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7-5-13 02:00 发表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 ...
看燕京先生的论点,多数都是自己在想象,现批驳如下:
1、《三国志 武帝纪》记“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也是这样记载。我不知道为什么曹操既然是南征刘表,为什么会走的这么慢,两个月才到新野。
下边详细计算一下曹军的行军速度,这个需要以刘备的行程做参考。
刘备到当阳时,“比至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意思很明显,刘备拖家带口走的太慢,一天十来里,到当阳时大概也觉得这样太危险,所以让关羽先去江陵。
“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於当阳之长坂。”看一下路程,襄阳到当阳是三百多里。而按照刘备的脚程,日行十余里,就再让他跑快点,平均按二十里算吧,三百多里起码要十五天以上。这段时间呢,“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加上后来的一天一夜,也就可以看出,曹操从宛(或者是新野),还是留下辎重,轻军前进,到襄阳起码用了半个月左右时间。其实这中间还没有算上刘备从樊城到襄阳的路程和时间。
轻易可以看出,燕京先生那“10天时间”根本站不住脚,纯属幻想!
2、我死活从《三国志》、《资治通鉴》等书上找不到燕京先生关于襄阳的描述。可能是读书不认真吧,回头再找找看。
3、关于兵力问题,史书没有任何记载,燕京先生自己也是推测,因此我也不推测了,就以此为准吧。因为这不怎么关乎大局。
4、官员的态度问题我觉得也不关于主题,也不讨论,就以先生之见吧。
5、这是重点,需要讨论一下。《三国志 先主传》记“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资治通鉴》也一般记载。这可以推测一下场面:刘备立马城边,大呼:“刘琮贤侄!”刘琮缩在城头不敢起身。刘琮此时肯定是在城上,这个不用怀疑,刘备不会“狮子吼”,声音传不了那么远,如果刘琮不在城头是不会听到的。然后呢,襄阳的一些官员和百姓大开城门,皆曰:“我等愿随刘使君,虽死无憾!”相拥出城,站到刘备身后。
如果按史书记载,当时场面就应该是这样,否则就不会那样记载。刘琮的左右肯定是官员,官职大小无须讨论,只看他们怎么去“归”刘备就行。那当然是从城门跑出去,不可能从城墙上跳下去吧?那么多百姓(商户等)去归刘备,也肯定要走城门了吧?如此看来,似乎不可能存在什么城上城下剑拔弩张的场面吧?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若刘备真是有意,那么取襄阳有什么难的?因为大门都是开着的啊!
又,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不弄险,如果真是眼见着襄阳城严阵以待,还撺掇刘备:“主公,咱们攻城吧,只要攻下襄阳便如何如何……”那么诸葛亮也未免太脑子进水了吧?也太对不起“卧龙”这个称号了吧?也太对不起刘备的三顾之情了吧?再馊的人怕也不会出这样的馊主意!
由此看来,燕京先生实在是凭自己的主观在幻想,而置事实于九霄云外!
刘备能取下襄阳,那么能守住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中间有时间差,前面我已经计算过了,刘备当时就取襄阳,曹操再轻军前来,中间最少也有十五天左右的时间,足够备战。而此时鲁肃也已经北上来寻刘备,那么,接下来的联吴也就是顺理成章了!再不济刘备也能联合刘琦的江夏军队,加上关羽到江陵,荆州别处观望的势力也可以传檄而定。这样的计策,怎么能是下策呢?如果真依诸葛亮的计策而行,大概刘备就能据有荆州全土而不需要向孙权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