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魏五子和蜀五虎的军事水平对比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7 12:1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所以很为妙才不平,曹营飞将惨死于乱军之中。这都不说了,末了来小罗大书一笔,老黄忠定军山杀夏侯,书方写罢,又开戏端。一世英名就这样毁于小罗之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7 12:4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6楼兄弟,看书看全,不要光凭一个黄忠传就下结论,

《三国志武帝纪》:夏侯渊与刘备战於阳平,为备所杀。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备因险拒守。
《三国志诸曹夏侯传》:二十三年,刘备军阳平关,渊率诸将拒之。相守连年。二十四年正月,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跳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谥曰愍侯。
《三国志张郃传》:其后备於走马谷烧都围,渊救火,从他道与备相遇,交战,短兵接刃。渊遂没,郃还阳平。
《三国志郭淮传》:渊与备战,淮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
《三国志黄忠传》: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山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

这上面说的非常清楚了,渊分兵以救张郃,为备所袭。且渊率军抗刘备秦统大军争汉中达一年之久,如果仅按兄弟你的结果论,那么夏侯渊传里,身为五虎之一的孟起连与妙才打的勇气都没,就落荒而逃。

渊曰:“公在邺,反复四千里,比报,叙等必败,非救急也。”遂行,使张郃督步骑五千在前,从陈仓狭道入,渊自督粮在后。郃至渭水上,超将氐、羌数千逆郃。未战,超走,郃进军收超军器械。渊到,诸县皆己降。

所以,单纯地结果论,有时并不恰当,个人认为楼主的说法,从三国志通篇拉出来比较已经算很妥贴的对比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7 13:4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渊性急,这是他自身弱点,曹操也说过这问题。但黄忠袭取胜利,并不是单纯他的单纯军事指挥水平强。他当时只是先主手下的大将。汉中争夺战的双方统帅是刘备和夏侯渊,而非黄忠和夏侯渊,记载上说明,二十三年,刘备军阳平关,渊率诸将拒之。相守连年。且先主争夺汉中之时文有孝直之智、武有汉升、文长之勇。让性情急噪的夏侯渊力抗一年之久,这已经说明作为军事统帅的夏侯渊本身的才能。

至于最后分兵救合而被杀,再优秀的将领手下无兵也会败。我倒不是给夏侯渊开脱,那种场合下的混战,手下无兵,再优秀的指挥能力都排不上用场。

不过关于主动分兵营救,史学上说法并不统一。有说是遭遇战,有说是被调动围点打援,众说纷纭,这里就不争论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7 14:0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张合倒还罢了,只可惜了秒才和云长二人,其实俩人多少都有相似之处,究其指挥才能来说,三国时代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俩人又分别是操、备贴心之人,举凡有战,都有参与,可谓战功赫赫。只可惜都太过高傲,不听劝戒。最后遭至惨败。然后生前无数功绩都附之流水。

在最后结果上来说,秒才还要稍好点,多少是被老黄忠突袭死的,关二爷就可怜了。居然沦落到被宵小之辈欺辱的份上。实在是可惜的很。总的来说,俩人都是即可怜又可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7 14:3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也不晓得到底是他们自己的过失,还是他们背后俩个头领的过失。这可能就是我刚才所说的那句:俩人都是即可怜又可悲吧。

想想他们的战功,突然想起德国一句谚语:离战场越远,越容易升官。这点在夏侯敦和夏侯渊俩兄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最后老实说,个人觉得三国时代的将有不少,帅少的可怜。要真说东吴的感觉似乎在帅才上还要强点。拿曹刘两家首屈一指的渊羽二将说,虽为帅职,却未尽帅事,其他诸将就更不用多说了。不过好在的是两家名将都是一起消亡,所以多少年打下来都一直未有大的输赢,倒是异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7 14:4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龙骧兄,至于你提到的白地将军一说,实话说,这都不知道到底该说啥了,虎步关右到白地将军,笑,个人认为老曹有时情绪化得可爱。前段时间还看到一个关于争论白地将军的帖子,简直是旁征别引,唾沫飞溅,口诛笔伐,笔笔见血。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老兄如果有兴趣,可以自行参看
http://www.langya.org/bbs/showthread.php?t=44966

最后睡午觉呼呼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7 19:5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笑,龙骧兄,既然兄不是拥刘反曹,何不多查阅史志,再做决断。不少反对秒才者一听秒才一个白地将军,一个愍侯,感觉就象拿到个宝物一样离开大做文章。

在我们讨论之前,先回顾下平关右之战

建安十九年,马超、韩遂在西羌养成气力,大有卷土重来之势,赵衢、尹奉、姜叙起兵叛马超,杀马超妻子,马超回师围祁山,赵衢等人向夏侯渊求救。

夏侯渊当即判断:“公在邺,反复四千里,比报,叙等必败,非救急也”随令张郃为前锋大将,率领五千精锐步骑速出陈仓,自己统帅大军跟进。

《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使张郃督步骑五千在前,从陈仓狭道入,渊自督粮在后。郃至渭水上,超将氐羌数千逆郃。未战,超走,郃进军收超军器械。渊到,诸县皆已降”。结果由于进军速度太快,打了马超个措手不及,结果连粮草都来不及带就跑了。

击败马超后,欲进攻驻军显亲(今甘肃秦安西北)的韩遂。韩遂获悉,避走。夏侯渊尾追至略阳城(今甘肃秦安东北陇城镇),离韩遂军只有30余里,部将中有的主张立即进攻,有的建议转攻兴国(今甘肃秦安东北)。渊则认为:“遂兵精,兴国城固,攻不可卒拔,不如击长离(今甘肃葫芦河长离川)诸羌。长离诸羌多在遂军,必归救其家。若羌独守则孤,救长离官兵得与野战,可必虏也”(《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于是,夏侯渊留部将看守辎重,亲率精兵轻装疾进,纵火攻焚长离羌屯,斩获其众。韩遂闻讯,果然率兵回救。夏侯渊韩遂对阵,部将见韩遂援兵势盛,欲挖堑筑营,暂避敌锋。夏侯渊指出:“我转斗千里,今复作营堑,则士众罢弊,不可久。贼虽众,易与耳”(《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遂下令击鼓冲锋,士兵奋勇争先,一举击溃韩遂的军队,得其旌麾,并乘胜包围兴国。

这是骑兵作战的经典。此战,夏侯渊以攻其所必救的战法,调动敌人争取主动,大破韩遂,是其军事生涯的杰作。战后,曹操给了夏侯渊指挥军队的符节。此是对他此次出战的最好注解。

同年冬十月,曹操命将军夏侯渊率兵自兴国(今甘肃秦安东北)讨伐宋建。时宋建趁凉州战乱,在枹罕(今甘肃临夏西南)裂土称王,自立年号,设置百官,独霸一方30余年。夏侯渊围攻枹罕,攻破其城,斩宋建。随即派张郃北渡黄河,进入湟中(今青海湟水两岸地区),招降河西羌族各部落,遂平定陇右地区。太祖下令称赞夏侯渊:“宋建造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 仲尼有言:‘吾于尔不如也’”(《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


这个时候,可能无数人要窃笑,宋建何小儿,杀个无名之辈,都能在这里大吹特吹,太搞笑了吧,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宋建到底何许人

宋建,中平元年反叛诸羌的代表人物。据《后汉书注解》引《献帝春秋》曰::“凉州义从宋建、王国等反。诈金城郡降,求见凉州大人故新安令边允、从事韩约。约不见......‘约’改为‘遂’”。

联系《裴注三国志》引《典略》曰:(韩)遂字文约,始与同郡边章俱著名西州。......会凉州宋扬(建)、北宫玉等反,举章、遂为主,章寻病卒,遂为扬等所劫,不得已,遂阻兵为乱,积三十二年,至是乃死,年七十馀矣。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初,陇西宋建自称河首平汉王,聚众枹罕,改元,置百官,三十馀年。遣夏侯渊自兴国讨之。冬十月,屠枹罕,斩建,凉州平。

可见,宋建就是在那时崛起的。(笔者按:中平元年(185)到建安二十年(215),整三十年,与《裴注引典略》记载出入两年,又《三国志·夏侯渊传》所说:宋建造为乱逆三十“馀”年。但翻阅《文选注释》的《典略》却成了:韩遂,字文约,在凉州阻兵为乱,积三十年,建安二十年乃死。前者疑有“虚岁”一说,后者记载符合实际。)

大家不要认为他只是一伙流寇,对于这股军事力量,汉朝廷是有过大规模征缴的,但都没有成功,《后汉书·董卓传》明文记载:(张)温乃遣周慎将“三万人”追讨之......温时亦使卓将兵“三万”讨先零羌......三年春......韩遂乃杀边章及伯玉、文侯,拥兵“十余万”,进围陇西。......寇掠三辅......众军败退,唯卓全师而还。

两个“三万”和一个“十万”就说明规模并不小。诚然,这十万部队军民混杂,但考虑到羌胡人“全民皆兵”的性质,以及剽悍的民风,其战斗力也不会太低。

夏侯渊的对手就是这个盘踞在陇右达三十年的“河首平汉王”宋建。请诸君注意,称河首平汉王,聚众枹罕,改元,置百官,三十年未平。大伙自己回家数数,刘备、曹操当了多少年的王。何况他还是公然造反。


再来看看作战时间和行程,  

《后汉书·献帝纪》记载:冬十月,曹操遣将夏侯渊讨宋建于枹罕,获之。

《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初,陇西人宗(宋)建在枹罕自称「河首平汉王」,署置百官三十许年。曹操因遣夏侯渊击建,斩之,凉州悉平。

《三国志·周群传》引《续汉书》记载:十七年十二月......是时,刘璋据益州,张鲁据汉中,韩遂据凉州,宋建据枹罕。明年冬,曹公遣偏将击凉州。十九年,获宋建,韩遂逃于羌中,被杀。其年秋,璋失益州。二十年秋,曹公攻汉中,张鲁降。

《三国志·张既传》记载:又与夏侯渊(征)宋建,别攻临洮、狄道,平之。

《三国志·张郃传》竟然只有区区一句:又破马超,平宋建。

即使参阅《三国志·夏侯渊传》的记载也只是:初,枹罕宋建因凉州乱,自号河首平汉王。太祖使渊帅诸将讨建。渊至,围枹罕,月馀拔之,斩建及所置丞相已下。渊别遣张郃等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尽降,陇右平。

       《资治通鉴》的记载也没有出这些的范围。


根据以上记载,则我们只能知道:曹操在建安十九年的十月,命令击溃韩遂主力的夏侯渊由兴国进攻宋建,夏侯渊到了之后,围攻枹罕一个月,随后斩杀宋建,后来韩遂也被属下杀了,夏侯渊派遣张郃进击湟中,陇右、凉州诸羌投降,西部平定。

  按《三国志·夏侯渊传》的记载已经很明白:长安——陈仓——祁山(破马超)——略阳——长离(破韩遂)——兴国——高平(降屠各)——枹罕——金城——湟中。

  粗略丈量估算了一下,夏侯渊单程行军已经在1200公里以上,再加上数次的诱敌——回师,其行程至少达到1500公里,这还不包括平宋建的迂回行程(因为我们无法得知他是如何迂回的)。

按《后汉书·献帝纪》:十九年,夏四月,旱。五月,雨水。刘备破刘璋,据益州。冬十月,曹操遣将夏侯渊讨宋建于枹罕,获之。

又有《三国志·曹操传》:十九年春正月,始耕籍田。南安赵衢、汉阳尹奉等讨超,枭其妻子,超奔汉中。

可见,夏侯渊此次建安十九年的出征是从元月到十月。

另外,古代的交通条件使行军大大受限制,比如夏侯渊从长安到祁山的“急袭”救援其实走了十余天,但陈仓道小道难走,这已算很快。


  夏侯渊的兵力分析

先看韩遂、马超、宋建部队的兵力。

他们的兵力记载很零散,而且不完整。前面已经分析宋建、韩遂拥众十万。即使被曹操击败韩遂主力,但经过两三年的修养,其兵力已经恢复很多。要知道韩遂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还能召集数万人参战,更何况他们还联合了氐王。

仅主力骑兵,韩遂一部就有万骑。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韩遂徙金城,入氐王千万部,率羌、胡万馀骑与夏侯渊战,击,大破之,遂走西平。

马超的兵力也万余人马,又有张鲁的增援。

《三国志·杨阜传》记载:超尽兼陇右之众,而张鲁又遣大将杨昂以助之,凡万馀人,攻城。

宋建的兵力可以参考《后汉书》,十余万人马都拿不下。当然,这是与边章、韩遂联合的结果。但是,宋建的部队包括“湟中义从”等剽悍人马,绝不是酒囊饭袋,否则他也不能称王三十年。

《后汉书·董卓传》记载:北地先零羌及枹罕河关群盗反叛,遂共立湟中义从胡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护羌校尉泠征。......并诸郡兵步骑合十余万,屯美阳,以卫园陵。章、遂亦进兵美阳。温、卓与战,辄不利。

夏侯渊的兵力几何不见正史记载,但在陈琳的《檄吴将校部曲文》中有一段话:

  逆贼宋建,僭号河首,同恶相救,并为唇齿。偏将涉陇,则建约枭夷,旍首万里;......又使征西将军夏侯渊等,率精甲五万,及武都氐羌,巴汉锐卒,南临汶江,搤据庸蜀。

  这里说“精甲五万”,而实际我们知道,作为“檄文”,夏侯渊的部队只会少于五万,不会多于五万。正如陈琳的另一篇大作《绍檄州郡文》写的:“长戟百万,胡骑千群”,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这篇檄文说的时间是在夏侯渊平宋建之后的两三年,建安二十一年的事情,《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二十一年,增封三百户,并前八百户。还击武都氐羌下辩,收氐谷十馀万斛。太祖西征张鲁,渊等将凉州诸将侯王已下,与太祖会休亭。太祖每引见羌、胡,以渊畏之。会鲁降,汉中平,以渊行都护将军,督张郃、徐晃等平巴郡。


通过对平关右作战的回顾,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渊督诸军狂飙猛进、追亡逐北,全部时间不足十月,行程达到1500多公里,大型战斗三次,破敌十余万,解决了关中、陇右反叛势力的威胁。时

间的短促、对手的强悍,连曹操自己都说“不一二年不可定”的西部,夏侯渊仅仅用了十个月就彻底扫平了他们,甚至在西羌根深蒂固的本地反叛势力也一并铲除,消灭了盘踞在那里达三十年之久的宋建,直接打通了河西与汉中央的联系,为魏晋中国西部版图的确立打下坚实基础

如果这样的人物,仅就凭被老黄忠杀死,然后曹操说了句白地将军,就说他的统帅能力不够或者不可为将。我也无话可说。

上面很多叙述,我都引用了《夏侯渊平陇右、凉州之战》,老兄及诸位朋友如果有兴趣,也可自己看看。究竟这样一个大将,是否就是一句白地将军可以抹杀的。回顾五虎和五子的作战论述,真正在指挥才能上表现出和秒才平定关右相匹的指挥,委实很少。至于曹子孝,我承认他勇武无匹,几十骑救牛金于乱军,但从他指挥战役的艺术性和困难性来说,还嫌不足在妙才面前谈论。

[ 本帖最后由 moon_cloud 于 2007-7-8 08:0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9 23:2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以史志看,秒才用兵善于长途奔袭,其指挥风格迅疾、果敢。多以在运动中穿插往复、侍机捕捉战机

而汉中守卫战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防守战,加上汉中地形不似关中平原,可提供给秒才穿插驰骋的机会大大减少。所以就使他的指挥才能打了不少折扣。

阵地防守反击阵就是比拼双方的军事实力、后勤补给,还有为将的耐性。撇开前两项且不说,但就其性格和指挥的风格看,已经不占任何优势。且不说刘备是否善于打阵地战,紧以上论,秒才就是以己之短以迎敌。

孙子云: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 攻则有余。善守者, 藏于九地之下。 善攻者, 动于九天之上*。 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秒才守则不善,攻则不足,自此攻守之势易也。败于宣德之手只待时日。

不过我最为奇怪的是,秒才拖了刘备长达一年之久,而曹操深知秒才性躁,居然不遣一得力谋臣辅佐,难道他就真的那么自信,秒才可以守的下汉中。

自己解释可能是曹操觉得张郃足以辅佐秒才。魏书记载,郃识变数,善处营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不知道是否是这个缘故。

[ 本帖最后由 moon_cloud 于 2007-7-10 01:4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10 11:4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龙骧虎翼 于 2007-7-10 10:33 发表


拒守一年,不正说明夏侯的成功吗?曹操担心什么?除了张郃还有什么更佳人选辅佐?

黄忠斩渊是个突发事件,不是必然事件。就算知道夏侯渊的弱点,也没人会料到他真的就会阵亡呀!

诚如此言,主将被杀确实和性格无关。而且被袭身亡从所查史料上看,突发的可能性也较大,并不是想象中的围点打援。我的意思只是说曹操知道秒才的性格,也应知道他的作战风格,让一名善于进攻的大将指挥汉中防御战也居然放的下心。至于张郃,毕竟是秒才的老部下,很多建议在老上司的威慑面前只怕未必能听的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10 12:3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灵剑幻花 于 2007-7-10 10:41 发表
  五虎里马超靠威名,赵云靠武勇,好像张飞和关羽真的有两下子,黄忠嘛没有什么太大的功绩;魏五子各个都是帅才,各个功勋卓著,比五虎强

倒不能说魏家五子都比五虎强。五子里面真具统帅之才的也就张郃、徐晃、于禁(虽然很多人不大喜欢他),至于无数人喜欢的张辽,很遗憾,我个人认为他勇则勇矣,但指挥才能上并具有很高的指挥艺术。

他赖以成名的逍遥津,从作战指挥上来说,敌数倍于我,先夺敌于气,则可守。是较高明的做法。但他是一军主帅,而且是东部防线的最高指挥,如果不幸身亡,则易全军崩溃。他的举动从军事角度来说,比秒才在汉中被袭身亡可能性和凶险性大的多。所以,勇则勇矣,指挥上不见其高明之处。且夺敌于气还是曹操所教,并不是张辽所提,当然可能曹操不说,张辽也会如此。但历史不以假设为准,故我认定他指挥才能不及上面三人。

下面是载三国张辽传: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匆得与战。”

乐进则更显不出众。

五虎里面,云长居首,其作战和勇武都可圈可点,是唯一的帅才。

张飞徒知勇武,死于宵小之手,是魏蜀十将里面死的最窝囊一个,如果一个将领死在自己因鞭打手下的原因,我都懒得说他是否真有统帅之才了。大家自己评价就是。

马超,将才是要肯定的,帅才。从史料看,不具备。与五子没有直接的交锋,与秒才有过交锋,被秒才击败,当然从指挥角度来说五子里面个人认为无人能及秒才。故孟起虽勇武过人,但其即无过人之智,也无识人之明,还无良平所辅,败于秒才乃情理之中。

黄忠,史料所载太少,个人觉得他不会太差,一个军人岁数那么大,还能上阵,说明其真有点本事,两军突袭秒才,虽然有运气成分,但杀了就是杀了,没有点本事,还是杀不了的。只是就是记载的太少、太简,神龙不见尾。最为可惜的是过不多久,就病故了。可惜,三国廉颇就此撒手。将才为主,惜无独立作战的史料。

赵云,除非相信云别传,否则他首先排除掉。而且云别传所载不光与三国志,与其他史料也差异太多。光凭三国志所载,连与魏延所比都差上一截。不提也吧,当然这话赵云FANS会很大不满。这个见仁见智吧,说多了祸从口出的

不过陈寿品评赵、黄: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诸君粗看不觉如何,细看请仔细品评,灌婴以骁勇著称,多有军功;夏侯婴虽位列列侯,但主要功绩却是多次拯救刘邦的孩子。这话说的异常毒辣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11 09:0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抱歉,不懂怎样多重引用,只好手动了。先逐一回答冒牌兄的问题。因为篇幅较大,所以可能要分开来回答。

先说张辽
关于逍遥津战时张辽是否是东线指挥官,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一点,即曹魏都督制,这是最根本一点。宋书载:车骑将军,一人。汉文帝元年,始用薄昭为车骑将军。鱼豢曰:“魏世车骑为都督,仪与四征同。若不为都督,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其或散还从文官之例,则位次三司。”晋、宋车骑、卫不复为四征所督也。所以是否为督,则是是否具有战区指挥权的凭证。

下面是冒牌兄的一些引用:
十四年,以渊为行领军。太祖征孙权还,使渊督诸将击庐江叛者雷绪,绪破,又行征西护军,督徐晃击太原贼,
是时,夏侯渊没於阳平,太祖忧之。以真为征蜀护军,督徐晃等破刘备别将高详於阳平

正如你老兄所举,凡所提及,皆有所督,这实际正是以后曹魏都督制的雏形。护军一职,并无特殊,但有所督则具实权。此种例子,举无胜举。
而我们回头来看,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匆得与战。”

在这里,提及了护军薛悌,但并无任何文字说明此人能督张、乐、李三将军,只是说教于薛悌

翻看三国官爵常识,有文提及:持节都督,都督诸州军事,兼领刺史。其又分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其属有护军、参军。

《三国志张辽传》载,陈兰、梅成以氐六县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讨成,辽督张郃、牛盖等讨兰。成伪降禁,禁还。成遂将其众就兰,转入灊山。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余里,道险狭,步径裁通,兰等壁其上。辽欲进,诸将曰:“兵少道险,难用深入。”辽曰:“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遂进到山下安营,攻之,斩兰、成首,尽虏其众。太祖论诸将功,曰:“登天山,履峻险,以取兰、成,荡寇功也。”增邑,假节。

以上文字说明在逍遥津战之前,张辽即获节。

末了,《三国志张辽传》还载一事。辽病笃,遂薨于江都。帝为流涕,谥曰刚侯。子虎嗣。六年,帝追念辽、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其分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在此,更进一步说明合肥之战的指挥者。文帝追念合肥之功,里面丝毫未提及薛悌,如果真如薛悌为当时东线最高指挥官,则不会丝毫不提。

故在无任何其他特殊文字说明的情况下,我认定:护军薛悌是不可能督已假节的张辽的。所以逍遥津战斗时薛悌只是一个传递信件的普通属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11 09:1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再说张郃,徐晃
《三国志张郃》载:“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
《三国志·曹真传》载:“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
这四点都说明张郃与曹真在同一战场分别督各自部队进行战斗,这是一个大战区,在这个大战区里又划分成两个小战区。有点类似于三大战役时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总指挥是前敌委,粟裕也受节制,但战区很大,只是大方针受节制,具体战斗是压根不受节制的。何况此时还是曹真和张郃共同授命于明帝,更说明他不受制于真,具有战场独立指挥权。所以说张郃没有独立战斗的战斗经历是不恰当的。只不过这场战斗的对手实在不足与张俊乂相提且分属战区总体不大而已。

在这里其实也存在上面张辽所提及的问题,就是曹魏都督制的实权问题。

徐晃有点不太好说,因为没有明文的使督南方诸军,而曹仁则早有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见《三国志曹仁传》
《三国志曹仁传》载,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仁激厉将士,示以必死,将士感之皆无二。徐晃救至,水亦稍减,晃从外击羽,仁得溃围出,羽退走。
《三国志关羽传》载,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
《三国志徐晃传》载,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会汉水暴溢,于禁等没。羽围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太祖复还,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令曰:“须兵马集至,乃俱前。”
好在《三国志曹操传》载,秋七月,以夫人卞氏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使徐晃救之。
所以以上可见,徐晃是在于禁失败曹仁被困后,奉命以助曹仁,按理会受节于仁。但由于仁受困于城,无法指挥全局战斗,且兵力有限。所以此时的徐晃才是实际的战场指挥者。
解释通了这一点,剩下的就是水到渠成的了。徐晃击败关羽,使蜀汉夺取襄樊的军事行动失败。他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主帅的作用。

不知以上文远、公明、俊乂三人的解释,冒牌兄认为可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11 09:1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最后谈谈马超和夏侯渊之战,我们只谈他和秒才接触的一仗。因为实际上只有这仗才是两人间的对决。

在这里要这涉及到几个兵法问题:大家都知道,军事较量多数时候取决于真刀真枪,但有时并不一定非要真刀真枪,而取决于势。

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兵法亦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兵法再云: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兵法还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二者之战:

十九年,赵衢、尹奉等谋讨超,姜叙起兵卤城以应之。衢等谲说超,使出击叙,于后尽杀超妻子。超奔汉中,还围祁山。叙等急求救,诸将议者欲须太祖节度。渊曰:“公在邺,反复四千里,比报,叙等必败,非救急也。”遂行,使张郃督步骑五千在前,从陈仓狭道入,渊自督粮在后。郃至渭水上,超将氐、羌数千逆郃。未战,超走,郃进军收超军器械。渊到,诸县皆己降。以上是二人的较量过程。

可以说,马超此次进兵是因怒动师,因为他的老婆孩子被杀,他要报仇。古有云,主不可因怒而动师,这是犯忌之一。下面则是兵法错误。

其一、兵法云,兵者,诡道也。在未知长安守兵是否援救之前,作为一军主帅,既然定下攻击目标,当然首先需要设法牵制或迷惑住长安守军不来救援,而史料毫无记载。

其二,兵法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急于报仇的马超此时压根未看清形势,屯于长安的秒才足以对他的行动构成致命威胁。当然,他可能觉得这个致命威胁就算要来一时半会也来不了。

其三、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马超此行犯忌已三,现不知长安守军是否出兵的情况下,既未多加侦察,也无相应应对措施。按兵法说,不待敌之犯错,自身已错误连连。

其四、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干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秒才出兵,果敢迅捷,打了马超个措手不及。史载,超将氐、羌数千逆郃。未战,超走,郃进军收超军器械。如果预先有侦骑探报或有应对准备,他会不战而退吗?而且还退得仓促,军械尽弃,《三国志夏侯秒才传》载:郃至渭水上,超将氐、羌数千逆郃。未战,超走,郃收超军器械。足证当时马超对于秒才的出兵毫无预备。

有此四误,两军虽未正面交锋,则实高下已判。

有朋友会说,马超的主要目标是报仇,若非赵衢、尹奉、姜叙、杨阜等人的牵制,则两人正面交锋胜负未知。是,关于这点我承认,正面交锋胜负是未知。但凡为将者,未虑胜,先虑败。且战场之上不能也不可能两者绝对平衡,一军统帅更是需要考虑通盘。故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作为一方统帅的马超,他还未等敌人犯错,自己就让周围的主要敌人逮着了他的大错,如果普通将领也就罢了,坐镇一方的统帅犯此大错,则立马见了高低。果不其然,秒才一击中敌。超应对无门,旋即溃退。因为此时内外夹击之势已成,而曹魏援军还不知几几。正如我开篇即说,势成则未必还要见高下,再见就是宰猪屠羊见血了。

最后要说的二点,

一、马超终不愧为蜀汉四将军。虽退得仓促狼狈,但还算及时。兵法云,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才。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此时的马超是知道他处于可战与不可战者,众与寡者,以虞待不虞者,所以他退的及时。这也是我认为马超具有将才的理由之一。

二、这场战争并不能说明夏侯渊的军事才能远远高于马超,高应该是高,但不是远远超出,还没达到那种地步。因为这场战争里面最关键一步是姜叙、杨阜调动了马超。这就好比猎人布下了饵,等侯猎物来上钩。实际情况姜叙、杨阜虽然不是夏侯渊布下的,但夏侯渊也充分利用了这个饵,对马超施以致命一击。只不过里面值得一体的是夏侯渊善于捕捉战机,换个别的将领来未必能如此迅捷。这就可能造成鱼饵被吃,鱼儿从容离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11 09:2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说下乐进,正如冒牌兄所提,本传和刘备传都太简,所以我无法作出更多的推断,军事指挥才能并不能仅从胜负作出判断,战有灭国之战、夺敌之战、破军之战,亦有虽胜犹败,虽败犹胜之战。在上面的史料里对此可谓惜字如金,我判断不了当时两者的对比和实际军事目的。不能仅凭刘备一句,今不往救羽,进必大克,转侵州界就判定乐进的指挥如何了得。

关于云别传问题,我上面已经提过,见仁见智。如果要我个人观点,我认为除了云别传外,我找不到其他史料里描写和赵云一样才干的描写。作为这种古代史料,只有这样一部资料里才有,而其他都无的情况下,我只能抱不予取信的态度。同时陈寿的严谨让我更倾向于信赖他所书的资料,毕竟裴松之是主要补充他未用过的史料。这是我的个人观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11 10:1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关于为什么没提到乐进,冒牌兄兄细读下张辽传: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匆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

可见逍遥津主要是此二人的功劳,兄自己也说了,那是因为张辽、李典表现突出。文帝感叹的是八百大破敌军十万,所以此时守城的乐进功劳自然远不及张、李二将

至于是否持节,不是我想说的,我提到了持节,只是说明张辽具有的权力。而最关键的是薛悌并无所督权限。逍遥津战役时曹魏都督制并没正式成文。不如后世,四镇、四征方能成都督,权限极大。此时最为关键的就是曹操赋予“所督”的权力。你举的那些例子里,还有老兄也可以再翻看一下三国志,但凡要赋权,都会涉及赋予将领所督权限。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11 10:2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顺手翻了两个,冒牌兄也可一看。
《三国志曹仁传》:及即王位,拜仁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进封陈侯,增邑二千,并前三千五百户。
《三国志郭淮传》:嘉平元年,迁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

在这里,他们二人拜了四征将军,但最关键之处在于赋予了“所督”的权限。当然这是文帝后的事情,曹魏都督制已经正式形成。所以四征、四镇将军权限开始增大。前面张辽所引问题,还在曹操时期,当时还并无要求一定什么级别的将军才能赋予所督的权力,只要曹操授权即可。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11 10:5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不可少缺,非公达之谋不能袭白马,非云之勇不足克颜良。正如彼得大帝感叹:我拥有了陆军只有一只手,拥有了海军才双臂齐全。少了哪样都难以成事。

至于是否离开此二人也能出此谋,杀此人。则无法考证。历史在这里是不能假设换人出谋或换人杀人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11 12:5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51 冒牌 的帖子

正是,如此,我并没有说张辽督李、乐二将,我只是说没有任何明文能说明薛悌能督授节的张辽。

而老兄前文所提的真、渊,甚至护军赵俨(虽未有督,但有明文训喻)都有非常明确的明文督、统之责,我认为他们被赋予的权限十分明确。

(夏侯渊)又行征西护军,督徐晃击太原贼,攻下二十馀屯,——》督徐晃
以渊行护军将军,督硃灵、路招等屯长安,,——》督硃灵、路招
(曹真)以真为征蜀护军,督徐晃等破刘备——》督徐晃
其他就不一一COPY,
逍遥津战役时曹魏都督制并没正式成文,此时起都督作用的就是护军。
老兄认为后世都督没有必要额外说明都督什么,其权限即在都督职内之事,作为都督前身的护军同样也没有必要额外附加说明督军权限。

我恰恰认为这非常重要,前者都一一说明,在这里反而没有任何明文提及。兵之大事,岂能儿戏。特别事关一路主将。

个人认为在这里推导历史不能用别人的什么将领曾经担任过什么职务,换个人物上来担任此职就会被赋予相同的权力。这样一是无任何书面明文可以站住脚跟,二来也是一种想当然耳。人与人能力不同,赵俨能做到的,没任何依据薛悌就能做到,而且还是这种督管几员大将的职责,如果说护军一职有监军作用我信,但无明文,我无法认同他就具备都督一路的性质。这两则之间差距太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11 13:1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另外是否是战场指挥与提与不提有极大关系。如果薛悌真是战场最高指挥,那么张、李二将所作所为都是在薛悌领导下才完成的守卫合肥。薛悌是领导之功,那是居功至尾,张、李二将都是从属功劳。这与是否主将有极大关系。

而乐进自始自终都是守卫之功,如果上面只有张、李,他也是守卫之功,如果上面不仅有张、李,还有个最高领导,那更不会提他

下面说个夏侯尚,曹真,张郃的例子。不敢说夏侯尚,曹真没有大功,但按照魏书所写,张郃是没啥功劳的,他只是取洲上屯坞。主要功劳是夏侯尚,曹真,而吴书里则记载,郃渡兵攻盛,盛不能拒。

《夏侯尚传》:“黄初三年,车驾幸宛,使尚率诸军与曹真共围江陵。权将诸葛瑾与尚军对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军于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馀人,於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
《张郃传》只记为:“郃别督诸军渡江、取洲上屯坞。
《吴主传》:“(黄武元年)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二年春正月,曹真分军据江陵中州。”
《朱然传》:“魏遣曹真、夏侯尚、张郃等攻江陵,魏文帝自住宛,为其势援,连屯围城。权遣将军孙盛督万人备州上,立围坞,为然外救。郃渡兵攻盛,盛不能拒,即时欲退,郃据州上围守,然中外断绝。权遣潘璋、杨粲等解而围不解。”

可见这里主将与否有极大的战功可表。文帝感召逍遥津二人之功,若果真薛悌为东线最高指挥,则功在薛悌,张、李二人为薛之爪牙,而非国家之爪牙。因为他们是在薛悌的领导下才守住合肥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11 14:2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冒牌兄,合肥之战不存在有曹操遥控之说,古时征战岂有千里御敌之人,尽管是他是曹操。曹操的书信只是个指导方针,兵法有云:将在外,军命有所不授。采用与否都难以预料。如果真有薛为东线指挥一事,则我认为操会在书中明言。而书中没有,甚至连薛的名字也未提。甚至连整个逍遥津战斗都没再见薛之身影。所以我认为薛为东线指挥一说是靠不住的。

后面那段我只是想说,主将与否在记载上会差别很大。魏书上的记载和吴书上的记载对于张郃这个并非主将的人差别很大。

现在我想说,冒牌兄,你我二人在争论张辽是否东线指挥上已经跑题很远了。
这种争论需要逻辑推论,但也需要依靠严谨。你靠的是推论,但你拿不出具体的明文。我需要的恰恰是能说明的明文。所以咱俩陷入一死胡同了。现在我俩应该跳出来。

抛开这个话题,我们回想原先的主题,张郃、徐晃、夏侯渊的看法我们几近一致。就算是争论的张辽,也是共同认为的是爪牙之勇而非统帅之才。可见我们看法是几乎一致的。这应该让我俩感到高兴。彼此一起讨论,这让我们能对这段历史有更深的了解。

至于逍遥津战役时,东线指挥一职,老兄如能找到确凿的明文证明薛悌确实是,我当然转变观点。但如没有确凿的文字,我只能保留自己的看法。这涉及到个人对待历史的看法问题,如同我看待乐进是否具有将帅之才一个道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11 19:3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dicksan 于 2007-7-11 16:01 发表
MOON兄大部分见解都赞同,但张辽应该也是统帅之才吧?能够在“诸将皆疑”的情况下明示曹操的方针,以及后面使八百人“自旦战至日中”,恐怕是难以仅仅凭借个人武勇做到的,而更多依靠其指挥才能。且后面的“辽率 ...

dicksan兄弟,这正是我认为他统帅之才不够的一种看法。因为为帅者轻身冒险,在那乱军之中,死起来容易的很。张辽总不能自己预先预料到自己不会死吧。当然如果不是他这样身先士卒,夺敌士气,只怕城也怕早破了。但即算这样,他这样的做法表现的也是作为勇将的资质更多些。为帅的资质则少些。

诚然张辽也有其他战争,但逍遥津一战,却是张辽威震魏吴的重要一战,可说天下闻名的成名战。所以让我感觉他勇将的资质要大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11 20:0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FoxDi 于 2007-7-11 17:44 发表
所谓"徐晃使蜀汉夺取襄樊的军事行动失败"引少了点.
"羽军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而孙权袭取羽辎重,羽闻之,即走南还。"《赵俨传》
真不知道夺取行动怎失败了.只是把战线压后 ...

是啊,FoxDi兄弟自己都引用了,为何还未明白。而且这里正好补全了这里的所有情节。那我多说两句。

《三国志曹仁传》载,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仁激厉将士,示以必死,将士感之皆无二。徐晃救至,水亦稍减,晃从外击羽,仁得溃围出,羽退走。
《三国志关羽传》载,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
《三国志徐晃传》载,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会汉水暴溢,于禁等没。羽围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太祖复还,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令曰:“须兵马集至,乃俱前。”
好在《三国志曹操传》载,秋七月,以夫人卞氏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使徐晃救之。

在以上各传中,操遣于、徐两将的目的都是助曹仁击关羽,徐一到之后,就击败了关羽,使得樊城的围困打开。仁得溃围出。已经说明围困被打开。你自己引用也说,“羽军既退”这证明解围是有效的,“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后面两句说明的是解围有效,但羽军未退而已,就是说关羽的军队并没有第一回合的较量失败而溃散。这无非就是关羽不知道他老家已被袭取,企图重新战斗而已。

“而孙权袭取羽辎重,羽闻之,即走南还。”当老家被袭的消息传来,关羽此时则监守不住,当然只有撤退了。

军事较量大家请不要很匆忙地下定义,需要划分步骤,或者自己假象下如果自己回到当时,是那时的大将,该如何做。徐晃的攻击思路很清晰,第一步,解围,樊城围解,则关羽就面临内外夹击之势。而且使仁、晃两方的军队就有了联系。至少能够保障城内被困的军队的各方面补给能够跟上。古时围城无非就是待城内粮尽,人心涣散、士气大落,一举而破矣。樊城既然围解,徐晃的军事行动至少成功一半。

关羽乃名将,面临内外夹击之势,当知该战与不该战的选择,前面我论夏侯秒才VS马超,即谈论过此问题。势成则未必还要见血,再见只怕就是宰猪屠羊了。名将如不知进退,强做不可为之事,则不为名将矣。
第二步,徐晃此时的选择很多,根本不急,完全处于以静制动。关羽战则前后受制,退则可挥军掩杀。如若不退,可能处境就更艰难。

这时侯,不待关羽、徐晃俩人做选择,一个消息逼得关羽自己做了选择,老家被袭。此时关羽就压根没了选择权力。前面说过,他如果战就是前后受制,如果退则会被挥军掩杀。一般名将此时只能做两个选择,一、守住阵脚,缓缓而退。二、收拢军队,以少量军队牵制樊城,大部军队击败解围之敌。关羽不退,显然是选的第二种。(选第二种会面临很多麻烦,因为城内如果是无名下将还尚好,城内守将不是,而是曹营双璧的曹子孝,分兵能否当的住很难最后定案)

到此,那么整个事件已基本结束,徐晃已彻底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他的解围成功使汉军的夺取襄樊计划彻底失败。失败的中间过程是徐晃击破了关羽的包围网,使樊城围解。失败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东吴孙权压上的,他使关羽没了最后的选择权力,如他再不退,就是前有前后夹击,后无粮草的绝境。

不知以上解释,FoxDi兄弟认为可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11 20:1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dicksan 于 2007-7-11 20:01 发表
MOON兄,在下觉得要以寡敌众且达到“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的目的,指挥之人必须统、勇兼备。若只有统帅才能而无勇将资质,则临阵就会出现MOON兄上述的那种情况;若只有武勇而无统帅才能,大致也就仅以身免而无法 ...

是的,dicksan兄弟,我也说了,当然如果不是他这样身先士卒,夺敌士气,只怕城也怕早破了。这本就是很矛盾的东西。只是以当时的环境来看,我认为他勇武表现的更胜过统帅之才。

讨论上的东西,大家要彼此放宽一步,一味要求完全统一某方的意见,一般情况下除非是某人错的彻底厉害,那么可能就是他以前读的根基都错了。但多数情况下都不大可能。所以彼此要宽容对待,意见实在相左,退后一步就相安无事。彼此之间如果讨论意见不同,就彼此冷嘲热讽,或恶语相向,则实在是既不利己也不利人。你能这样想,我很高兴,希望大家以后再多交流,准备出门了。再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12 08:3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dicksan 于 2007-7-12 01:05 发表


具备职能和行使职能是两个不同概念

正是,我和冒牌兄的最大分歧正来源如此。冒牌兄举的很多例子里面都是旁人授命,直接有统督职责,而在薛的文字上却无。冒牌兄进行推论,而我需要实证,所以彼此都陷入一个死胡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12 09:0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FoxDi 于 2007-7-11 21:37 发表
moon_cloud大人你也太个微观了吧,何必为"徐晃使蜀汉夺取襄樊的军事行动失败"去兜圈呢?这些将领的心理活动行事规则怎说怎有,缺乏实质的根据."羽军既退"是因为与徐晃一战这有人异议吗?不就是 ...

FoxDi兄弟,不是我太微观,而是军事征战就是如此。很多朋友喜欢从字眼上钻。但却忽略从军事角度看待问题。

我前文已说,徐晃解围成功,并不是说关羽就败退,而是他面临内外夹击之势,从而曹刘两家形成新的对峙但这个对峙对关羽不利。这不是任何史料记载与否的问题,而是实实在在就摆放在眼前的问题,根本无须记载。

而后我继续说:一般名将此时只能做两个选择,一、守住阵脚,缓缓而退。二、收拢军队,以少量军队牵制樊城,大部军队击败解围之敌。这也是从军事角度出发,你提的史料记载的文字证明他没退,那么他如果要收拢军队继续作战,只能选择第二种方法,分兵作战。否则从军事角度解释不出他在前后处敌的情况如何继续作战。

再后、双方的情况是,关羽没有被徐晃彻底击溃。但是在两人交手的第一回合中告负,而且接下来的形势对关羽不利,因为他面临前后夹击,且两面都是曹操的大将。樊城虽然不强,兵力也有数千。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三国志曹仁传》载,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

当然你要我拿徐晃彻底击溃关羽,从而导致进攻襄樊的军事行动的证据或明文,我拿不出。我只能说,通过上面文字表明,关羽VS徐晃的第一回合落败,在即将开始的第二回合形势上非常被动。我没有看出关羽军中还有其他人能当曹子孝的人选,且樊城军士有几千并不算少。

《三国志董昭传》载,昭曰:“军事尚权,期于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露之为便。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太祖曰:“善。”即敕救将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围里闻之,志气百倍。羽果犹豫。权军至,得其二城,羽乃破败。

最后,孙曹两家合谋使关羽落败。我说的是最后一根稻草由孙权放上。这里,你可以说是双方共同使关羽落败,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在魏国记载功勋时,绝对不会去分配给吴国吕蒙的功勋,正如孙权考虑的只是吕蒙的功劳,不会去记徐晃的功劳。

而我们的话题,是讨论魏家五字和蜀中五虎的军事水平。从结果上来说,徐晃首先阻止了关羽夺取樊城的计划,而后在随后的对峙中又占优,最后孙曹两家共同击败关羽。我当然说徐晃使蜀汉夺取襄樊的军事行动失败。个人觉得你太钻牛角尖了,而忽略了事件的本身。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12 09:2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7-12 09:10 发表


有些问题也只能靠总结推出结论,明文记载是没有的,如州郡掾属例用本州郡人之类。

呀,冒牌兄,早!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东祖长离 2007-7-12 12:36 -100 版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12 09:5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dicksan 于 2007-7-11 20:01 发表
MOON兄,在下觉得要以寡敌众且达到“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的目的,指挥之人必须统、勇兼备。若只有统帅才能而无勇将资质,则临阵就会出现MOON兄上述的那种情况;若只有武勇而无统帅才能,大致也就仅以身免而无法 ...

哦,dicksan兄弟,关于讨论帅才特别是拿魏蜀十将来讨论,总的来说不太好讨论,可以说这十人都是名将,也可以理解这十人都是帅才。很多情况都是未表现出来,多数都是表现其勇武一面,历史没有给他们机会表现其帅的一面,这主要归咎于历来君主对军权的控制。总的来说他们在表现统军时,更多的表现出了其勇武一面,因为他们是武人出身。而你要司马、诸葛二人表现其勇武一面,则打死也表现不出。因为他们是文人。且其后由于开国君主的故去,他们各自效忠的君主又不善征战,所以他们从幕后走到了前台。

所以这里可以大胆说下,就是这十人从三国乱世走向三国鼎立,所经大小战阵可说不计其数。对比于其他将领,这样的将领都是有统兵之才的,只是这个才能对比于魏武、秒才、子孝、云厂还有东吴几帅。他们的勇武更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12 18:4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7-12 14:32 发表


会鲁降,汉中平,以渊行都护将军,督张郃、徐晃等平巴郡。
太祖还鄴,留渊守汉中,即拜渊征西将军。二十三年,刘备军阳平关,渊率诸将拒之,相守连年。
难道前一个督张郃、徐晃等跟在行都护将军后头,就叫 ...

冒牌兄,渊和薛的情况相差太大,兄仔细想想,前者,征汉中已授权,后文明文点其留其守汉中,这是已明其在操走后,为最高指挥官,且以前职权没有谈及有任何变化。这不再提及督使是很正常的。

而薛的情况完全不一样,逍遥津前前后后,没有任何明文说这位总指挥如何如何,他既没起稳定军心,协调众将的作用。也没起统帅三军,奋勇杀敌作用。而最后文帝追念军功时,假设这位真是最高指挥的人物,也丝毫未提。我很难想象薛起了作用,甚至说如果没有那一句话,逍遥津似乎连这个人没参加都可以说过去,相关文献也没有任何传记提及此君战斗之前和战斗之中的任何表现。所以我对此表怀疑。

我们来这样看看
夏侯渊
征汉中前:军职:都护将军;使命:督张郃、徐晃等平巴郡
征汉中后:军职:征西将军;使命:留守汉中

逍遥津前:军职:护军;使命:未知
逍遥津后:军职:不清;使命:未知
张辽
逍遥津前:军职:荡寇将军;使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不知谁为督
逍遥津后:军职:征东将军;使命:未知,可能仍屯合肥。后文有提,关羽围曹仁于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至少他屯于外地

对比下,这个可能是逍遥津东线指挥的人物,太多东西不清了。可以说除了在军职上担任过护军外。薛的使命没有丝毫介绍,他和渊的情况简直不同。在总督一路的使命没有任何提及的情况下,我很难相信就会分派给这样什么都没写到的人物身上。

另外,我还是说,这个讨论让我俩都陷在一个死胡同了,可能你推的过了火,或我要求明文解释过了头。大家见仁见智吧

[ 本帖最后由 moon_cloud 于 2007-7-12 19:0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oon_cloud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54035
注册 2007-5-8


发表于 2007-7-13 19:3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冒牌兄,我觉得你似乎在把护军将军或中护军一织与地方护军纠缠在一起了.中护军一职曹魏后期确实很大,中军实权人物,司马懿夺兵权正是用护军夺了领军军权.

但曹魏兵制是分中军与外军的.薛一外军护军.现在你纠缠在中军护军上.我觉得是不是这点上你对此有惑?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4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22 22:0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114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