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金庸贬斥黄仁宇,何以故?—— 2011新年猜想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黄仁宇的“数目字管理”,更是指一种适应资本主义工商社会要求的社会管理模式,人和资源的自由流动,以及民法对财产的保护等等都是相伴而生的,此帖中的有些比方,显然是把黄氏的“数目字管理”作了简单化和扭曲的解释。
黄仁宇在作品中引用过一句话:“道德主义者必赞扬英勇,谴责残酷,可是他不能解释事故。”

有一处比较可以见到金庸的史观和黄氏的史观的异同。
《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说:“这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袁崇焕评传》中金庸说:“在明末那段不幸的日子中,任何人都是不幸的。每一个君主在临死之时,都深深感到了失败的屈辱……始终是死路一条的将军和大臣……愤怒不平的知识份子,领不到粮饷的兵卒,生命朝不保夕的‘流寇’,饥饿流离的百姓,以及有巨大才能与勇气的英雄人物……在那个时代中,人人都遭到了在太平年月中所无法想象的苦难。在山东的大饥荒中,丈夫吃了妻子的尸体,母亲吃了儿子的尸体。那是小人物的悲剧,他们心中的悲痛,一点也不会比英雄们轻。不过小人物只是默默的忍受,英雄们却勇敢地奋战了一场,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英雄的尊严与伟烈,经过了无数时日之后,仍在后人心中激起波澜。”

有的问题,是整个时代的。这一点,二人都看到了。但是之后,黄氏所求的是“解释故事”。而金庸侧重的,是“赞扬英勇,谴责残酷”。
而两人中间,如果再加上唐德刚以历史三峡中之顺逆批评人物和易中天以制度文化解释故事,则就可至贯通。

黄氏和金庸的区别,也恰恰就是现代历史学家和传统时评社论文学家的区别所在。
但这二者并不矛盾,我们都有道德方面的需求,同样,我们也有对“解释事故”的求知欲。这二者既不互相排斥,也不能互相替代。所以也大可不必因为金庸对黄氏的否定,就把二者对立起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回复 #8 刘国重 的帖子

马教主云: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又云:资产阶级撕破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面的温情脉脉的纱幕,把这种关系变成了单纯的金钱关系。

怎么办?历史学家难道能要求时代倒退回去?

各国实现“数目字管理”,其实都不少了“血和肮脏的东西”,更少不了“单纯的金钱关系”,黄氏治学,以明朝税赋为根基,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制度,基本不对人对事进行道德善恶之批判。

正如他在论及斯大林“大清洗”时所言:这种解释好像为斯大林脱罪,难能澄清视听。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如前人一样写下一些“人神共愤,罄竹难书”的字句,也不见得于事实有补。而且如此交代,历史家亦未尽到他自己阐释事迹之职责。

但是,他在论及法国大革命的时候也说:叙述到这里,本书的作者也和不少的读者一样感到惑然。国王王后及贵族政治家、虔诚的传教士和带煽动性的革命者,当中固然不乏投机分子,可是也有不少忠臣烈士同样地在断头台抛头颅洒鲜血,玉石俱焚,其最后目的无非让资本家赚钱?难道所谓社会契约真的不过是做生意的一种契约,有如柏克所指斥,有如“买卖咖啡与胡椒、印花布和烟草”?虽说本书在以上章节中一再主张不要因为道德问题而阻碍技术之讨论,可是也并不是说道德只是做事时之赘尤,可以完全不理。一到技术之研讨告一段落,仍有将整个问题提出再检讨之必要。

很明显,黄氏优先进行的是“技术之研讨”,他的独到成就也正在于此。而对新中国史,黄氏也未有专论。所以以缺乏对新中国史的道德批评责备黄氏显然是不合适的。
且对于“私有财产”问题,黄氏也并未闭口不言,其云:即是有些大陆性格的国家将互相交换的原则由战时体制粗率组成,局势既正常化,也仍需要改造,也仍将最基本的私人财产权予以固定。除非中国仍然拒绝与外界的潮流汇合,我们就揣想不出另外一种方案足以代替上面的论断。

黄氏云:我们与其追究个人品德,不如认识他们的时代。唐德刚倒是在认识时代的基础上也不忘追究个人品德,但是《新中国三十年》等又如何能在大陆出版?

[ 本帖最后由 恨地无环 于 2011-2-3 13:09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回复 #16 刘国重 的帖子

答案便是黄氏在“高、低层结构”之后所言:中国今后的趋向,也能从这基础上发展。其目的是根据各地区的条件,使全民就业。自宋太祖赵匡胤企图集绢以拒契丹至今已逾千年。即是西洋史里包括威尼斯一心要保持她的商业体制,将统领华立罗判死刑,迄至最近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实施改革的一段,也有600多年。我们可以在当中看到很多国家与朝代的成败兴亡,可是他们最后趋向以数目字管理的方式则始终如一。即是有些大陆性格的国家将互相交换的原则由战时体制粗率组成,局势既正常化,也仍需要改造,也仍将最基本的私人财产权予以固定。除非中国仍然拒绝与外界的潮流汇合,我们就揣想不出另外一种方案足以代替上面的论断。

大历史之视界,以千百年为幅,“数目字管理”是大历史于近代化的最终趋向,如果把各国这漫长的历史阶段截为许多个六十年,那自然许多六十年都称不上实现了“数目字管理”,新中国的六十年,无疑也属于这种,但是与千年以来的许多六十年相比,“数目字管理”趋向之明显则又毋庸置疑了。

中国近现代之历史,正是黄氏所云“社会全面解体又需要全部重造的时候”,须知这两项工程,都是非百年不能论功的大事业。故唐德刚以1840-2040之两百年为中国历史之三峡,中国要走上实现“数目字管理”之坦途,恐怕也当在出此历史三峡之后,在此三峡中的种种是非成败、颠倒梦想,实在也是人与制度跟得上或者跟不上社会演进潮流之必然。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30 10:2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68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