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三国赤壁周郎 于 2009-10-5 21:43 发表
就算孙权没有开发山越,但他还是开发了岭南,让吴国的版图扩展到交州。蜀国即便不搞南中建设,可以让某些落后的城市发展起来嘛!把主要心思搞国家建设总好过一门心思去北伐嘛!人家魏国并没怎么犯蜀汉,曹操、曹丕、曹睿都御驾亲征东吴,压根没来蜀汉“观光的意思”,蜀汉以一弱国,老是犯人家一强国,你疯了!我不是反对北伐,可是北伐的前提是“天下有变”,人家没变你干嘛这么焦急犯人家,找死呀!慢慢发展等待时机不好。
你且看三国历史,是魏国侵犯蜀汉的次数多,还是蜀汉侵犯魏国的次数多?反观魏国倒是很在意孙权这个对手的。
“天下有变”,此时蜀汉积弱,天下十三州仅得其一,而曹魏有其九,如若大家都休养生息,过得几年曹魏的国力更将远超蜀汉,那蜀汉唯余坐以待毙一途,后世蜀地割据政权所作所为,便是最好的注释。而诸葛亮出兵北伐之战略目的,当是将战场开在魏国境内,通过战争强制打乱魏国休养生息的步伐,令其疲于奔命,无法放手发展经济,如此可以避免两国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蜀汉亦可寻觅时机,徐图进取。这才是诸葛亮不踞蜀道天险以自守而以一州之国力频频伐九州之魏地的真实目的。而这个目的,诸葛亮显然达到了。诸葛亮每次北伐,曹魏边地驻军抵挡不住,不得不调用大规模的中央军,名将张郃、司马懿先后赴西线救火,“孚以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晋书*宗室传》)。诸葛亮的北伐极大地消耗了曹魏的国力,“于时天下未并,戎车岁动”(《晋书*食货志》),以至于诸葛亮在世时魏明帝曹睿想修座宫殿都不行。终于等到诸葛亮死了,曹睿马上开始宫殿工程,“是时,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三国志》*明帝纪),却遭到大臣的反对:“诸葛亮北伐都把国库耗空了,陛下还修什么宫殿啊!”“帝方脩殿舍,百姓劳役,毗上疏曰:‘窃闻诸葛亮讲武治兵,而孙权巿马辽东,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备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今者宫室大兴,加连年谷麦不收。诗云:‘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唯陛下为社稷计。’”(《三国志》*辛毗传)。而司马懿讨公孙渊时,仅仅出兵四万,大臣们便认为难以支撑,“初,帝议遣宣王讨渊,发卒四万人。议臣皆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三国志》*明帝纪)。这里可以明确看见诸葛亮北伐对曹魏的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至于诸葛亮对南中的建设,建议参考《华阳国志》,《华阳国志》记载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南中在平定之后给蜀汉政府财政上很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