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朱熹的文学观点及其危害, 朱熹同学批判大会之一
性别:未知-离线 气流

上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6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949
帖子 5449
编号 131
注册 2003-8-25


发表于 2004-7-24 04: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作为“朱熹同学批判大会”的第一篇文章,我们首先来看看其人丑陋的文学观及其
造成的恶果。之所以选择这一点作为突破口,自然是因为在朱熹同学众多的混蛋观
点中,这一条最令我恶心;另外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理教的徒子徒孙,我们也不能
保证论坛上一个都没有,为了准备对付他们为自己的这位“圣人”辩护,先选一个
强项开打安全一些。

朱熹同学的文学观点其实很简单,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可有可无。在他看来,
文学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作为文以载道的工具来载他那些混蛋的“道”(他的“道”
本身另文讨论);脱离了这个道,文学本身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有了其
他“载道”的方法,文是完全可以抛弃的。“道”是第一性的,是主导;“文”是
第二性的,是仆从。因此任何“道”之外的学习和研究,统统都是浪费时间,是所
谓:“今人不去讲义理,只去学诗文,已落第二义。今便学得十分好,后把作甚么
用?莫道更不好。”(《朱子语类》)因此在朱熹同学看来,从孟夫子死后---到他
老人家出生前,我替他补上这句---整个文学史都是走了歪路,一无是处。

非但如此,朱熹同学在此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提出:“文”不但是次
要的,是无益的,简直就是有害的毒药。能够提升所谓的“道”自然是最重要的;
如果不能,则按照朱熹同学的观点,文采便是越差越好。任何优美的文字、才华的
表现,在他看来,都是该被灭掉的“人欲”,是对伟大的“天理”的干扰和破坏。
所以才有“曾南丰文字又更峻洁,虽议论有浅近处,然却平正好。到得东坡,便伤
于巧,议论有不正当处。”之类,认为曾巩的文字强于东坡的奇谈怪论。

朱熹同学生平并不怎么得志,因此他的理论在他在世时的危害还不太明显。但是此
人孜孜不倦的教诲了大量的真假道学家,从南宋末年开始,这些人---以及朱熹的理
论---开始占据传统文坛的主导地位。其直接影响,便是诗文领域此后再也没有出现
宗匠级的大师。作为传统“载道”的主体形式,古文的发展在唐宋八大家之后噶然
而止,要等到明末清初对朱氏理学的猛烈抨击与否定,才迎来下一次复兴;而作为
性情发挥的主要形式,诗词的发展更加悲惨,其后六百年间执诗词创作牛耳的,竟
然是一位来自白山黑水的满洲青年!这一事实从一个侧面无情的揭露了汉族主体文
化在经历了这次阉割后,所残留下的酸臭与腐败。残存的民族灵性不得不脱离文坛
的上层,到市井间去寻找自己存活发展的空间,戏剧、小说从此成为文学的主流,
固然有文学发展的内在趋势、有社会环境变化的因素,但是朱熹同学和他的混球文
学观也是“功不可没”的。

朱熹同学造成的伤害,绝不仅仅是舞文弄墨的小问题。文学,从来是凝聚民族的灵
性与活力的精华。欧洲走出中世纪的黑暗、走向文明与辉煌的开端,是文艺复兴;
中华民族复苏与觉醒的时刻,开始于新文化运动;这绝对不是偶然的巧合。当一个
民族的主体(不是指人数上的)丧失了对优雅的追求和对美好的渴望之后,等待他们
的必然是腐朽,是衰败,是无尽的黑暗。从某个角度看,朱熹同学的文学理论所引
发的严重后果,实在是不亚于他的那些理教信条。

顺便说一句,和对待他那些“存天理,灭人欲”的“道”一样,朱熹同学对自己的
文学理论是从来不身体力行的。录词两首:

水调歌头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
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
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水调歌头

长记与君别,丹凤九重城。归来故里,愁思怅望渺难平。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
烟艇,一笑俯空明。有酒径须醉,无事莫关情。

寻梅去,疏竹外,一枝横。与君吟弄风月,端不负平生。何处车尘不到,有个江天
如许,争肯换浮名。只恐买山隐,却要链丹成。

他老先生的“圣人之道”在哪儿呢?从头到尾这位同学就是一个口是心非的大骗子!
这个问题我们后面继续揭露。

(未经原作者同意,谢绝转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气流

上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6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949
帖子 5449
编号 131
注册 2003-8-25


发表于 2004-7-24 23: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吴元叹于2004-07-24, 11:02:30发表
文学理论传播的罪都他一个人承担了,岂有此理,能不能透过现象看一下本质?

文学理论传播的罪当然不能由他一个人承担,没有后来统治者的利用,他也成不了气候。但是朱熹同学炮制出这一套特别方便思想钳制的狗屁理论,难道不是始作俑者?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气流

上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6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949
帖子 5449
编号 131
注册 2003-8-25


发表于 2004-7-24 23:2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铁血柔情百夫长于2004-07-24, 13:09:23发表
支持吴元叹。
反驳得好。

论坛有些人喜欢提出些怪异的观点,然后找出些史料出来说明,牵强附会,甚至曲解以证明自己的观点。

做研究,要客观,评述问题时不能有个人偏好在里面。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怪异的观点?

朱熹同学的文学观从清末到五四到当代,一贯受到如上的批评;我还觉得自己在炒冷饭呢,还来个“怪异的观点”,多谢阁下夸奖啦!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9 09:0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71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