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笑看经济学家张五常
性别:未知-离线 捉笔代耕犁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0
编号 152677
注册 2007-5-5


发表于 2007-5-22 17:2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笑看经济学家张五常

张五常是个经济学家,好象在香港或美国做教授带博士,好象差点和诺贝尔奖拉上了关系,好象或自以为他的经济学造诣在华人乃至洋人中无出其右者。
    我很少看他写的东西,老实说,他的专著不用看也自知啃不动。但他有关中国发展的文章或议论,我还是注意浏览了一下。和中国大多数经济学家差不多,他的高论也常给人以驴唇不对马的恶相或丑态,有反驳者干脆咒骂他缺良知、少人性!讥之为“张无常”,阴间鬼差的意思。
    比如,在当今中国大多数人没有医疗和养老保障的情况下,张五常高调建言中国要警惕西方的所谓“福利主义”。类似情境的言论还很多,好在他不是站在下岗职工和失去土地的农民中扯开嗓子、唾沫星四溅地传经布道,否则是要被掌嘴以至满地找牙、屁滚尿流的。
    我倒认为他的有关中国现实的黄腔谬语,与学问无关,与品德无关,与性格或心态有关。刚在网上看了他的一篇或一段文章,标题是《民主-从美国的经验说起(张五常)》,我更确信这个判断没错。
    至于他这种心太的成因,不排除和文化有关。龙应台讲,有学问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此君可能有满脑子的理论概念,文章口气甚大,就是嗅不出多少人文气息,也摸不清他的历史观--在他身上感受不到一个民族的理想。可以预期,假如张五常也要归入没文化之徒,假如张五常也能指点或左右江山,吾国三代以后再学民主也不迟。而且到时不必象张五常万里迢迢跑到美国去研究,就近在柬莆寨或蒙古取取经就够了。
    由此看来,一谈中国的民主,总不免让人焦虑。然而,不谈,不真心地谈,就不让人焦虑了吗?实际上,焦虑会更多,老百姓、专家学者、领导人们何尝不焦虑?历史走到今天,中国人唯有认真地谈论民主、研究民主、实践民主,才是积极的应对之举。中国的民主不仅是权力的再分配,同时也是义务的再分配。我等百姓会有更多的权力,但也会尽更多的义务,总之是个学习、适应、完善的博弈过程。民主不仅能让我等百姓学到新东西,也一定能让著作等身的张五常学到新东西。实践是人类必须永远请教的宗师,至于张五常似的学者,我想中国百姓也不太可能被他唬住的。
   其实我辈百姓及“今天中国的同学”喜欢的民主,就是温总理最近有一段讲话所表达的意思:下级要学会说真话,上级要学会听真话;人民要敢于说真话,执政党要敢于听真话——只是要代代做到如此,我们不能寄望于遇到唐尧禹舜、遇到李世民,我们需要一套全体人民自由参与的宪政体系。我们需要从头开始,我们各方面的条件比两百多年前民主立宪的美国强多了。那些认为中国人素质较低难以适应民主体制的人,多半是所谓学者和政治家,广大百姓,即便是已然少数的文盲,断不会睁眼说瞎话的。
    实际上,各种资源相对稀缺的中国农民正在很好地参与初级民主--现行的村委会公推公选。有理由相信执政党会越来越自信和成熟,我们终能看到公选镇长、公选县长、公选省长的时候,而且这个进程会加快。当前热议的“党内民主”(梁妍慧)、“党内三权分立”(中央党校教授王贵秀),就很有现实性,若能尽早推行,似能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有章可循的框架,对减少腐败、提高行政效率、遏制社会不公必有划时代的作用。
    民主不是富人具乐部的门槛,不是可有可无的目标,而是当今人类的生存方式和进步保障。我党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和论述。中国社会发展到现在,走了很多弯路,总体的结构困境就是政治改革滞后,也就是民主滞后。但愿中国领导人不时机地处理这一紧迫课题,创造出真正稳定的社会大和谐。
    看张五常的《 民主-从美国的经验说起》,让人摸不清头脑,这种文章在书呆子面前炫耀一下,或许还算有点资格。给务实的领导层看,不过是华众取宠;给我辈心向民主的百姓看,不过是一堆金光闪闪的驴屎蛋蛋。
    如果说中国现实是一幅用方块汉字书写的上联,先不说内容水平怎样,学富五车的张五常为何对一幅令人啼笑皆非的洋文下联?要真是世界级的大师,也犯不上以此心态故作高深地指点:“可惜今天中国的同学一般不明白,对民主的概念胡乱猜测。”
    耶稣之所以伟大,其中一条,是因为他能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最确凿的真理、最坚定的信仰,无论在别人看来这个真理、这个信仰有多么简单或复杂。孔子不也是一样吗?也就是庄子说的,“天下莫与朴素争美”。
    从心态上看,张五常岂止是个经济学家,他还是个自先秦以来的大卖弄学家。他以魏晋高士的姿态,引经据典地给本来还有所明白的国人高谈了一通至人哈欠的民主玄学。
    等着听好了,他还会有看似不要脸实则不着调的时候,性格注定。
    所以我说张五常的黄腔谬语,与学问、与品德无关,而与心态有关。汉代的王恺、石崇喜欢“炫富”,张五常喜欢“炫知”,算是个人爱好吧。
    这样想来,与张五常较真,实属没劲。写都写了,只好没劲一回。



附:
    民主-从美国的经验说起 (张五常)

    今天高举民主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朋友可能不知道,民主(democracy)这一词在十七世纪之前声名狼藉,被学者低贬。民主的概念抬头,起于十八世纪初期,美国的没有君主的自由发展对欧洲有很大的影响。一七七六年美国的「独立宣言」,是民主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后一七八七年美国制定宪法,内容是规划联邦制的安排,但最重要的发展是一七八九年把「权利法案」(The Bill of Rights)加进
宪法之内。民主从那时到今天得到正面的阐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可惜今天中国的同学一般不明白,对民主的概念胡乱猜测。

  美国「独立宣言」的保障人权,有点武断,可以质疑。「权利法案」对人权说得清楚一点,但重点是保障产权。美国的宪法今天被一般学者誉为举世最可取的,主要是这宪法含意着一个重要的真理:要维护整体利益,我们必须从维护个人利益做起。这是「权利法案」的精神所在。

  民主的正确定义,学者们到今天还拿不准。他们以投票定民主,是不得已而求其次的想法。但投票是少数服从多数,可以容易地违反了「要从维护个人利益做起」这个黄金定律。任何人的任何喜好,一般属于少数,如果凡事投票,我们怎还可以生存呢?「多数虐待少数」(tyranny of the majority)是研究民主投票的学者的重要项目。

  美国宪法的重点,是要从保障个人利益的大前提下容许民主投票。这就是以宪法划定个人的权利,界定什么事项可以投票取舍,什么不能。人权与产权于是要有清楚的界定。多年以来我常说,如果没有上佳的宪法或类同的权利界定,民主投票可能带来大灾难。

  被誉为当世最可取的美国宪法,因为权利界定还不够清楚,投票带来的麻烦不少。应不应该有价格、租金等管制呢?我的阐释是这些管制违反了「权利法案」的私产保障,以投票决定是违宪的。但美国好些城市以投票通过租金管制,而联邦政府当局于七十年代初期通过了石油及其它价格管制,使高通胀与经济不景并行了十年!

  民主投票有两个好处。其一是否决独裁暴君或无能执政者的继续存在(虽然不一定得到好效果)。其二是在某些公众的事项上——例如要决定一间公寓大厦维修时外墙要涂上什么颜色——民主投票可以节省交易费用。另一方面,民主投票有四个弊端。其一是贝拉克与阿罗提出的难能定律(Impossibility Theorem),指出逻辑上民主投票不一定能反映民意。其二是投票可
以否决少数人应该有的选择自由。其三是投票可以剥夺他人的产权利益。其四是通过投票各顾各地争取利益,政治费用(也是交易费用)可以很高。可能我认识的朋友都不伟大,因为我不认为有一个在投票时会只为社会设想,牺牲小我。

  宪法不够完善或推行欠佳,不仅投票可以坏大事,政府的胡作非为屡见不鲜。贪污不论,通胀可以是间接税,福利经济可使官员上下其手,而政府以借口垄断或管制则是家常便饭了。就是文明令人欣赏的美国,其宪法不容易解决这些问题。

  分析过民主投票的经济学者有五个曾获诺贝尔奖——弗里德曼、阿罗、海耶克、布格南与贝加——他们对投票都有质疑。还有一个重点。弗老曾经对我说,不少国家把美国的宪法搬字过纸,但效果一塌糊涂。我的意识是除非国家有支持宪法的组织架构,或者有高度的人民知识与优秀的司法制度,写进了宪法不代表什么。

[ 本帖最后由 捉笔代耕犁 于 2007-5-23 16:43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5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3 04:2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03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