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邓仲华 于 2006-6-20 20:47 发表
长平之战前后相持近三年,秦军虽然战胜,但士卒死伤也很惨重,国内“国虚民饥”,国外则是“天下不乐为秦民久矣”,处境孤立。故否定白起乘胜攻邯郸的主张,休养生息,等时机成熟,再做行动,这种战略不失稳妥, ...
经长平一战,赵军彻底失败。
随后,秦军一为二分别攻打赵、韩。韩、赵恐慌,于是使苏代持重金见范雎,说白起再建功灭赵则功大应侯,且秦此时灭赵并得不到多少土地。“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馀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於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说服秦王:“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如果不是志在必得,韩赵恐慌什么呢?如果秦军真的就没有了战斗力,那还怎么敢分兵打韩赵,白起的军事才华毋庸置疑,他会明知不可为而为吗?
事实上,赵王表面同意割让土地,实际上想为赵国喘息争取时间。赵国恢复过来,赵王马上就反悔。秦王觉得自己被愚弄了,还是怒而兴兵,已经失战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