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为什么那么多“之”, 东晋南北朝人名好多带“之”字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6-10-11 11:38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东晋南北朝时期人名中多有表示宗教信仰之字样,
如佛教之“释”、“僧”,道教之“道”,及天师道之“之”,
这些字甚至可以父子同用而不避讳(“道”在道成登极后亦讳)。
对此,陈寅恪先生《金明馆丛稿初编》中《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崔浩与寇谦之》等文皆有论及。

“六朝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所以然之故,虽不能详知,要是与宗教信仰有关。王鸣盛因齐、梁世系‘道’、‘之’等字之名,而疑《梁书》、《南史》所载梁室世系倒误,殊不知此类代表宗教信仰之字,父子兄弟皆可取以命名,而不能据以定世次也。”(见《金明馆丛稿初编》之《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

“祖、父、孙可同用‘之’字为名,兄弟同辈其名亦得皆用‘之’字,但‘之’字亦可省略。此等例证见于六朝载籍者甚多。”(见《金明馆丛稿初编》之《崔浩与寇谦之》一文)

朱自清先生1933年11月29日日记:读陈寅恪先生《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极有胜义:1,天师道与两晋关系极巨,王、谢等大姓皆信之;2,六朝人重家传,然父子可同名“之”,此道名也,又如道字、灵字亦皆教名;3,书法与写经及符录有关;4,竹能宜子,王子猷等爱竹,非尽雅怀;5,羲之好鹅,或取其能解丹毒。(265页)(见谢泳先生《朱自清与陈寅恪》)

至于上面一位朋友提到王羲之的个人信仰问题,衲子的解释是:
当一个家族世代信仰某个宗教时,其子弟即使并不信从此教,名中亦有可能存在“教名”,
毕竟本名不同于字号,体现的是家族长辈意志,本人选择权基本米有……

至于王氏家族的信仰,《晋书·王羲之传》云:有七子,知名者五人。玄之早卒。次凝之,亦工草隶,仕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诸将佐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所害。

既云“世事”,从语义上可以上溯两代,也就是到王羲之的父辈了,王羲之渡江不过十岁,建康又是佛教盛行之地,其子孙仍信奉天师道而至弥笃者,必然有来自王导、王旷辈的影响,而“张氏五斗米道”更说明王氏可能从曹魏的张鲁教主大人时期就信奉此道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6-10-11 11:53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谷风及雨 于 2006-10-11 11:10 发表


张鲁是5斗米教吧


东晋天师道孙恩造反为什么他不带之??王坦之不是被天师道军杀的吗?

孙恩的“之”可能是属于省略掉的,也就是说称其孙恩、孙恩之都可以,
但史料中提及孙恩处多随“之乱”、“之难”、“之为”语,行文不宜两之并出,故从略。
衲子上面所引《晋书》云:“孙恩之攻会稽”,这个“之”断于前后皆可,但是似乎断于前更适合些。

坦之好像是因为桓温擅权而死的。同道的凝之死于孙恩之手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凝之既有:“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之语,说明他认为“大道”是在他这边的,同样孙恩也必然认为“大道”在自己那头……
成者道败者妖,还有尖锐的阶级矛盾,砍了罢……

[ 本帖最后由 恨地无环 于 2006-10-11 12:14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6-10-11 13:19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4 阿巽 的帖子

《说文解字》始“婴”字:頸飾也。
《康熙字典》释“婴”字:
【廣韻】於盈切【集韻】伊盈切【正韻】於京切,𠀤音纓。【釋名】人始生曰嬰兒。胷前曰嬰,抱之嬰前,乳養之,故曰嬰。一曰女曰嬰,男曰孩。 又【六書故】女首飾也。嬰,所以飾也。【荀子·富國篇】處女嬰寶珠。別作瓔。 又加也。【賈誼·治安策】嬰之以芒刃。 又觸也。【韓非子·說難】龍喉下逆鱗,嬰之則殺人。 又繞也。【後漢·卓茂傳】嬰城者相望。 又縈也,絆也。【陸機詩】世網嬰吾身。【張九齡詩】形隨世網嬰。 又山名。【隋圖經】嬰山,幷州之主山。又【山海經】金星之山,多天嬰,其狀如龍骨。 又九嬰,水火之怪。【淮南子·本經訓】堯使誅九嬰于凶水之上。 又盂也。與罌通。【𥠇天子傳】黃金之嬰之屬。 又姓。晉季膺之後。別作賏。 又【集韻】於慶切,音映。關中謂孩子曰嬰。 又於正切,音郢。嬰累,弱也。一曰絆也。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1 19:1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91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