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紧急求助]对梁红玉应怎么称呼, 韩夫人?梁夫人?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夫人
周代称诸侯之妻为“夫人”。《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公侯有夫人”。汉代列侯的妻子也称“夫人”。《汉书·文帝纪》说:“七年冬十月,令列侯太夫人,夫人……无得擅征捕”。颜师古引如谆注:“列侯之妻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乃得称夫人”。又中国封建社会,王朝对官员之母及正妻之一种封号。有封号者,称为“命妇”。如唐代文武官一品及国公之母、妻均封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之母、妻则封为“郡夫人”。宋代执政以上之妻封“夫人”。明代一、二品官员之妻封“夫人”。清代则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一、二品之妻亦封为“夫人”。

梁红玉曾被封为安国夫人,后改杨国夫人,自然能称夫人。(宋代已经有“老婆”一词,老韩私底下不知道会不会这么喊她

游戏中他人称梁玉红可以称其封号,如要称姓,以其本姓为宜,一般也都是称其梁夫人的。考察其它人家,宋代韩元吉为熟人的母亲上官氏写墓志铭,中也有【至今薪栖不敢望其墓林,曰:“此上官夫人赐也。”】之语。其时一家之中,可能有大小命妇多人,若皆称夫姓……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分界也不是截然在5.4
例如《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刘夫人》:“妇曰:‘亡夫刘氏,客江右,遭变遽殒。未亡人独居荒僻,日就零落……’”但是此“刘夫人”也仅见于标题。
如果细细分辨其语义,刘夫人是“刘氏的夫人”;如果她自己姓刘称刘夫人,那就是“姓刘的夫人”。

夫人一词,原来仅是规定等级的命妇可用,但到了后来,不够格的也用上了,比如《金瓶梅》中,春梅以周守备妻子的身份去永福寺,僧人们即称其为“小夫人”。兰陵笑笑生以明为蓝本,守备是正五品的官儿,明制:一品二品称夫人,三品称淑人,四品称恭人,五品称宜人,六品称安人,七品以下称孺人,春梅是怎么也称不得夫人的。当然,“夫人”前还是加了个“小”,一方面是其年龄不大,另一方面也就是资格不硬。

上面举《聊斋》中的刘夫人,就是比较泛泛的尊称了,好比似尊敬版的“周瑞家的”。

5.4后“夫人”一词使用广泛,常山关所言是其一缘由,另外,再也没有是否命妇的限制也很重要。还可能有比效西文中Mrs+夫姓之意。

lz认为【三国演义中的甘夫人、糜夫人、孙夫人,红楼梦中的王夫人、邢夫人等等以“娘家姓+夫人”的称呼我认为并不足以为某种说法之证。】未免过苛了。
一万只白天鹅的存在也不能证明黑天鹅的不存在,但至少证明了白天鹅是普遍存在的。

《宋书·韩世忠传》:【战将十合,梁夫人亲执桴鼓,金兵终不得渡。】
清乾隆十四年刻本《山阳县志》记载:“宋,梁夫人,蕲王韩世忠妻。楚州北辰坊人。初,江淮兵乱,梁流落为京口娼家女。”

总结下,明朝前,“夫人”一词是命妇的称呼,主要表示该妇人的政治身份和地位。后来就逐渐变成对妻子的敬称了。虽然命妇的等级也是随丈夫的品级定的,但是本姓+夫人的称呼毕竟是称其本人,而夫姓+夫人的称呼就相当于××家的,从老公那里绕的圈更大,也就是说女性本身更加无足轻重,更适合于没什么身份地位的平民附庸风雅用。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QUOTE:
原帖由 常山关益德 于 2006-5-27 08:33 发表
刘夫人是特例,有3中可能,1  是她本人也姓刘, 2是不姓刘 但是姓氏佚失, 3是夫姓加称呼的称谓也不错。

1.是不可能的,汉人同姓不能通婚。
原因应该就是2.3.,而且文中也提到她“举止大家”,后借其外孙女之口说出刘家“亦世家”,大约称“夫人”也不是太失宜。

国人说的夫姓+夫人语义结构紧密性比本姓+夫人和西文中Mrs.+夫姓都要弱,西人以Mrs.+夫姓首先是因为妇人已经改了夫姓,夫姓现在是她的姓氏。(今香港有从西制改夫姓的也保留本姓,以夫姓加于前)
汉人因为同姓不可以通婚,所以只要提到×(夫姓)夫人的称呼,就相当于×家的……这倒是一个好处,不会有歧义。

仅正妻称夫人的做法大概不适用于君主。且发妻多有丧废,虽然官宦仅正妻可称夫人,亦须以本姓相别。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光绪沩宁丁氏五修家谱中有《丁氏家规十二戒》:“八戒同姓为婚:礼,同姓百世不通婚,厚别也。是以昭公娶吴,贻议千古,楚南陋习,尝有蹈此者。畏人议乃解之曰,同姓不同宗。夫宗者姓之所自始也,姓既同矣焉,有宗不同之理乎。吾族原无二姓,务宜谨守同姓不婚之礼。”
这段话典故不少,“厚别”二字,出自《礼记·郊特牲》中所说的“娶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礼记·曲礼上》又言:“娶妻不娶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这大约是汉人礼法中对同姓不婚的最早明确要求。
“同姓百世不通婚”出自《礼记大传》:“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昭公娶吴,即吴孟子故事,《论语》言: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鲁昭公娶了吴国的女子,同为姬姓,故不称吴姬,而称吴孟子,遮羞也,二爷不爽也
(其实娶同姓甚至有血缘关系的同姓在上古时是贵族的一种特权,牵扯出去就远了,不说了,但崇尚周礼的孔学者对此是极度BS的,殷商之前还没这个规矩,既往不咎,昭公娶吴就千古骂名了。后世也不是没有同姓婚配的,汉吕后妹嫁吕平;王莽娶宜春侯王咸女,后称曰宜春氏。 从王莽妻后称宜春氏看,自然是难免时讥)
《白虎通义》:“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不娶同姓,娶同姓者一国同血脉,遂至无子孙。”《左传》云:“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云:“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娶妻避其同姓,畏灾乱也。”
可以看出,当时人对同姓婚的恐惧有很强的遗传优生学经验成分。

上古时有姓有氏,后世皆称姓,于是严格于礼法者甚至主张要考究其本姓才可以论婚姻,如宋咸淳十年(1274)潮阳主簿陈思道撰写有《原始厚别》:“娶妻不娶同姓,娶于异性,所以附远厚别也。嗟夫,三代以前有姓有氏。姓以别嫁娶,氏以辨贵贱。三代以后,姓氏混淆,有姓氏同而族异者,有姓氏异而族同者,苟不推原其姓,则别何由而厚哉……予谓今也姓同而族异者,既有所避嫌而不敢议婚,于族同而姓异者,其可以容忍而缔姻乎。呜呼族异而姓同者非亲也。族同而姓异者,亲也。前乎吾而嫁娶者弗及之讲,固有噬脐之悔,后乎吾而嫁娶者,即此为观,宜垂原始之情于议婚之际,尚当勖之慎之,必考谱谍而后行。若然则心安理得而能推广先王附远厚别之意矣,于是乎书。”

现在汉人于此也无甚规矩了,但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韩国似乎依旧坚持同姓不婚。金、李、朴三姓是韩国最为常见的姓氏,在韩语中分别为Kim,Lee和Park。其中,有3百万韩国人口姓Part。同姓人相识的几率之高可想而知。同姓不通婚……苦了他们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据民族学家的调查,其实西南少数民族对同姓不婚的要求在现在也非常严格,
西南各族造人神话中普遍存在兄妹婚而生人的情节,而因为人口较少,同姓有血亲关系的可能比汉人要大得多,
所以,金庸关于大理汉夷相杂同姓通婚禁忌不严的说法大约是小说家言了,何况段誉和众女都是实在的同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QUOTE:
原帖由 XM8 于 2006-5-29 20:12 发表
梁红玉的这个红玉是真名吗?出处是哪里啊?

红玉之名不见于宋史,有的学者认为是后世杜撰之名,
认为红玉乃其本名者的有力证据是苏州灵岩山的西麓“宋韩蕲王”墓边的一块神道碑,名曰“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

南宋孝宗赵 于淳熙四年?1177年?为岳飞等人平反昭雪,同时也追封韩世忠为蕲王,再谥忠武,并按王的规格重新安葬了韩世忠夫妇,立了一块特大的神道碑。此碑高4米多,字数逾万个,俗称“万字碑”。此碑文字虽已剥蚀,几不可见,但苏州博物院存有全碑文本及拓片。碑文中记载了梁氏的姓名:“杨国?即梁红玉?,家楚州,织薄为屋盖。”此碑建于梁氏去世不到30年,碑名由孝宗亲题,碑文系礼部尚书赵雄撰写,内容应当是十分可靠的。

在苏州的朋友可以去证实下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9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19 20:4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77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