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8, 19:40:53发表
[QUOTE=六韬五略,2005-01-18, 19:34:49] [QUOTE=大吴德王,2005-01-18, 19:11:07] [QUOTE=巴西马忠,2005-01-18, 19:00:17] 呵呵,汉人穿的裤子并没有连裆,所以踞坐是非常不礼貌的。其他的倒也不必说了,编剧说晁错是汉景帝的老师,在老师面前也半卧吗?
朝会的时候群臣也可以不穿华衮吗?
首先华衮的问题上,我说了电视剧里确实有毛病。
至于见老师是在私下的场合的话,你觉的难道一定就很正式吗?要知道景帝那时的儒学可不是朱子学讲究师生之礼,也没什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屁话,那时讲究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德才者皆可为师!还有那时可是黄老当道,而讲究无为而治的道家更对师生之礼这方面没有任何要求的!至于中国儒学的变质是在朱熹的理论提出后才变的!那时的儒学可是领先于时代的!
儒学是崇古,决定了他们的眼界不是往前看的。它先进在哪呢? [/QUOTE]
拜托,先把孔孟之道和朱子学分清楚好不好?老兄~~~~最早的孔孟之道是讲究相互学习,有德才者皆可为师的,学术气氛是很浓厚的!所以从汉代至唐代中国的外向性较强,而到了南宋之后中就开始的闭门造车~~~~~~
是到了宋朝朱熹使儒学才变味了吗?孔孟之道的基本思想就是崇古,而讲究相互学习,有德才者皆可为师说的是他们的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请注意这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和他们的尊崇的学术思想是两回事?
《论语》
所记载孔丘的言论是片段的,所以儒家学派缺少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和一个为一种
观念概括统摄而前后一贯的逻辑。但孔丘是一个经验丰富和洞察人生的智慧老人,
他所说的那些格言隽语,已能充分表达他思想的要领。若干世纪后,儒家学派发现
杀少正卯这件事不太光彩,所以曾竭力证明根本没有少正卯这个人。不过孔丘壮年
时的政治生涯,似乎不应该影响他老年后的学术贡献。当他回到鲁国的时候,已有
很大改变,他和蔼可亲,严肃而诚恳,对学生的教诲从不疲倦。严格地说,与其说
孔丘是一位思想家,毋宁说他是一位教育家,他只作叙述,而很少创见。但他对人
际关系的深刻了解,使他对人性的弱点抱浓厚的同情态度。所以他提出做人的基本
道理“忠”和“恕”,尤其重视“恕”——自己不愿意接受的,绝不勉强别人接受。
“恕”是人生永远不变的最高贵的情操。
在崇古的大前提下,黄帝王朝的伊祁放勋和姚重华,孔丘开始刻意的美化他们,
这是一个大契机,他为中华人提出一个美丽的回顾——而不是美丽的前瞻 。从此儒
家学派即以效法伊祁放勋和姚重华,为君主或人民的奋斗目标。如何达到这个目标,
孔丘肯定“仁”是唯一的动力,“仁”的内容是“爱人”,即一种真挚的纯洁感情,
“忠”和“恕”就是完成“仁”的手段,这手段优先的表现在孝顺父母的行为上。
所以“孝”是一切行为的最低起步。
孔丘的政治生涯是失败的 ,但他的教育精神则绝对的可贵而且成功。他是一位
伟大的教师,被儒家学派尊崇为“万世师表”,他那些精辟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言论,
留传下来,成为中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纪元前二一三年,
博士淳于越正式上书给赢政大帝说:“从前商周两个王朝,立国都近千年(按,这
是文化打手式的信口开河,事实上商王朝立国只有六百六十二年,周王国连洛阳那
种卖九鼎的日子包括在内,不过八百七十九年,距千年都远得很),主要原因在于
分封儿子兄弟,作为枝叶。现在陛下虽富有世界,可是你的儿子们却跟平民一样,
一旦发生危险,便没有人相救。凡事不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从没有听说过。”
——注意最后三句话,它表现出儒家学派的中心思想。
然而,这是对秦王朝那种眼睛只看未来的立国精神的挑战,宰相李斯反驳说:
“五帝的制度不相重复,三代的制度不相抄袭。各自使用各自的制度,并不是故意
反古,而是时代前进,不得不如此。陛下创立大业,所建立的是万世功勋,儒家学
者愚陋,对此新的局面,不能领略。淳于越所说的是两千年前三代时代原始社会的
事,怎么能够效法?儒家学者不向时代学习,只一心一意崇拜古人,用虚伪的言语
打击真实。见到新兴事物,先议论纷纷。坚持现在的制度都没有古代好,扰乱民心。”
儒家学派的基本思想是复古——至低也要维持现状,最重要的手段是礼
教,尤以丧礼占首要地位。那种连纪元前四世纪孟轲时代都行不通的三年之丧,此
后却逐渐推行。一个中国人,他一生中要有六年的时间,不允许作任何事情,只能
每天悲悼他的父母。除了这个最严重的一环,其他跟着而来的礼教,更多如牛毛,
中国知识分子几乎一生都为此紧张。有些项目,像“避讳”之类,简直使人不堪负
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