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对于康熙的几点思考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康熙是盛世割地第一人,这就够耻辱的了。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参看《尼布楚条约》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尼布楚条约》本来就是不平等条约,只不过因为某些政治目的歪曲了事实。
条约里哪有什么俄国居民。沙俄撤出了入侵黑龙江流域的小股强盗就能换来外兴安岭以北的地区,这么便宜的生意我也想做。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 klause 于 2006-6-14 19:26 发表


不得不说,您比较不了解哥萨克。

了解。
沙俄军队只有数百哥萨克,祖国远隔万里。满清帝国在本土家乡作战,动用数万兵力。结果是沙俄占领了莫斯科向东,直至大海的广阔领土。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康熙一日射兔高达三百一十八只,我们小玄子大帝杀兔子的功夫历代君主没人能比得上。

另外我们小玄子大帝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彻彻底底将中国的影响从海洋中抹去,把一个好端端的面向海洋的综合型国家改造成一个靠着海的内陆型国家,时至今日这等恶劣影响都没彻底消除。就凭这点,我们的小玄子大帝足以笑傲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 凯坦尼古斯基 于 2006-6-15 23:13 发表
引篇贴子,更好地说明此问题。

明帝国——中国海权的悲哀

作者:  天道酬勤

明帝国,是自北宋帝国败亡以后,唯一的由汉人建立的统治中国本土的中央王朝。不可否认,在经济领域和文化上 ...

我也引用,省心。


在《明末中国的私人海上贸易》中有这样的记载“明代,中国海商资金雄厚,对南洋各地土产有很强的购买力”,西方的公司没有办法和中国商人竞争,根据当时西方人的记载“1640年,一个中国商人在暹罗收购大量皮革,最初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代表范佛里特想用高价收购的办法来彼此竞争,但没有成功,这个中国商人更由此不还价的收购”。
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中国的海盗集团层出不穷,一直到郑芝龙海上贸易集团的出现。郑芝龙集团在得到中国明朝官方的支持以后,以空前的速度壮大起来,不断吞并原来的各大中国海盗集团和海上贸易集团。与北方野蛮僵化封闭的狩猎民族力量崛起相对应,中国南方另一支相反的海上力量也在迅速崛起。天启七年,郑芝龙被明朝政府授为海上游击,崇祯二年,郑芝龙集团消灭李魁奇海盗集团,同年六月消灭吞并杨六杨七海盗集团,八月消灭褚彩老集团,崇祯三年消灭钟斌海盗集团,崇祯八年,在田尾洋大海战,击溃当时中国势力最强大的海盗贸易集团刘香集团和荷兰的舰队联军。
    
通过一系列的海战和吞并,郑芝龙在明朝官方的支持下发展成为拥有三千多艘海洋贸易船只,超级庞大的海上贸易集团。根据当时书籍记载,当时郑芝龙集团势力已经达到“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来往,每舶例入二千金,岁入以千万计,以此富敌国”

当时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根本无法和郑芝龙集团竞争,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贸易上,都是如此。德国学者Aldree he wiltn说“他除靠那一项强暴的营业税收(每舶例入二千金),又靠本身的投机生意,而终于积攒起一笔莫大资产,他的船只计有三千,他令其船主们巡航到暹罗、马尼拉、马六甲等地,就豪华以及财富而论,他凌驾在他君主之上”。
当时就连郑氏家族手下其他成员,都富可敌国,如户官郑泰“守金门,资以百万计”“富至千万”“少者百万”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些方面看看这个中国的海上集团当时强大富裕到什么地步。《明末中国的私人海上贸易》中说“崇祯元年,台湾荷兰长官与郑芝龙订立为期三年的购货合同,议定郑芝龙每年向荷兰交付生丝一千四百担,糖五千担,糖姜一千担,绢绫五千担,荷兰人支付29万9700元,这项合同后因荷兰东印度公司缺乏现金作罢。”
接替郑芝龙的郑成功集团,虽然实力至少缩水一大半,但仍旧拥有惊人的财力。郑成功为了抗清,筹集资金,发展海上贸易,设立“裕国库”和“利民库”,相当于现在的大银行,为海商们提供资金进行贸易,顺治十一年,海商曾定老一次就领出25万两白银,进行出海贸易;顺治十二年领出5万两商贩日本,十一月又领出10万两”
    
但为什么这么良好的基础下,到了满清统治下却没有产生资本主义呢?其实我在介绍“迁海”的文章中,已经作过论述了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明史?从明史里能看出明朝真实历史才是见鬼呢。现在一般研究明朝历史都参考明实录而不是哪本假得不能再假的明史。
明朝皇帝中认认真真搞海禁的也就洪武和弘治了,永乐宣德耐不住寂寞搞了宝船下西洋,正统开始就已经不怎么关心了,嘉靖稍微严了一下,结果朱纨被闽浙士大夫弹劾到自杀,再没有人管海禁了,到隆庆就开关了。有条件的可以去看梁方仲的《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和卜正民的《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对明代的整个商业情况和商业发展过程有个大致的认识


明朝海禁和清朝海禁无论从禁止范围还是禁止力度二者都不能相提并论。
看看我们小玄子大帝的壮举,试问哪个明朝皇帝弄得出来:
继续引用,继续引用
满清政府划定一个濒海范围(从濒海三十里左右,到濒海四十里、五十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设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墙,强制处在这个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有敢不迁移的,杀无赦,有敢越界的,也杀无赦。总之,让距离海边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成为一个无人区。在这期间,如果清廷统治者觉得迁海的距离太近,还会继续下令,迁的更远一点,他们对海洋的恐惧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按照《南明史》的记载
  “广东迁徙沿海居民在康熙元年二月,清廷派科尔坤、介山二大臣巡视海疆,“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康熙二年“华大人来巡边界,再迁其民”。“甲寅(康熙三年)春月,续迁番禺、顺德、新会、东莞、香山五县沿海之民”。“初立界犹以为近也,再远之,又再远之,凡三迁而界始定”。
  沿海迁界的过程是怎么进行的呢?是不是象现在的三峡移民那样,先安置好移民的落脚,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偿,然后再一步步把居民迁移出去?不是的!沿海迁界的过程许其说是移民,不如说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屠杀和掠夺。
  按照当时人的记载“勒期仅三日,远者未及知,近者知而未信。逾二日,逐骑即至,一时跄踉,富人尽弃其赀,贫人夫荷釜,妻襁儿,携斗米,挟束稿,望门依栖。起江浙,抵闽粤,数千里沃壤捐作蓬蒿,土著尽流移。”
  翻成白话,就是限期三天迁移,距离远的人根本来不及知道消息,距离近的人就算知道了消息,也不相信。过了两天,军队骑兵就到,于是富人全部抛弃自己财富,贫穷的人拿着锅子带着妻子儿女,全部流离失所,从江浙到广东福建,沿海数千里肥沃的土壤全部变成了荒野蓬蒿。
  可以想象,就算现代的人从筹划搬家到实施,具体运作准备,也绝对不是三天里就能完成。然而当时中国的沿海居民,就是在这样没有任何预兆准备的情况下,在清廷统治者的淫威逼迫下,迁离故土,凄惨悲苦的情状不问可知。
  当时人的描述是“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石之粮,饿殍已在目前。……”
  也就是迁的时候,沿海居民就死了超过一半,剩下百分之二十不到的人,就算能够到内地,离饿死也不远了。
  迁的同时,就是烧。“稍后,军骑驰射,火箭焚其庐室,民皇皇鸟兽散,火累月不熄。而水军之战舰数千艘亦同时焚,曰:‘无资寇用。’”
  烧房子,烧战舰,也确实是做的彻底。
  对于不肯迁移的居民,就是一个字“杀”。清廷统治者,和它的爪牙走狗,在这方面从来就是不手软的
  “初,(广东香山县)黄梁都民奉迁时,民多恋土。都地山深谷邃,藏匿者众。”“……计诱之曰点阅,报大府即许复业。愚民信其然。际盛乃勒兵长连埔,按名令民自前营入,后营出。入即杀,无一人幸脱者。复界后,枯骨遍地,土民丛葬一阜,树碣曰木龙岁冢。木龙者,甲辰隐语也。”
  不仅烧房子,杀人民,就连树木青草也不房过,日本的三光政策和满清的残暴彻底程度相比,实在是差了一个数量等级。
  “当播迁之后,大起民夫,以将官统之出界,毁屋撤墙,民有压死者。至是一望荒芜矣。又下砍树之令,致多年轮囷豫章、数千株成林果树、无数合抱松柏荡然以尽。……三月间,令巡界兵割青,使寸草不留于地上。”
  至于为什么要砍树,要对果树松柏都斩尽杀绝,大约意思也是为了防止海上的反清复明力量利用吧。清廷统治者残暴的彻底性和想象力确实是可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只可惜在明朝时访问中国的那些西方传教士记载下明朝中国广大沿海地区到处鸟鸣林幽,果树松柏成群,富裕繁盛的景象在满清的统治下是灭绝了。
  
  迁界的过程当然伴随着画界,立界,守界。“先画一界,而以绳直之。其间有一宅而半弃者,有一室而中断者。浚以深沟,别为内外。稍逾跬步,死即随之。”
  清廷甚至对河流也不放过,其凶悍程度确实旷古未有“
  清政府为了防微杜渐,对入海的河流一律发兵把断,河中钉立木桩,防止舟船透越。如福建省,‘其入海之水曰潘渡河、曰铜镜河、曰廉村河、曰洋尾河、曰大梅河、曰赤头河、曰云霄河、日开溪河,皆断而守之’。苏北兴化县白驹场原来建造了闸口四座,按照旱涝情况调节淮扬一带的河水入海。尽管‘白驹场离海甚远,并非沿边地方’,清政府也悍然下令填塞,‘以致水无所出,淹没田亩’,使水利变成了水害。”
  甚至连一个就在大海中的海南岛,满清也硬是要让岛上居民与大海隔离起来,全岛“边周环立界二千七百里,惟海口所津渡往来如故,自余鱼盐小径俱禁断不行”。
  
  敢于出界的人都杀无赦,看看当时的记载,确实有触目惊心的感觉,“每处悬一牌,曰:敢出界者斩!”“越界数步,即行枭首。”“着附海居民搬入离城二十里内居住,二十里外筑土墙为界,寸板不许下海,界外不许闲行,出界以违旨立杀。武兵不时巡界。间有越界,一遇巡兵,登时斩首”。《南明史》上特地举了一个莆田县黄石千总张安的例子“每出界巡哨只带刀,逢人必杀。……截界十余年,杀人以千计”。同书上引用屈大均《广东新语》说广东省的情况,“东起大虎门,西迄防城,地方三千余里,以为大界。民有阑出咫尺者执而诛戮。而民之以误出墙外死者又不知几何万矣。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清廷的淫虐确实到了极致程度,只不解为什么为祸惨烈到如此程度的事件,却一直被有意的忽略掩盖不提,是什么缘故?
  沿海迁界实施了二十多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处于康熙的统治之下,如果开头几年,还和康熙没有关系,那么剩下的时间,康熙就是首要的罪魁。此人一面冠冕堂皇的大谈“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另一面却恰恰在他统治下开始修建所谓界墙。原先沿海迁界不过是木栅、篱笆为界,土墙为界,而正是到了康熙统治下,开始正规的大兴土木修筑界墙,真是打算把中国包在里面,彻底和海洋隔离。下面是《南明史》的记载
  “(康熙七年)正月奉文,着南北洋百姓砌筑界墙,从江口至枫亭。墙阔四尺,高六尺,每户计筑二丈一尺。界口起了望楼一座,遇海另筑界堤。”
  “关于沿边设兵戍守的堡塞,福建称之为寨、墩,广东称之为台、墩。大致情况是:‘界畛既截,虑出入者之无禁也,于是就沿边扼塞建寨四,墩十数,置兵守之。城外乡民按户征银,照丁往役。……一寨之成,费至三四千金,一墩半之。拷掠鞭捶,死于奔命者不知凡几矣。’‘寨周阔百六十丈,墩周阔十丈不等’。‘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墩置五兵,台置六兵,禁民外出’。”
  
  当时的人卢若腾在诗中说:
  “天寒日又西,男妇相扶携。
   去去将安适?掩面道旁啼。
   胡骑严驱遣,克日不容稽。
   务使濒海土,鞠为茂草萋。
   富者忽焉贫,贫者谁提撕?
   欲渔无深渊,欲畊无广畦。
   内地忧人满,妇姑应勃谿。
   聚众易生乱,矧为饥所挤。
   闻将凿长堑,置戍列鼓鼙。
   防海如防边,劳苦及旄倪。
   既丧乐生心,溃决谁能堤。”
  
  其中这两句尤其精彩“闻将凿长堑,置戍列鼓鼙。防海如防边,劳苦及旄倪。”一个“防海如防边”,真是把清廷凶虐离奇的程度,刻画的淋漓尽致。用“防海如防边”对照一下康熙冠冕堂皇的伪善言辞“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岂不是有一种格外荒诞滑稽离奇的感觉么?岂不是应该让那些热烈颂圣,对满清皇帝功德眷眷无穷的无耻文人活活羞愧死么?
  
  
  沿海迁界牵连的范围究竟有多广呢,顾诚摘引阮旻锡《海上见闻录》中说“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皆迁徙,筑短墙,立界碑,拨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失业流离死亡者以亿万计”。
  “福建总督姚启圣在一份奏疏中说:‘在当日原因福建海贼猖獗而议迁界,又因贼势蔓延止迁福建一省之界不足困贼,故并迁及广东、浙江、江南、山东、北直五省之界,是迁五省之界者其祸实始于福建之郑贼也。’按照这个记载,当时奉诏迁海的共有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省(按现在的分省还包括了广西、海南二省沿海地区)。”
  
  也就是从当时人的见闻以及清廷制定的官方政策来说从北方的辽东一直到中国最南方的广西海南都沿海迁界的范围内
  
  阮旻锡《海上见闻录》中说,沿海迁界所造成的平民死亡数字“亿万计”,也就是上亿了。这个数字是否夸张呢?我觉得是不夸张,按照现在历史学家,人口学家从各方面的统计估算,明末中国的人口在二亿左右应该没有太大的疑问(明朝自己的统计数字是五千多万)。而到了清初,中国还剩下多少人口呢?按照满清统治者自己的统计是一千多万,就算也乘以四,也只有八千万不到,而实际上,满清不象明朝政府那么散漫,在他们极端严密苛酷的统治下,他们的人口统计应该只会为了粉饰而往高处虚报,而不会刻意低估,所以就算往拼命高里估算也就是四千万左右。和明末相比绝对减少就在一亿六千万左右,其中大半都是清廷屠杀迫害而死的平民。而沿海地区人口密度也远比其他地区大的多,满清的沿海迁界把这个地区扫荡为平地,所迫害死的平民上亿应该不是夸张的估计。
  《南明史》中引用当时人的记载,广东的情况是“
  民被迁者以为不久即归,尚不忍舍离骨肉。至是飘零日久,养生无计。于是父子夫妻相弃,痛哭分携。斗粟一儿,百钱一女。……其丁壮者去为兵,老弱者展转沟壑。或合家饮毒,或尽帑投河。有司视如蝼蚁,无安插之恩;亲戚视如泥沙,无周全之谊。于是八郡之民死者又以数十万计。”
  
  康熙四年,李率泰在遗疏中也说:“臣先在粤,民尚有资生,近因迁移渐死,十不存八九。”李率泰本身是清廷的官吏奴才,他当然没有任何将情况故意夸张的动机。而且注意,这是他的遗疏,也就这些话只有在他明知自己快死的时候,才敢大着胆子写下来。所谓的“近因迁移渐死,十不存八九”,也就是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民都死掉了,这对照前面屈大均所说的“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便可以知道并非夸张虚语。按照他们的说法,清朝的沿海迁界是自从有广东这个地方来,生灵遭受的最大的惨祸,这话恐怕不仅适用于广东,也同样适用于整个中国。
  
  如何估计沿海迁界所造成的破坏,如何估计这一事件造成的重大影响,这恐怕是永远难以解决的问题了。沿海地区从宋朝开始就逐渐成为中国最富庶最繁荣的地区,上面的财富是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民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不断劳动开发而积累起来的。而在清廷的暴行下,顷刻间,几千年积累的财富和生产力化为乌有,人力也消灭殆尽,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从一个沿海国家,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家。它所造成的破坏和后遗症远远超过了一次超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中,一个地区受到破坏再厉害,也毕竟还有人在上面生活劳动,还有房屋,树木,保留一部分下来,而沿海迁界却是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把整个中国沿海地区彻底变成一个无人区,变成白地荒野。以前明朝政府虽然也曾经在一个短时间内有过禁海令,但其性质主要是针对倭寇,和东南亚的往来从来就没有终止过,而这短时间的禁令也不过是空文,民间海外的贸易从明朝开国一直到明朝结束,从来就没有中断过,综观明朝,中国民间的海上力量是处于不断增强的局面,和西方的文化科技交流更是从未中断过,而且不断加强。到了郑成功父亲的时代,更有完全压倒西方的殖民国家海上力量的趋势。而满清的二十年沿海迁界等于把中国民间的海上力量连根拔除,这一手确实是做的辣且绝,这对中国的影响绝不仅仅至于这二十年,而是蔓延到了两三百年之后。试想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孕育培养出来的海上力量,被连根拔除扫荡之后,还怎么可能恢复过来呢?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迁海看《明末中国的私人海上贸易》,或者看我上帖。
关于晚明时期中国的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到什么地步,按照现在普遍公认的估计,当时整个世界开采的白银的一半都通过海洋贸易流入了中国(而且这还是相当保守的估计)。

[ 本帖最后由 慕容燕然 于 2006-6-15 23:48 编辑 ]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其一,莫非满清为了打击郑成功而禁海就可以将海边所有居民都赶会内陆?迁界禁海中的烧杀抢掠怎么解释,满清主要是为了打击郑成功势力而禁海这样做就合理?
看《鹿洲初集》卷3《论南洋事宜书》的记载“邑之为乡者三、为都者七、为图者五十有七、为村将五百所。虽烟户之多寡不同,大都近山者晨星,而滨海者谷击。兵燹寇疫之后,继以迁界,虽幸而展复,毕竟谷击者亦转而晨星矣。乃七都一带大半逃编他邑,今亦仍旧志而存其名。”再看新安县:“况新安地方,兵民杂处,又值迁徙初复,土多民寡,间有招集异县人民垦辟荒田。”
迁界使得沿海的城镇村落组织难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回乡人要从原始状态重建村落重新积累财富,没有财富大规模的私人海上贸易从何谈起?请问小玄子大帝的壮举破坏严重不严重。


其二,请问海上见闻录和明实录是一本书么?即使海上见闻录有误,其余确凿得证据莫非也是假的?就看到一处有问题的地方就立即否定整篇文章是不是太着急了点。

其三,郑氏集团成为地方割据势力的背景是什么?明朝灭亡,清朝不支持海上贸易。郑氏集团的后台就是明朝,正如欧洲大航海时代有很多海盗背后都有政府支持一样。按你的意思大概大航海时代的欧洲国家也没有。“海权诉求”

当然,有人喜欢用硬伤数不胜数的明史做证据还要板起脸来教育我不要出现硬伤我无奈;有人在感情上不愿意信我列出的诸多证据还要板起脸来教育我不要感情用事我只好苦笑了。

[ 本帖最后由 慕容燕然 于 2006-6-16 00:32 编辑 ]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 粗犷一猛男 于 2006-6-16 22:59 发表
可以看得出慕容燕然某君对满清有强烈的恶感,首先,我并不反对这种评价,我反对的是,因为对清朝的厌恶,而衍生出对清朝

每一位皇帝的主观鄙视。满清是鞑子,是蛮族没错,但他们毕竟统治了中国两百多年,毕竟出 ...

我无语了,对明朝历史的了解停留在初中水平。想了解明朝可以看明实录或者参考近十几年来学术界对明朝的评价。再不然可以请教一下我,我可以推荐给你几篇文章。而不是用满清政府给官修历书立场去看问题。
清朝皇帝我不想鄙视,养出天下第一贪官的、还没见敌人就望风而逃的、 吸毒的、割地卖国的、留恋青楼得天花的、甘当儿皇帝的已经很可怜了,再鄙视就有失厚道。
明朝和清朝根本不能相比。明朝是中国的转型时代,无论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是。清朝呢?几千年来中国封建制度的最高峰。前后对比就知道中国近代的没落究竟是为什么。难道康熙只给了我们面包所以我们就要对他歌功颂德?这不就是“愚民”的真实写照么。满清政府最喜欢这种臣民,如果全国上下只要有面包吃就满足的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就没必要搞什么“文字狱”来扼杀中国人的思想了。

[ 本帖最后由 慕容燕然 于 2006-6-16 23:48 编辑 ]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明明现在是有人往我脑袋上扣帽子嘛,不但穷追猛打,反过来还装受害者。原来这就叫宛转的、克制的、中立的态度。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 饭富昌景 于 2006-6-18 00:43 发表

这点就不厚道了,明明是你的错,不发言就行了,干吗还跳出来喊冤?

我的错?请拿证据。许别人装受害者难道就不许我说喊句冤么<_<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 粗犷一猛男 于 2006-6-18 14:28 发表


穷追猛打,呵呵,你说得非常对,鄙人若没有这点优良品质,也不会来论坛神侃。记得以前轩辕也有一位仁兄,和慕容某君一样,开口必贬他人学历:“你丫的初中没毕业,小学水平!”,区区不才,抡砖与那人干了一仗 ...

我可没说你初中没毕业,小学水平。我只是说你对明朝的历史停留在初中水平,在其他方我并不质疑你的水平。你一厢情愿认定我在质疑你的整体文化水平那是你自己的问题,请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从你的语言中看出你是在以前受了刺激落下心理阴影,现在有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味道。这个我不怪你,情有可原。

我不敢说自己博古通今,不过对基本历史的了解还是有一些的。
给你看看清朝毁禁的带明字头的书籍:《明百将传》《明宝训》《明表选》《明兵略纂闻》《明策衡》《明朝官制大全》《明朝捷录》《明朝通纪会纂》《明朝小史》《明臣言行录》《明臣奏疏》《明初开国群雄事略》《明大事记》《明代帝后纪略》《明代圣政》《明代野史》《明道杂志》《明纲目》《明馆课标奇》《明馆课宏词》《明馆课录》《明光宗实录》《明纪本末》《明纪本末国书》《明纪编年》《明纪编年会纂》《明纪编遗》《明纪重辑》《明纪纲鉴补》《明纪纲目》《明纪会纂》《明纪甲乙事略》《明纪鉴略》《明纪鉴略补》《明纪鉴鼎脔》《明纪全载》《明纪弹词》《明纪要》《明纪编年会纂》《明记甲乙两年汇编》《明季南略》《明季遂志录》《明季文杂抄》《明季遗闻》《明家训》《明鉴会纂》《明鉴易知录》《明将略》《明将略注》《明将传》《明经济名臣录》《明经济书》《明经济文辑》《明论必读》《明论表》《明名臣经济录》《明名臣奏牍》《明末纪事》《明末诏书》《明女直志》《明人后场论表》《明人诗抄》《明人物考(焦竑)》《明人物考(王世贞)》《明神宗实录》《明诗别裁集》《明诗归》《明诗善鸣集》《明诗选(陈子龙)》《明诗选(马士奇)》《明诗综》《明实纪》《明实录》《明史纪略》《明史记事本末》《明史类编》《明史列传》《明史略》《明史全集辑录》《明史通纂》《明史野获》《明史纂》《明疏抄》《明书》《明太祖实录辨证》《明通纪编年》《明通纪会》《明通纪辑录》《明通纪辑略》《明通纪辑要》《明通纪捷要》《明通纪统宗》《明通纪摘录》《明通纪直解》《明通纪纂》《明通鉴编年》《明通纂要》《明琬琰录》《明文案》《明文百家粹》《明文宝符》《明文初学读本》《明文大家二编》《明文大小题商》《明文得》《明文得珠》《明文发》《明文分类传针》《明文录》《明文赏奇》《明文选》《明文翼运》《明文英华》《明献帝宝训》《明相业军功考》《明续记》《明宣宗宝训》 《明一统志》 《(皇)明杂录(尹直)》《明杂录(佚名)》《明诏制》《明政统宗》《明职方地图》《(皇)明制书》《明制稿》《明注略》《明状元策》《明宗孝义》《明奏疏(施元征)》《明奏疏(陆澄源)》《明奏疏(佚名)》《明奏议》
被毁禁的带明字头的书籍接近一百五十种。一边大量毁禁明朝第一手的历史资料消除不同的声音,一边修著明朝历史统一对明朝的看法,你说在这种背景下的明史有什么客观公正可言?你怀疑,我就用历史来事实向你证明了为什么明史信不得。
至少我不盲目,不冲动。不会向你一样因为自己的好恶而歪曲对一个朝代的客观评价。我的观点都有史料做根据而不是大段大段空泛的抒情,这就是我和你的区别。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别抄《影响中国历史的100本书》啊,整理点自己的意见好么?好歹也让我尊敬你一次。
赵冀那话本身就有问题,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春秋笔法用得太过,以至于影响到了《新五代史》的史料价值。万斯同在康熙四十一年就已经死了。现在通行的明史版本是乾隆四年的武英殿原刊本。因此《明史》题为张廷玉等撰,万斯同早就靠边站了。有兴趣你可以去看看《《明史〉稿本探研:從萬斯同〈明史〉稿到四庫本〈明史〉》这篇文章,比那个什么《影响中国历史的100本书》要专业多了。
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踏入九十年代,研究者如仍不思進取,僅將既有的史料反覆抄錄,將現成的論說繼續流傳,豈能令人無憾?”就是形容阁下的。
清代前期對於《明史》的不斷修正,反映了帝王對修史之高度重視與控制。《明史》之所以在康熙朝修了四十餘年還不能成書,康熙的過份監管或許是重要因素之一,至乾隆朝對史載更提出了歷史編纂是史官的專業,而筆削褒貶需由君主定奪的論點,並期藉此達到「以史御漢」的目的。你不妨给我举出历史上第二个大量毁禁前朝史书的例子,清朝这恐怕是唯一一例。如果不是为了歪曲历史、禁锢思想,何以解释清政府在名史上灭百家而存一家的动机?
请问明朝有大肆毁禁元朝编纂的第一手元史材料么?元朝有大肆毁禁宋朝编纂的第一手宋朝史料么?没有。因此不要为了给《明史》开脱而拉别的历史垫背。至少元明两朝在修史动机上没有满清那么险恶。
一个用大量史料和论文来证明自己观点的人与一个只知道用大段空泛的抒情的人比较,其实到底谁有好恶,谁是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各人心知肚明!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拿出像样的论文或者史料去支持你自己的观点,这是正确讨论问题的方法。
《明史》稿本探研:從萬斯同《明史》稿到四庫本《明史》出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你有兴趣可以去查一下于志嘉、王德毅、王鴻泰这些人的资料。什么是专业什么是业余就一目了然了。


另:1996—2006,十年的感情是不能用胜负来衡量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19 23:0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290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