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FoxDi 于 2007-7-11 21:37 发表
moon_cloud大人你也太个微观了吧,何必为"徐晃使蜀汉夺取襄樊的军事行动失败"去兜圈呢?这些将领的心理活动行事规则怎说怎有,缺乏实质的根据."羽军既退"是因为与徐晃一战这有人异议吗?不就是 ...
FoxDi兄弟,不是我太微观,而是军事征战就是如此。很多朋友喜欢从字眼上钻。但却忽略从军事角度看待问题。
我前文已说,徐晃解围成功,并不是说关羽就败退,而是他面临内外夹击之势,从而曹刘两家形成新的对峙但这个对峙对关羽不利。这不是任何史料记载与否的问题,而是实实在在就摆放在眼前的问题,根本无须记载。
而后我继续说:一般名将此时只能做两个选择,一、守住阵脚,缓缓而退。二、收拢军队,以少量军队牵制樊城,大部军队击败解围之敌。这也是从军事角度出发,你提的史料记载的文字证明他没退,那么他如果要收拢军队继续作战,只能选择第二种方法,分兵作战。否则从军事角度解释不出他在前后处敌的情况如何继续作战。
再后、双方的情况是,关羽没有被徐晃彻底击溃。但是在两人交手的第一回合中告负,而且接下来的形势对关羽不利,因为他面临前后夹击,且两面都是曹操的大将。樊城虽然不强,兵力也有数千。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三国志曹仁传》载,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
当然你要我拿徐晃彻底击溃关羽,从而导致进攻襄樊的军事行动的证据或明文,我拿不出。我只能说,通过上面文字表明,关羽VS徐晃的第一回合落败,在即将开始的第二回合形势上非常被动。我没有看出关羽军中还有其他人能当曹子孝的人选,且樊城军士有几千并不算少。
《三国志董昭传》载,昭曰:“军事尚权,期于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露之为便。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太祖曰:“善。”即敕救将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围里闻之,志气百倍。羽果犹豫。权军至,得其二城,羽乃破败。
最后,孙曹两家合谋使关羽落败。我说的是最后一根稻草由孙权放上。这里,你可以说是双方共同使关羽落败,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在魏国记载功勋时,绝对不会去分配给吴国吕蒙的功勋,正如孙权考虑的只是吕蒙的功劳,不会去记徐晃的功劳。
而我们的话题,是讨论魏家五字和蜀中五虎的军事水平。从结果上来说,徐晃首先阻止了关羽夺取樊城的计划,而后在随后的对峙中又占优,最后孙曹两家共同击败关羽。我当然说徐晃使蜀汉夺取襄樊的军事行动失败。个人觉得你太钻牛角尖了,而忽略了事件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