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只有你说的解释么?“心”只能是人类的精神、意识、思维等?
古人说对境生心,难道你的精神、意识、思维等是在观测时才出现的??
古人还说心物不二,难道你的精神、意识、思维等跟河流是一回事?
再者说了,你说的是“心”么?
你能看到是因为有眼睛,有视觉系统,你的眼睛属于意识?
人有感知世界的能力,是因为有感官,这明明是物质么。
人的感官居然属于感性认识?俺还真是要膜拜一下。
《楞严经》有七处征心与八还辨见的说法,俺也来分析一下你所说的“心”。
在你的意识里,对山的印象来自山,对水的印象来自水;
你看世界的能力来自你的眼睛,听世界的能力来自耳朵,你的意识无法决定能不能看到或能不能听到。
把以上晚于对应“物”的“心”剥离,你的精神、意识、思维等在哪儿?你的“心”又是什么?
以上算是题外话,下面才是正面回复。
俺在说镜中花与花的关系、水中月与月的关系是一虚一实;
你却冒出来说镜与花、水与月,说这是主客关系。
这不是没事找事欠抽么?
俺说比尔盖茨是男人,你跳出来说“你搞错了,比尔盖茨是美国人”,你说是不是太闲了才在瞎抬杠?
精神、意识、思维等是西方哲学的概念,相当于我国古代哲学的“心”这一概念,这在“哲学词典”上有定义,但若论“心”这个字的意思,则还指心脏、中央、思想情感等。“对境生心”、“心物不二”出于何处?其意如何?“心”当什么讲?你说来听听。
足下在何处看到我说眼睛“属于意识”了?我不过是打个比方,意在说明足下没有眼睛不可能获得景象,没有意识,便不可能获得对于某物的意识。而足下将我的话归结为我说“眼睛属于意识”,是当真不理解呢?还是刻意而为呢?
关于“感性认识”,足下与其在这里惊讶,不如去看书,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西方哲学,感性认识皆指感官认识;“主体”和“客体”,哲学上多指认识及实践的承担者和对象,认识者与对象的关系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又是什么与什么的关系?
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意识依赖于人的物质结构——脑,因而将意识定义为特殊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其内容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那么就是说,你必须有这种机能存在,才能进行认识。因此说,即便你没有树、河等的观念,也只是表示你没有它们的意识罢了,而不是说你没有意识,没有人脑所特有的这种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