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新人报到帖(3)
性别:未知-离线 yzf100710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3
编号 126442
注册 2007-3-24


发表于 2007-3-24 17:5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秦亡新论

大家好,新来,请大家多指教.

秦 亡 新 论
(内容简介)
因爱好使然,笔者于退休后开始对秦史中有史无实——如阿房宫:或有实无史——如规模壮观的兵马俑……比较关心的问题,起先仅想通过《史记》长点知识。不料却大吃一惊地发现,流传了二千余年的陈胜、吴广是“农民起义”;秦朝系秦始皇“推行暴政”而亡……却是经不起推敲的,于是便有了此文所谈的“12个关键问题”,及一篇笔者评价秦始皇的文字。
一、陈胜、吴广并非农民起义;
二、秦朝早亡关键在于缺兵;
三、秦始皇并未坑儒;
四、秦始皇要建的是新朝宫;
五、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
六、首屈一指的法制皇帝;
七、关于天降陨石;
八、秦始皇的蹊跷之死;
九、关于骊山陵及兵马俑;
十、关于众多碑刻及建国大纲;
十一、秦始皇的长相及人格魅力;
十二、关于孟姜女哭长城;
十三、华夏历史上最伟大的圣君和先哲;

关于“陈胜、吴广并非农民起义”——此论以大泽乡的地理区位与渔阳郡完全不对为据(渔阳郡位于河北省的密云县,而大泽乡则在安嶶省的宿州市,两者的方向之差近乎相互垂直的900之多!且由河南省中部到大泽乡,行程也当在400公里左右),指出陈胜、吴广既是戍边,而且在“失期,法皆斩”,迟到一天都要杀头的法律面前,他们还敢把大方向完全弄错吗?更何况戍边是去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尽管他们可能走错,郡县官员及率队校尉莫非对此也一无所知?再联系到他们以欺骗性极强的“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等阴谋手段所制造的“起义”过程,及最终的目的全在于“复立楚国之社稷”,立国号为“张楚”(张扬光大楚国),自封为“楚王”……其实旨想必您都已经明白了。这与被逼无奈的农民造反相差何止万里!

关于“秦朝之亡的关键在于缺兵”——此论以秦灭六国后,在土地及人口都已数倍,甚至十数倍扩大之后,用于巩固政权的兵力极少为据。指出尽管秦始皇发动统一战争时,秦国号称拥有百万雄师。如果至战争结束,部队仍保持此一数字的话,其中的五十万随屠睢去了平定百越的海南等地;三十万逐出匈奴后,就地参加了修建长城;最后仅以余下的二十万守土,显然是十分不够的。由于史料中从无秦始皇征兵以加强军队建设的任何记录(七国时期的总兵力当在三百五十万左右。除用于打仗外、维持政权的兵力不会低于一百五十万)这就带来了一个是史料有误,将秦始皇荡平六国后又大举征兵漏记?还是秦始皇根本没有征兵!最后笔者终于弄清了秦始皇没有釆取以征兵保卫政权的原因,是他认为“天下”已经“和平”,诸侯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血流于野”的“灾害“已经“绝息”,可以“不用兵革”,可以“永偃戎兵”,就能实现他理想中的“嘉保太平”,而且是永远太平的盛世了。以致在他下旨兴建的新朝宫——即另一个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时,连城墙都不需要了……正是由于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只有“一手硬”的秦朝,终于在陈胜、吴广仅以九百人率先反叛的风浪中,因自身的“免疫功能”极差,而迅速灭亡了。此外导致秦朝早亡的其它原因,还有秦始皇的意外死亡;他在出巡前还让长公子扶苏去了上谷即;以及三十多年来一直让赵高留在身边……但缺兵却是最主要的。以至章邯挂帅时所率的官军,全是大赦后的犯官罪民。此外缺兵的过硬实例还可以找出几条来。

关于“秦始皇并未坑儒——“焚书坑儒”是二千多年来一直被认定为秦始皇的大罪之一。然而“焚书”确有其事,“坑儒”却是假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焚书坑儒”一案中,“焚书”不假,“坑儒”不真。而且两件事发生的时间,相距一年之久的文字,全都出自《史记》。您若不信,笔者将带您解开此谜。

关于“秦始皇要建的是新朝宫”——全国统一九年后(此时秦始皇已四十八岁,距他“驾崩只有两年时间)。秦始皇下达了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中,筹建新朝宫的旨意。并对新朝宫及四围道路、新朝宫与咸阳旧城之间相互接的渭水大桥……都提出较高的具体要求,惟独对冷兵器时代的重要防护措施——新都城的城墙根本没提!按常理他绝对不会不知道城墙的重要性,但他却只字未提!何以会是这样?笔者以为这件事最少包含着以下两个因素:第一,真实地反应了秦始皇对形势一片大好的看法。根本没考虑秦政权仍然面临暗藏政治对手的威胁,以至新都城连城墙都不需要了!第二,反应了秦始皇极富创意的性格和气魄。如果新朝宫一旦建成,在二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将出现一座巍峨壮丽、连城墙都没有的开放型城市!
由于建造新朝宫决非易事,两年内只可能做好规划、设计之类的案头工作后,秦始皇就过早地驾崩了!然而令人心痛的是尽管秦始皇要建的新朝宫,只停留在规划设计阶段,《史记》却将其误记为“阿房宫”…… 

关于“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盛世的形成除与“太平”有关外,尚应以文化的创新和法制的完善……要素有关。对此,笔者于文中提出了三条评价盛世的标准。并指出所谓“文景之治”,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盛世”的提法是不妥的。这只要从被标榜为“第一盛世”的文景二帝依靠“贤相曹参”所执行的“无为之治”中,即可看出端倪——所谓“无为之治”实际上是对秦朝的“承袭”之治,或“照办”之治!汉武帝在因违背“承袭”,“照办”所带来的动乱后,不得不下诏罪已,这件事是很值得思考的。我们决不能以陆贾、贾山、董仲舒……西汉官吏的攻击性语言来评价秦始皇。秦始皇于全国统一九年后才提出另建新都城,此点对我们分析统一后的秦朝社会形势,应该是大有帮助的。

关于“首屈一指的法制皇帝”——秦朝的立法,和秦始皇在守法上的表现,以及他所提出的“事皆决于法”……极具人文哲理观念的种种表现。笔者将其尊称为“首屈一指的法制皇帝”是决不过分的(南开大学的张分田教授,在其编撰的《秦始皇传》中,也以大量的事实,讲述了这一问题)。尽管在秦法中,有许多完全可以称之为酷毒的条例。然而“刑名从商”,并非秦始皇创造,更不能仅从刑名严酷,便断定推行了暴政。致于历来用以认定秦始皇推行暴政的惟一实例,即“茅焦放颜柬秦王”一事,经笔者探究后,也是一桩杜撰痕迹十分明显的假案!

关于“天降陨石”——在盲目乐观,并认为“黔首修洁”秦国不可能大乱的思想指导下。秦始皇面对企图复辟的政治对手发出的此一严重讯号——利用“天降陨石”上刻“始皇帝死而地分”,以天意蛊惑人心的严重政治事件,又一次失去了以增兵保卫政权的机遇,紧接着还发生了让长公子扶苏离开咸阳,去上谷郡担任毫不必要的“监军”,协助蒙恬修建长城。对于公子扶苏,众多学者都一致认为,如果秦始皇不于两年后驾崩(实际不到两年),或者秦始皇于出巡东南前,让扶苏留守咸阳,秦朝都不会亡!在极其严重的濮阳“陨石”事件之后,扶苏为什么会被调遣离开咸阳,众多学者为什么又会认为,如果皇权由扶苏继承,秦朝将不仅不会速亡,相反还会建设得更好!

关于“秦始皇的蹊跷之死”——秦始皇于他一生的第五次出巡中,在山东省的成山患病,按最合理的返归路线,车驾应经淄博、泰安,沿道路条件较好的开封,郑州、洛阳进函谷关后返抵咸阳。可出人意外的是放着平坦的大道不走,他却渡过正值汛期中的黄河,于公元前211年7月14日,死于河北省广宗县的沙丘平台!重病中的秦始皇为什么会死在河北,而不是顺理成章的河南?改走河北,特别是死在沙丘宫的事实,到底暗藏着什么“玄机”……对于这些问题,只要联系到从沙丘平台经太原去上谷郡,几乎是处在一条最短的直线上,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根据此一地理特征,我们便不难推断秦始皇之所以不由河南返回咸阳,而是改走由济南西北的平原津渡口,渡过黄河到沙丘平台的原因,是急着要见扶苏……由此又可以推断跟随秦始皇南巡,并深受秦始皇赏识的胡亥,一定在返回咸阳的途中,犯了一个令秦始皇痛心疾首的错误,致使秦始皇不顾重病在身,毅然改道去寻扶苏!然而正是此一改道之举所潜藏的政治意图,迫使赵高在沙丘宫杀死了秦始皇!至于秦始皇为什么长期不立太子?这决不是一句“秦始皇妄图长生不老,永远掌权”所能说清楚的。因为太子并无实权,他怕什么呢?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您看过笔者破解此改道之谜的文章,一切就都清楚了。

关于“骊山陵和兵马俑“——二千年来秦始皇一直被认定为是一个既极端怕死,而又极端嗜权的暴君。但以下两件事实却能证明上述说法是不对的,第一,专为死后作准备的骊山陵一直在建;第二,在出巡的碑刻中,又多次写有“告诫后嗣”的碑文。这些都可以证明他对人生自古谁无死,还是有所准备的。因为知道自己会死,所以才一直在修陵墓,而且要将其修建成与自己的功业相匹配的天下第一大陵;因为知道自己会死,所以才立碑为嘱,谆谆告诫后继之君,一定要将他为建设大秦帝国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永远继承下去——即“大义修明,垂于后世,顺承开革”。怎么还能说他想长生不老地永坐大秦江山,而不愿立太子呢?至于气势恢宏,规模壮观的兵马俑,为什么在《史记》中无一字提及?这件于记史来说并非好事的“好事”,却歪打正着地变成了真正好事。因为司马迁如果把它写明在《史记》中,这些威武雄壮地排列于秦始皇墓前的国宝,一定早就残缺不全了!此外,骊山陵决非如许多专著所说的那样,数十万人营造了三十多年,而是分阶段逐步扩大成型的。尽管兵马俑因未写入《史记》而得以完整地重见天日。但从记史必须严谨真实的角度来看,这绝对不是一桩好事,为什么会是这样?

关于“众多碑刻及建国大纲”——秦始皇于全国统一后,并没有因胜利而冲昏了头脑!第一,没有下令举国大庆;第二,统一八年后,才为自己举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寿诞祝贺;第三,统一九年后,才把兴建秦朝都城的计划提上议事日程;第四,尽管封禅泰山时车驾的规模很大,但仪式都很简朴。更没有大兴土木建盖行宫庙宇,而是以刻石立碑作结。二千年后当笔者探究秦亡之因时,才发现这些刻于碑上的铭文,不仅具有语言朴实,情感真实、叙事具体的特点。内容更成了研究秦朝历史,以及评价秦始皇的最可靠、最珍贵的无价之宝。现举秦始皇封禅泰山时所刻的第一块碑——邹峄山碑为例并略作简注与诸位分享如下:
一、邹峄山碑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二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昨,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记。
  
注:1、这是秦始皇封禅泰山时所刻的第一块碑。与秦始皇所刻的其它碑一样,其碑文不但具有内容丰富,语言朴实的特点。立意深邃,巍然大气却更是其它碑刻无法比拟的!
2、尽管司马迁未将此碑文记录于《史记》,但有幸被后人抄录于长安本中。否则也必然和原碑一样,早就失传了 (参见《金石萃编》卷四之《峄山刻石》) 。
3、鉴于此碑既是秦始皇封禅泰山的第一碑,碑文并由战国时代的大书法家李斯收写。因此不论从政治上或书艺上来说,都当属精品无疑!碑文中特别是关于“攻战日昨,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一段,更是充分反应了神州分裂,诸候混战,给国家及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颂扬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反对分封的不朽功勋;更还真实地反应了秦始皇关于建设国家的伟大理想和抱负!因此,笔者认为不论从政治上,文词上,书艺上等方面来说,此碑都当属华夏碑林中意义最大,品味最高的天下第一碑。
4、总之,为能更好地研究秦史,也为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秦始皇。笔者以为在对秦始皇评价时,他于出巡中在各地所刻的碑文是决不能忽视的。因此,一卷有关秦始皇碑文注释之类的专著,是一定会受到众多学者和广大读者欢迎的!而我们(含众多学者)显然把这件事都疏忽了。
5、为满足诸位需求及珍藏。笔者特将收集到的碑文汇编于拙著中,供您参考。

关于“秦始皇的长相及人格魅力”——对于秦始皇的长相,历来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借助尉缭之口说秦始皇长相猥琐丑陋,以至连郭沬若都断定他身患多种疾病,是一个生理和心理都不健康的人。另一种是记录在《太平御览》,及后人仿照唐人阎立本绘制的《历代帝王图》制作的秦始皇像。这两个版本的秦始皇都被说成或画成仪表堂堂、威武健壮的西北大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秦史研究的深入,有关专家根据基因遗传及区域群族所具有的特征,指出秦始皇不论是吕不韦、还是异人的儿子,他的父系基因都是健康的,其母赵姬能歌善舞,长相也应属上乘。所以秦始皇身材和长相都应当是很不错的。从而合理地否定了司马迁借尉缭之口,说他长相丑陋,也否定了郭沫若分析他身患多种疾病……当前,在否定了秦始皇的长相并非丑陋的基础上,还值得研究的是秦始皇的精神状态是否健康?他的行为是令人生厌的猥琐无聊?还是行事严谨,行为大度?对此笔者仍以司马迁借尉缭之口所说的话,和尉缭与秦始皇临别前的一桩“小事”来加以说明,并请诸位鉴证:
司马迁借尉缭之口,评价秦始皇的话是说秦始皇“少恩而有虎狼心,居约应出于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身常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天下,天下皆为其虏已。”
尉缭临别前与秦始皇发生的一桩“小事”是:他临别前,曾把自己苦研了多年的心血成果兵书《尉缭子》,交给了秦始皇!如果秦始皇是一个具有“虎狼心”的“得志亦轻食人”的小人,尉缭还会信任他吗?!此外,最能证明秦始皇政治素养和人格魅力的实例还在于,收下兵书《尉缭子》之后,他并没有藏而不露,秘而不宣地窃为已有,或是更名换姓视为己出。而是派人将兵书《尉缭子》原样抄刻多卷,使兵书《尉缭子》得以存世至今!
兵书《尉缭子》得以传世,不仅为我国保留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还衬托出了秦始皇处理此事的胸怀是坦荡的,行为是光明的,人格也是高尚的!面对这样的一位伟人,司马迁借尉缭之口,所说的那些对秦始皇进行人身攻击的话,不是把他的偏心,完全露出来了吗?

关于“孟姜女哭长城”——据郝志铭先生在《中外名人未解之谜》中称:“考证史籍,哭城一事首见于《左传》:秦秋初期齐庄公时(前794-前778年在位),齐人祀梁在攻营(今山东营县)战役中阵亡。祀梁没有儿子,他的妻子无依无靠,扑在祀梁的尸体上,在城下痛哭,哭了七天七夜,城墙也崩塌了。这大概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始资料了。其后,西汉是刘向在《说苑》、《烈女传》中又增加了祀梁的妻子连哭‘十日’后,‘赴淄水而死’的细节。”
之后,创作于唐末的叙事诗《祀梁妻》中,方始出现祀梁是秦国人的记录。并说名为“孟姜”的其妻(当时还没叫“孟姜女”)去长城哭吊丈夫,诗文中有“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祀梁骨出土”……然而,据顾领刚先生于20年代发表的著名学术著作——《孟姜女故事研究》一书可知:杞良是在攻营战斗中阵亡的。杞良战死其妻奔丧哭夫,便是极好的悲剧素材。于是几经演变,先是被挪移到哭齐长城,以此反衬齐庄公修长城残害百姓,并虚构出杞良妻之哭感动了上苍,至使连降大雨七天七夜,洪水冲塌了一段长城……之后,又有作者将齐国的民女“孟姜”,捏造为秦国的“孟姜女”,把攻打东营牺牲(或为修齐长城而死)的杞良,改为因参加修筑秦长城劳累至死的万喜良,从而把这件事生拉活扯地和秦始皇挂上了勾。对于孟姜女哭夫一事的演变,南宋郑樵在《通志•乐略》一书中说:“杞良之妻,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变成万千言……”显然是极有见地的。

关于“华夏历史上最伟大的圣君和先哲”——这是笔者于探究上述诸问题后,以对秦始皇发自内心的敬仰之情作出的评价。此评之正确与否?取决于对上述十二个问题的认知。由于拙著《秦亡新论》的观点,对先前的传统定论构成了强有力的冲击,除希望得到诸位的指正外尚作声明如下:
一、尽管拙文提到的问题大都选自《史记》,但笔者仍对司马迁怀着深厚的崇敬之情。没有他做出的卓越贡献,中国的历史将会是一团更难梳理的乱麻!
二、由于司马迁是西汉史官,虽说受了宫刑,但面对汉兴秦亡的现实,他也得“总结”出一些以汉代秦理所当然的说法来。尽管《史记》中关于秦始皇荡平六国后的这十五年的问题较多,我们不苛求他受了宫刑再去受别的酷刑!也不能局限于对司马迁的崇敬,而把探究的成果看作是对他的大不敬!
三、笔者希望经过众多专家和读者的努力,在不远的3年左右,写出一部更接近历史真实秦朝史来——即自秦始皇荡平六国至秦朝灭亡的历史专著来。
感兴趣者请登陆:http://blog.sina.com.cn/qhhz2007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3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19 23:1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904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