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诸葛亮北伐史争议,是史学里两种弊端交汇的“奇点”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诸葛亮北伐史争议,是史学里两种弊端交汇的“奇点”, "
天涯明月刀马甲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7
编号
128537
注册
2007-3-28
#1
发表于 2007-4-16 16:0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陆先生大才,小可早已闻名,不过当真是闻名不如见面,网络传闻之言,如何能及得上先生高才之万一。前些日子,小可草写一篇一代奸雄话刘璋,其中思路方法,其中颇受先生启发,虽未明言,但明眼人已是一望即知。此文写后,在下颇为自得,以为纵不及先生之高才,亦相差不远矣,今日一见先生雄文,方知在下实乃井底之蛙。在下之文,多少尚拘泥于史料,但先生却高屋建翎,早已升华至历史研究方向的地步了,与先生相较,可谓“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QUOTE=陆逊少年时]在大量的历史文献尚未散失的时代,尤其是在陈寿的时代,诸葛亮军事方面的资料,记载其胜利的史料可以因为为晋朝统治者避讳而被忽略不收,但是记载其失败的史料却会因为没有这一重顾虑而得到较为安全的传播途径。[/QUOTE]
呵呵,因晋朝统治者避讳而被忽略不收,《汉晋春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记载其失败的史料却会因为没有这一重顾虑而得到较为安全的传播途径。数百年后的《晋书》冒出来的俘斩万计。
在下非常奇怪,被忽略不收的反到可以找到来源,而具有安全传播途径的史料却被轶失,只能用先生的推断来猜测其来源。陈寿不载《汉晋春秋》正是为晋朝统治者避讳而被忽略不收,但为何诸葛亮失败的史料,而且在当时还是具有较为安全的传播途径,却敢于不记?更奇怪的是后世竟称之为良史,倘先生认为《三国志》为良史,再加上先生上述所言,那么至少,那些利于司马的史料(包括俘斩万计)就大有问题了,在下鲁钝,甚盼先生见教!
[QUOTE=陆逊少年时]在这种情绪的成长过程中,裴松之这个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大量的史料轶失之后,这个偏袒诸葛亮到了毫不避嫌程度的人所剪裁组织出来的史书摘录文字,成为后人认识诸葛亮最后两次北伐战况的主要途径,这时候,诸葛亮胜败记录的历史传承天平,就从原来的向“为尊者讳”一边倾斜改变为向“为贤者讳”的一边倾斜。对史料编撰传承而言,“为尊者讳”的危害一般只会延续一个朝代,但是“为贤者讳”的危害却会延续上千年!“为尊者讳”多半是出于不得已而为之,其虚伪经常是好比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为贤者讳”却是大奸似忠,大佞似贤,会对历史领域的学术尊严和游戏规则产生深入骨髓的破坏![/QUOTE]
先生高才,犹如大海般宽博深邃,用“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来形容当真丝毫不过份。一千多年流传下来史学方向的谬误,竞被先生廖廖数语一针见血的指出,当真是千载谁堪伯仲间啊。且先生本着一位史学家(对于这样一位高才,如果再不冠以史学家的称号,吾辈心中有愧)的良知,对目前历史研究的方向发出振耳发聩的呼声,更令无数先贤为之汗颜。
另外,若裴松之真是偏袒诸葛亮到了毫不避嫌程度,魏略中的魏延之计,诸葛亮前往拜见刘备这些史料,先生只怕是见不到了。
[QUOTE=陆逊少年时]裴松之的注解能成名,主要是靠沾了陈寿良史才华的光,所谓“因人成事”,此之谓也!裴松之对陈寿和自己在历史学术性和见闻权威性上面的主次对比,还是心中有数的。他经常把陈寿的某人物“本传”所载当作权威资料,就是表现之一。但是,裴松之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好跟班,他同时借着注解的机会兜售自己的“私货”,为什么叫“私货”?当然就是那些与史料不相符合的、纯粹是裴松之自己想当然的评论意见和取舍标准,这些东西不但和那些名气不响的史书不符合,甚至有和陈寿所记也不符合的,裴松之都拿来进行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裴注就好比今天那些偷偷塞进正经报纸里面一起派送的非法印刷品,是见不得光的,一旦到了关键时刻,这些东西的非正规、徇私舞弊的性质就会充分暴露出来![/QUOTE]
咱们拿《后汉书》与《裴注三国志》比较一下,裴注之文相当一部份与《后汉书》相同,看来裴松之实在是流毒不浅,范晔亦未能免俗,对裴松之许多私货,居然视为瑰宝,不过竟被先生一眼看穿,目光委实锐利之极。而且这些非法印刷品,在后世居然被相当一部分史学届人士所肯定,先生宏论,当真独步于当世。
[QUOTE=陆逊少年时]但是裴松之为了兜售自己的“私货”,就将陈寿对失败的评价进行“冷处理”,另一方面对陈寿对胜利的评价和记录(王平传曲笔、射杀张合)进行“热处理”,并大肆渲染他自己组织起来的“司马懿三怕诸葛亮”体系,这几种手法,无疑非常能迎合那些史学修养有限、与理智背道而行的“亮迷”的口味,连诸葛亮错用马谡这样既无法否定也无法“冷处理”的巨大失败,裴松之也要抄一段酸溜溜、羞答答的《袁子》来证明诸葛亮如何“勇而能斗”,加以粉饰,减少尴尬难堪,当然,对诸葛亮是否够“勇”,历史当事人司马懿早就清楚地给出了参考答案:“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这段文字出自晋人孙盛所作《魏氏春秋》,孙盛铁骨铮铮,为史学尊严,不怕牺牲性命,其作《晋阳秋》在当时“咸称良史”。[/QUOTE]
这个,原来司马光也是一个欺世盗名的家伙,实乃史学修养有限、与理智背道而行的“亮迷”。司马光既是如此,更无论其它人等。
“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这段文字,咱参考一下《三国志》的记载:
《三国志郭淮传》: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
按先生所述,司马称诸葛亮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可《三国志》却明明指出,“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且宣王善之。其中差异嘛,口黑口黑。倘裴松之真要是把这段文字加上去,不知是否能达到先生所期望的目的?裴松之不加此言,恐怕恰是先生所言的冷处理,不过不是对诸葛亮,而是对司马的不足之处。
依在下看来,孙盛铁骨铮铮,先生亦不遑多让,先生才学之高,可谓震古烁金,但高风亮节更是令人钦佩,以一人之力与千余载史学研究之漏习相抗,实乃知其不可而为之,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毅力?
[QUOTE=陆逊少年时]裴松之没有把所有自己不同意的内容都摆出来,虽然他口头上声明已经这样做了,对有贬损诸葛亮文字的内容尤其如此。这一点从此人读过“虞预《晋书》”而不提其中赞扬司马懿战无不胜的文字可以证实。[/QUOTE]
呵呵,司马懿战无不胜,张颌是如何死的?陈寿为何不予记载,而被先生称为良史?
既然先生如此信奉晋书,请先生解释一下,
“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
先前司马为何不表请出战?却能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而之后,却又因天子不许,而不肯出战?
还有这一条,
“亮部将杨仪、魏延争权,仪斩延,并其众。帝欲乘隙而进,有诏不许。”
司马先前,可以不顾天子诏书,出战获胜,在此良机之时,为何又因有诏不许,放弃这大好良机?
由此可见,裴松之真是要将虞预《晋书》中赞扬司马懿战无不胜的文字加上去,恐怕真是在军事领域的反理智,反到了全身心陶醉、毫无原则可言的地步。
[QUOTE=陆逊少年时]第二、 唐修《晋书》所载魏军“俘斩万计”的胜利,绝不是所谓的“史书不见记载”,陈寿不写的原因,上文已经提到。魏晋期间私修史书蜂拥而出,单单旧晋书就有十八家之多,这些史书有不少在唐宋尚存,到今天已经全部轶失。后人没看过这些史书就断言俘斩是史书所无,何其荒谬可笑哉!据笔者研究,可能有收录魏军“俘斩万计”胜利的旧晋书至少就有陆机和虞预两家
。[/QUOTE]
先生所言陈寿不写的原因是未能避免作为一个蜀人的见闻偏颇的局限。不过在下不明,陈寿虽为蜀人,但却是晋臣,却胆如此,令人不解,倘孙盛是铁骨铮铮,为史学尊严,不怕牺牲性命,那么陈寿铁骨铮铮,却是一片偏执狂,为维护自身偏见,不怕牺牲性命。
[QUOTE=陆逊少年时]第三、 要证明历史记载的一件事不存在,是一件千难万难的事,你将挑战很多述说资格比你高得多的见证者和近期记录者,而裴松之却是在教你把历史记载看成是一盘菜,想吃想倒随你的便,只需要在挺不过去的时候把画皮一撕,说句“以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怎么可能如何如何”,其误人子弟、荼毒青史之腐朽本质,不可不知。[/QUOTE]
这也许是先生退而居其次,证明裴松之偏袒诸葛亮到了毫不避嫌程度的原因,不过仍将挑战很多述说资格比你高得多的见证者和近期记录者,依在下浅见,先生恐怕是将历史当成一个任君打扮的小姑娘,想如何打扮,任随君意,实在挺不过去时,就将陈寿与裴松之打上个50大板,不过想误人子弟,荼毒青史,却力所不能及。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天涯明月刀马甲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7
编号
128537
注册
2007-3-28
#2
发表于 2007-4-19 14:4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实干司马
于 2007-4-18 23:29 发表
裴松之对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态度,在“夫以孔明乏略,岂为仲达呕血乎???此则引虚记以为言也。”一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举个例子。毛主席逝世了,突然某甲跳出来,大声说道“夫以毛泽东之略,岂为右派逝世乎? ...
现在裴松之死了,有人跳出来,在论坛上说道,“夫以仲达之略,岂为裴某所污乎?”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18 09:0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46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