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征文】小武, 小偷的故事,就不相信论坛里没人能看懂。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看了《刀疤》,也搞清楚了lz的《小武》。
刀疤的故事讲得清楚,是因为在挨刀之前有充足的铺垫拉开距离,且以“我”作叙述的第一段与后面以对方为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可以自然衔接,听故事的人能先无障碍地接受这个故事,然后再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重新对号。(这也是讲故事人这样讲故事的目的)

《小武》的第一段出了问题:
我被人斩断右手时【小武】,小偷小武刚从山西过来九天。【B】
对他我不想评论,我只诉说我失去右手的原因。【小武】

然后下面又是【B】的第一人称。
全文的第一人称使用过程是【我】-【对方】-【我】-【对方】-【我】
对比《刀疤》,则是【我】-【对方】-【我】

《小武》第一段的第一人称交叉太频繁,没有作合适的间断,这就造成了阅读的障碍。

并不完全是精简的问题,而是精简过程中反而使叙述更复杂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对,恰恰是第一段的第一人称反复交叉使用,使本文反没有《刀疤》清晰。

这种叙述方法其实并不像它看上去那么先锋。
叙述一个自己参与的事件,我们一般采用第一人称,但使用第三人称的情况也不少见,比如某人讲述自己N角恋的故事,就可能用ABCD这些第三人称代号完成叙述,然后再指出自己对应的角色。第一人称交叉,其实就是在ABCD中选择一个非我的角色使用第一人称。

讲到这些,衲子又想到了自己去年在武侠写的《青蜂山》一文(有做广告的嫌疑了),造成读者阅读疑惑的地方其实也是一次第一人称的交叉。
那篇文章所叙的就是自己之事,但因为某些原因想拉开写,就使用了主人公的分裂人格作为第一人称,而这个分裂人格是嫁接在主人公死去的丫鬟之上的,也可以说是分裂人格和丫鬟灵魂的混合。但到了文章最后,主人公死去,第一人称的使用权完全落到了丫鬟的灵魂上,就这样一次不完全的第一人称使用权交换,也造成了理解的困难,而当时衲子正是试图用这种交换产生的障碍,揭示之前叙述者乃是主人公分裂人格的真相。现在想来,也并不是很成功,但至少没有过于妨碍对故事本身的叙述。

------------------------------------
小朋友买瓶酒送给爸爸,营业员问他要哪一种,他说:“爸爸每次都喝那种。”
营业员再问他是什么牌子,他说:“瓶子上有个没穿衣服的女的神仙在天上飞。”
营业员拿出一瓶酒问:“是不是这个?”小朋友倒认得瓶上的几个字,说:“对,就是洋河普曲。”
------------------------------------
当作者叙述一个故事的时候,或者出于巧思的需要,不想直接说出“洋河普曲”,但也不能就止于“爸爸每次都喝那种”。对这个故事,作者是已知(全知)的,但读者就好像营业员,需要更多的信息完成阅读中的推理。

所以衲子后来写东西都会先找个朋友看看,避免出现严重的“自知以为人知”行为。

[ 本帖最后由 恨地无环 于 2007-1-23 15:30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原氏兄稍安毋躁,讨论下行文手法而已。

衲子觉得您的构思中有一处不太妥当:
“小偷小武”只是小武把自己名字赋予给自己的朋友;一是方便讲述;二是用自己的名字来称呼别人,可以看出俩人关系非同一般,再结合全文,就知道小武是有愧疚感的。
按常理而言,即使关系再好,也不会用自己的名字来称呼别人,尤其是自己也是这个故事中的人物,这种“赋予”造成的混淆大于讲述的方便。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衲子在之前的回帖里就说了,使用第三人称叙述自己的故事是很常见的。

但既然是自己感到羞耻,被困于愧对某个人的罪恶感,就更加不会让把自己的名字加于这个人。

似乎有点为复杂而复杂,忽视了意义的合理展现。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谢逊和殷白眉闹翻了,踢鹰王场子的时候就感觉自己是高尚伟大的。
但他打死了空见,只要一想到空见就会觉得谢逊是畜生,猪狗不如。
故然谢逊也恨不得当时是空见打死了他,他非常希望将杀与被杀的关系对调,但他绝对不会把正义与非正义的关系对调,也就不会已经沾染不义的名字加于空见。

当然,两个故事,不能等同。
衲子只是想说明把这两种情感糅合在一起可能比较勉强。或者,小武已经因为负罪感错乱了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呵呵,到现在感觉是原氏兄自己的解释把文章复杂化了。
大家跟着绕就绕更远了。
小武根本没有用自己的名字称呼别人,没有把名字赋予朋友。
小武就是在涉及断手时用小武之“我”,而在叙述故事时用朋友之“我”。

除了解释的复杂化,大家第一次看时的不解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语言是线性的,但文字的阅读则不一定。

盲人问:“那幅画是什么?”
我说:“狗和人。”


如果是语言的对话,盲人肯定是先获得“狗”这个信息,再获得“人”这个信息。
而在这个帖子上,读者应该都是几乎同时获取了“狗”和“人”这两个信息,就好像看到了那幅有狗和人的画。
而且因为衲子用红色标注了这句话,所以很多人会先阅读这句话,再看语境。

原氏兄的《小武》,篇幅过于短小,第一段提出“右手疑问”后,读者会无意识地提高对全文中“右手”字样的敏感度,然后直接看到了最后一段。
似乎不少看悬疑小说的人就喜欢先看头尾,可这篇文章先看了头尾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疑念:“小武(我)到底是哪个?”
带着这个疑念再看就会晕了,因为实际的阅读顺序已经变成了一、四段——二、三段,也就是略去了中间过程直接把两次转折拧一块儿了。

再次感叹影视和小说的不同,影视毕竟是强制线性的时间艺术……

如果原氏把第四段用白色写,或者和第三段空出一屏的距离,应该就会比较好理解了。

[ 本帖最后由 恨地无环 于 2007-1-23 19:42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30 04:1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56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