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一个问题:中国古代不知道亲属的基因结合会导致基因病,但是为什么禁止近亲结婚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光绪沩宁丁氏五修家谱中有《丁氏家规十二戒》:“八戒同姓为婚:礼,同姓百世不通婚,厚别也。是以昭公娶吴,贻议千古,楚南陋习,尝有蹈此者。畏人议乃解之曰,同姓不同宗。夫宗者姓之所自始也,姓既同矣焉,有宗不同之理乎。吾族原无二姓,务宜谨守同姓不婚之礼。”
这段话典故不少,“厚别”二字,出自《礼记·郊特牲》中所说的“娶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礼记·曲礼上》又言:“娶妻不娶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这大约是汉人礼法中对同姓不婚的最早明确要求。
“同姓百世不通婚”出自《礼记大传》:“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昭公娶吴,即吴孟子故事,《论语》言: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鲁昭公娶了吴国的女子,同为姬姓,故不称吴姬,而称吴孟子,遮羞也,二爷不爽也
(其实娶同姓甚至有血缘关系的同姓在上古时是贵族的一种特权,牵扯出去就远了,不说了,但崇尚周礼的孔学者对此是极度BS的,殷商之前还没这个规矩,既往不咎,昭公娶吴就千古骂名了。后世也不是没有同姓婚配的,汉吕后妹嫁吕平;王莽娶宜春侯王咸女,后称曰宜春氏。 从王莽妻后称宜春氏看,自然是难免时讥)
《白虎通义》:“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不娶同姓,娶同姓者一国同血脉,遂至无子孙。”《左传》云:“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云:“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娶妻避其同姓,畏灾乱也。”
可以看出,当时人对同姓婚的恐惧有很强的遗传优生学经验成分。

上古时有姓有氏,后世皆称姓,于是严格于礼法者甚至主张要考究其本姓才可以论婚姻,如宋咸淳十年(1274)潮阳主簿陈思道撰写有《原始厚别》:“娶妻不娶同姓,娶于异性,所以附远厚别也。嗟夫,三代以前有姓有氏。姓以别嫁娶,氏以辨贵贱。三代以后,姓氏混淆,有姓氏同而族异者,有姓氏异而族同者,苟不推原其姓,则别何由而厚哉……予谓今也姓同而族异者,既有所避嫌而不敢议婚,于族同而姓异者,其可以容忍而缔姻乎。呜呼族异而姓同者非亲也。族同而姓异者,亲也。前乎吾而嫁娶者弗及之讲,固有噬脐之悔,后乎吾而嫁娶者,即此为观,宜垂原始之情于议婚之际,尚当勖之慎之,必考谱谍而后行。若然则心安理得而能推广先王附远厚别之意矣,于是乎书。”

现在汉人于此也无甚规矩了,但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韩国似乎依旧坚持同姓不婚。金、李、朴三姓是韩国最为常见的姓氏,在韩语中分别为Kim,Lee和Park。其中,有3百万韩国人口姓Part。同姓人相识的几率之高可想而知。同姓不通婚……苦了他们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9 10:0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99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