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请教几个哲学问题,关于科学&朴素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6-10-14 19:22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朴素唯物主义  又称“素朴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
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第一形态,与之相继的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然后才是“科学唯物主义”。

古希腊人把认识宇宙万物共同的本原问题(即万物同一或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把寻找“始基”看成是最智慧的事情。古希腊哲学家们都在不约而同地寻找万物的“始基”,他们在寻找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有的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水”(如泰勒士),有的则认为是“气”(阿那克西米尼)、“无规定者”(阿那克西曼德)、“火”(赫拉克利特)、“数”(毕达哥拉斯)等等,他们的主要倾向是把“始基”归结为某一感性事物或者说只能外在地规定“始基”(包括毕达哥拉斯学派)。

这些把世界的“基始”归结为某种感性事物的学说就称为朴素唯物主义(这个“朴素”可以理解为简单的,源于自然的,未抽象的)。
虽然他们坚信世界源于某物又归于某物,但只是在经验之上产生的推测,是无法被证明的。

在他们之后,巴门尼德找到了“存在”范畴,建立了“存在论”哲学。在巴门尼德看来,从前的哲学家们追求的所谓始基(即万物同一的东西)或世界的本原,真正说来,既不是“水”、“气”,也不是“数”、“火”,更不是其它的感性事物。本来,“始基”这个概念是用来说明世界万物与世界本原之间的关系的,它本身就意味着与万物存在着某种关系。然而,巴门尼德一旦把始基与感性事物完全分开之后,就不能说明万物与始基的关系问题了。怎么办呢?于是,巴门尼德就用“存在”这个更灵活、更一般、更抽象、摆脱了更多感性规定的范畴来代替“始基”范畴。“存在”比“始基”还要“始基”,毋宁说它就是纯粹“始基”。显然,作为纯粹“始基”的“存在”范畴不再像从前哲学家们所使用的“始基”那样具有感性外观的特性,不再纠缠于感性事物中,而保留了“始基”自身所应有的内在的、抽象的、理想的(或理念的)特征。

我们一般把巴门尼德归为客观唯心主义,其实衲子觉得巴门尼德既不唯心也不唯物,他终结了唯物主义的感性事物基始阶段,又影响了柏拉图“理念”的产生,把形而上学推向了新的阶段。


【宇宙间最基本的真理是什么?我想这是一切推导的基础吧】
其实这已经是第三个问题了,第一个问题应该是:宇宙有基始么?有所谓最基本的真理么?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有,人能够认识、理解它么?

人类似乎有一种形而上学的本能,往往直接提出第三个问题。而当前两个问题被发现的时候,也就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崩溃之日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6-10-14 22:01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解释只是“形而上学”在哲学史某一阶段的一种定义。在你引的文字中也可以看出,这个定义是有针对性的。

我们还是看看这个词的原初含义罢:
「metaphysics」这个字的本意是「物理之后」,据说是因为后人在整理哲人亚里斯多德于形而上学这一方面的专论时,恰好将其放置到「物理(physics)」这一科之后,所以就这么称呼起来。当然就意义而言,形上学本来就是在处理物理(自然)之后或之外的问题。而这个词在汉语中的来源则是《易经·系辞》:“形而上学谓之道,形而下学谓之器”。

也就是说,形而上学其实就是哲学。老子也罢、黑格尔也罢、马克思主义哲学也罢,都是形而上学。
所谓人有形而上学的本能,是说人类本能地追求一个终极解释:“是什么?”这就是形而上学的最初状态。
就好像有一座极长的跨海大桥,人在此岸,总会渴望知道桥那段的彼岸是什么样子。(其实人并不知道彼岸是否存在)
而形而上学的第二个状态就是人发现自己的能力是无法达到桥的那端,得到那个终极解释的,于是人必须用理论的推断给自己所能达到的极限设个“界碑”,也就是“能怎样?”
我在此岸,在此岸生活,为何要追求“彼岸”,追究“极限”?这就引出了形而上学的第三个状态:为它本身,也是为人类进行辩护——“为什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6-10-15 12:03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物也罢,心也罢,惟不可“唯”。

在衲子看来,哲学和艺术,是与宗教最为接近的学科。一个唯物无神的哲学,就必须与艺术共同弥补该哲学信从者内心的宗教缺失。但令人遗憾的是,往往是这个唯物无神哲学部分添补了宗教的位置,同时以宗教的权威信仰取代或部分取代了哲学的思辨精神。而因为“唯物”精神对心灵问题的简单化判定、操作,不光宗教对于人心的职能缺失了,艺术也从活生生的人学变成了教条化的“大社会学”。

马克思所在的欧洲,神学和宗教的传统漫长而坚实,而在东方的这片土地上,“宗教”本来就有更浓重的功利色彩,在唯物无神的哲学占据统治地位之后,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激情过后的信仰危机、心灵迷失和唯利主义泛滥。

本区另有紫冠道人【唯物主义批判】系列,不妨一读。
http://www.xycq.net/forum/viewth ... hlight=%CE%A8%CE%EF
http://www.xycq.net/forum/viewth ... hlight=%CE%A8%CE%EF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30 20:0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20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