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江表传》是本什么样的书?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25 21:0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好一个“江表传,君休读”,竟被天涯兄实实在在地按字典意义运用了!此句的情绪难道不是和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有得一比?!
扯上苏轼这词已属节外生枝,也不嫌多我一嘴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28 21:0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5-28 08:48 发表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7 20:25 发表
照这么看来三国志中最值得怀疑的就是蜀志,因为蜀是不置史的,陈寿看到的都是杂史,野史。

既然阁下认为陈寿只会采用杂史,野史,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冒牌兄的曲解能力真乃登峰造极。
yangzhishui兄说的明明是因蜀不置史,陈寿写蜀书参考的只能是杂史野史,换句话,《三国志·蜀书》取材自杂史、野史,就和“杂史”的《江表传》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28 23:2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呵呵,算我“只能”二字用错了!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

可见这《蜀书》写得多么辛苦!也不知道和虞溥写《江表传》哪个辛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28 23:2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跑题就到这里吧,这条线可不是为了讨论《蜀书》是本什么样的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29 21:0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楼主冒牌兄凭借少量引文和大量臆断急于说明“《江表传》是本什么样的书”,无非是急于证明《江表传》观点偏颇、可信度低,以铲除东吴美誉给他(们)带来的危机感。

可惜《江表传》全貌如今已看不到,问“《江表传》是本什么样的书”,不如问“裴注《江表传》描绘了怎样的三国”。
陈寿是史官,裴松之就是吃闲饭的?
沙里淘金,随水淘走的就没有金?而众所周知,陈寿可是宁淘掉千金、不肯留下一沙的。裴松之注《三国志》工作的一部分,就是从陈寿的废沙中淘金!

极可能的是:《江表传》包含很多有价值的资料,但由于这些资料也被陈寿写入《三国志》,裴松之作注时便不会再采用。换言之,我们今天看到的“《江表传》曰”只是残肢,《江表传》的一部分已与《三国志》骨肉融合。
对《江表传》大摇其头的诸君,没想过你们将《三国志》某段话奉为圭臬时,很可能也是认同了暗藏的《江表传》?
冒牌兄口口声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怎么自己就不肯“兼听”一下《江表传》——哦,是“显式的”《江表传》!

[ 本帖最后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9 21:3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29 23:4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拜托先看明白我的话再反驳!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5-29 23:02 发表
声明一句: 斐松之当然不是吃干饭的, 但是他为三国志做注引只是为了补全三国志, 而不是所谓的"掏金", 所以引材料时连搜神记那类也给引了进去, 难不成您老说搜神记里的那东西是"金子"?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9 21:06 发表
裴松之注《三国志》工作的一部分,就是从陈寿的废沙中淘金!

之所以说“一部分”,首先就是为了排除您老说的“搜神记那类”!

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
……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5-29 23:02 发表
您老知道陈寿两脚一伸时, 江表传还没问世么? 陈寿跑哪去参考"江表传许多资料"?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9 21:06 发表
极可能的是:《江表传》包含很多有价值的资料,但由于这些资料也被陈寿写入《三国志》,裴松之作注时便不会再采用。

我几时说陈寿参考江表传了?
资料A和资料B独立写成,某人拿B给A作注,发现B中的一部分A里已有,自然不用再注!
这下明白了吧?


您老眼神果然厉害,能生生把白看成黑、把鹿看成马。

[ 本帖最后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9 23:5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30 20:2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5-30 01:01 发表
还不是那句, 首先把江表传置于三国志之上, 那么斐松之引用来自然是给三国志掏金, 然后斐松之用江表传给三国志掏金, 所以江表传应该置三国志之上, 多顺利成章的自证逻辑嘛.

一旦思路僵化了,看什么问题都用那一条思路套。马甲兄,你真没明白“淘金”的意思?陈寿首先淘得了看得见的大块的金,裴松之工作的一部分则是从陈寿因主观或客观限制未接触到或忽略或被迫放弃的沙中再淘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30 20:4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冒牌兄当然没有笨到把自己的所有心思都亮出来让人批,刘皇叔要地时也不能想啥说啥。兄的主帖决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也不是单纯为“前两天看见有人说《江表传》是荆襄人士所写,而后又改口说是写荆襄人士的。”引发,而是带着清算“前尘往事”又断绝“后顾之忧”的目的。

兄不明说江表传不好用,但暗中传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可不太聪明,搞不好弄得两败俱伤:我不信《江表传》,你也别信《汉晋春秋》,干脆裴注都不要信,唯一可以通关的就是《三国志》——还得看合不合皇叔心意。真若如此,最想哭的自然是裴松之,而对专业研究者和业余爱好者又有什么好处呢?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8 22:2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73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