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制约中国足球职业化的一些社会问题
性别:未知-离线 气流

上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6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949
帖子 5449
编号 131
注册 2003-8-25


发表于 2004-5-2 12:3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国奥队终于还是发挥了正常水平(不是讽刺)。最近关于“中国足球为什么如此形势一片大好”的讨论不少,指责谁的都有:球员、教练、足协、媒体。。。偶不是专家,做不出诊断分析,只找一个大家有所忽略的角度唠叨两句。

看网上评论,经常有人指责说:“中国职业足球搞了十年,结果却。。。”,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会。中国搞职业足球没有十年。也没有五年、六年。事实上一年都没有——中国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职业足球。以NBA为例(以下讨论都以NBA为例,因为这是一个我比较熟悉的职业联赛),大家都知道NBA的选手是“职业篮球选手”,不过这里要注意断句:这个词组不是“职业的篮球选手”,而是“职业篮球的选手”!不是说,有一大帮人以踢球为职业,除此之外啥也不干,就是职业体育了。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联赛,条件有很多,而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赛的参与者(球队、俱乐部)是真正的、企业化的、独立的经济体,而不是某个大企业、集团甚至于政府部门的附庸。

中国的足球联赛显然从来没有做到这一点。独立经济体的首要原则就是按照商业规则,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由于种种原因,假A联赛从一开始就没有选择这种方式——这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不是本文能讨论清楚的问题。我想分析的是另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今天抛弃现有的(不成功的)模式,全面借鉴、移植NBA之类的职业体育联赛,能不能成功?很不幸,在我看来,受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商业运行的核心只有一个字:钱。一个企业,只有收支能够正常运作的前提下,才可能形成发展与收益的正循环。纵观成功的职业体育联赛,俱乐部的收支都是“三入一出”的模式,即收入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门票、产品销售和转播权;支出的最大项目则是球员薪金。经营要成功,必须能保证这三项收入,同时有效的控制支出。我们分别看看在这四个方面,一些由于社会问题造成的限制。

- 门票收入:这是唯一一个没什么问题的地方。中国足球啥都没有,就有一群傻帽儿球迷。只要别狮子大张口,这项收入可以保证。

- 产品收入:NBA的授权产品,是球队的一项重要收入。质量、式样相同的一件球衣、帽子,有没有球队的标志,价钱会相差三四倍。NBA的总裁同志访问上海,回来就谈到一件事:他从酒店一出门,就遇到一位身穿公牛队夹克的男子。问题是,公牛队从来没有授权过那种式样的夹克!

从这个小例子可以看出,在当前“知识产权”整体保障不力的情况下,这一项收入显然是无法借鉴的。而且短期内,这一状况不会有大的改观。

- 转播权:合理的转播权收入,依赖的是一个成熟的体育电视节目市场。换言之,作为买方的电视台之间,必须有竞争而不是垄断。虽然近年来这一方面有不小的改进,无可置疑的是央视的存在仍然是一大障碍。只要卖方市场不存在,就很难保证这一项收入。

- 再看看控制支出方面。限薪制讨论来讨论去,始终不成气候。人们多归咎于官员目光短浅、球员贪婪等等。其实,凡是人都是目光短浅而且贪婪的。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换作谁来操作结果都是一样。而在当前环境下,对限薪制的监测非常困难。除了法律法规不健全外,经常被忽略的一个因素是金融体系不健全导致的大量现金流通。几乎可以说,在现金主导流通的状况消失之前,任何限薪制的监控都不会是有效的。

以上这些零零碎碎的例子表明,想要全面借鉴、仿制已有的成功联赛,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其实是不现实的。日本的联赛“后发而先至”,除了组织者能力外,被忽略的一个因素是其社会环境的优势。

当然,这不是说中国足球就无法组织职业联赛了。没有人说,这种“三进一出”的模式是唯一正确的方法。走自己的路,探索新的组织方式应当是可行的,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新探索的难度总是超过借鉴,对组织者的智慧也有更高的要求。而中国足协的组织者的智慧。。。这个。。。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7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17 16:4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59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