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绿毛龟 于 2008-7-23 17:17 发表
感觉你对易的理解有问题。
“自从易中天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台栏目贬低诸葛亮的能力以来...”
易中天贬低过诸葛亮的能力吗?他只是指出、并且同意陈寿在《三国志》中评论诸葛亮军事能力非其强项的说法而已。
“其文除了秉承易中天一贯的北伐是穷兵黩武的观点”
易中天说过这种话?我倒是记得,易中天认为诸葛亮屡次出兵伐魏是有道理的,例如继承先帝遗志、小国更须强兵等等。
你确认你看完了易中天的品三国?
1.易中天在品三国的开篇即把成都武侯祠里的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解释成是对诸葛亮的批判,莫非是夸奖诸葛亮?这副对联是清代人赵藩有感于当时的四川总督岑春煊施行苛政、滥杀无辜,在游武侯祠时有感而发所作的。对联以诸葛亮“七擒孟获”“斩马谡”“不治法正”为故事背景,告诫岑春煊治理蜀地要感悟诸葛亮用兵“攻心”、施政“审时”,宽严得当的经验,深思自己的执政行为。
2.易中天《品三国》中的观点认为“诸葛亮坚持荆州集团第一,东州集团第二,益州集团第三的用人原则,蜀汉政府的高官没有益州土著,导致益州土著对政府不满,间接导致蜀国的最早灭亡。”关于此点,我已经在本文中驳刘教授时一并驳了,不再累述。
3.易中天《品三国》中还提到一个观点,“诸葛亮建立的是一个军政府,连年的北伐需要大量的军费开支,财政来源是向益州百姓和土著豪强不断征税,还有出售蜀锦。诸葛亮生活勤俭、依法治国,全国百姓在他的带领下纪律严明的过苦日子。蜀汉百姓民皆菜色,生活甚苦。”此点本文亦有驳及,在余明侠先生的《诸葛亮评传》中,有一章重点讲述了诸葛亮的经济政策,主要有:
1)务农殖谷的农本思想。主要有安抚流亡、打击豪强、轻徭薄赋、闭关息民、养育民物等五项。
2)实行盐的专卖政策。在诸葛亮当政时期,亲自考察并改进了火井煮盐即天然气煮盐的方法,获巨利。
3) 实行铁的专卖政策。(盐铁实行官卖,诸葛亮任命王连为司盐校尉、张裔为司农中郎将,专门负责盐铁官卖,使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在诸葛亮当政时期,重视科技,对冶铁技术不断改革,兵器制作采用淬火法。
4) 大力提高蜀锦的产量,外贸专营。
5) 派专人维护都江堰,兴修农田水利。
6) 恢复汉中经济,进行军屯。
7) 开发南中,发展当地生产力,《华阳国志》记载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南中在平定之后给蜀汉政府财政上很大支持。
综上所述,蜀国以一州之地对抗强大的曹魏,不是靠玩命收税、盘剥百姓来维持财政收入和军费开支,而是凭借诸葛亮开源节流、发展生产、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实施盐铁专卖等正确的经济政策;同时诸葛亮以身作则、为官清正,举国官吏清廉,蜀汉在他的治理下国家富足,人民安居乐业、府库充实,成为三国时期治理最好的一个国家,这样诸葛亮才会有足够经济实力和军力去北伐中原。真如易先生所言,诸葛亮怕是没空儿去北伐了,先忙着对付蜀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吧。
4.易中天不是同意陈寿,是曲解陈寿的意思。按照易先生的说法,评价苏东坡“书不如文,文不如画,画不如诗,诗不如词”就是说苏东坡的书法很烂、不值一提了?
5.易中天《品三国》中对诸葛亮兴复汉室的看法是“诸葛亮高估了他的政治理想的号召力,此刻的曹魏已非当年的曹魏,中原没人再想兴复汉室。鲁肃早已提出汉室不可兴,比他高明的多。诸葛亮北伐仍提出过时的口号,早没有了吸引力。” 余明侠先生的《诸葛亮评传》里面有专门的一节讲“复兴汉室”这个政治纲领,意思如下,“兴复汉室是蜀汉建国纲领,也是诸葛亮为之奋斗终身的政治理想。如《出师表》中所说的:兴复汉室,还与旧都。两汉统治四百余年,这个口号在士大夫阶层和普通百姓中有广泛的政治基础。曹操如非迫于来自朝野拥汉派的压力,早就自立了。诸葛亮在北伐时提出这个口号,使蜀汉以正统自居,政治上有主动权。既可以激励群臣,团结内部,全力用兵;也便于率民伐罪,声讨国贼,在舆论上占据优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应亮,也证明这个口号在百姓中的基础。即使在蜀汉后期,蒋琬、费袆、姜维仍以兴复汉室为己任,这个口号在蜀汉国内具有鼓舞士气、团结一心的作用。提出这个口号是否正确呢?鲁肃所讲的汉室不可兴是指以汉献帝为代表的东汉王朝不可兴,诸葛亮的兴复汉室是指建立一个新兴王朝,如光武中兴是建立东汉王朝而不是复辟西汉王朝一样。鲁肃与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两回事,不可混淆。孙氏鼎足三分依靠父兄基业,刘氏鼎足三分是白手起家,从无到有,诸葛亮思想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要超过了鲁肃。客观分析一下,当时还有比兴复汉室更有力的政治纲领吗?显然没有。”
6.易中天感叹诸葛亮是百年孤独,无人理解 ,其实诸葛亮在生前和死后从没有孤独过,司马懿:“天下奇才也!”刘晔:“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贾诩:“诸葛亮善治国。”宋代朱熹称“三代一下,只有一个诸葛孔明。”康熙大帝称诸葛亮“从古至今,为人臣者,做到鞠躬尽瘁的,只有诸葛孔明……” 从晋朝开始歌颂赞美他的诗篇无数,从李兴的祭文到李白、杜甫、陆游的诗歌;从长期流传在评书、戏曲中的诸葛亮形象到以他为主角的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成书;岳飞、文天祥以他为榜样去抗击外寇、为国捐躯;王阳明、左宗棠以他为偶象去修身、治国,诸葛亮的生命虽早已结束,他的故事却广为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诸葛亮治蜀二十年,武侯祠香火不断一千八百年,在中国可能会有人不知道孔子、孟子,但连不识字的老太太都知道有个诸葛亮,他被誉为“政治家的楷模、道德的典范、智慧的化身”,与其说后人是喜欢他的传奇故事,不如说是推崇他淡泊宁静的气质、忠贞不二的情操、廉洁务实的从政作风、富于进取的精神和为事业献身的激情,他的高风亮节和超人智慧集中体现了中国的传统道德规范,赢得了历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广泛的爱戴。历史如大浪淘沙,只留下黄金闪闪发光,曾经给蜀地人民带来安定、繁荣的诸葛亮名留青史,从来不乏真心仰慕、敬佩他的人。上述这些情况任何人都不可能不知道,易教授不知是充耳不闻还是有意回避,竟一口咬定诸葛亮百年孤独,好象天下只有他才了解和认识真正的诸葛亮,自我感觉很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