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fs7711于2004-08-25, 14:45:54发表
“范雎说的“远交近攻”虽然精辟,但是如果没有人采用,不是和你所说的赵奢一样,只是会说,空谈吗?”
范雎的“远交近攻”是统一中国的战略决策,而赵奢说的与范雎说的则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实战经验的不足是行军打仗将领的致命弱点。”
不同意,以唐为例,刘仁轨、裴行俭、王晙等人在出名前都没领过兵。这好比下棋,有人下了一辈子还没入段,而李昌镐十几岁就能得世界冠军,原因就是才能。
“赵奢,经验老道,从赵武灵王时期,就开始建功立业,实战经验与廉颇相比,是比较多的。这也是为什么阏与之战中,廉颇不敢救而他却敢。然而,实战的经验不是功绩。不是实战经验多,功绩也多的。”
赵奢的经验肯定赶不上廉颇,仅从《史记》中对二人的记载就可看出。
还是那句话,彭总同意出兵朝鲜,而林总则反对,难道就能说明林总不如彭总?这只能说明在这件事上,彭总要好林总,但并不代表彭总在整体上就是强于林总。
白起和赵奢的事再说一点。和白起交手的不见得是无名之辈,只是白起没给他们这个机会,历史有几次作战是强强对话的?李靖?李世民?李光弼?他们都不是,难道他们赢得不令人信服?
“如果秦真的有把握攻赵,为什么,不直接派白起出战,而是等到骗赵括出来打仗以后才派白起”
一,王*既然能对付廉颇,又何须白起。二,秦军在前线的兵力王*还能指挥的来,不过增兵后,王*就显得吃力。至于你说“赵奢经验丰富和战术能力尤在廉颇之上”完全是凭自己想像说的。
这个问题就此打住吧,关公战秦琼,是说不出什么结果的。
“至于阏与之战中许历提出的占领制高点的意见……结尾”
你这一番评论让我实在无话可说,从小到到,第一看到有人如此评价白起,希望你能找到与你共鸣的人。
对于你提出的这几点,我也有自己不同看法。
首先,无论是范雎的“远交近攻”统一中国的战略决策,还是赵奢旷日持久的打法,不同的是,一个被采纳,最后成功,一个被退却,割让土地!
其次,裴行俭的作战经验是由大将苏定方传授,当然,其中也有他本身对军事方针的领悟;而王晙面对的是突厥人,突厥人有勇无智,被王晙算计也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刘仁轨虽然没有人传授他兵法,也不是官宦子弟,但世事的多磨所给他带来的也是丰富的经验。这虽不是实战带来的,却也是间接造成的,谁规定实战经验非得在两军相对中才能获得。人不是天生就有才能,如足下之言,岂不是才能由天定,可那些人怎么知道在自己成名前,就具有才能的呢。所以说,你在这方面理解过于局限。而赵括虽官宦之家,但他对自己父亲所传授的经验,不细心汲取,不以为然,才会与赵奢发生纸上谈兵,这种诡辩的谈,怎么能与刘仁轨、裴行俭、王晙等相提并论,不正是捉襟见肘吗?
并不一定《史记》中没有将他们的名字放在标题上,就否定他的实力在廉颇之上的,你知道司马迁为什么这么做吗?我们谁也不知道,在谈论廉颇他们的时候他讲的是赵国将相之间的关系,所以才会有将相和的说法,但不是因为两人,谁有实力,就写谁的,所以说,足下如此的判断,是非常不高明的。
至于关于彭总和林总,两人纯属政治观念的矛盾,有什么拿来说的。
“和白起交手的不见得是无名之辈”,你能找几个证明一下吗?我实在看不出来。(我说的可不是暂时被白起打得失利的,毕竟,战场上风云巨变,胜败乃兵家常识)
下面对于王的看法,我可不敢苟同,秦昭王是一个很有心思的君主,否则也不会让范雎做自己的谋臣了。而对于赵,他是在以前的战役也是吃过苦头的,特别是赵的将相,他不会笨得去打没有把握的仗。可即使就想自己建功立业,他也不会不让白起为他出谋划策吧。所以说,对于赵的出兵,他是花了极大心思的,毕竟四十万大军,也不是小孩子打水仗。他将白起放在身边,其实,就是为了出奇兵而已,因为他知道,过分明目张胆让白起打仗,若打不下,士气就会一蹶不振,所以,他一直在等赵国内讧的机会。而白其,既然一仗未败,他遇上劲敌,也应该申请开战,毕竟,对一个出色的将军,遇上对手,也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即使败了也值得啊!
所以说,在长平之战的前后,白起对廉颇也还是比较有些害怕的,毕竟,赵国的老将不是吹的。既然如此,对赵奢而言,顺理成章也就有了答案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