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于马镫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回复 #12 燕京晓林 的帖子

如果讲战例的话,项王绝命前的“快战”在无镫时代也是难以想象的。

衲子有个想法,是关于行军速度的,马镫出现进一步实现了人马一体,应该有助于骑兵长时间行军速度的提高。
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快速行军记录:(轩辕有过几个相关的讨论帖,用了里面的资料)
霍去病“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
卫青“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青因随其后。匈奴兵亦散走。会明,行二百余里,不得单于”;
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曹操军“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

这些都出现在如今一般认为的无镫时代。而汉代之前,最快的行军记录似乎也只有日行百里。汉代之后,金完颜宗弼不足七日轻骑疾驰一千二百里,也是数一数二的记录了,虽然宋代的一里要比汉代长三四十米,但较之霍去病、夏侯渊,也没有什么提速。短时间行军极限,宋吴玠率部自河池(今甘肃徽县)日夜兼程三百里赶至饶风关;多尔衮奔赴一片石的速度看到了几种说法,最快的两种一是一天二百里,一是一日夜三百里,也与卫青、曹军精骑的速度仿佛。蒙古轻骑一人数马的行军方式也就是一日夜三百余里。

如果汉代没有马镫,还能创造出保持如此之久的骑兵行军速度,确实有点难以置信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中国有据可考的马镫,出现在北魏时期,但骑兵的行军速度记录在此后并没有明显提高,那大抵只能解释为对骑兵中的精英,有镫无镫于行军速度没有太大影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史料上肯定,至少在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发明马镫(印度)。
那个是脚趾套,只能用于炎热赤足的地区,也不如脚镫方便舒服,中国公元前二世纪后半叶的古滇国可能就有了。

西欧历史上,公认至少在古罗马晚期已经普遍使用马镫(东方传入)。
一般认为西方在8世纪开始使用马镫。

中国大规模使用骑兵的历史很长,尤其是平原地区,所以,推理起来发明马镫不会很迟。我们重视骑兵早与西欧,故,用西欧使用马镫的时间来臆算中国,可信度很低。
不用推理,我国有出土过北燕、东晋时期的马镫,大大早于西方。

由于马镫这玩意难以保存,考古暂时没有发现,不能作为中国晋代不使用马镫的证据。
当然,如果考古发现了含有“无镫骑兵”形象的古代艺术品,这个才是可以依据的。

“无镫骑兵”形象的古代艺术品在确知马镫已经使用的时代还常常出现。能作确实证据的还是显示“有”的文物、文献。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有报告说文革期间在乌林出土了一件东汉末年的铜马镫,但似乎这个发现的影响力不大,没有找到图片资料,不知道这“一件”到底是什么样子,是单个的还是成双的,估计是不是马镫还有疑问。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5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5 17:4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10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