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三国演义诞生?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QUOTE:
原帖由 douyaoling 于 2007-1-31 11:29 发表
众所周知,三国现存最早抄本在明嘉靖年间,而传说罗贯中生存于元末,到流传时,竟有200多年的文化断层??为什么?
而且,现存明前期的杂剧内容竟与三国演义大不同,相近于评话,竟无演义的影响,这又是为什么 ...

嘉靖本不是最早的抄本,而是最早的刻本。
嘉靖本刻于嘉靖壬午(即嘉靖元年,1522)。
关于演义成书时间,目前比较稳妥的说法仍然是:《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而成于明初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明初成书说的成书时间大抵断在1370年左右,和嘉靖本时隔150年左右。
这150年间,演义以抄本的方式流传,而抄本的传播能力比较有限,此书的影响力在刻本出现前没有充分显示出来也是可以理解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三国》除了成书年代问题,还有版本源流问题。
认为嘉靖本即罗氏原本乃是一说(郑振铎等持此观点),更多的学者倾向于罗氏原本乃是一个更为原始的本子(《三国志传》?),到明朝中叶已经衍化出诸多版本,嘉靖本是一个修改加工较多的本子,而这些版本恰恰可以以其中关索故事的差异分为不同系统。
1985年,马兰安先生在《〈花关索说唱词话〉与〈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变探索》中就指出:《三国》最早版本比后期各种版本包含了更多的民间传说,吸收了民间流传的关索故事,嘉靖本删除了这些故事,所以,《三国》版本演化的顺序是由“志传”本到“演义”本(原载1985年欧洲《通报》,见《三国演义丛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具体可以参见【二十一世纪《三国演义》的版本研究】等文章,网上能够找到。

在版本不断演变孳生,诸多版本并存的前提下,嘉靖本的影响在其刊行后一段时间才显示出来是很正常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明代的《三国》文本可以分为《志传》系统和《演义》系统,《志传》系统的现存最早刻本晚于嘉靖本,但文本却体现出更多的原始性。
有这样一种观点:明代中期诸本都有一个源头,是一本评话耳录性质的文本,《志传》系统对这个文本的保留更多,《演义》系统则作了更多的修改加工。
按此说,早期的《三国》即是从评话而来。当然,这不能简单等同于元代的平话本子,8万字的元代平话本子到80万字的《演义》之间,很可能有一个更为具体记载评话内容,并参照史籍修订的本子。

至于对杂剧的影响问题,这本来就是《演义》明代中期成书说的最有力论据。这个问题如果能完全解决,明代中期成书说也就不存在了。

lz如果有可能的话,不妨找几个《三国志传》的文本来比较下,看和明初杂剧有没有关联。

如果并不见其影响,在衲子看来,大约还是抄本传播力以及影响力的滞后性问题。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QUOTE:
原帖由 douyaoling 于 2007-2-2 07:17 发表
大约还是抄本传播力以及影响力的滞后性问题。?
再滞后也不可能一国番王看不到吧?

看来lz是受张志合《从〈花关索传〉和〈义勇辞金〉杂剧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一文影响很大。

不知道lz手上有没有张志合此文的电子版或者《义勇辞金》的戏文,有的话贴出来大家看下。

衲子以为,有没有影响到杂剧只可作为佐证,不可为确证。
首先,当时各种形式的三国故事可能有几十个版本,某人即使全部看过,也未必每种都会对其创作产生影响。
其次,从题目上看,张志合此文只是考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也就是《演义》一系的出现时间。
而从文本比较来看,更多保留明初《三国》原本面貌的乃是《志传》系统的本子,如果要确实考究《三国》文本对杂剧的影响,就必须将所有版本的《志传》、《演义》一一与杂剧进行比较,而这一点,衲子现在无力为之。而如果认为《三国》文本对明初杂剧无影响的学者也没有做过这项工作,那这个佐证的有力程度也就更为轻微了。

[ 本帖最后由 恨地无环 于 2007-2-2 09:55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9 01:2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57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