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再论吴蜀两国谁是抗击魏国的主力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再论吴蜀两国谁是抗击魏国的主力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道
家族
慕容世家
#1
发表于 2006-10-8 11:30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合肥那块驻扎着十几万人呢,哪是阴平,武都能比得了的.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道
家族
慕容世家
#2
发表于 2006-10-9 10:43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6-10-8 11:43 发表
合肥那块驻着十几万人? 这话貌似在明帝时已不复存在了. 孙权攻下的那皖城也边上貌似也没十几万人. 江陵边上更是万人都没有.
另外,诸葛亮攻武都阴平时雍州驻军也有几万人呢.
自己去看曹休传利怎么写的,可见魏军在合肥一带的士兵是常驻。至于江陵,那是孙权的地盘,曹魏能驻军才怪呢。
另外,就算州比州雍州驻军在兵力上也不如扬州。
[
本帖最后由 慕容燕然 于 2006-10-9 10:48 编辑
]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道
家族
慕容世家
#3
发表于 2006-10-9 17:32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不补充?我只知道西线藐视蜀汉到“略无预备”的程度,东线按你的理论还不补充兵力莫非看样子魏军都蒸发了。
居然说夏侯惇督26军不包括张辽:
乃增辽兵,多留诸军,徙
屯居巢
。
使惇都督二十六军,
留居巢
。
要搞清楚的是,张辽等人守的合肥时候夏侯惇还不是东线统帅,千万别把前后历史混淆
围个破北道也能拿来当什么功绩大肆宣扬,连关羽本传都不好意思把这芝麻绿豆大的事拿来当功绩炫耀。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道
家族
慕容世家
#4
发表于 2006-10-10 11:15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凌云茶
于 2006-10-10 02:19 发表
要拿本传说事,OK,曹操自己的还说赤壁是与备战呐.
OK略无预备?为什么无预备?,前面那句呢?肃公又祭起腰斩史料的把戏了?
东线屯田兵和西线野战精锐的战力区别差了去了.
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夏侯回去之 ...
东线屯田军差?敢情您是没看过满宠传吧。了解东线看看历任扬州刺史的本传再来说事。
说什么西线野战精锐不也是腰斩历史,还好意思说别人。所谓野战精锐从来都是中央军西调哪轮得上什么雍州地方军。夏侯回去了谁督?夏侯一直督到病逝然后曹休接任,《诸夏侯曹传》放在那里你不看。
居然讨论起汉中之战后的兵力调动了,那你看看《武帝纪》、《曹休传》、《徐晃传》、《于禁传》,甚至东线的《夏侯惇传》都有记载。留没留长安不是靠嘴说的,要拿本传说事。
原来灭蜀之战也能拿来说事啊。钟会带着雍州部队、邓艾带着凉州部队就把蜀给灭了。魏方中央军一个兵都没投入战场。什么“贾奸臣带3万人在前,司马带10万在后,”翻书看看这时还有蜀么?居然连这部分人也算到蜀汉吸引的兵力去。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道
家族
慕容世家
#5
发表于 2006-10-10 16:20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凌云茶
于 2006-10-10 14:07 发表
按照肃公之指令,敢情钟会12万大军不是中央军,不是从洛阳发军,而是到雍州就地征发了.原来魏国在西线防蜀汉的就超过18万人,不错不错.
至于肃公所说屯田兵战力强悍....貌似我也看过很多民兵预备役战斗力如何如何了 ...
刚才还10万,这一转眼又给钟会变出2万兵来,戏法变得真厉害。
原来你也知道钟会带的是中央军啊,那刨去中央军后还剩多少地方军?再去看看淮南三叛是什么规模,就知道曹魏对东吴有多重视。另外,别忘了加上荆州守军。看看曹魏在哪边驻防的兵多。
在曹魏方面什么是民兵预备役战斗力什么是正规军,你还是先搞清楚军屯和民屯再说吧。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道
家族
慕容世家
#6
发表于 2006-10-12 22:57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凌云茶
于 2006-10-11 01:34 发表
肃公典型眼睛转的快.魏攻蜀出兵18万,邓艾3万,诸葛绪3万.钟会12万.后面的10万是司马昭自己带的................自己眼睛不好使,不要怪我.
贾奸臣带
3万
人在前
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
万人
径入斜谷
你凭空变出2万不存在的部队,原来是我眼睛不好使啊。
征蜀的部队只有18万,比那颗31万的卫星差太远了。司马昭和贾充出兵的时候阿斗已经投降了,再怎算这11万人也和已经不存在的蜀汉拉不上关系。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道
家族
慕容世家
#7
发表于 2006-10-17 22:01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凌云茶
于 2006-10-17 21:20 发表
两家不联合都的完蛋....难道还说孙权想说:刘备你不认衰仔,那老子拼上投降曹操,也要你付出代价?
鲁肃早给孙权说了:投降,欲安所归?
换句话说,如果刘备投降可以得厚待,孙权因为某种原因得罪曹操,投降不会有好下场 ...
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鲁肃所说的话是针对江东集团的大臣和君主投降曹操的不同待遇。刘备并非江东集团的大臣,而是另一政治集团的首领,等同于孙权。鲁肃同样可以对刘备说: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
本帖最后由 慕容燕然 于 2006-10-17 22:37 编辑
]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道
家族
慕容世家
#8
发表于 2006-10-18 17:50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夺了荆州自然是保全了江东,君不见魏蜀吴三国中最后灭亡的是吴么。千年之后吕蒙有知应该为自己的“全据长江,形势益张”自豪才对。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道
家族
慕容世家
#9
发表于 2006-10-18 17:52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凌云茶
于 2006-10-18 13:05 发表
这点我是赞成公主娘娘的,即不能与谁会端大牢什么的来定主力,不联合,双方都完蛋,谁是主力,看其他的表现.不是看刘备诸葛亮吃不吃牢饭,要吃加上孙权,三人行.
其实讨论主力不主力是毫无意义的事,两方因利益联盟因利益散伙又因利益再次联盟。刘备不会因为孙权是主力就不死占着荆州不还,孙权也不会因为刘备是主力就不干掉关羽。
讨论历史把不住利益二字去空谈什么仁义道德、正统之类的腐儒论调无异于缘木求鱼,根本抓不住历史的本质。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道
家族
慕容世家
#10
发表于 2006-10-18 20:41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灭吴的是晋,德国鬼子“魏”在那位从集中营出来的犹太人“吴”被抓之前就已经被干掉了。三国中坚持到最后的是吴不是魏,吕蒙的战略又有什么错呢。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道
家族
慕容世家
#11
发表于 2006-10-19 16:47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凌云茶
于 2006-10-19 01:52 发表
魏也好,晋也好,对于唇齿相依的弱国吴蜀,都是危及生死的敌人,北方强敌就是纳粹,不管头子姓曹姓司马,总不能说,司马不夺魏,东吴就可以北伐成功或者江山万万年?
公主娘娘的意思无非就是:如果吴国不向盟国背后下毒手 ...
吴在蜀灭后从咸熙元年坚持到太康元年前后也和晋对峙了十六年,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至于东吴北伐我是从来没指望过。江东的经济基础太差,北伐本身就是一种奢望。给东吴规划出一幅北进中原统一天下的战略根本不切实际,划江而守对东吴就是最正确的战略。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道
家族
慕容世家
#12
发表于 2006-10-19 17:13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死间无名
于 2006-10-19 16:53 发表
江东经济基础差到什么程度倒难说,不过就孙家那剥皮敛财的狠劲来说,即便江南经济基础好也不够他祸害的。
京口往东的地方在东晋郗鉴的经营下才慢慢繁荣起来,三国时按《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叫:“地广人稀,且少陂渠,田多秽恶”孙家不剥皮敛财我估计连政权都很难维持。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道
家族
慕容世家
#13
发表于 2006-10-20 09:44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说的无非是铜、盐之利,并没有涉及农业和人口。这是汉景帝时代的事。
由于在汉景帝治下吴王“即山铸钱”实际上就相当于现在的制作伪钞,这个基本上是无本生意当然比较容易暴富。“煮海为盐”就相当于贩私盐,贩私盐的在中国古代一向是严厉打击对象,和发行伪钞一样属于暴富产业。
东吴政权当然也可以“即山铸钱”,不过东吴政权的“即山铸钱”就是发行正规货币了,也学吴王那么干铸多了结果就是贬值。“煮海为盐”到了东吴政权这边性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东吴政权“煮海为盐”本身就是是官卖而非私售。
所以拿汉景帝时期的吴王做例子类比孙吴不大恰当。两者虽然做同样的事,但性质却完全不一样。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道
家族
慕容世家
#14
发表于 2006-10-20 18:20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关于钟离牧的例子在《“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中有所论述。
QUOTE:
如果只凭一两个高产记录就能断言一个地区亩产量普遍很高,那么就会得出该地区的亩产量在几百年、上千年中都没有变化可言的结论来。就江南来说,早在孙吴时代就已有亩产3石的例子(折为宋制相当于亩产1.3石)(注:据《三国志》卷六○《钟离牧传》,会稽钟离牧在永兴种稻田20余亩,以稻与县人,县人"率妻子舂所取稻得六十斛米",以还牧。换算为宋制,相当于亩)产1.3石米(换算标准参见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第10-13页。),比上述南宋常熟、嘉定、平江府的学田、职田和官田上的绝大多数亩产记录都要高出很多。但是难道我们可以据此认为孙吴时江南的亩产量就已超过一千年后常熟、嘉定、平江府的亩产量水平了吗?可见,选取一两个例子作为代表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平均亩产量是十分不妥的。
论及人口按《三国食货志》记载
QUOTE:
三国初期各地户口减耗程度之不同,使固有之人口分布状况大为变更。景元四年魏蜀通计有九十四万馀户,而蜀有二十八万户,其年吴之户数,史无记载,至少当有三十馀万户。吴蜀户数之和竟约略与魏之户数相等,或竟超过之,换言之,即当时南部之户数与北部之户数几不相上下,诚所谓空前之状况矣。
吴是两个半州,人口与蜀大致相同,经济能力如何就一目了然了。这些记载比用吴越称霸做例子直观多了。
还是那句话:吴王属于“私铸钱”造伪钞,东吴政权铸钱属于国家发行货币。私人或某个团体可以通过制造伪钞的方式暴富,一个国家却不可能用滥发货币的手段来增加财富。货币只不过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增加货币不能增加社会总的财富量,货币过多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这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常识。
景帝没盐官也改变不了吴王卖盐是贩私盐的性质,相对景帝政府的官卖性质吴王就是私售。
就你罗列出的种种现象恰恰是因为孙吴经济紧张而不得不采取的手段,光看见孙吴政权剥皮敛财却不去再问一句孙吴政权为什么要剥皮敛财,这种看历史的方式流于表面太过肤浅。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道
家族
慕容世家
#15
发表于 2006-10-20 21:34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94-28=30余????
貌似不是这么算的。
魏蜀通计有九十四万馀户,而蜀有二十八万户。94-28=66得出的是魏户不是吴户。吴蜀户数之和竟约略与魏之户数相等,66-28=38这个才是所谓的30余。
蜀国初期又没做过人口普查,别告诉我是用《后汉书》推算的。
[
本帖最后由 慕容燕然 于 2006-10-20 21:36 编辑
]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道
家族
慕容世家
#16
发表于 2006-10-21 02:19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2州半38万和1州28万这只不过是个约数,没看文章中是“略与魏之户数相等,或竟超过之”么?可能少点也可能多点,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字,但都在30万这个范围内。我说吴只有32万,32+28=60约等于66略与魏之户数相等。吴按32万计算人口就与蜀大致相同了。
华阳国志最多只记载过蜀的,光拿着蜀方的记载就说吴是蜀的两倍这买卖也太便宜了。景元四年魏灭蜀后又不是没做过调查,蜀28户的资料已经有了。吴的资料估计为31到39万上下,您大笔一挥拿走荆州10万户再比的话就是38:20到29, 用您开篇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来说就是:38与25(取中)能用相当来论述不?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道
家族
慕容世家
#17
发表于 2006-10-21 19:51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你那些研究宋朝亩产的数据是错误的
QUOTE:
近来对宋代江南亩产量的研究,也证明了宋代江南粮食亩产量决不像一般所认为的那么高。例如斯波义信对南宋《常熟县学田籍碑记》中114例学田地租数字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嘉熙以前该县一般亩产量大约在0.65石上下(亩产量以地租量之倍计,下同)(注: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の研究》,第143- 144页。)。方健对该碑文中的数字进行复核,指出实属该县的学田地租数字应为153例,所涉及的学田共1784.94亩,平均亩产量为0.88石;而据袁甫《教育言氏子孙记》中的田租数字计算,同时期该县上等学田(450亩)的平均亩产量也仅为1.68石(注:方健:《两宋苏州经济考略》(中国经济史学会1998年年会论文)。)。我本人用嘉熙时该县50都的义役田51310亩的地租数字计算,平均亩产量仅为1石(注:李伯重:《宋末至明初江南农民经营方式的变化》。又,稍前端平时该县义役田地共50522亩,岁收租米22998石,亩产也当为1石(见《重修琴川志》卷六《义役省札》。);其中产量较高者(438亩),也只是在1.36-1.5石之间(注:例如按照同样的方法计算,该县归政乡的义役田438亩的平均亩产量为1.36石(见《重修琴川志》卷一二所收张攀《归政乡义役记》),而当时官买田地800余亩,可得租米600余石,则亩产量应为0.75石(见《重修琴川志》卷六《义役省札》)。)。此外,该县有职田32262亩,田租总数364153石。据此推算,平均亩产量更只有2.24斗(注:职田及田租数字见《重修琴川志》卷六《叙赋》。职田交租,也是对分制(见漆侠《宋代经济史》,第301页)。)。学田、职田、义役田在当地应属中等田地(注:漆侠指出:"中等水平的田地在两浙学田中占优势 "。参见漆氏《宋代经济史》,第363页。职田、义役田也应如是。),因此南宋该县的一般亩产量在1石以下,应可确定。南宋人程公许说:"姑苏产甲两浙枝邑,常熟复甲姑苏。"(注:程公许:《常熟重开支川记》,收于《重修琴川志》卷一二《役》。)可见常熟农业在整个苏州乃至两浙路都名列前茅。若常熟一般亩产量仅为1石以下,那么苏州的一般亩产量决不可能到达2石或2石以上(注:据方健从不同文献中所收集的南宋平江府(苏州)一府三县的学田地租的数字,平江府(300余亩)亩均田租为6.7斗,昆山县(69.5亩)为13斗,常熟县(450亩)为8.4斗(此处常熟数字出自《吴都文粹续集》卷七袁甫《教育言氏子孙记》,系上等田地田租),嘉定县(1362亩)为2.8斗(见方健《两宋苏州经济考略》)。从方氏文中所附买田价来看,所涉及的昆山、常熟学田是上等田地,而平江府学田数字因其相对于该府学田总量来说太小,因而在统计学上的意义不大。余下的嘉定县,如亩产量以田租之倍计,则仅为0.56石,与《常熟县学田籍碑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常熟学田一般亩产量(0.65石)相近。又,漆侠《宋代经济史》第362页学田地租表中吴县和无锡学田的亩均收租量大大高于前述常熟和嘉定的收租量,但前两县学田数量(259.66-384.66亩)也远少于后两县(1785亩和1362亩),因此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前两县情况的普遍性应当较后两县为小。况且无锡60%的学田每亩地租在7.7斗以下(即亩产量在1.4石以下),而收租量达1石(即亩产达2石)以上的学田,其数量也只占学田总量的9.52%。吴县是苏州(平江府)附郭县,也是江南亩产量最高的县份,其情况与一般县份应当有较大差别。不过即使在吴县,如据学田数量较大的开禧元年情况而言,收租量在1石(即亩产2石)以上的学田也仅占学田总数的3.5%。由此而言,在苏州全州范围内,亩产2石以上并非常见的情况。)。事实上,淳熙10年根括到的平江府官田124203亩,岁收官租21233石(注:《宋会要》食货六一之三七(并见《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六《绍兴至淳熙东南鬻官产始末》),淳熙十年十月十七日浙西提举王尚之言。);平均亩收租0.17石。据此推算,平江府官田的亩产量仅为0.34石。嘉定县学田1362亩的亩产量也只有0.56石(注:《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二一《嘉定县学田租田记》(转引自方键《两宋苏州经济考略》)。)。这里的平江府官田、嘉定县学田、常熟学田与职田亩产量都来自较大面积的国有田地的收租数字,应当比较能够表现当地的一般情况。这些田地上的亩产量都远低于1石,但是从足立启二、大泽正昭、北田英人等人所指出的宋代江南"低田地带"由于生态环境不良而致使农田产量不稳定和使用"易田"农法的情况来看,这样的低产量也并非不可能(注:见足立启二、大泽正昭、北田英人等人的著作。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例以说明之。假如某地农作实行"再易"之法,实际种植的田地亩产为1石,但按田地总数平摊则为1/3石。种植和休闲每年变化不一,若都按实际种植情况征收田租,就颇为麻烦。为简便起见,收租仍然按照田地总数而不论各块田地当年究竟是否种植。因此之故,平均每亩收租量及平均亩产量就会显得很低。)。据我的研究,南宋江南平均亩产量,应仅1石左右(注:李伯重:《宋末至明初江南农民经营方式的变化》。)。因此,以往对宋代江南亩产量的估计,肯定是大大高于实际情况
引得太多有碍观瞻。
别拿《晋书地理志》当挡箭牌,如果按东吴户五十二万三千来算,曹魏和蜀汉在景元四年的一个六十六万户一个二十八万户的记载,我也只能说这两国领导确是英明。不加加减减用多方材料相互印证,用这么单细胞的历史分析方法倒也少见。要论人口不妨再给一个数据进行参考,按《宋书地理志》记载原吴地户数为四十七万三千一百四十二,其结果反而少于《晋书地理志》。如果以《晋书地理志》为准,两晋多年发展包括北方流民南迁的成果只好喂狗了。
大钱信誉差就差吧。刘备也干这样的事,可见当时为普遍现象:“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价,令更为官市。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敛财,敛财,没钱则军用不足,哪个政府不敛财。
孙吴的问题出在哪里,仔细读书比什么都重要:“数兴军旅,倾竭府藏,兵劳民困,无时获安。”华覈上书虽然在孙皓时期,但吴国频繁用兵的问题是从孙权时期就存在的,可以说是贯穿整个东吴的历史问题。想要让孙吴解决豪族问题的说法太搞笑了。三国时期魏蜀吴哪个国家不是靠豪族支撑的,解决豪族问题相当于自毁政治基础,这么天才的主意也就只有完全不了解当时社会状况的票友才提得出。给东吴帖上一个剥皮匪盗的标签从此不再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适合于业余层级的吵架。三联为吵架就干过这么无聊的事情,让人看了笑掉大牙。
马羽信乡的水平要是超过陶元珍我倒是可以拿来参考,可惜业余毕竟不能和历史家相提并论。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道
家族
慕容世家
#18
发表于 2006-10-22 11:08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死间无名
于 2006-10-22 08:59 发表
陈朝国土最小,陈宣帝时有户六十万,隋灭陈,得陈户五十万,男女口二百万。二八○年,西晋灭吴,得吴户五十二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陈朝地比吴国略小,陈亡时户口也略少,自吴亡至陈亡,中间经过三百余年,户口似乎一点变动也没有。……东晋和南朝的户口数过度不合实际,原因主要在于士族享有特权。东晋元帝依靠士族立国,法禁宽弛,列入《百家谱》的士族固然特权最大,不入谱的北来士族以及东南原有的士族,也各享特权。这种特权之一是“挟藏户口,以为私附”,即并若干户为一户,士族出名作户主。户主势力愈大,所附私户数也愈多。
——以上为范老的中国通史。不知道人口喂谁的可以长长见识,以免连士族匿户都不知道。
俺就知道一说大钱你准会拿这个来遮掩,没错,蜀汉也用大钱了,不过从考古结果看蜀汉的大钱在流通领域里并没有驱逐五铢良币,形成大钱小钱同步流通,而且蜀汉直百在魏吴境内挖出来的也不少(朱然墓里就有),同样是发大钱,信誉好和信誉坏可不一样。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领域扩张必然体现在政治上的扩张,千古一理。连这个都不懂就拿华覈上书来说事,华覈上书、陆某大论,谁也不说豪族问题,因为他们同样是豪族在朝廷的代言人,只想平平安安的在江南剥皮百姓而已。三国时期完全靠豪族支撑的国家只有孙家班,豪族对吴的影响之大蜀、魏加在一起也望尘莫及。为什么别人都能解决的问题(当然,不是彻底解决)到了孙家班这里没解决?孙权本人不是不想动豪族,你的看法就是杀了算了,问题就解决,孙权本人还没那么傻,铸造大钱的同时设盗铸之科是为什么?普通小老百姓能有本事铸造货币?那打击的目标是谁?孙权采用的就是从经济上打击豪族,但是具体手段不对,他是在限制豪族发展的同时大规模搜刮社会财富,以取得经济上的优势,结果被豪族成功将祸害转移到老百姓身上,把自己的损害降到较低的水平,并且使孙家班形成剥皮匪盗之实。虽然孙权在短期内搜刮到大量财富(赤乌三年就有储备开仓赈济了),但是由于手段太过火,其后果是恶劣的:吴的政府信用完全丧失,货币制度自此崩溃,以至于在收摊大吉的时候竟然连金银储备和布帛储备都没有(布帛在三国时期是真正的硬通货),孙皓是最能花的,但是也只有花金银、花布帛(买狗的计价都是用帛换算的),再想拿大钱糊弄人,或者是用类似手段打击豪族已经行不通,根本原因就是自耕农——国家税役的承担者已经根本信不着那玩意。在这种情况已经发生的条件下孙权才被迫以极端手段和豪族摊牌——别以为二宫构争那么简单,太子和鲁王之间没有胜利者就从根本上说明孙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实际上孙权眼里谁继承帝位都无所谓,但是统治根基上的问题必须解决。大批吴FANS说孙权老年出现昏庸,实际上俺看他是从嘉禾三年以后才真正明白过来,做点明白事(可惜手段糟糕),直至会稽王时诸葛恪被杀,打击豪族才终结——没有豪族的支持用宫廷阴谋诛杀太傅可能么?若是豪族支持太傅借孙峻几个胆子他也不敢!
有人这时候想起用豪族做挡箭牌了?自己看看自己前面是怎么说的吧
就是和豪族大家抢夺社会财富
闹了半天东吴豪族不匿人口,到了东晋南朝豪族才想起匿藏人口来了。《中国通史》是以东晋人口做准去否定宋齐梁陈的记载才得出这么个结论,但别忘了梁陈交替时候发生了什么,江南人口都喂宇宙大将军都八荒六合军事了。
单纯引用点资料单细胞一下自然是不需要长见识的,谁叫他不看书呢。
关于蜀钱问题,蜀五铢是后铸的,并非汉朝通行的钱币。用脑子想想大钱要是信誉好还再铸造五铢干什么吧。
QUOTE:
蜀又铸有传形五铢钱,则与直百钱并行者也。
钱录卷五:「顾烜谱谓昭烈铸传形五铢,盖五字居左,铢字居右,仿传形半两为之。」
古泉汇利集卷五:「传形五铢,顾烜董遹两钱谱俱言蜀汉铸。」
案:传形五铢不必为刘备所铸,当系直百钱行久多弊,故蜀铸此以救民困耳。五铢二字所以传形者,盖自值百钱行,五铢之观念不清,放变更五铢二字之位置,明五字在左铢字在右之钱,非仅直直百钱之百分之一也。
给我上政治课?太可笑了。那么解释一下“地广人稀,且少陂渠,田多秽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吧。从孙权打赤壁开始和曹魏10万层级的较量就不止一次,到蜀汉灰飞烟灭之后东吴还多次主动出击西晋。嘉禾三年孙权怎么说的:“兵久不辍,民困於役”连年用兵的军费支出在东吴占了大头,华覈上书说的恰恰是要害。东晋吴、侨两大豪族霸占了江南问题比东吴时期严重多了,豪族问题更加严重,上层建筑照样北伐,照样打进关中。豪族算什么问题,江南开发与否才是有无能力支撑政府的关键所在。孙权打击豪族的根源在哪,豪族参与了太子之位的争夺。自古以来大臣伸手管皇帝家事的基本没什么好下场,孙氏政权还没有弱到要与某某姓共天下的境地。孙权打击归打击,对不参与到立储之争的豪族照样委以重任。早说了豪族是政治基础,孙权即便打击也是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打击,驱除豪族?你把东吴的朱张顾陆贺等豪族拿掉试试,看东吴还能坚持多久。连这点都不懂就说要打击豪族,这种亡国的主意真是够天才的。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道
家族
慕容世家
#19
发表于 2006-10-22 16:28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人口问题范先生是拿东晋比陈,却没涉及侯景之乱以及北周、北齐趁机南下的浩劫。人口经过战乱自然会减少这是正常现象,不怪不怪。范先生忽略了,我给你点出来你怎么还故意忽略呢?你要发言拜托把别人的话看清楚,有些针对性再去组织语言,不要自说自话。
考古证据,阁下还不是张嘴就说。拿点考古证据来证明你那个“储藏还是流通两种货币的比例都差不多”吧。另外,别忘了刘备得大钱可是“直百”而新铸的五铢却“非仅直直百钱之百分之一也”刘备的大钱已经贬值了,请问贬值之钱信誉又该如何。
江南经济如何《元和郡县图志》所载白纸黑字在上面,阁下偏偏要以自己的观点为真理打倒一切不利于自己的证据那还谈什么。
剥皮匪盗,笑话。喊完这句口号后始终不愿再问个为什么的想法太幼稚了点。一边是“地广人稀,且少陂渠,田多秽恶”的现状,另一边为了江东政权的安定还需要“数兴军旅,倾竭府藏”。这就是江东政权在财政上的窘境是客观存在而无法回避的问题。当然,按阁下的意思是孙权说的话不算证据,华覈说的话就更不算证据,必须和阁下一起振臂高呼剥皮匪盗这样才叫真理。
说到豪族,魏的九品中正是什么,完全保障豪族利益的人才选拔制度,这叫什么解决方式的问题。巴蜀政权靠的是哪个集团,选材还不是从门阀出发。从三国到两晋是一个豪族政治的鼎盛时期,不依靠豪族的政权就是自取灭亡的政权,提出什么解决豪族问题是需要有逆潮流而动的勇气的。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3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23 04:2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608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