一句话,不但打消了所有人的最后疑虑,也引起了南宋上至赵构,下至平民百姓的无限愁思。
于是,建炎四年八月戊寅日这一天,赵构派出了声势浩大的迎接队伍,将这位妹妹迎进了行宫,将她封为福国长公主。
两天后,南逃时与赵构失散的哲宗赵煦孟皇后,也由虔州(江西赣州)返回南宋都城。赵构亲自等在行宫门口迎接。一时间,不知底里的南宋子民们颇有苦中作乐、双喜临门之感。

为什么赵构会对柔福南归的消息反应这么冷淡?当然,他不可能预知这位柔福的真伪。如果一定要揣测的话,很可能是与柔福的经历有关。对于看重女子贞节的皇室来说,一个饱受摧残的公主返回,没有什么可喜可贺的地方。其次,对于赵构本人来说,他对这个妹妹几乎没有任何印象,要说有,那也是对柔福母女在父亲那里优于自己母子的待遇忿忿不平的心思。
柔福之母,无论是哪一位王氏,都是位份极高的受宠贵妃。而赵构的母亲韦贤妃,则大不然。
韦氏,本来只不过是徽宗继弦郑皇后宫中的普通侍女而已。她能为徽宗侍寝,完全是出于意外。徽宗最早在皇后宫的侍女群里,只是看中了一个姓乔的宫女。这位乔氏与韦氏感情很好,在受宠得封之后,希望能够为自己的小姐妹也争取一个出路,于是再三向徽宗推荐韦氏,韦氏这才得到了机会。徽宗完全将韦氏看作过眼云烟,只给了她一个昌平郡君的名份。但是韦氏运气好,居然马上就怀了身孕,而且生下的还是个男孩,这才升到婕妤。直到徽宗退位,韦氏的名份也没有多大长进,只是一个中等嫔“婉容”而已。她之所以能够当上“贤妃”,只是因为第一次汴京被攻时,金兵要求皇子前往议和,太上皇徽宗不舍得心爱的儿子们去冒险,钦宗询问兄弟们时,诸王都十分胆怯,只有赵构应允了下来。钦宗大喜过望,便代父亲封韦婉容为“贤妃”,以资奖励。
说起来,二三十个皇子,居然没有一个愿意为国家犯险的人材,就赵构这么个卖国求荣的家伙,还能在一堆兄弟里面拨出尖儿来,北宋赵家可真是气数当尽了。
而韦氏这个“贤妃”的位置,几乎可以说是拿儿子的性命换来的,母子俩不受宠到了什么程度,从中可见一斑。
赵构怎么可能对压在自己母亲头上的王贵妃、以及王贵妃的儿女有什么好感和交情呢?而且可以想得到,赵构与赵环环之间,从前的兄妹情份也是很淡薄的,实话说,以宋宫的男女之严防,兄妹之间,不过是国家典礼上远远望一眼罢了,他不一定知道这个妹子的什么事情,更恐怕连她的模样都记得不是太清楚。冯益是他颇为信任的人,既然冯益说是了,赵构也就认了。更何况孟太后也对这位公主没有提出多少反对的意见——实话说,以孟太后的遭遇,她也压根就不认识这位“柔福帝姬”。孟氏被听信谗言的小叔子徽宗赵佶赶出皇宫为女道士的时候,赵环环还没有生出来呢。
“柔福”还宫不久,赵构便为她选了永州防御史高世荣为驸马,下嫁完婚了。从南宋朝廷当时的经济状况来看,给予柔福的待遇还是过得去的,嫁妆总计一万八千缗。在此后的十余年间,还常有赏赐大量财物。按宋宫的惯例,“柔福”出嫁以后,应该就随着高世荣一起生活,与赵构单独见面、谈论家事的机会也不会有多少。更何况赵构压根不想跟金国开战,更不想迎回徽宗、钦宗来夺自己的皇位和身家性命——在这种心思之下,他会有多愿意与一个有可能在自己面前提及父兄情形的妹妹呆在一起?——给她长公主的名份地位和尊贵生活,然后敬而远之罢啦。

大约是受了“柔福帝姬”还宫传奇的影响,绍兴二年(一一三二),在“柔福”还宫两年之后,发生了一起“假公主”事件。一个姓易的商人妻子,假冒钦宗胞妹、徽宗王皇后之女荣德帝姬前来认亲,弄得南宋朝廷人仰马翻。
荣德帝姬,小字金奴,最早封永庆公主,又封荣福公主,徽宗听从蔡京的建议改“公主”为“帝姬”之后,又将她封为荣德帝姬。她是徽宗女儿中较为年长的一个,北宋亡之前就已经嫁给左卫将军曹晟为妻。后来俘往金国,驸马早逝,自己饱受凌辱后又再嫁他人。
易氏是一个颇有几分姿色的商人之妻,南逃的路上,与丈夫失散的她遇到了曾担任过荣德帝姬侍卫的人,从他们口中知道了不少深宫秘事以及荣德帝姬的形貌举止,到南方以后,她听说了柔福帝姬的故事,十分艳慕皇家尊荣,于是就自称是逃归的皇女,前往南宋小朝廷投奔,认为可以混得一个辉煌前途。
赵构依葫芦画瓢,照样派人去检验真伪,可谁知这位“荣德帝姬”非但相貌有异,而且越说越是牛头不对马嘴,终于惹得赵构起了疑心,将她送交大理寺审讯。最后真相大白,二年十二月己丑日,易氏被乱杖打死。
假荣德事件,并不能说明归国的柔福就有多真实,因为易氏太不聪明,冒充的是一位已经嫁出皇宫的年长公主,她的模样和事迹,见过和知道的人太多了,怎能与养在深宫不见人的未嫁柔福相比?何况男性侍卫又能知道多少公主妃嫔的深宫之事?易氏不幸,选了一个太不好冒充的对象。

与此同时,赵构孜孜不倦地与金国进行割地赔款的求和行动。
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这项和议终于达成了,金国在收了宋朝廷大片疆域和大笔金银之后,金熙宗同意承认南宋小朝廷,并且放回赵构的生母韦太后、以及徽宗赵佶、徽宗郑皇后等人的尸骨。
此时,真正的柔福帝姬赵环环,已经在无望中死于五国城。同样死于五国城的,还有赵构发妻邢氏等人。前往金国迎接韦太后和徽宗帝后梓宫的人,也把她们的遗骨带回了南方。——比起那些被俘后死在北去路上,弃尸荒野的(她们的人数占被俘人数的一半)、陷身在金国官贵宫庭中为人姬妾、更或者沦落在妓馆倡寮中不知所终的帝姬宗女、王妃宫嫔,柔福能够嫁人而终,最后骨殖还乡,已是莫大的好运了。

迎回生母,赵构喜出望外,看到父亲与嫡母的棺柩,又别是一番滋味。他还在发妻邢氏棺木前追封她为懿节皇后。
但是最后,他对着那具“柔福帝姬”的棺木却发了傻,他万万没有想到,一直在自己身边享受着顶级富贵荣华的,会是一个假公主。
在追封柔福为“和国长公主”的同时,赵构开始追查假柔福的来历。

原来,这位已经冒名顶替了十二年的“柔福帝姬”,是一个名叫静善(或法静)的尼姑(或女巫)。
静善是汴京(开封)人,生得颇为美貌,汴京攻破后,她被乱兵掠往北方。在路上遇到一个名叫张喜儿的宫女。这宫女曾在王贵妃宫中侍奉,深知诸多宫闱秘事,一一都说给了静善听,尤其还说静善相貌气质酷似柔福帝姬。静善对这个巧合十分动心,不但留心记忆各种秘事,而且模仿张喜儿所说的公主形态,从此就以“柔福帝姬”自称。
静善在战乱中经历曲折,曾经三次被人拐卖,最后被土匪陈忠虏入盗伙,被迫嫁给了一名小土匪。
甄采与韩世清剿匪之时,抓住了静善,本要以匪眷的名义将她一杀了之的,静善遂自称柔福帝姬,反倒把剿匪的人给吓住了。
她假冒柔福帝姬的名义已有一段日子,就连陈忠都被她蒙了,当然也就以此假讯招供。
没有想到的是,最后连冯益都被她骗了过去,不但逃了生路,还真的当上了公主。真是划得来之至。如果不是韦太后和真柔福尸骨还乡,她甚至可以把这个“公主”干一辈子。
(乱弹:这位静善早在入宫之前若干年,就已经冒充起柔福帝姬了,没准在这个时期,她就已经把这种“自我暗示”浸得深入骨髓,等于把自己催眠了,所以后来才能那么活灵活现,蒙住南宋上下十来年啊。)

案情大白后,哄动一时。
静善不久便被诛杀。驸马高世荣莫明其妙地和一个假公主同床共枕十二年,驸马梦至此破灭,此事成了他一生的笑柄。宋人讥讽说:“向来都尉,恰如弥勒降生时;此去人间,又到如来吃粥处。” 真是晦气已极。

当初信誓旦旦,指认静善为真公主的大宦官冯益,因为办差不力,居然错认公主,被气恼的高宗赵构发配昭州监管。——呵呵,王贵妃宫中那么多的皇子公主,一个小小太监,能记得那么许多?
冯益想要摆脱被发配的命运,于是想尽一切方法,最后居然让自己家族中的人与皇太后的家族联了姻(是韦太后还是孟太后就查不出来了,推测起来,两位太后对赵构的影响力虽然都差不多,但是孟氏为人小心谨慎,不太可能乐意卷进这种事情里去,所以应是韦氏),终于辗转达到了目的,被赦回了京城。在“假柔福”案发七年后,冯益老死在自己的家里。

不过,虽然在正史上,这桩公案已经了结,但是民间野史却有不同说法。在当时人的笔记《四朝闻见录》等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北归的柔福是真正的公主,只是她在金国时,知道了许多韦太后难以启齿告人的隐情,韦后怕她走露风声,所以硬说她是假的,逼着高宗杀掉。
这种说法是真是假,现在已经很难确定。
我们来比较一些客观事实。
首先,柔福陷金时,年方十六七,而韦氏已经年过半百。两个女人的姿貌差得太远,金人舍柔福而就韦氏的机率能有多少?如果说有“难以启齿的隐情”,则隐情的主人是韦氏还是柔福?谁更畏惧隐情泄漏?想来大家都应该做出选择。
再其次,韦氏在洗衣院没呆多久,就因儿子登基,而被送往五国城,与丈夫徽宗团聚,成为金人向高宗勒索的“奇货”,既成“奇货”,而且年纪已老,应该也还是可以平安度日的。而且她在五国城时,与徽宗、乔氏等人关系很好,当她南归时,乔氏还为她设宴送行,赠送盘缠,可见她并没有什么献媚金人自任妾室的情节,否则极重贞操的宋宫旧人不会与她如此情深意长。
另外一个事实就是,陷于金境的宋人虽多,却始终没有几个人能够逃得出来,曾有一个武义大夫曹勋找到机会逃跑,当时身陷五国城的宋朝帝后女眷,虽有同逃之心,却没有同逃之力,就连赵构的发妻邢秉懿皇后,也只能将一只金耳环交给曹勋,请他带给赵构而已。更何况是区区柔福帝姬?
最后就是那双大脚了,看过乡间放足老妇人的都应该有这种感觉:缠过的脚再怎么放、再怎么走,也恢复不了多少的,更不可能重新变成一双大脚。

之所以民间会有这种不利于韦太后的传闻,归结起来原因有三。
静善假冒公主,居然能够安稳十二年,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不得不有此想;其次,金人为打击宋人的志气,曾派人散布此类谣言;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条:南宋民间百姓,以至主战派的将领大臣,对赵构不思收复国土、对韦太后背誓不迎钦宗乔妃归国,十分愤恨不满,所以对韦太后有见不得人之事的说法大有共鸣,借此发泄对高宗赵构和南宋小朝廷的不满。

    从“真假公主”安娜塔西娅事件可以看得出,完美地冒充一位公主,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位女工都能办得到,为什么一位女尼(女巫)就办不到呢?何况那个年头还没有照片为验。

当然,我是更愿意相信“假柔福”的说法的。不光是因为史料,也因为不忍心让一位受尽凌辱苦难的公主,在终于回到故乡之后,又被自己的亲人送上不归路。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招福

唐国公主光禄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354
帖子 110
编号 16675
注册 2004-8-29


发表于 2004-9-9 12:2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这位公主,以及后面的清朝两位公主,都不是汉族,可能与版块有点不统一,不过全书有收录,所以我还是一起发了.



     
                     成吉思汗的监国公主

成吉思汗,他的名字叫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严格来说,“成吉思汗”只是他的尊号,意思是——如海洋般伟大的汗。这样并不能算是中国的皇帝。他能得到这个“元太祖”的位置,还亏得他的嫡妻孛儿台为他生了个儿子拖雷,而托雷的四儿子忽必烈统一了中国,建立元朝,为了彰示得位之正,更为了要让蒙古铁骑归心依附,忽必烈追封祖父为元太祖皇帝。——当上元太祖那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

当时以及后来的人,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总的来说,是过大于功。对于十三世纪初的欧亚大陆人民来说,不幸生于这个与成吉思汗同时期的年月,真是令人捶胸顿足的事情。但是他至今仍是蒙古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明和英雄,他的横空出世,使一盘散沙的蒙古完全统一,给他们留下了一个空前辽阔的帝国、一支世间最骠悍无敌的军队、令蒙古人从此拥有令旁人闻风丧胆的威名。

蒙古铁骑兵并不讳言他们的大汗好杀成性。在《蒙古秘史》里,他们这样描述他们的神祗——“他是奉天意降生人间的苍狼”。成吉思汗自己更直言不讳:“男人最大的福气,就是追逐、杀死敌人,看着他在血泊中呼号,夺去他所有的财物,骑走他的骟马,任凭他的妻子儿女哭泣哀求,在他的女人身上寻欢作乐……”
这个血淋淋的内心独白后面,成吉思汗不但带着狼的气息出世,而且降生时还在右手里握了一块殷红的凝血。似乎从那时起,就已经预示着这个叫“铁木真”的男婴将给人世带来的前景。

看成吉思汗的人生经历,很容易明白他为什么只有在血腥的征服中才能快乐无比。因为他根本就是在毫无道理、不分青红皂白的血腥杀戳中长大的——谁能杀敢杀,谁就是老大,这是他心目中颠扑不破的真理。而这个老大偏偏长生天就选中了要给他来做,别的部族和国家还能有别的什么想头、有啥别的话可说乎哉?

他的母亲诃额仑原本是蔑儿乞人的妻子,被他的父亲也速该强抢为妻。成婚后也速该作为小部落头领,经常参加部落间的战争。
当他出征塔塔儿部大获全胜回来的时候,诃额仑正好为他生下了手握血块的儿子。兴高采烈的也速该把阿秃儿立刻把被俘的塔塔儿首领铁木真.兀格的名字给了自己的长子,以纪念自己的胜利。
十三年后,当也速该带着铁木真去妻子的部落弘吉刺寻找未来儿媳的时候,他在回程中被塔塔儿人毒死。——塔塔儿人似乎并不感激也速该将他们首领的名字转送儿子的“纪念”方法啊。

铁木真未做新郎先丧父。而且从此部族一蹶不振,属民大多投靠其它部落。曾经与亡父称兄道弟的那些部族这时多数翻脸不认人,抢走了诃额仑一家的牛马财物,使得他们陷入无衣无食的境地。
不但如此,这些从前的叔伯们还想斩草除根,泰赤乌的族长将铁木真套上枷锁到处示众后,想要杀了他。铁木真运气好,才得以侥幸逃生。
此后的生活非常窘迫,铁木真一家捕鱼捉鸟挖野菜,甚至靠吃老鼠维生。为了捕来的鱼被异母弟弟争抢,铁木真和胞弟合撒儿甚至不顾母亲的反对,将异母弟弟别克锡杀死。——年纪虽小,已经显露锋芒了。(铁木真的报复心理奇强,他向周边部族国家挑战,基本上都能讲出理由,比如说中亚撒马尔罕的摩诃末国王,将成吉思汗派出的商队和使者都杀了,成吉思汗便兴兵攻打报复。只是他的报复绝对超出了正常人能够想象的范围,以至于西方史学家惊呼:“这些商人和使者身上的每一根汗毛,他似乎都要以一万颗人头落地为偿还。”——当然后来他的胃口越来越大,也就不再需要理由了。)

当铁木真长大与孛儿台完婚后,依靠妻子的嫁妆做礼物,才重新与父亲生前的结义兄弟王罕、自己幼年时的结义兄弟札木合搭上关系,开始重振部族的工作。
正在这时,曾经被他父亲抢走妻子的部族来了个“蔑儿乞人报仇,二十年不晚”,将铁木真的新婚妻子抢走。
铁木真依靠王罕和札木合的帮助,终于反攻成功,残毁了蔑儿乞的百姓,掳掠了蔑儿乞的财产女人,夺回了自己的妻子。(当然若干年后,铁木真又把王罕和札木合给灭了。)
孛儿台回到铁木身边时,已经怀上了身孕,不久生下了长子。这个孩子是蔑儿乞人的子嗣,铁木真为他起名术赤,意思是“客人”。呵呵,他总算知道这件事的责任在于自己保护妻子不力,因此不但没有责怪孛儿台,还将术赤抚养长大,并培养他成了自己的得力助手,各种封赏也极为丰厚。后来孛儿台又为铁木真生下了察合台、窝阔台、拖雷,以及若干位女儿。——在这方面,铁木真甚至比现在的许多男人都要灵光得多。他要是学着“文明”的中原男人那样,逼着被迫失贞的妻子投河上吊的话,未来的四个勇悍儿子去哪里得来?忽必烈大帝又该去哪里投胎?那个啥劳什子“元太祖”,他铁木真就更别想捞得着当。

后来的监国公主,虽然在成吉思汗的女儿中排行第三,但是从成吉思汗其它妻子的出身来看,她应该是孛儿台兀真皇后的嫡出女儿。——因为铁木真其它的金帐大妃,几乎都是铁木真从被他打败甚至灭族灭国的对手那里抢来的——塔塔儿人也干、也遂;泰赤乌人合安答、乃蛮部歌璧、蔑儿乞人忽兰、以及金宣宗岐国公主。因此就连生的儿子都不能得到封疆称王。何况是让她们生的女儿监国,蒙古铁骑兵们岂能服得了气?——不过,即使是对嫡妃的女儿服气,那也还是不容易啊。

孛儿台真是不简单,不但生出了一群骁勇善战好斗敢杀的儿子,还生出了能够代成吉思汗治理国家的女儿。她自己对成吉思汗更是有相当的影响力,常常参与战事安排。

这位监国公主,大约出生在一一八六年前后,她的名字叫阿剌海别,她第一次出嫁,嫁给了铁木真的结义兄弟、汪古部首领阿刺兀思的长子不颜昔班。

汪古部是突厥后裔,后来归属金朝,把守着阴山的要塞,在军事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时,漠北的蒙古部落被称为“黑”鞑靼,漠南的汪古部却被称为“白”鞑靼,再联想到他们的祖先是突厥,因此,汪古部人似乎并非黄种人,而是金发蓝眼白肤身材高大的那一类(帅哥美女呀!)。
汪古部也确实象他们早远的老祖先突厥那样,骁勇善战,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部落。
当太阳汗的乃蛮部与铁木真的蒙古部互相征戈的关键时候,双方都希望能够与汪古部结为联盟。这是一场关乎双方生死命运的结盟,而汪古部的首领阿刺兀思在这个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铁木真,为了表示诚意,还为自己的儿子、未来的继承人迎娶了铁木真的三女儿阿剌海别。并且亲自率兵助战。
铁木真得此强助,心花怒放,在万军阵前与阿刺兀思结为“安答”(兄弟)。接下来,两兄弟同心协力,灭掉了乃蛮部落。

正当阿刺兀思班师回返的时候,留守家乡的部众却忽然叛变,先是杀掉了留守的不颜昔班,接着备好陷阱,诱杀了归心似箭、毫无妨备的阿刺兀思。
事出意外,不颜昔班的妻子、铁木真之女阿剌海别,万万没有想到,刚刚才得知父亲与公爹的胜利喜讯,转眼间就失去了丈夫,公爹也命丧九泉。——生为铁木真的女儿,这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人生。
虽然事出意外,阿剌海别却不愧是血海中成长起来的女人,在一片喊杀声中,她领着婆婆阿里黑、小叔子孛要合、堂叔镇国趁着黑夜逃到城墙边。一个好心的守城人冒着生命危险,将他们用绳索吊出城去。阿剌海别带着家人,连夜远逃,投奔自己的父亲铁木真。
这年,阿剌海别大约十九岁。

第二年(一二零六),阿剌海别的父亲铁木真,成为全蒙古的大汗“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任命博尔术、者勒蔑为官员首脑,总管汗国政务,直接接受大汗的命令。
成吉思汗发兵征服云内州,平定汪古部的内乱,汪古部从此归入蒙古,成为四部之一。成吉思汗当众折箭向阿刺兀思的灵魂发誓:“我有了天下却不报答你的恩德,长生天不会放过我的。”

成吉思汗说到做到,马上就追封阿刺兀思为高唐王,阿里黑为高唐王妃。因为阿刺兀思的小儿子孛要合尚未成年,还没有立下什么功劳,所以就先封阿刺兀思的侄儿镇国为“北平王”,并且把掠夺来的财物奴隶赠送给了这位新任王爷一大批。
与此同时,成吉思汗再次为三女儿阿剌海别主持了婚礼,将她嫁给了前夫的堂弟、新王镇国。婚礼所用的,是蒙古帝国最高级别的礼仪。规模浩大的婚礼过后,成吉思汗踏上了西征的路途,而且将孛要合带在身边,以便他立战功封王。
云内州,是汪古部世代居住的地方,位置在今天的内蒙古包头一带。

成吉思汗率大军出征之时,将帝国事务都交给木华黎管理。与此同时,他任命自己的三女儿阿剌海别为“监国公主”,木华黎所做一切决策、军国大事,都必须与监国公主商议,并经由监国公主的许可,方能得以实施。
木华黎是孔温酷瓦的第三子。这位孔温酷瓦,对成吉思汗有代死救命之恩。成吉思汗对他的家族非常敬重。据说木华黎降生之时,帐篷中有一股白气冲出,部落里的巫师十分惊异,说:“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木华黎长大以后,智勇双全,而且骑射皆精,能开二石的弓。
在蒙古汗国中,与木华黎同受成吉思汗器重的人还有三个,分别是: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四人并称“掇里班曲律”。用汉语来说,就是“人中四杰”。

虽然号称四杰之首,木华黎对监国公主阿剌海别的治国才能,依然心服口服。凡事都要经过她的最后考量,木华黎才觉得真正算是成熟稳妥的好主意,然后才付诸实施。
史书上这样评价阿剌海别:“公主明睿有智略,车驾征伐四出,尝使留守,军国大政,咨禀而后行。师出无内顾之忧,公主之力居多。”
成吉思汗的妻子孛儿台年纪已长,而且她只是成吉思汗的“内助”,一生也没有真正走到大众面前,而阿剌海别,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取代、甚至超越了母亲。
阿剌海别这个“监国公主”,可不是养在深宫(哦,不,深帐篷)里足不出户的挂名“监国”。在成吉思汗出征的时候(这老爷子,一辈子有八成九的时间都花在出征上头了,留在家里的时间屈指可数,偶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看不见鲜血他活得没意思),她代替父亲操持国务,而且还经常率领人马,巡视领土。
元太祖十二年(公元一二一七),木华黎被封为太师国王,奉成吉思汗之命,再次征讨金王朝的行动。——在此之前,成吉思汗已经攻打过两次金国,还逼得卫绍王把女儿岐国公主嫁给了他。(这个倒霉蛋叫完颜永济,打了一场败仗,赔了一个女儿之后就被沙里虎叛杀,继位的金宣宗连个庙号都没有给他,四年的吃亏皇帝就算是白干了,苦呀!不过金宣宗的过河拆桥还是有一个好处,至少等到成吉思汗灭金国的时候,岐国公主没有什么哭天抢地的必要,只会觉得丈夫为自己消了心头之恨。)

这年八月,蒙古军队来到青冢(今呼和浩特市南王昭君墓)休整。——关于蒙古军队为什么所向无敌,俺去查了查,除了军令严峻之外,皇族身先士卒是个极重要的因素,成吉思汗的兄弟、女婿、内外孙儿们有很多都死在战役中了。另外就是蒙古箭法天下无双,史料上说,他们几乎个个都能在飞驰的马上弯弓射箭,平均每分钟能射六箭,命中率百分之九十以上。你说那跟开枪有什么区别?教人怎么躲得了?

监国公主阿剌海别对大军的状况了如指掌。得到消息以后,她立刻派使者前往驻军所在,对立功将士大加封赏,还举行盛大宴会,将士个个酒足肉饱,人人兴高采烈,自然对监国公主及她所代表的汗庭感恩戴德,随之愈发地杀气腾腾,势要将金国打得落花流水不可。
从这次犒军的经过和成果来看,监国公主阿剌海别对军队的掌控和驾驭,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蒙古军人也对这位公主敬仰之极。
阿剌海别的确是难得一见的女中英雄。

不过讲到这里,忍不住想八卦一下。
前面我们所讲的那许多公主,基本上我对她们的相貌风姿,还是很有一些信心的,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的公主,我也有些把握。但是对监国公主,却实在不敢开包票。
史料从来没有正面评价过监国公主的相貌,但是从她的几位姐妹留下的芳容事迹来看,似乎蒙古开国之初的公主们,在这方面实在是乏善可陈。
阿剌海别有一位姐妹,名叫布亦塞克。成吉思汗为了笼络人心,决定将这位女儿下嫁给弘吉刺部的酋长。弘吉刺部是蒙古诸部中盛产美女的地方,大约跟汉族人心目中江南之地多佳丽的感觉差不多。所以猜想成吉思汗应该还是在女儿堆里选择了一番才配婚的。
可是即便如此,这位酋长一见公主的芳容,仍然大呼上当,认为实在丑得可以,坚决不肯做大汗的乘龙快婿。
以布亦塞克的身份:成吉思汗之女,愿娶她的男人排山倒海,倒也不一定非要赖着嫁到弘吉刺部去。问题是该酋长拒绝的方式太不聪明,居然直指公主的相貌,实在令成吉思汗颜面扫地。
铁木真勃然大怒,将这个败兴的酋长杀了。
居然有男人为了审美观点,而放弃娶公主,更宁愿赔上性命,弘吉刺酋长实在是另类“要靓不要命”的表率。不过主要问题,恐怕还在于他没有料到事情能到这一步,否则一定会在当驸马和掉脑袋之间做出聪明的选择。可惜等到他明白过来,已是迟了。
但是也足见蒙古国初期的公主们,这个……在这方面实在有点小小瑕疵。

另外还有一位公主,不知道她的父亲“海都王”跟成吉思汗到底是什么样的亲戚关系,但是总之都是一家。她名叫艾吉阿姆,不爱红妆爱武装,最拿手的是摔跤。而且还定下这么个规矩:谁能在摔跤比赛中把她打败,她就乐于下嫁;但是假如反之,求婚者被公主“放倒”了的话,就得留下一百匹骏马做罚金。
这场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比武招亲”,前后为这位公主赢得了一万匹以上的骏马——数一数,被她打翻在地、再交出一百匹马的男人,至少也得有一百多人次。
元太祖成吉思汗三年(一二〇八),有一位身份不凡的王子,不远千里前来求亲。据说这位王子也算得上是雄伟男儿,只是对摔跤不太在行。黄金家族对这位候选人的各项条件十分满意,要求公主在比武招亲的时候手下留情,放点水让他过关算了。
但是艾吉阿姆坚决不同意。这位“放倒众生”的公主吃了秤砣铁了心,公事公办,接连跟这位王子比了十场,场场都把该王子收拾得落花流水,直摔得他几乎全身骨头散架。最后把王子带来作聘礼的千匹骏马都赢了到手,害得王子继续打光棍不说,还差点要和随从们走路回家。气得一心想当老丈人的父亲海都王几乎当场吐血。
——王爷太不聪明,这可真是个发家致富的女儿,出征打仗消耗的马匹,只管找她补齐就行。何必急吼吼地嫁呢?
这位公主的相貌身材不知道怎么样,八百年后,真是引人无限遐想啊……

不过总的来说,即使这些公主相貌略逊一筹,但也是乖乖不得了的人物。寻常只有一副花容月貌的公主,哪有她们的本事高强?
——换句话说,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实在是有根据有道理呀,身份娇贵的公主本应是女子中最纤弱的,尚且打遍天下无敌手,出兵放马的蒙古男人们又岂有不横扫千军的道理?
总之,我个人是对这些蒙古公主非常景仰的,娇柔迷人的公主们,还有许多后妃们,虽然惹男人怜爱,却事事身不由己、只能随波逐流,依靠男人过活,畏惧一朝年长色衰的时候。几时过得这么利落爽快过?

好了,闲话不扯,再来说监国公主。
阿剌海别和北平王镇国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也很短,成吉思汗西征尚未回来,镇国就已经去世了。
镇国去世的时候,孛要合正跟随成吉思汗的西征军,在今阿富汗、伊朗、以至里海、俄罗斯一带攻城掠地,立下了不少战功。
西征归来,成吉思汗论功行赏,将孛要合封为北平王,并让阿剌海别再次下嫁已长大成人的孛要合。
阿剌海别三披嫁衣,都是嫁给汪古部的首领,这是当时氏族中的“收继婚”制度使然。
阿剌海别的年纪,应该比孛要合大许多,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她没有与孛要合生育儿女。但是这位前嫂嫂对小丈夫十分照顾,代他四处寻找了许多姬妾。这些姬妾先后为孛要合生下了三个儿子:君不花、爱不花、拙里不花。
成吉思汗以及他的子孙们牢牢记住了昔日折箭为誓,在阿刺兀思灵魂前定下的盟约——君不花娶定宗贵由之女叶里迷失公主为妻,他死于战事,没能继承王位;次子爱不花,娶世祖忽必烈四女儿月季列公主为妻,他继承了北平王的爵位,他的儿子阔里吉思也很受元朝皇帝的重视,先后娶了忽必烈的孙女忽答迭迷失公主和忽必烈的曾孙女爱牙失里公主为妻。阔里吉思在征战中被俘,不屈而死,独子术安年幼,忽必烈便让拙里不花继承哥哥的爵位。拙里不花为人很有道义,等到侄儿长大,就把王位让回给了他。术安继承王位后,娶了晋王的女儿阿剌的纳八剌公主。

阿剌海别直到成吉思汗去世之后,都一直担当着“监国公主”的角色。
成吉思汗于公元一二二七年,在征服西夏的战役中,因为从马上摔下,而疼痛难忍,不久又患上了当地的一种流行病。该年八月,他死在了银川的南面。
铁木真早在当初西征的时候,就已经选定了自己的继承人:第三子窝阔台。

然而虽然大汗有遗命,蒙古人却有一个规矩:新汗要由诸王大将来共同推举。这个推举会,被称为斡难河“忽里台”。成吉思汗死后,这个大会依然依照传统习俗召开了。
所有与会的王公、大将、皇族,都极力请求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继承汗位。此时在成吉思汗四子中,拖雷治军最为严谨,人品也最得人心,实力最强。成吉思汗就曾经在戊子年时让拖雷担任过监国皇子。窝阔台自觉人品才干都不如弟弟,也不敢做这个大汗。
然而拖雷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汗位,要尊重父亲的心愿,让三哥继承。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后,拖雷极力说服了叔父斡赤斤和二哥察合台,使他们同意了自己的主张。在这种情况下,再次召开的“忽里台”大会上,窝阔台才终于成为金斡儿朵的主人,登上了汗位。
——顺便再说一说拖雷。他的敦厚谨慎,实在登峰造极,手足之情也极深。一二三一年,窝阔台率兵攻打金国,眼看战事就要大获全胜,五月时窝阔台却忽生了怪病,口不能言,无法指挥作战。等到了六月,更是命若游丝。随队巫师占卜之后,说是蒙古军队杀的人实在太多,惹怒了上天,所以要夺去大汗的生命,除非有重要的皇族为他替死。
术赤、察合台系的皇族面面相觑,十分震惊,不知如何是好。在这个时候,拖雷站了出来,他认为自己曾经差一点成为大汗,因此最有资格替哥哥去死。他毅然喝下了被巫师施过法的咒水。
几天后,窝阔台很快就痊愈了。蒙古大军高歌北返。走到阿剌合的思这个地方的时候,拖雷病倒了,而且很快就在九月去世,只有四十来岁。所有的人都认为是上天将他作为窝阔台的替身带走了。——我倒觉得是一种很强烈的自我暗示,使得拖雷将疾病看成是天招,毫无抵抗之意,所以才一病不起。
(这事儿可透着邪呀,该不是有人觉得拖雷是个大隐忧,变着法儿骗死了他吧。可是窝阔台又不象干得出这号事的人。再说,谁又敢担保拖雷一定肯慷慨赴死呢?要不是他公开自愿,他手下强大的嫡系部队绝对要造反,窝阔台的皇帝干不干得下去还要打问号。只能说,巫术厉害呀。)
窝阔台对弟弟感激涕零,蒙古贵族和军队上下,更对拖雷敬若神明。拖雷留下了十一个儿子,个个英雄好汉,能征善战,而且兄弟间很团结,拖雷虽然死了,他的军队在儿子们的统领下,反倒越发地强大,成为蒙古帝国最有实力、最强大的一支。
若干年以后,蒙古汗国的大位又发生了争议,绝大多数的王公贵族仍旧对拖雷念念不忘,于一二五一年二月,在合剌和林自发拥立拖雷的长子蒙哥为大汗,坚持认为只有拖雷一系,才有重振蒙古帝国声威的可能。蒙哥即位后,追封父亲拖雷为英武皇帝,庙号睿宗。
蒙哥死后,帝位由他的四弟忽必烈继承。忽必烈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当他统一了天下,建立元王朝之后,于至元二年再次追谥父亲为景襄皇帝。拖雷生前虽然一而再地放弃帝位以至生命,但是蒙古帝国的皇位,却似乎命中注定要属于他和他的子孙。

窝阔台继承汗位的时候,已是一二二九年的八月,成吉思汗去世两年了。

在这段帝国前景未明、没有最高首脑的日子里,阿剌海别一直履行着她作为“监国公主”摄政的职责,将军国事务处理得妥妥贴贴。在她的公主金帐里,有几千名女官协助她办理所有这些繁浩的工作,保证蒙古帝国的一切都运转如常。
现在我们还可以在《元史》中查到监国公主在这段时间所处理的一件政事:一二二八年,中都(北京)一带有匪徒信安、李密等人劫掠作乱。阿剌海别派宣抚使、兼行尚书六部事的汉人王檝前往征剿。

阿剌海别卒年不详,元成宗年间,成宗铁穆耳追封她的最后一个丈夫孛要合为上柱国驸马都尉、宣忠协力翊卫果毅功臣、太傅、仪同三司,并追封赵王;同时追封阿剌海别为皇祖姑齐国大长公主,加封赵王妃。

由于元史编撰在明朝,极度男尊女卑的明朝文人在修史时,居然没有为这位曾统摄军政的监国公主单独立传。只是在元代将领大臣列传中无法回避的时候,不得己才提及阿剌海别的事迹。如上述王檝奉公主令平乱的事迹,都是在王檝传中才得以见到。——晕倒了,明明监国公主才是王檝的主子兼顶头上司,结果到明朝文人的手里,反倒成了王檝的捎带!
由于翔实史料的散失,以至于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对这位公主“监国”存着一个老大的疑问。

一九五八年,内蒙古乌兰察布武川东土城五家村出土了一枚方形铜印,上面的字迹证实了这位公主曾那么真实地存在过,并向后人展示着她曾建立的功勋和她曾睥睨天下的权势——“监国公主行宣差河北都总管之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招福

唐国公主光禄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354
帖子 110
编号 16675
注册 2004-8-29


发表于 2004-9-9 12: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她救了母亲——宝庆公主
  
  明太祖朱元璋这个家伙,是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帝王之一。他明明是个穷光蛋兼小和尚出身,登基做了皇帝以后,也居然敢自称是“上古颛顼帝之后”。
  关于朱元璋的凶暴狠毒,从他诛杀功臣,滥用“族诛”的酷刑就可以看得出来。更好的证明是他的儿子成祖朱棣,以及他亲自抚育,“恩逾己出”的侄儿朱文正、侄孙朱守谦。这三个人,长大后的性格都是如出一辙的凶悍好杀、狠毒奸狡。——这个不知道是不是遗传基因的问题?或者,他们从小在朱元璋身边耳濡目染,形成根深蒂固的习性了。纵观整个明前期的历史,我们不得不将这个列为可能性之一。
  
  朱元璋到了晚年,性格变本加厉的怪戾嗜血,他身边的文臣武将是真正的“伴君如伴虎”,动不动就被他送上断头台。
  当唯一他能听得进几句话的原配妻子马皇后,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去世以后(马皇后之死,其实还要归罪于朱元璋,他下令,御医治不好皇后就统统杀头抄家,马皇后为了不连累别人,遂拒绝服药,以至不治),更是连后宫都笼罩在了他制造的血腥气息中。
  有一种记载说,其实朱棣并非马皇后亲生,而是他很小的时候,出身高丽国的母亲贡妃就被朱元璋赐死了,朱棣便归养嫡母。
  这样看来,后宫的女人们,在老皇帝生前,就没有过什么好日子。但是到朱元璋弥留人世的时候,她们更没有想到,这个老头,却给她们安排了更悲惨的下场。
  
  公元1398年,七十一岁的朱元璋终于病倒了。
  在他的病榻前忙碌的,除了太医侍丛,还有他晚年经常召幸的张美人。
  张美人为朱元璋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小女孩这时不过四、五岁的年纪,仅比父亲的曾孙大一点点。
  作为后宫妃嫔,当初怀孕的时候,张美人非常期望自己能生下一个男孩,日后封为亲王,自己得享尊荣。但是没想到天不遂她愿,呱呱堕地的是一个女孩儿。
  做为朱元璋十六位公主中最小的一位,这个孩子被封为宝庆公主。张美人虽然对孩子的性别感到失望,但是毕竟是自己的孩子,而且想想总比无儿无女的姐妹们要好些,因此她还是将女儿抚养在自己身边,相依相伴,百般宠爱。
  现在老皇帝病了,张美人自然免不了天天到他的寝宫里问安侍疾。
  从小就没有离开过母亲的小宝庆公主,看见宫里忽然多了这么多人,而每个人的神色都那么紧张,忍不住害怕起来。于是,她每天都紧紧地跟在张美人的身后,只有看到母亲,她小小的心里才不会对这些陌生人感到害怕。
  自知大限将至的朱元璋躺在他的龙床上,浑浊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面前来往的人群。
  他对这些板着脸小心翼翼的家伙感到厌烦透了,恨不得一刀一个把他们全部砍杀干净。
  忽然,他在人群里,发现了小小的宝庆公主。
  小女孩也发现父皇的眼睛投向自己。她走到了父亲的床前,向父亲行了一个礼。站起身来,她好奇地问道:“父皇,你怎么了?”
  朱元璋却没有生气,回答说:“孩子,父皇病了,你看父皇会好吗?” 这个问题把一旁的张美人吓得手足无措。
  小女孩却天真地笑了起来:“ 我生病的时候,睡一觉就好了,父皇好好休息,就会好的。”朱元璋看了一眼脸色发白的张美人,继续问宝庆公主:“如果父皇的病再也不会好了呢?”
  宝庆公主急了,不管不顾地叫了起来:“父皇一定会好的!父皇一定会好的!”
  朱元璋看着宝庆公主涨得通红的小脸,忽然发现,这个自己一向很少注意的女儿,是那么可爱。握住女儿热乎乎的小手,他觉得,这个小小孩子对自己的关心,远远超过所有在自己病床前出现的那些人的总和。
  喝过药,老皇帝累了,他松开宝庆公主的小手,沉沉睡去。
  朦胧中,他看见小公主紧紧地拉着张美人的裙裾,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朱元璋那早已硬如铁石的心,忽然难得地动了一下。
  
  老皇帝的大限终于到了。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的闰五月乙酉日,他终于心有不甘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内侍向跪了一地,嘤嘤抽泣的后宫妃嫔们宣读皇帝留给她们的遗诏:内宫中所有嫔妃,以及曾经侍寝的宫女,一律赐死殉葬。宝庆公主年幼,因此,特留其母张美人,将之妥为养育。
  这个冷酷无情、又无法推翻的决定,令女人们方才多少有些应付场面的抽泣声一下子变成了嚎啕痛哭,有几个妃嫔甚至连哭都没有哭出一声,刚听完宣诏就晕了过去。
  
  看着眼前的场面,仿佛从一场恶梦中醒来的张美人紧紧地抱住女儿,似乎这样就能止住浑身的颤抖。
  小小的宝庆公主不懂发生了什么事,茫然地看着母亲。
  
  三天哭临之后的深夜,南京城的大明后宫,随着一声声绝望的痛哭,朱元璋所有的妃嫔,除张美人之外,共38(另一说为46)人被迫自尽殉葬。此外,还有曾经侍寝而未获封号的宫女十多人。
  
当初曾经因为生下女儿而懊恼的张美人,却因为这个女儿,而成了朱元璋的女人中,唯一幸存于世得以善终的一个。但是虽然逃脱了殉葬的命运,张美人也没能多活很久,她经常都被噩梦缠绕,夜里总是看见姐妹们惊恐哀号的模样。惊吓过度的她没两年也就死去了。

生母去世了,而其它的母亲们又都早已死于非命,继任的建文帝夫妇论辈份是宝庆公主的侄儿,因此,皇宫中没有了适宜抚养宝庆公主的人。年仅六岁的宝庆公主便被送往朱元璋大哥朱兴隆之女福成公主的府里,随着堂姐一起生活。
又过了两年,建文四年(一四〇二)六月十三日,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城,城破的前夕,南京明皇宫内火光冲天,成了一片火海。
在这一片瓦砾中,焦尸成堆,建文帝和马皇后以及小太子朱文奎的遗体都没能得到确认。
宝庆公主因为早已出宫居住,逃脱了这一场劫难。
同年六月十七日,宝庆公主的异母哥哥朱棣登基为帝,史称永乐帝。
不久,朱棣将年仅八岁的小妹妹接回了皇宫,将她交给自己的妻子徐皇后抚养。朱棣虽然残忍好杀,但是对宝庆公主却颇为怜惜,徐皇后更对这个可怜的小姑娘百般疼爱,视同己出。宝庆公主从此跟随着她的四哥一起生活,视兄嫂为父母。

   不过,宝庆公主虽然曾在童稚之时救了母亲的性命,却无力主宰自己的人生。
亦妹亦女的特殊身份,使得朱棣夫妇特别宠爱宝庆,为她精心挑选了一位仪表堂堂的武将做丈夫:驸马都尉赵辉。十九岁的宝庆公主下嫁那天,皇太子为小姑姑送嫁,朱棣陪送给她的嫁妆超出其它公主一倍。而且此后还常常赏赐她大量的财物。
可是朱棣却万万没有料到,这位赵驸马,虽然家世地位与样貌都不错,背地里却是个性心理严重变态的好色之徒。赵辉不但搜购了上百的姬妾,还嗜食女人的排泄物。
嫁了这样的丈夫,宝庆公主有时宁可自己当个寡妇。
作为妻子,宝庆公主面对这样的丈夫,该作何感想,那可真是只有天知道了。史料上说,宝庆公主“品性纯淑”,岂能是赵辉的对手?

    明宣宗初年(1425年),宣宗登基时,分赏诸王公主,宝庆公主受封为宝庆大长公主,并得到了侄皇帝的丰厚赏物“白金二百两,钞万贯,伫丝十表里,纱罗各十匹,兜罗绵三匹,西洋布五匹……”。十年后的英宗初年,英宗登基,依例分赏诸王公主,名单里却已经没有了宝庆大长公主的名字。
    她已经在抑郁的生活中,早早离开了人世。当时是宣德八年,宝庆公主享年三十八岁。
    而她的丈夫赵辉,却是命长得很,因为妻子的特殊身份,他平平安安地度过了明初六朝,享受淫逸生活六十余年,活了九十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招福

唐国公主光禄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354
帖子 110
编号 16675
注册 2004-8-29


发表于 2004-9-9 12: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机智的秃头驸马
    
  公元1527年,即嘉靖六年,明世宗嘉靖皇帝传命礼部,为堂姐永淳公主择婿。
  嘉靖皇帝原是湖北的藩王,只因明武宗正德皇帝一生荒淫,无儿无女,坐天下的美差这才落到了嘉靖的头上。
  永淳公主作为孝宗的女儿,是嘉靖皇帝的堂姐妹,前武宗皇帝的妹妹。
    
  最终确定的人选名单被送到皇帝的御案前,嘉靖认真选择之后,认为陈钊才貌俱佳,堪为公主之配,于是圈定了陈钊的名字。
  然而,有个叫余德敏的官员,向来与陈家不和,于是奏报说,陈家的男丁多数早死,有祖传的顽疾(大既就是现在的遗传病的意思)。而且陈钊虽然才华仪表出众,却有先天的不足:他的生母,不过是父亲的一名小妾,而且嫁入陈家时已是二婚,不是贞节女人。
  世宗听信了谗言,不顾礼部官员的劝谏,退送了陈钊,下令再选驸马。
    
  第二次选驸马,仍旧是照惯例,礼部报上了三个人选,供皇帝选择。
  这一次,为了谨慎从事,嘉靖皇帝让两宫太后、皇嫂、皇后、妃嫔及后宫的太监女官首领一起来品评入围的三人,以从中遴选最优秀的一个,做妹妹的夫婿。
  三位侯选人中,很快就有一位被大家忽略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另两人身上——他们都是河南人,一个名叫谢诏,一个名叫高中元。谢诏较为年长,相貌不错,而且显得最为稳重。而高中元年纪最小,这时不过十六岁,跟永淳公主同年,还显得有些稚气。但是虽然如此,高中元却生得唇红齿白,俊秀得很,一副温存体贴的模样,从相貌来说,谢诏是远远不及的。皇后妃嫔以及太监女官们,都认为高中元应该做驸马,连嘉靖皇帝都对这个俊俏的小后生颇有好感。
  眼看高中元就要成为驸马,皇太后却有不同的意见。
  这位皇太后,是嘉靖的生母,姓蒋,被封为章圣太后。章圣太后原本只是兴王妃,身份低微,但是由于正德皇帝没有子女,大臣们最后选中了蒋氏的儿子即位为嘉靖帝,这样她才成了太后。
  蒋太后从民间进入兴王府为妃,四十岁不到就成了寡妇,现在又当上皇太后,经历不可谓不丰。她以过来人的眼光在谢诏和高中元之间反反复复地掂量一番之后,做出了一个让在场的人都感到讶然的决定:让较为年长的谢诏当驸马。
  蒋氏既身为皇帝生母太后,她的决定,自然足以让高中元一票否决。
  于是,谢诏成为了永淳公主的丈夫。
  
  本来这倒也没什么,谢诏的相貌风度也还不错,众人也没有太大的异议。
  可是直到入了洞房之后,永淳公主才发现,自己的驸马摘下帽子之后,头发很是稀疏,几乎扎不成髻。
  章圣太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有想到让侯选人将冠帽取下来瞧上一瞧。
  
  永淳公主早已从宫中人的描述中,听说了另一位侯选人高中元的俊俏聪明,芳心早已暗许,只是女儿家不好意思对母亲哥哥吐露心事。因此,最后下嫁给谢诏,她早已心中懊恼,更没料到自己的丈夫居然还是个半秃子,洞房里的永淳公主不禁目瞪口呆。
  不久,京城里传开了一支“十好笑”的歌谣,其中就有一句“十好笑,驸马换个现世报。”意思是讥笑皇家千挑万选,费尽周折,最后居然为永淳公主选了个秃头驸马。这支歌儿不久就传进了永淳公主的耳朵里,更是把她气得眼泪汪汪。
  此后,不论谢诏如何百般体贴,公主总是没有好脸色回报。
  而高中元呢,他当初满心以为自己要入选驸马,得配花容月貌的公主了,谁知居然大热倒灶,被乡人嘲笑不已。于是更是引以为耻,因而发愤攻读,一心要出人头地,洗雪耻辱。
  果然,才几年的功夫,高中元便成了科举试中的经魁人物,又过了数年,更是高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以才华横溢闻名于世。
  永淳公主听说了高中元的事情,更是又悔又恨。她不能向母亲哥哥发作,便常常向丈夫大发脾气,数落不已。
  ——这可真是冤枉,谢诏既成了朱家的女婿,就不能去应科考,当然无法成就功名向妻子证明喽。
  
   谢诏很清楚公主的心事。于是,他以中秋节家宴的名义,广邀同乡好友赴宴,特别还邀请了高中元也来家中,并有意将这个消息告诉给公主知道。
  永淳公主心中好生欢喜,想要趁机一偿宿愿,看看自己仰慕多年的俊俏才子,究竟是何模样。
  于是永淳公主隔着窗棂,向宴席中偷看。
  这一看不要紧,原来……
  高中元成年之后,非常发福,不但胖得离谱,而且还长出了一脸连腮胡子,连面貌都变得十分怪异起来。不但不算是美男子,简直是丑得可以。而站在一边的谢诏虽然头发不能长得浓密,但多年养尊处优,身材样貌保养得十分之好,而且身份高贵之后,更是神气与众不同,一比之下,高中元要逊色得多。
  永淳公主一看之下,对遐想多年的意中人不禁大失所望,转而对自己的驸马另眼相看。并终于解开心结,与驸马相亲相敬。
  
  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因此对谢诏大加赞誉,认为当年章圣太后果然眼力不差,谢诏确是侯选人中最为机智,最适于做丈夫的人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招福

唐国公主光禄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354
帖子 110
编号 16675
注册 2004-8-29


发表于 2004-9-9 12:3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嫁给病鬼的公主

  明万历十年,明神宗决定要为自己的四妹妹永宁公主选一位驸马。
  朱明王朝的皇家,自明中叶以后,便出了一条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规矩,即驸马须从平民或低级官吏家庭中选取,而且子弟被选中的人家,近亲中便不能再出仕为官,即使已经做着官的也得退休回家。《明世宗实录》中便记载着这样一句话:“至弘治十三年三法司遂以入问刑条例中,沿袭至今,遂为定例。以故诗礼世家、衣冠世胄,俱不愿与王家结亲,惟闾井白丁扳援宗戚,转相诱引。……覆议‘累朝以不许王亲除授京职,盖亦防闲之道宜然’……”
  原来是为了不让王公贵族及大小臣工,借皇家姻亲的身份为非作歹,危害政权。说得倒也头头是道,可是一个家族若有子弟被选为驸马或仪宾,则举族不能应举做官,而所谓的驸马、仪宾也不过是做一个领干俸的虚职。这样一来,民间的世家大族、书香门第都视与皇家结亲为畏途。于是,公主及宗女们的丈夫,往往素质参差。
  《明英宗实录》中便这样记着:“……富家子弟投托各主婚官员与议婚阴阳人通同作庇,有钱求嘱或虽人物鄙猥,亦称年命相宜堪与成婚,无钱求嘱者虽人物聪俊,遂称年命相克难以成配,以此多不得人。”“各处王府选择仪宾赴京授职,多有人物鄙偎,礼貌粗陋者。……”
  堂堂公主宗女,居然会嫁给丑陋顽劣的市井小人,真是悲剧。
  陈规陋习下,她们遂成为贪官污吏和市井小民卑劣计谋的最大受害者。
  
  现在永宁公主要出嫁了,太监头子“掌管司礼监”冯保仿佛又听到了银子的敲击声。
  在收受了巨额贿赂之后,他居然为花容月貌、豆寇年华的永宁公主选了一个身患痨病的梁邦瑞为驸马。
  在那个年代,痨病是不治不症。梁家知道儿子命不久矣,巨大的财富不如用来买个名声地位。于是舍出家底,买通了冯保等人,硬是将这个病鬼塞给了公主,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皇亲。
  对于年青的皇帝万历来说,他从小就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冯保畏惧万分,冯保利用太后压制小皇帝,为所欲为。现在又将脏手伸向了永宁公主。
  在婚礼上,情绪激动又劳累过度的梁邦瑞就当众吐了血。为这桩婚事敲响了丧钟。
  但是他没有想到,做驸马,过了选聘的一关,还远远没有完。
  
  明清两朝的内廷,都设有敬事房,对帝王家的私生活予以严密的管理,并为此制定了一套荒诞的管理制度。敬事房里不仅有宦官,也有女官——可以想象,一类是身体残缺的废人,一类是终生幽闭后宫,连正常男人都看不到的老处女,他们的心理变态会到何等程度。这两类人怎么看得惯别人正当的情欲呢?因此他们常串通一气,在后宫作恶。
  皇室的家规里还有这么一条:公主下嫁后,必须派一位这类老女官给她,全权管理公主的大小事务。而名义上已经出嫁的公主,实际上只在公主府里度过大婚的一夜,便要搬回后宫专设的殿宇居住,空荡荡的公主府里便只住着驸马一人,如果公主与驸马要见面谈情的话,驸马必须赶进宫去与她见面。(当然,公主也可以住在自己的府邸,但是公主府这时必须分为“内”“外”两层,驸马住外府,公主住内府,戒备森严,小夫妻想要见面的,依然是咫尺天涯。)
  象这样终身不能嫁人的老女官,最看不惯的,当然就是公主与驸马之间卿卿我我的场面,恨不得也让金枝玉叶的公主和自己一样守活寡。因此,假如驸马想要入宫去与公主相会,享受夫妻之情的话,势必要遭到这个“管家婆”老女官的百般刁难。公主与驸马如果不拿出大堆真金白银出来行贿的话,根本就过不了她们的关,见不到自己的丈夫(妻子)。
  
  现在,梁邦瑞将要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管家婆,以及与她勾通一气的太监群。
  管家婆早已知道太监头子冯保在这桩婚事上,大捞了一笔银子,自然胃口大开,对梁邦瑞所送的例行金银不看在眼里,满心希望在这位病驸马身上发财致富。
  梁邦瑞自认已是皇亲,却被小小的女官如此作弄,终于忍不住辩解起来。
  
 管家婆恼羞成怒,干脆喊来太监,将这位驸马爷一顿好打,然后拖出宫门,扔在大街上。
  
  原以为人逢喜事精神爽,也许与皇家联姻,能疗疾愈病的梁邦瑞万万没有想到,做上了驸马,会是这样的遭遇。本就病体支离的他气得浑身发抖,当街便大口大口地吐起了血。
  梁家人将梁邦瑞抬回家中救治,却是药石无灵。
  成婚不过一个月的梁邦瑞就此一命归西了。
  可怜的永宁公主,在这短暂的一个月婚姻里,根本就没有和自己的驸马有过夫妻之实,当然更谈不上孕育儿女。
  而倡导贞节的朱明王朝,后妃都要为帝王殉葬,上好则下效,民间更因此贞女烈妇层出不穷。高贵的公主流着皇帝的血脉,虽然不用为臣子驸马殉节,但是也没有再嫁的可能。
  
  在苦苦地守了二十年寡之后,永宁公主离开了人世。
  二十年中,她唯一的安慰,就是一手制造她人生悲剧的“大伴”冯保,在猖狂了十余年之后,被终于成年掌权的神宗皇帝发配到南京,去看守孝陵,不久自尽。
  
  可怜她连自己的丈夫是什么样子都没有看清楚过,假如死后真有灵魂,她都找不到自己的驸马梁邦瑞的魂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招福

唐国公主光禄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354
帖子 110
编号 16675
注册 2004-8-29


发表于 2004-9-9 12:3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永宁公主的悲剧,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公主选婿的规矩。
    在永宁公主辞世后不久,神宗自己心爱的女儿、宠妃郑贵妃所生的寿宁公主也到了女大当婚的年纪。

    郑贵妃是万历最心爱的女人,万历对她几乎是一见钟情,入宫不久尚未生育时就把平民出身的她破格晋为贵妃。郑贵妃为万历所生的儿子福王,好几次都几乎要被立为太子,若不是太后和群臣阻挠,早已成事了。
    因为没有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储君,万历还深感歉疚,直到福王朱常洵二十好几,还把他留在北京城里。最后迫不得己让他去洛阳就藩时,万历还伤心不已,为了补偿,拨巨款为他修王府、还划给他田庄二万顷、让他垄断洛阳卖盐权、四川的盐税和茶税全归他收取。——当然,临走的时候赠送的大量内宫珍宝还没算在里面。——万历去世前夕,正宫王皇后和太子生母王恭妃也去世了,万历因此甚至在临死时还不忘面嘱继承人朱常洛:一定要以事母之礼待郑贵妃,不许有一丝一毫的不敬。
    万历对郑贵妃的宠爱,甚至已经超过了皇帝对宫妃的占有欲望。据说郑氏家境贫寒,曾经想把郑氏卖给一户人家做小妾。郑氏直到过门时才知道自己被卖做侍妾,于是大哭不依。买主是个好心人,也就把她送回郑家,连身价都没有索回。后来郑氏入宫成为贵妃,还派人去寻找当年的买主——这样的事在明朝那种极重节烈的时候,本来是见不得人的丑事,郑氏能够不因此而忘恩负义加害恩人,倒也是难得的事情。但是万历听说以后,却没有怪罪郑贵妃,反而重重地赏赐了当年的那位买主,甚至还要封他做官,这就不能不说是个异数了。皇帝已经爱郑氏爱到了什么程度?

    好了,寿宁公主就是这位极度受宠的郑贵妃所生的女儿,她该睥睨老女官们了吧?
   寿宁公主所嫁的驸马都尉名叫冉兴让,倒也才貌出众,与公主两情相洽,感情很深。虽然照规矩在婚后返宫居住,这对小夫妻仍然常常见面。
    万历壬子年秋天,一个圆月挂树梢的夜晚。值此良宵,寿阳公主让宫女去“宣”自己的丈夫入宫相会——唉,皇帝家的事真是没办法,非要逼着自己家的姑娘主动去约会男人,而且一约就大阵仗,让多少人都知道,前头还非要加个“宣”字不可,让人家小夫妻住一块儿不就完事了?
    谁也没有想到,当驸马来到时,“管家婆”梁盈女也正在私会自己的情人:太监赵进朝。因此没能及时赶回来收取“过路费”,等到老太婆喝得醉熏熏地闻讯赶来时,早已等得不耐烦的驸马已径自入宫与妻子会面了。
    梁盈女大怒,居然借着酒劲直冲进公主寝宫,向正在浓情蜜意中的公主驸马破口大骂,还召来宦官将驸马赶出了宫。

  公主又羞又气,天亮以后便去找母亲诉苦。谁知这位管家婆早已向郑贵妃告了黑白颠倒的一状,并且加油添醋,增了许多不堪入耳的描述,将公主说得十分不堪。
    万历长年冷落正宫皇后,皇后终生没有生育,皇太子的生母王恭妃也受冷遇。后宫女人都深陷在争宠的漩涡里。
    郑贵妃正一门心思地想要为儿子争取储君地位,自己日后好当太后,根本不愿意有什么事情影响自己的名声。这场黑状自然告得很是地方。
  结果,郑贵妃听了梁盈女一番话后,自觉颜面无光,恼恨女儿丢了自己的脸,怒火中烧,非但不见女儿的面,还派人将公主狠狠训斥了一顿。
    寿宁公主受了如此冤屈,而且名节受损,痛不欲生。驸马冉兴让闻讯,写了一道奏章,想入宫面见皇帝,为妻子辩解。

    万万没有料到,太监们消息灵通,冉兴让刚入内宫,就被赵进朝领着数十名同党围攻殴打,衣帽撕烂、鲜血淋漓。冉兴让寡不敌众,拼命从长安门跑了出来。谁知原本留在宫门口的仪从舆马,早已被另一拨人打散了。
    堂堂驸马爷冉兴让,只得蓬头赤脚、面目青肿地走回驸马驸去。
    冉兴让愤恨不已,正想再写奏章面君,万历皇帝的严旨却已经颁下,不分青红皂白就将女婿诘责一通,还将他送交国学面壁反省三个月,其间不得与公主会面。寿阳公主无奈,只得忍着羞恨,独自返回居所。
    至于那个管家婆梁盈女,所得的处理仅仅是不再担任寿宁公主监护女官之职而已,内宫另派一人给公主做管家婆。——咳,换汤不换药的玩艺儿,有什么用呢?
    至于那群殴打驸马的宦官,居然不作任何追究,就此了事。

  明代宦祸,以及公主驸马的凄凉生活,由此可见一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招福

唐国公主光禄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354
帖子 110
编号 16675
注册 2004-8-29


发表于 2004-9-9 12: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传说中的侠女公主——长平

在民间传说中,有一位武功超凡的独臂女尼,乃是明崇祯皇帝的嫡出长平公主,因为国破家亡,被父亲砍去手臂后流落民间。怀着深仇大恨的公主练就了一身武功,誓要为父母报仇雪恨。人称独臂神尼九难。
传说独臂神尼九难收了八个天下无敌的徒弟:了因、黄仁父、李源、周浔、白泰官、路民瞻、甘凤池、吕四娘。吕四娘是九难的关门弟子,后来潜入深宫,刺杀了雍正皇帝,辗转为师父报了家国之仇。这八个了不起的徒弟,被称为“清初八大侠”,真是威震天下呀!

其实……唉,哪有这么回事……长平公主哪有这么好命。

粤剧中有一部极为经典的《帝女花》,讲的也是长平公主的故事,说她在明亡后,出家为尼,后来又被清朝廷找到,要她与驸马完婚。为了让父母能够平安下葬,弟弟们能够被释出牢狱,她答应了这个要求。洞房花烛之夜,长平公主和驸马周世显服下了砒霜,以死报国。
那一折断肠花烛夜“香夭”,实在是经典中的经典:“落花滿天蔽月光 借一杯附薦鳳台上……”悠扬哀怨的唱腔一出,令人如醉如痴。
这个,虽然浪漫好听,一样差得太多。

大明崇祯元年的一天,紫禁城宫厥深处,一声清脆的婴啼,打破了禁宫的幽静。
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后宫妃嫔,又为他生下了一位公主。
这时的崇祯,还不到二十岁,满怀壮志豪情,认为自己能够挽回大明王朝颓废的形势,成为一代中兴之主。作为中兴新举措之一,他下旨裁减了许多不必要的冗员。
就在小公主降生的时候,陕西米脂县银川驿,有一位名叫李自成的驿卒,随着崇祯皇帝裁减令的下达,黯然离开了驿站,投向了茫茫天地间。
远在禁紫城里,正依偎在奶妈怀中熟睡的小公主不会知道,这个千里外的小卒,将会在某一天,彻底更改她的命运轨迹。
她是崇祯皇帝的第二个女儿,也是六位公主中唯一长大成人的一个。她的生身母亲究竟是谁,现在已经无法查考了。传说中,长平是周皇后的亲生女儿,而实际上周皇后只生过一个女儿,早夭,追谥坤仪公主。若从时间来看,长平出生的时候,周皇后正怀着身孕,并于崇祯二年初生下了太子,所以她不可能是长平的生母。

崇祯是一个苦命的人。他的生母姓刘,祖上是海州(今辽宁海城)人,被选入太子东宫,成为朱常洛(明光宗)的妾:淑女。不久生下了朱由检,即后来的崇祯皇帝。朱常洛性情怪异,脾气狂燥。
在朱由检五岁这年,朱常洛又一次歇斯底里的大发作。在这次大发作中,刘淑女被他不分青红皂白地处罚了一场。史书曰:“失光宗意,被谴,薨。”这话说得很堂皇,而实际上的情况,应该是朱常洛暴怒之下,将刘氏逼上了绝路自尽,甚至朱常洛亲自或让下人动手将刘氏活活打死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刘氏死后,光宗立即懊悔了。他倒不是有什么情义或心疼儿子,而是害怕父亲万历皇帝知道了,趁机废了他这个太子位。于是朱常洛向身边的太监宫女威逼利诱,告诫他们不能走漏风声,只说刘氏是病死的,将她以宫人的身份葬在西山。
没有了母亲的朱由检慢慢长大。做为光宗的儿子,他被封为信王,屈死的刘氏也因此被追封为贤妃。
虽然朱由检成了亲王,但是由于刘氏死得不明不白,他也不敢公开去祭祀自己的母亲,只是悄悄向太监打听母亲下葬的方位,偷着拿些钱让侍从去为母亲祭扫而已。
朱由检十七岁这一年,哥哥熹宗天启帝朱由校无子早逝,将皇位传给了他。直到这时,朱由检才真正能够光明正大地追悼自己的母亲。他封早死的母亲为孝纯太后,将她从简陋的坟墓中迁出,与父亲光宗合葬庆陵。(可怜的刘氏,又要去受那个无情郎的折磨了。)
也许是因为母亲不幸的经历,崇祯的嫔妃很少,而且很重视家庭,与子女妻妾的关系也很好。
然而正如史书上所说,他虽非亡国之君,却面临亡国之运,自己又缺乏力挽狂澜的能力和个性,更何况明朝廷已如将倾大厦,积习深重难返,已无法再扶立起来。他倾尽全部力量,也只能让大明朝多喘几口气罢了。

在内外交困、殚精竭虑中,时间很快就推进到了崇祯十六年。
这年,公主已经十六岁了,她被封为长平公主。
崇祯对女儿很疼爱,虽然国事繁重,日以继夜,还是在这一年为她挑选了驸马:周显。

然而,大明王朝已经走到了末路。在这一年,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路义军,分头进逼,一座座城池,一片片土地,都被起义军占领。
整个紫禁城连同它里面的人,都在风雨飘摇中颤抖。
长平公主与周显的婚期一拖再拖,始终没能举行婚礼。和长平一样,因国家动荡而延误婚期的,还有她的弟弟太子朱慈烺。
朱慈烺比长平小一岁,是周皇后嫡出的长子,生于崇祯二年二月。他十四岁这年,崇祯就已经想要为他册定太子妃,然而面对内外交困的国家,直到国破家亡的那一天,崇祯都始终没能为他的嫡出长子选定妻子。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四,已是心力交瘁的崇祯帝朱由检向天问卜,却得到了这样一句卦辞:“星走月中,国破君亡。”
果然,他很快就得到李自成自称大顺皇帝的消息,同时,也听说远在南京的太祖朱元璋孝陵发生的不祥之兆:深夜时分,总有凄厉的哭声从孝陵深处传出,守陵军士吓得逃之夭夭。
正月,凤阳地震;同月,南京地震;北京则出现了“星入月”的天象。
朱氏的祖籍和大明王朝的起源地、京城接连出现的异常天象,令崇祯心力交瘁。这时的国库已经见底,为了抵抗势如破竹的大顺军团,崇祯向大臣化缘,请求他们捐出家财银两作军费开支。
结果,那些凭着大明朝才富得流油的官员们,个个喊穷叫苦,即使亲如田弘遇这样的外戚,都只不过在皇帝的再三请求下,勉强拿出了一万两银子。
这样的人心涣散,结果显而易见。

三月甲辰(十六)日,李自成的军队攻陷北京城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昌平。
仅仅过了两天,丙午(三月十八)日,北京城破。
崇祯和周皇后勉强支撑着,将三个儿子叫到面前,为他们换上粗布旧衣,让太监将他们送出皇宫逃生。
——哭成一团的父母不会知道,等待十五岁太子、十二岁永王、十一岁定王的是怎样的将来。
三兄弟逃出皇宫,首先想到的就是投奔自己的外祖父:太子和定王的外祖父周奎家、永王的外祖父田弘遇家。
然而,周家和田家都紧闭大门,拒绝让自己的外孙避难。从来没有体味过人世滋味的三兄弟不知还能相信谁,无处逃奔。几天后(三月二十日)被大顺军擒获。太子被李自成封为宋王。仅仅过了两个月,清军引兵入关,李自成率部西逃,一片混乱仓惶中,三兄弟从此不知所终。
一年后,福王之子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是为弘光帝。不久有一个自称崇祯太子的少年由北方前来投奔。弘光帝宣布他是假冒的太子,关进了牢狱。南京军民对此十分不满,一片哗然。争执尚未结束,清军已临南京城下。弘光帝南逃,将狱中的“太子”丢了下来。清军经过再三验证,确认少年不过是驸马都尉王昺的孙子王之明而已。真正的崇祯太子、永王、定王,早已在乱军中失去了踪影。
这不知下落的三兄弟,成了清王朝的一个噩梦,此后的若干年里,数不清的人打着“大明太子”的名义起兵。
然而,真正的太子慈烺、定王慈炯、永王慈炤,他们的下落,却从此成了一个谜。这可怜的三兄弟经受了怎样的折磨,又究竟埋骨何方,谁也不知道。

弟弟们能够逃出皇宫,长平公主弱质小足的女子,却无法逃出。送走了三个弟弟,她知道自己的结局将会是什么。
崇祯向后妃传下了他最后一道旨意,让她们全数自裁。
当天夜里,天启帝张皇后自缢;崇祯周皇后自缢。其余妃嫔也多数自尽,有几个不肯自尽的也被近侍杀死。
得到家人自尽消息的崇祯皇帝,茫茫然地在乱成一团的紫禁城里游走,来到了女儿长平公主居住的寿宁宫。
长平公主只有十六岁,还在期待能与未婚夫周显相会,象弟弟们那样逃出皇宫的可能,她不愿就这样死去,拉着父亲的衣服,涕泪交流的哀求他放自己一条生路。
崇祯摇摇头,哭道:“孩子,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话音刚落,他的剑就向毫无准备的长平公主劈面挥去。
长平公主下意识地一避,利剑落下,切断了她的左臂。一声惨叫之后,她倒在血泊中,没有了知觉。
失魂落魄的崇祯认为女儿已经死了,没有再劈第二剑。
他转身又来到了三女儿居住的昭仁殿,一剑结束了女儿十岁的生命。三公主死后,清廷以其居所为名,追谥她为昭仁公主。

第二天,崇祯皇帝朱由检蓬头赤足,自尽于寿皇宫外煤山的一棵树上。太监王承恩从死殉主。

紫禁城里乱成一团,谁也没有顾得上去看看长平公主的“尸体”。所有的人来了又去了,她就那么一直躺在冰冷的青砖地上。
五天后,奇迹出现了,长平公主居然苏醒了过来。
当她醒来的时候,北京城已经成了大顺国的天下。李自成见长公主居然死而复苏,感到很意外,于是将她交给刘宗敏救治。

刘宗敏是什么人?他以为人酷毒闻名,残忍好杀。明灭后,他将明朝的勋戚大臣、文官武将八百余人(也包括将外孙关在门外的周奎田弘遇)抓起来,当年锦衣卫东厂的酷刑他无所不用,烙肤断腿,逼着他们把收藏起来的金银财宝交出来。几个月前崇祯皇帝好言相求,得不到这些臣子们的助军粮饷,如今却全部都落入了刘宗敏的手里。当初大学士魏藻德就曾经拒绝皇帝征饷,以为只要投靠新主,财宝依旧可以传家傍身,没料到会是这个下场,酷刑之下痛哭失声,叹道:“我当初不能尽忠报国为主,如今悔也迟了。”五日五夜的酷刑之后,魏藻忠脑裂而死,其子也被砍杀。
而其它那些在紧要关头,敛金弃主的明朝旧臣,下场也与魏氏相仿,刘宗敏把他们的家底金银全部敲出来之后,便把他们一杀了之。

这么一个家伙,长平公主却落在了他的手里,真是令人掩卷长叹。

幸好,“大顺”只在北京城里呆了两个月,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李自成没有来得及带上长平公主和她的弟弟们,就在清军的追击下败逃远去。
长平公主身体尚未恢复,仍然挣扎在生死边缘,一片混乱中,她没有办法逃脱,只能躺在病榻上,目送弟弟们含泪远去,从此生死两茫茫。
清军引兵入关,长平公主成了清朝廷的特殊“客人”。

为了笼络人心,多尔衮下令,五月初六至初八,为崇祯帝哭灵三日,上谥号怀宗端皇帝,后来又改称庄烈愍皇帝。与此同时,将他和周皇后的棺木起出,重新以皇帝之礼下葬,葬在昌平明皇陵区银泉山田贵妃陵寝内,妃陵改称思陵,一后一妃陪着崇祯去往另一个世界。
后来张廷玉修撰《明史》,有这样的感叹:“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这算是对崇祯三十四年的人生,做了一个高度的概括。他是历朝亡国之君中,最令人同情惋惜的悲剧人物,与宋钦宗遥遥一对。

看着父母终于入土为安,长平公主虽然国破家亡,也终于得到了一丝安慰。但是其后她再也没有得到三个弟弟的丝毫消息。
与她相依为命的,这时只有崇祯的袁贵妃。袁妃在李自成破京的那一天,曾经上吊自杀,结果丝带断裂,自尽未成。刚刚砍杀了两个女儿的崇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她的寝宫,一连向她砍了好几剑。但是袁贵妃虽然重伤,最后也象长平那样死而复苏。顺治入关后,将她找到并赡养终身。
清顺治二年,长平公主得知自己的弟弟、“太子慈烺”在南京被堂兄朱由崧监禁的消息,伤心绝望中,向顺治帝及摄政王多尔衮上书,说“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她希望自己能够出家为尼,断绝这尘世间的哀伤悲痛。
然而,她是先朝长公主,为了让汉人归心,这个愿望,清朝廷是不会答应她的。
不但不答应,为了反衬弘光帝虐待崇祯子嗣的恶行,在长平公主上书不久,顺治帝的诏命就跟着下达了——不许公主出家,而是让她与崇祯为她选定的驸马周显完婚,并且同时赐予府邸、金银、车马、田地。
长平公主接到这道诏命,自觉身不由己,痛哭流涕。

赐婚如期举行,婚礼隆重浩大。
婚礼之后,仅仅过了几个月,长平公主就得到了南京城破,狱中的“朱慈烺”乃是假冒的消息。一直以来苦苦支持她的精神支柱垮了。
仅仅过了几个月,长平公主便在万念俱灰的哀怨中病逝,时为顺治三年,长平公主十八岁。

长平公主短暂的人生就到此为止,她一生没有踏出过北京城一步,而且缠了一双小脚,也就不可能修习高超武功。她的生命起伏太大,超出她能够承受的范围也太大。
世间既然没有过独臂神尼,韦小宝的武功就应该是自学得来的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招福

唐国公主光禄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354
帖子 110
编号 16675
注册 2004-8-29


发表于 2004-9-9 12:3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清朝的汉家公主——孔四贞

  大清王朝在建国初年,曾经分封了四位汉族亲王,其中一位封地广西的,称为定南王,名孔有德。
  当然,作为汉人,孔有德投靠满清,是被汉家所不齿的。因此,他最后死在南明王朝的反攻之中。
  但是,孔有德毕竟是一代悍将,他死得还是很有英雄气慨的。
  
  “顺治九年六月二十九日,定南王亲率铁骑出兴安,次严关。酉时回省,下令紧闭城门,王邸四门亦闭。……王仰天叹息。初四午,武胜门破,王单骑入邸,自焚死……定南擐甲胄,挟弓矢,身不离鞍,口不咽食,盖六昼夜。力竭扃邸,聚其宝玩,挈其图书,阖室自焚。与王妃白氏相对死。不忍贰乃心,不肯膏人刃,亦伟然烈丈夫哉!”

  跳出民族的圈子,孔有德不愧是有胆气有担当的汉子,他的妻子也算得是忠贞的女人。
  
  从定南王府里逃出来的,只有孔氏夫妇的女儿四贞而已。
  孔有德夫妇的惨死,令孝庄皇太后深为感触,她收养了尚未成年的小四贞,并认为义女,封和硕公主。
  
  孔四贞从此生活在紫禁城里。
  长成后,她和从小青梅竹马的顺治皇帝产生了刻骨铭心的爱情。
  
  然而,孔四贞出生不久,就已经订下了亲,未婚夫是孔有德手下将领的儿子孙延龄。
  一个难题摆在了孝庄太后的面前。
  孝庄太后很清楚孔四贞乃是有主的名花,也不愿她影响自己科尔沁王族女人在后宫的地位,夺自己侄女们的皇宠;更不愿因为儿子与她的情缘,得罪朝中的汉官汉将。
  因此,为了分儿子的心,孝庄太后巧妙地将孔四贞和顺治帝分开了。
  
  然而,孝庄太后做梦也没想到,看不到孔四贞的顺治帝,将一腔情意转而投向了弟弟博穆博果尔的福晋董鄂氏身上,惹出了更大的麻烦。
  
  无计可施的孝庄太后于是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传旨礼部,商议孔四贞立妃的事宜。
  但是这时已经迟了,顺治深陷与董鄂氏的情网而不能自拨,并且已经让董鄂氏怀上了自己的孩子。博穆博果尔狂怒之下,痛殴董鄂氏,造成了她流产。
  顺治闻讯,将弟弟唤入宫中,几个耳光挥了过去。
  博穆博果尔不堪羞辱,回府便自刎了。
  董鄂氏入宫遂成定局。
  
  但是这样一来,孔四贞封妃的事宜也就只得暂且搁置了。
  孝庄皇太后只得接受这个事实。

  其实,孔四贞是非常反感自己那个从小订亲的丈夫孙延龄的。
  清史稿是这样描述他的:“骄纵不臣……纵兵殃民”。而且他野心极大,之所以再三重提自己与孔四贞的婚约,原因只是想将孔家的旧部全数收归自己管辖,扩充势力而已。他对自己呆在北京城无所事事的处境十分不满,到处惹是生非,犯下了不少罪。
  
  顺治虽然沉湎于与董鄂氏的恋情中,但还没有忘记孔四贞,他心里仍然愿意迎娶孔四贞为妃。当他听说她从前的未婚夫将被治罪,顺治法外开恩,赦免了孙延龄,并让他提前返回广西任将军之职。
  
  没有了孙延龄的干扰,孔四贞和顺治之间,自然就发生了一些超乎兄妹的关系。
  孙延龄自然也很明白未婚妻与皇帝之间的明来暗往。在前往广西的路上,他沿途散播孔四贞被皇帝强占的流言,以泄心头之气。
    一面赶路,一面散布流言的孙延龄来到广西之后,看到了定南王府中的孔氏旧部兵将,更是产生了一个狂妄的念头。
    他居然宣称顺治帝污辱了孔四贞,使得孔四贞屡寻自尽。以此向孔氏旧部招揽,想要拥兵自重,自封王爵,继承“老丈人”的权势地位。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北京城中孔四贞的耳里。为了制止事态进一步恶化,更不愿忠于孔家的兵将卷入孙延龄的陷阱,孔四贞决定,赶到桂林,消弭越传越离谱的谣言。

    孝庄太后与顺治帝不得已,同意了孔四贞的计划。

    但是,当孔四贞赶到桂林以后,她发现孙延龄不仅仅是因为妒忌而胡闹那么简单,他正在与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三王筹划自立为王、造反叛乱。
    孔四贞原本想设局杀掉这个猖狂自大的孙延龄,但是孙延龄此时有老奸巨滑的三藩王指点,居然从孔四贞设的局中脱了身。

    在这种情形之下,孔四贞只剩了最后一个办法,也是她最不情愿用的办法——她匆匆决定下嫁孙延龄,以婚姻的形式控制他。
    远在北京城的孝庄太后及顺治帝得知这个消息,惊得目瞪口呆。太后等不回自己的养女,顺治帝从此失去了自己的红颜知己,孔四贞更从此深陷虎穴。这若大的代价,只是为应对“三藩之乱”争取回了一段宝贵的时间。
 
    孝庄太后只得假戏真做,封孔四贞为和硕公主,品位相当于郡王,并派专人前往桂林,为和硕公主孔四贞主持了婚礼。

    孔四贞恐怕是明清两朝公主中,唯一一个对公主驸马分居,驸马“非召不得入”的陋习额手称庆的一个了。她身边的宫女,利用这一宫规,理直气壮地将惹人讨厌的孙额驸拒之门外——孔四贞此时已相当于广西王,如果她愿意亲近自己的丈夫,恐怕一百个、一千个女官也不敢拦着。而女官们竟然敢将孙延龄赶出王府,唯一的理由就是此举出自公主的授意。
    自以为从此可以掌控广西军政大权、财色兼收的孙延龄,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原来太小看这位外表温婉的小女子了。
    婚礼举行之后,正式获得封号的孔四贞很快就顺理成章地重整了父亲的余部,并将军政大权全部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孙延龄不但连一点权力边儿都沾不着,甚至连孔四贞的头发丝儿也都沾不着,是真正的人财两空。成了一个空头附马、光杆将军。

    虽然掌控着军政大权,孔四贞呆在公主府里却是无比的愁闷困苦,她无时无刻不盼望自己能够早点脱离这苦海,回到自己钟情的爱新觉罗福临身边、回到宠爱自己的养母身边去。

    但是孔四贞没有想到,正当自己情思郁郁的时候,北方却传来了顺治帝驾崩的消息。
    这好比一个晴天霹雳。孔四贞大病了一场,从此断绝了男女情欲。

    顺治是因董鄂妃母子先后早夭而病狂离世。当时假如孔四贞在他身边,或者年青的皇帝不至于如此。只可惜历史无法假设,更不能重来。

    十二年后,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吴三桂立即起兵造反。
    康熙封孙延龄为抚蛮将军,要他首先就近剿吴。孙延龄却早蓄反志,将皇帝派来的册封官员杀掉,自封“安远王”,要与吴三桂呼应。

    但是,虽然经过了十二年的时间,无能的孙延龄也没能真正在广西树起自己的队伍和亲信来。他根本就无力调动广西的兵马,孔有德的旧部也没人听从他的指挥。跟着他胡闹的,仅仅是几千市井亡命之徒而已。
    得知孙延龄的反谋,孔四贞立即派出兵马征讨,孙延龄无力与之对抗,只得投降。吴三桂对孙延龄的无能、孔四贞的强硬极其恼怒,掉头攻打广西的省城桂林。
    孙延龄自视甚高,却是外强中干,根本没有他吹嘘的才略武功与胆量,更不能跟定南王孔有德相比。因此很快就被吴三桂的军队杀掉了。
    而被孙延龄看成是“无知女流”的孔四贞,却成功地保住了桂林城,乱了吴三桂的后阵。

    不久,孔四贞向京城上书请战。
    得知养女的赫赫战功,孝庄太皇太后又惊又喜。为了养女的安全,她拒绝让孔四贞继续留在烽烟战场,特旨将她召回京师与自己作伴。

    孝庄太皇太后和康熙帝为孔四贞修建了一座府邸。孔四贞脱下穿了十四年的戎装,又恢复了宫样梳妆。

    她拒绝了孝庄太皇太后为她再觅佳婿的建议,终身没有嫁人。
   
    和硕公主孔四贞死后,清廷为她举行了隆重的丧礼。
    孔四贞下葬在北京城西南——即今公主坟。

    言情小说家浮想联翩,将公主坟的故事嫁接到了乾隆帝流落民间的女儿身上。
    其实,公主坟里长眠的这位公主,不是乾隆的私生女,而是乾隆的祖姑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招福

唐国公主光禄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354
帖子 110
编号 16675
注册 2004-8-29


发表于 2004-9-9 12: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乾隆的十公主  
      
  清中叶的乾隆年间,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之一。乾隆帝作为盛世的主人,当然享有无上的权威。
  自然,乾隆极重视养生之道,希望能多享有这无上权威一些日子。
  不过,做为皇帝,清心寡欲这最基本的养生之道,乾隆是办不到的。所谓“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寡人有疾,寡人好色。”——这三个毛病,乾隆一样不落,款款俱全,而且登峰造极。
  从我们现在能找到的太医院札录来看,乾隆的养生之道,除了骑射习武的锻炼之外,就是食用药饵。他每天都要噙服少许上好野山参(——这跟他的祖父康熙不同,康熙对参类非但没有好感甚至深恶痛绝,因此,民间传说雍正在康熙常饮的参汤里下毒弑父,纯属胡言乱语。)乾隆还常饮药酒(这些酒的种类很多,其中有一种酒,制作过程中甚至还要埋在深山古松之下)。常服补品。在他常吃的小食中,很多食物的配方都是遵循养生的原则制作的,其中很多甚至是他亲自配伍的——例如一种八珍糕,其中的八种成份,都是味道又好又强身祛病的东西(莲子茯苓薏米之类)。
  
  作为他养生健身大有成就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在他六十五岁的时候,后宫的淳妃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儿。
  这就是乾隆的十女儿固伦和孝公主。按照清朝宫规,只有皇后的嫡出女儿,才能被封为固伦公主,享受的待遇相当于亲王,妃嫔的女儿只能受封和硕公主,待遇等于郡王。
  而十公主居然能被破格封为固伦公主,可见乾隆对这个女儿的宠爱到了何等地步。
  
  淳妃姓汪,十八岁入宫,封为“永常在”。在同时进宫的少女里,淳妃算是出色的一个,因此很快就得到了乾隆的临幸,封为“永贵人”,不久更得以晋封为淳嫔,正式成为皇帝的六宫粉黛之一。乾隆三十九年,并非宠妃的淳嫔居然怀孕了,这令六十多岁的老皇帝大喜过望——从乾隆三十一年小儿子永璘出生以来,八年里后宫就再没响起婴儿的啼声。因此他久没想到,自己和青壮年男子一样,仍然还有让女人孕育孩子的能力,那就是说,自己定能得享遐龄。
  作为一个花甲老人,六十五岁的乾隆不可避免地已经开始畏惧死神的降临。因此,淳妃有孕的消息让乾隆所感到的欣喜,恐怕仅次于当初即位为帝。
  十公主生在乾隆四十年的正月初三,正是宫内宫外都喜气洋洋地过新年的时候。
  既有如前所述的原因,又选了这么大吉大利的日子降生,十公主的受宠,便有了充分的先天理由。
  她刚刚降世,立下大功的淳嫔便被册封为妃。
  
  乾隆一生,有十七个儿子,可惜,大多数都夭折了。元配皇后富察氏连生两个嫡子,都没有成年,庶长子永璜只活到二十三岁,皇三子永璋死时二十六岁。还有一位皇五子即五阿哥永琪(就是《还珠格格》里提到过的那个),是乾隆十七个儿子中最出色的,生母为愉贵妃,从小聪明稳重,文武双全,一表人材,是乾隆最赏识的,满心要传帝位于他,因此乾隆三十年时,就破格封他为和硕荣亲王,谁知封亲王的第二年永琪就病逝了,年仅二十六岁——说句题外话,这个荣亲王的封号不太对劲啊,顺治的皇四子即董鄂贵妃的儿子早夭,就是追封的荣亲王,现在永琪好端端地落了这么个封号在头上,真是想不夭也难哪。
  到乾隆四十年的时候,乾隆的儿子只剩了七个,其中还有两个过继给了皇室宗亲。其余的五个乾隆也并不是完全满意,正因如此,甚至曾经有人猜测过,他会不会把皇位直接传给已经成年的孙辈,比如庶长子永璜的儿子绵恩,他年纪比后来的嘉庆帝永琰还要大些,而且文才武略十分超众,称为第一勇士,十九岁就掌管了大清国的顶尖兵力:火器营及建锐营。
  
  不难想象,假如淳妃此次生下的不是公主,而是皇子的话,不但她自己有成为贵妃、皇贵妃的机会,历史都是大有可能改写的。
  
  
  即使如此,乾隆对这个盼望已久的女儿,给予的关爱也是超过所有其它子女的。经常有世间稀少的珍宝被送入淳妃宫中,赏赐给十公主以及她的母亲。
  倚仗着女儿,淳妃渐渐地被宠坏了,不但不象刚入宫时那么谨慎小心,反而经常会为一点小事,就打骂宫女内侍解气。
  乾隆四十三年的时候,淳妃一怒之下,居然把一名宫女活活打死了。
  这可闯下了大祸。清宫的宫女制度与前朝不同,宫女都是在八旗自己的眷属里挑选出来的,在宫里如果得到皇帝宠幸,便能得到晋封,即使不能,到了一定年纪也还要送回家嫁人的。并不是就此卖给帝王家的。
  通过正式选秀入宫的女子,一般出身较高,得幸后便能直接封贵人,如后来的慈禧太后,入宫后得到的第一个封号就是兰贵人;而宫女出身受宠的低等侍御才要从常在、答应起封。从淳妃最初的封号为“常在”的经历来看,初入宫时,她也不过是宫女子而已。现在她飞上枝头,居然动手打死宫女,行为可谓恶劣之极。
  乾隆得知这个消息,不由勃然大怒。照他的脾气,本来是要狠狠处置的,但是想到十公主的前途,他手下留情,只是将淳妃革去妃位,降为嫔级。
  淳嫔既然带罪,自然没有抚养女儿的权力,十公主遂被送到其它的贵妃宫中。
  但是不知世事的小女孩儿,离开了母亲,怎么会习惯呢,于是十公主不停地啼哭,日不能食,夜不能眠。乾隆看着女儿红红的小脸几天工夫就变得苍白起来,不禁心疼万分。只得又将十公主送回淳嫔宫里。
  女儿既然回了淳嫔宫中,乾隆想念女儿时,便只能去那里看望。不可避免的,也要就跟淳嫔碰面了。
  正所谓见面三分情,不多久,乾隆就看在女儿的份上,宽恕了淳嫔,将她恢复了妃位。
  小小的女孩儿,挽救了母亲及整个汪氏家族的前途和颜面。
  由于特别受宠,十公主从小就跟在父亲的身边,经常与大臣公卿见面,与亲哥哥及堂兄弟们混在一起,熟知政务。为了方便,她经常穿着男装,显得风姿不凡、爽朗开阔。
  十公主尤其与她的姐姐们不同的是,在例行的上书房学习之外,她还沿袭了满蒙女子的特色,喜好骑射。在木兰秋狩的时候,每当她弯弓搭箭,总是能箭无虚发,比她的哥哥们要能干得多。因此,她甚至还得到过乾隆赏赐的黄马褂。
  乾隆看着这个文武双全,酷似自己的女儿,总是不由自主地慨叹:“恨你不是男儿身啊。”
  
  然而,十公主生来就是女儿身,她不可能继承父亲的皇位。深感遗憾的乾隆只能用其它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爱女之心。
  十公主六岁的时候,乾隆就在满朝文武的子弟中,挑选了自己最信任的人、权臣和珅的独生子丰绅殷德为未婚夫。这其实是皇帝最大的失误,也是十公主一生悲剧的起点。
  丰绅殷德本身没有什么大问题,问题出在他的父亲身上。但是乾隆并不知道。
  十三岁的时候,乾隆开始为女儿筹备大婚的事宜。
  首先,他破格晋封十公主为“固伦和孝公主”,享受皇后嫡出女儿的待遇,相当于亲王。而且,他还让十公主享有乘坐金顶暖轿的资格,那更是嫡出公主都不一定能得到的特殊待遇,超过了她所有的姐姐们。
  
  就在这一年,乾隆晚年最宠爱的妃子之一、维吾尔族的容妃和卓氏因病去世了。容妃,即传说中的“香妃”。但是她的人生与民间传说大相径庭——民间传说她是回疆首领霍集占的妃子,因美色传入皇帝耳中,引得皇帝派兵歼灭霍集占,将她掳入宫中,封为皇妃。但是香妃守贞反抗,被太后赐死。——这和事实真是差得太远了。
霍集占被歼灭,是因为他试图自立一国,叛出中华版图,乾隆遂派兵征讨,制止霍集占分裂国家的企图。而这位霍集占,与香妃是远房的堂兄妹,他们之间不可能存在婚姻关系。
容妃(即香妃)的家族姓和卓木,被认为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人,在穆斯林中享有至高的威望,在堂兄霍集占叛乱的过程中,容妃的父兄却始终坚定地站在朝廷的队伍中,他们爱国忠君的态度对于平定当地民心、取得战事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战事结束之后,乾隆帝召见了和卓氏一族的主要成员。
出于政治考虑,乾隆迎娶了和卓氏二十九代王的女儿买木礼艾则穆。她入宫后受封为和贵人,并渐次晋嫔、封妃。她的家族因为她而备受皇宠,哥哥与堂兄都被封为一等台吉(享有封地握有兵权的王爷)。

  从宫廷画家留下的油画来看,和卓氏气质高贵,样貌秀丽,身材袅娜。由于娘家的雄厚背景,再加上自己出众的品貌,容妃在后宫备受皇宠、地位超然,乾隆出巡时定要把她带在身边,对她的宗教信仰、饮食习惯也十分尊重。可惜,虽然皇帝对她百般爱宠,她却一直都没能生育儿女。
  没有亲生儿女的容妃,热爱草原,也热心皇家狩猎活动,常常追随在乾隆身边,一身戎装,在木兰围场上追逐奔跑的兽群。——因此,她十分喜爱与自己兴趣相投的十公主,将她作视作亲生女儿一般地疼爱。
  容妃去世的时候,大约是五十多岁,临终时,她对自己不能亲眼看着十公主出嫁感到十分遗憾,她在留下的遗言里,将自己多年收藏的珍宝财物分送给家人以及后宫的姐妹。得到遗赠最多的,就是她念念不忘的十公主,遗赠的珍宝器物多达二百四十多样。
  
  乾隆五十四年的十一月,十五岁的固伦和孝十公主出嫁了。乾隆送给女儿的陪嫁丰厚奢华,仅绫缎类的衣料就达到近两千匹,可以堆满一间仓库。
  婚后,十公主与丰绅殷德琴瑟和谐,感情倒也融洽恩爱。
  然而,她的“丈人”和珅却仗着自己成了皇帝的亲家,更加地为所欲为起来。
  从小跟随在乾隆身边,深谙政事微妙的十公主意识到了平静中潜藏的危险,正在向自己靠近,但是她对这一切都无能为力,只能时时提醒规劝丈夫,尽量不要参与公爹的事务。
  
  按照自己的承诺,乾隆在登基六十年的时候,将帝位传给了第十五子永琰,是为嘉庆帝。
  嘉庆四年的正月初三,十公主刚满二十四岁的这一天,她的父亲、人生的保护伞乾隆皇帝去世了,享年八十八岁。
  乾隆帝刚去世,嘉庆便向和家动手了。他当天便下旨,让和珅与死党福长安昼夜轮守梓宫殡殿。这等于变相地将和珅除去了军政大权,软禁起来了。
  随后,嘉庆调兵遣将,立即起用自己的亲信和亲兄弟,接管了军机处及户部,并让兄弟们领着大内侍卫将乾隆的殡殿团团围住。
  正月初十,和珅就在乾隆的棺木前束手就擒。
  
  和珅一入天牢,立即引发了控诉他的高潮,各省督抚、各部公卿多年受他压制敲诈,这时纷纷上书,要求将他以大逆之罪凌迟处死。
  在这种波澜之下,和府被抄,丰绅殷德也被抓起来审讯。十公主惊恐悲哀,没有想到这一天这么快就来到了。为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女,她只得忍着眼泪,赶进皇宫,跪着请求自己的哥哥,放公爹和丈夫一条生路。
  嘉庆从小就特别疼爱这个小妹妹,但也从小就痛恨和珅。据说当年,他得知父亲将小妹许配和家时,曾愤恨得饮食不入。
  现在,面对哭成泪人的妹妹,他思来想去,只得扶起她,答应饶恕额驸。但是和珅罪大恶极,至多只能保他一个全尸。
  十公主只得打道回府。
  
  仅仅又过了四天,嘉庆便在正月十五元宵佳节颁旨公布了和珅的二十条罪状。三天后的正月十八日,刚满五十岁的和珅便在狱中收到了一条御赐的白帛,悬梁自尽了。
  
  
  
  总算兄妹情深,嘉庆信守了承诺,不但赦免了丰绅殷德,还让他仍旧享受伯爵的封号待遇。
  对于和家那富丽堂皇的府邸,嘉庆将它一分为二,一半归还十公主及额驸,另一半赏给了同母的弟弟庆郡王永璘。
  永璘是乾隆儿子中最没出息的一个,但是性格开朗,没有非分之想,早在乾隆年间,就曾经跟几位哥哥说:“使皇帝多如雨落,亦不能滴吾头顶上,惟求诸兄见怜,日后将和珅府邸赐居,则愿已足矣。”永琰记住了弟弟的这句玩笑,履行了诺言。
  关于和家的产业,太长的单子我们也不用开列了,仅举一个小小的例子:从和家收缴的上好人参太多,多得内务府贮参的地方都装不下了,不得不卖掉一部份——这一部份是多少呢?——几百斤。
  
  和家颓态毕现,靠着十公主的身份,苦苦地支撑着。
  不过丰绅殷德确是个人材,再加上他是十公主的丈夫,因此,三年后,嘉庆因破白莲教而大封群臣时,没有忘记他,将他晋升为公爵。
  和府似乎又出现了生机。
  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公主府里的长史奎福(即管家,但是这位管家享受国家六品官的待遇)因为私怨,向嘉庆皇帝打小报告,说丰绅殷德有心造反,而且对公主不敬。
  嘉庆大怒,下令调查。调查结果,丰绅殷德造反是纯属诬陷,但是对公主不忠却是事实——他曾在国丧与公主分房而居的期间,宠幸一个侍妾,还将她偷偷藏起来,生下了一个女儿。
  嘉庆怒火中烧:自己看在妹妹的面子上才放过丰绅殷德,没想到这个家伙居然敢背着妹妹勾引别的女人,还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国丧守孝的时候生出了孩子!
  嘉庆下旨,将丰绅殷德所有的官职都革掉,禁闭在家里不许出门。
  丰绅殷德彻底没有了出头之日,病倒了。
  
  自己全力维护的丈夫居然背着自己另有所爱,十公主遭到了莫大的打击。但是作为乾隆最宠爱的女儿,十公主有寻常女子没有的刚强和毅力。这一切,她都承受下来了,一如往常一样,主持着偌大的家,照顾着病魔缠身的丈夫。
  嘉庆十五年,不到四十岁的丰绅殷德一命归西。35岁的十公主成了寡妇。
  
  嘉庆帝对妹妹凄凉的处境无能为力,明清两朝的公主都是不能再嫁的。他只能经常给妹妹送来钱物,从经济上帮助她。
  
  道光三年九月,十公主在冷清寂寞中去世了,享年48岁。她也是乾隆的女儿中最长寿的一个,她的姐姐们在乾隆年间就已经都死去了。
  道光帝对姑姑一生的遭遇备感哀伤,亲临她的墓前祭奠。
  这份破格的优遇,应该算是十公主一生中最后一次盛大的场面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13 12:1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4891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