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于东吴灭亡的原因, 请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性别:男-离线 ☆爱情不打折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131759
注册 2007-4-2
来自 吴国吴郡


发表于 2007-4-5 15:0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晋灭吴,出动了大军二十余万人,由王浚、杜预、王浑等人率领(《资治通鉴》卷81);而吴国全国兵力只有23万人(《三国志》卷48《孙皓传》注引《晋阳秋》),其中一半以上在各地驻防,集中在荆州、江淮前线防御的不足十万人。兵力的背后是人口的巨大差距,蜀国人口94万,吴国人口230万,而曹魏的人口(443万)则远远超过吴蜀之和。
   其次是经济实力的差距。古时候经济的基础是农业生产。三国之前,农业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董卓专权以后,中原群雄逐鹿,刀兵四起,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大量难民往南逃到荆州、扬州、益州等地。这些难民带来了较先进的耕作技术,江南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远远赶不上北方。东吴农业基地主要是长江下游的吴、会两郡以及荆州中部的江汉平原,其余山越、交州、荆南等地土地面积虽大但尚未开发。反过来看曹魏,黄河流域从夏朝就被开发,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而且发达。虽然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造成了很大破坏,一旦曹魏统治稳定后,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恢复并有所发展。河南、河北、汾渭盆地均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稍后又在位于吴蜀前线的江淮、荆州、雍郿等地屯田开发,实现了前线军队的军粮自给有余,为消灭蜀吴准备了物质条件。
   既然南北的实力相差如此之大,为何三国鼎立的局面还持续了49年?众所周知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吴蜀结盟。这使两国得以将主要力量集中在曹魏前线,而不会担心腹背受敌。至于背后少数民族的叛乱,在诸葛亮七擒孟获,孙吴进剿山越之后,已基本解决,不足为患。其间吴蜀两国也曾为争夺荆州而发生战争。对东吴来讲,夺取荆州的利益在吴蜀结盟之上,因为荆州遏住东吴上游,若被他国占据,顺流而下攻击,威胁到自身的生存;但一旦东吴夺取荆州,“全据长江而有之”,与蜀国结盟便成为其最佳的选择,并一直延续到两国相继被魏晋所灭。三国鼎立的49年中,曹魏的唯一机会就是趁吴蜀争夺荆州而出兵讨伐,有可能一举灭掉两国。但当时曹魏的算盘打得太精了,想让吴蜀多争斗些时日,两败俱伤时再发兵攻击,没想到吕蒙取荆州,陆逊败刘备都非常迅速,错失了大好时机。
   二是地利。蜀汉有山川之险,东吴有大江之恃。三国鼎立期间,曹魏曾数度出动大军征伐,但吴蜀两国凭借地利固守,最终都使敌人粮尽退军,然后趁敌人退军时于险要之处截击,大败敌军,这是两国抗击曹魏的基本战术。如公元219年三月,蜀军斩杀夏侯渊后,曹操亲自率军来取汉中,刘备敛众拒险,不予交锋。曹军粮运艰难,逃亡者甚多,终于在五月引军退走。公元244年,魏大将军曹爽发兵10万攻汉中,时蜀国汉中守军不足3万人,坚守汉中外围诸险要,蜀大将军费袆更督军来救,曹爽军受阻,后粮运不济,只得退走。费袆进据三岭截击,曹爽争险苦战,仅乃得过,伤亡甚众。又如公元224和225年曹丕两次伐吴,军至广陵,水军泊江北,因无法渡江,引军退还。第二次伐吴退军时,东吴遣军在中途截击,所获甚众。
   其实若只有上述两点,吴蜀两国还是不足以对抗曹魏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治因素。三国鼎立前期,吴蜀两国政治都算清明,刘备、孙权均知人善任,政局稳定,百姓安居,将士用命,人才辈出,才能有效利用上述两个条件抗击敌军。至三国后期,吴蜀两国政治腐败,朝政混乱,奸人当权,人才湮没,士民离心,才使上述两个条件失去作用。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4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9 12:2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891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