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明朝和清朝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回复 #73 花竹里 的帖子

很多问题往大了看,是帝制王朝的共性,往小了看,是人性恶的共性。而在异族统治的王朝,这些问题就往往会被归结到民族性上去。

比如变法,自东周至明朝,各代变法,受到各种势力的阻挠是很常见的,失败也并不少见。
比如为维护统治和地位而牺牲大局,赵构杀岳飞是也。
“保某朝而不保中国”,崇祯宁死不降李闯,南明联清剿贼,难道不是“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的行径吗。

打不过就走那是正常的,像赵构那样明明打得过,为了自己的帝位,放弃了久望王师的百姓收复故土的希望不也有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中学政史教育真是害人不浅。

如果连近代化之前中日社会形态之区别都不能分辨,也就不必大谈资本主义萌芽、自己探索现代化道路云云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不过这个数据是建立在明朝初期人口的7000万基础上,忽略了鼎盛时期人口的高速增长。

这个是说计算人均GDP的时候,人口被低估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回复 #109 朱红之月 的帖子

如果说人口是洪武年间的数据,而GDP是1500年的数据,那计算出来的600美刀人均GDP水分就很大了,实际应该在353美刀左右。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回复 #112 朱红之月 的帖子

这不是我的看法,我只是在看您提供的数据。人口低估了,人均GDP不就是高估了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所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明朝对于气候问题引起的粮食危机没有积极应对,而且其货币政策和对外贸易更加加剧了危机的严重性。
前面一位反复提及明朝大量吸入境外白银,这件事其实是祸福参半的。
明中叶刚好赶上了南美的银矿大发现,因为中国产银极少,故而银价高于世界水平,引发了白银的大量流入,这解决了自中唐以来的钱荒问题,但是也宣告了明朝货币政策的失败。在获得官方承认和一条鞭法实施后,白银成了大明的第一货币,东南沿海地区为了获取更多的进口白银,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这无可避免地导致了粮食用地转为桑棉用地,使这些地区的粮食产量出现下滑。
又因为银根不握在自己手里,加上上至皇族下到民间都有贮藏白银的习惯,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流入中国的白银大幅减少就直接导致了流通白银的匮乏。同时因为白银流入减少,纺织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而农业产能一时又无法恢复。承平之时,这些地区还可以从他处调购粮食,但是一旦大规模的天灾兵乱出现,那就是有银子也买不到粮食了。另外西北山东等等不产丝绵的地方,白银流通稀少,但是农民需要以实物折银完税,这个过程大大加剧了农民的负担,甚至丰年也要鬻妻卖子,到了荒年相率为贼也就不奇怪了。
总之,明朝对外贸易繁荣的背后,是自身货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大危机,而这个问题,大明政府似乎从来没有过对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回复 #130 congwanshui 的帖子

17 世纪 40 年代初饿死许多人,到处是乞丐,杀害婴孩,甚至人相食。在这个时期,类似的描述也见之于中国东部和东南部的其余地区,在许多地区, 紧接饥荒之后发生了时疫。由于普遍的粮食囤积和投机,食物价格上涨,而 流通的白银量急剧紧缩,情况更加恶化。在 17 世纪 40 年代,尽管水、旱、虫灾很严重,但在许多“饥馑”地区,显然仍可买到大米,问题是价钱太贵, 许多人买不起。

  这些自然灾害也给政府财政带来重大损失。江南、福建沿海和其他从前的富庶地区,纳税人拖欠税款,或抛弃他们的财产;佃户攻击地主和收租人; 奴仆反对主人;城区工人闹事;盗匪活动增加;饥饿的农民在乡村到处流浪觅食。到 1642 年,大城市苏州明显衰落,许多住家“人去屋坍”,而曾经是富裕的乡村,土地没有了主人,只有武装的人才敢去。

以上资料引自《剑桥中国明代史》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回复 #146 hahaku719 的帖子

这些描写一是集中于升平市井,二是有点THE GOOD OLD TIME的意思。

“江南白米,余幼时不过七钱,近十年乃贵,今有逾一两者,贱亦不及一两耳,民大以为不堪。《五伦书》载,洪武中德清王轸家书云:浙西米价极廉,白者十分一升,可见太平之时矣。”茅元仪《掌记》

顾起云《客座赘语·议籴》:“金陵百年来谷价虽翔贵,至二两或一两五六钱,然不逾数时,米价辄渐平。从未有若西北之斗米数百钱,而饥馑连岁,至啮木皮、草根、砂石以为粻者。”

明代从大量白银流入,以银为本位货币后,物价总体是持续上涨的。工商业从境外得到了大量白银,在农业产能没有随之提高的情况下,物价升腾不可避免。而在白银流通匮乏的西北地区,农民在实物折银完税的过程中又要受到沉重的剥削。
明朝的粮食安全和货币安全握在老天和洋人的手里,这也是导致亡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回复 #149 congwanshui 的帖子

没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亡国很正常。有什么好无语的。只不过明清相对于前朝,多了一个受白银影响的因素。

我们现在保耕地红线,调整贸易结构,扩大内需,政府直接通过银行控制货币发行,和明朝中晚期的情况比一下,就知道这些政策的重要性了。


说明朝的货币安全在洋人手里,是指明朝本身产银很少,却以银为本位货币,过于依赖墨西哥进口白银,就好比如果我们现在以美元当本位货币,那货币安全自然不在自己手里了。

[ 本帖最后由 恨地无环 于 2009-9-10 11:43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回复 #157 phoenixdaizy 的帖子

这个还是很不一样的。

美国自己石油资源不少,巴以战争以后,老美就是一边大量进口,一遍搞石油储备。现在大约是60%进口,非洲中东美洲等地都有进口,鸡蛋篮子还是比较多,而且各种新能源也在研发中。即使再出现石油危机,老美还是能挺一阵,而且真到了大危机的时候,老美也有能力用更极端的方式搞到石油。

明朝自己的货币政策失败了,自产白银又非常少,墨西哥有银子过来就用,没银子过来也没有什么对策,实在不能相提并论。
而其明朝用来换取白银的还不只是丝绵瓷器这些东西,因为明朝银价高,欧洲商人直接以银换金,日本商人以银换铜,运回本国都能得到厚利。所以白银的大量流入还伴随了其他贵贱金属的流出。

明末和清末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白银紧缺,明末的问题是白银进口大幅下降,大概是下降40%,清末是贸易逆差和各种赔款导致白银外流。
以进口贵金属作为本位货币,政府对货币市场缺乏控制能力,流通货币匮乏,物价飞腾,这个问题别说解决了,明朝政府大概都没有考虑到过。

[ 本帖最后由 恨地无环 于 2009-9-10 16:45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30 08:0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80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