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于长平之战的一个问题
性别:未知-离线 明智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18
帖子 1293
编号 1315
注册 2003-10-8


发表于 2009-5-21 12: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1,穿插拦截本来就不是需要大量军队来完成的军事活动。所以白起不是小气,更不能以此来判断兵力不足。
2,古代战争补给是个大问题。供应一个士兵作战,起码要有1,2人来回跑后勤。一般准备充分的军队,1:2的比例是完全没问题的。而古代分工也不会特别清楚,老人孩子等战斗力低下的人员主要跑后勤,但碰到敌人了,弓箭一拿就要上去拼命,尽管战斗力不会太高。 这些大量的次要战斗力战士意志也比较低,一旦被阻挡或包围,突围可能性也很小。
3,同理,秦国以举国之力要打歼灭战,自己的兵员(包括临时征招)肯定也损失相当大。这里要说长平之战的时间段。。。
如果从赵纳上党秦使王龁攻赵开始算,廉颇固守、两国对峙,再到阵前易帅、白起上演包围歼灭战重创赵国,历时要三年之久。这是比较完整的算法。如果只计算最后决战,也有半年。自己想想冷兵器时代打半年要死多少人,打三年会死多少人。没有任何依据只靠YY来判断“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是夸大的人好好检讨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明智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18
帖子 1293
编号 1315
注册 2003-10-8


发表于 2009-5-21 12:5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疑问个球。。。
长平之战的时间跨度一直是很清楚的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明智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18
帖子 1293
编号 1315
注册 2003-10-8


发表于 2009-5-21 13:3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楼上你别把无知当勇敢了。 我说一兵二夫已经是保守了,一兵三夫都是正常的。当然你依然可以认为我在YY,你家打仗一人杠把扫帚就跨过压绿江了。
你没有事实依据就随便推翻古人的记录,这不是YY是什么?提出新想法可以,拿出相比更可信的依据出来。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三种不同的红色 2009-5-21 14:50 -50 注意发言语气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明智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18
帖子 1293
编号 1315
注册 2003-10-8


发表于 2009-5-21 14:3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你不用推翻我,你已经无敌了。扫盲也是很累的,不是人人有精力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明智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18
帖子 1293
编号 1315
注册 2003-10-8


发表于 2009-5-21 15:5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9-5-21 14:59 发表
秦赵在长平开战始于秦昭王四十七年四月,这点应无疑义。
《秦本纪》《白起列传》等明确说明王龁是秦昭王四十七年开始攻上党。
而……

这里怎么没有疑义?你把王龁攻上党作为长平的开始显然是为了推翻三年论。
但实际上长平之战的源头是冯亭献上党提前引发秦赵决战。以战役来论都是以赵纳上党作为长平之始,而且这种算法和吕氏春秋也相互印证。最后激战的那半年时间,只能算是长平之战的高潮部分而不是全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明智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18
帖子 1293
编号 1315
注册 2003-10-8


发表于 2009-5-21 17: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楼上自己已经查到出处了。只是主观的不愿采信而已。一个有脱漏,一个含糊。。哪含糊了。。。清清楚楚有“三年”两个字。退一万步这三年是虚指,还能虚到几个月去?难道这些都不是二十世纪以前的记载?
你说破个天去,也只能说个人觉得记载不实不认可三年论,不能一句随随便便就自居主流史观把三年论否了吧?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是赵纳上党,这一行为在当时赵国就是备受争议的,可以说是直接提前了秦赵的决战时间,意义相当重大。(甚至有人考证冯氏献上党于赵而非秦本身就是阴谋,有资秦的嫌疑)秦对赵的军事行为自然不是一拍脑瓜做出的决策,
所以我才说这里是起点。
至于你举反证说的秦攻韩那些,联系就不是很密切,否则牵来牵去就要扯到秦赵立国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明智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18
帖子 1293
编号 1315
注册 2003-10-8


发表于 2009-5-21 18:4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冯氏献上党于赵而非秦本身就是阴谋,有资秦的嫌疑"一说,其实我也是不赞同的。不过也可以从此观点侧面反映出事件在长平之战中起到的历史性作用。你不否定吧?

三年虚指多年当然可以说的通。这和你不承认长平之役持续三年有关系吗。这里不是我理解问题,而是你牵错论据了。这个三年不管怎么解释,都不可能作为你推翻三年论的依据。

韩没有出力支援是外交问题,其中必然有秦的努力,但不是任何与战役有关的所有因素都要被牵扯进去。况且按照你的逻辑,长平之战的时间只会被定义的更长,而不是缩短,或许你想先来扯一扯商鞅变法对秦国军事的帮助?
另外我没有看到三年说与白起列传等有哪怕任何一点冲突。不知你是怎么看出来的,难道史记还有N多个版本?你给列出来,我服气。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明智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18
帖子 1293
编号 1315
注册 2003-10-8


发表于 2009-5-22 09:4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37楼起的真早。
一战的例子不恰当。如果秦国是在进攻当年才正式与赵宣战,那就没问题。但实际上秦赵本身是敌对国,没有可比性。
到底以哪个事件为始我也不和你争了。

回正题。
史记在记载士兵和劳役是有区别的,一般用到“甲士”,这种带甲之士才是精锐战斗力。所以“不亡一甲”不是所谓的全军损失很小,而只是说主力未受损。实际上战争中劳役才是伤亡最大的一块。所以记载也没啥矛盾。
古时医疗技术落后,这些运送物资的后备战力哪怕中了一支流矢都会伤处发炎直接不治,况且其经常承担炮灰工作,死亡率和甲士是不能比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明智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18
帖子 1293
编号 1315
注册 2003-10-8


发表于 2009-5-22 17:0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09-5-22 14:49 发表


从事后白起释放数百未成年孩子看来,当时被坑杀的确实是40w青壮年男子。

这结论你是怎么得出来的?逻辑很诡异阿。40万里放了些孩子,所以剩下的都是青壮年了?别说那年头没身份证,秦人更不会仔细甄别年龄,到底孩童全放没放还不定呢。那年纪大的哪去了?合着全在之前阵亡了,一个没活对吧。

按你的说法,白起坑的40万全是青壮男子,那赵的动员人数恐怕远不止45万。再算上没进白起包围网的赵人,感觉这动员人数不翻个跟头还真没有那么多青壮来给你折腾。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 08:4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56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